5/09/2009

楊照:五四心靈的奇妙傳承

五四心靈的奇妙傳承
文章日期:2009年5月9日
【明報專訊】台灣六○年代知識青年的成長,跟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有再密切不過的關係。那是封閉年代的一扇難得的窗口,讓台灣學子能夠看到西方,受西方各種思潮刺激影響。
「新潮文庫」中,最受青年歡迎的書,一小部分是和當時西方流行思潮同步的。尤其是法國存在主義著作,卡謬與沙特,跟生活苦悶的台灣青年,有具體的感受呼應。不過,另外更大一部分,卻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哲學與文學。
「新潮文庫」打先鋒的,是羅素的傳記和羅素的作品。「新潮文庫」裏,還多的是尼采與叔本華的哲學著作。也是透過「新潮文庫」,很多人接觸到了舊俄時代的經典小說,從普希金、契科夫、托爾斯泰到屠格涅夫、杜思托也夫斯基等等。還有《冰島漁夫》、《屋頂上的哲學家》一類老法國小說。
認真檢視這樣的書單,老實說,蠻怪的。羅素和尼采、叔本華,路數多麼不同,舊俄小說和老法國小說,看待世界的角度差距也頗大,但那一代的台灣青年,卻以同等的熱情,不分青紅皂白一起全都饑渴地吸收了進去。
不過如果加入一個歷史因素,怪事好像就不那麼怪了。這些東西,一個世代的時間之前,曾經同樣混雜地進入中國,影響了「五四運動」後的中國青年。他們就是看這些作品接近西方,用這些作品裏得來的養分批判中國,思考一種新文明可能性的。
換句話說,六○年代台灣青年吸收的西方知識養分,竟然和「五四」時期中國青年如此接近!年紀大了的「後五四」一代,把他們的西方理解帶到台灣,讓台灣青年詭異地跳過一段時間差,不是真正接近當時的「當代西方」,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廣義的「十九世紀西方」。
同時也因為這樣,那一代的台灣青年,不知不覺地接近了「五四世代」,雖然他們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跟「五四世代」間有什麼關係。現在,那一代台灣青年也邁入中年,可是埋藏在他們生命底層、閱讀十九世紀西方的經驗不會完全消亡,「五四」九十年後,這批台灣中年世代,仍然具備了理解「五四」的特殊條件,可能比內地的知識界,更能貼近「五四」的生命觀照,尤其是「五四」的價值體驗。

「五四」九十周年,台灣也多有討論,在台灣討論「五四」,跟北京討論「五四」最大的差別,應該就是這種奇妙的傳承關係吧!不是直接受「五四」影響,也不在「五四」開出來的歷史道路上,然而台灣思考「五四」、紀念「五四」的這一輩人,讀了許多跟「五四」人物們一樣的西方著作,受到類似的觀念挑戰與衝擊,從生命底層保留了對「五四」恆久的感情與記憶。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