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語﹕小城
文章日期:2010年5月6日
【明報專訊】下午兩點,我坐的計程車被堵在高架上,動彈不得。原本半小時綽綽有餘的路程已經開了45分鐘,依然還和目的地相隔千里,四周靜靜的,窗外有勉強的陽光稀稀落落照過來,讓人不敢相信,已經是五月的天氣了。
焦躁。天氣、交通、還有這個城市,無一不讓我焦躁。上海今年格外冷,四月裏還維持10度左右的天氣,最冷的時候甚至跌至過4度,對爛漫春光的那點期盼被反覆澆滅後,這個城市的人彷彿慢慢失去了興致,一切都讓人心不在焉,一切都淪為焦躁。
一切都淪為焦躁
但看一看四周,明明是一派歡天喜地的氣氛:拜世博會所賜,街頭處處樹立表現慷慨、雄心和展望未來的標語,居民樓的外牆被粉刷得新簇簇,沿街的人行道上不知何時擺出了一箱又一箱的燦爛花朵。這個城市好像立志要在短時間裏改頭換面一番,像一種無聲的慷慨激昂,要世界刮目相看。
最近正好在看Lawrence Block的《小城》(Small Town)。「9.11」之後的紐約翻天覆地,「每個人都知道,紐約從此以後不一樣了」,現在的上海往往讓我有同樣的感慨。當然,世博會不能被劃入「災難」一欄,但無疑,這場盛事會讓這個城市有所不同。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疑問:在這樣轟轟烈烈的半年之後,上海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和這個城市的關係又會有怎樣的改變?
至少,眼前的這個城市愈來愈像一個布景台。所有的一切都為了展示而存在:一切似乎都是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沒有血脈沒有根源,隨時可以被整個撤走。外灘是箇中代表:前一個月它還亂成一團,路面全部被翻起重修,隔重重的防護欄,如果穿稍微好一點的鞋子經過那裏,就要小心隨時有泥水濺起或者有小石子劃過。現在的路面當然鋪得整整齊齊,上面湧動無數雙好奇的腳,無數台相機對準景觀或者雕塑,都是這個城市裏生活了30年的人從未見過的。
我不知道一個城市對本地人而言也「日新月異」到底意味什麼。從90年代開始,我們已經習慣了所謂的「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隔幾日不去某個地方,連公交車站點都翻天覆地也是常事。可現在的速度太快了,每一個月周圍的環境都變得如此不同而陌生,尋常的上班途中,我都常常有一種身在異鄉的迷茫感。我的公司位於淮海路的中心地段,某天下樓後突然發現左手邊有LV、Coach和Zegna的巨大LOGO豎起,對面是Tiffany和Cartier即將開幕的廣告牌,而吃慣的東南亞小飯店和豆漿舖已經不見蹤影,樓下來來往往的竟然是帶統一標識的旅行團。
簡直有一種,失落感。
大時代或者大背景之下,小人物彷彿只能無所適從。我們全然處於被動之中,城市因為「國家任務」而改建,我們就要放棄原來的房子、原來的生活習慣。電視上常常有居民被帶到改建後的原址參觀的片段(他們當然都表現出一種「變化如此之大我很驕傲」的神色),但他們心裏真正的想法呢?那些沒有機會走到電視熒幕上的人又怎麼想呢?不得而知。
改變被改變取代
更何,這些翻天覆地的改變似乎都有時效性,改變本身就隨時會被新的改變所取代。其實我不明白,有些路為什麼剛剛修好沒幾年又要被開膛剖肚重新再整修一遍,那些人行道樹的水泥拼花基座為什麼要被敲掉,重新安上並不符合樹根生長規律的大理石板,還有那些為數不多的石庫門,為什麼要粉刷掉經年累月的歲月痕,把記錄城市滄桑感的紅磚換成新磚。我甚至會想,玉樹地震、山西礦難,雲貴乾旱……這個國家有太多急需要錢、急需要救助的地方,如果這些錢可以用到那些地方,是否更為恰當些?286個億,盡數用去,也真是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
一切都嶄新到耀眼。現在的上海美麗光鮮得簡直像一座空中花園,但她不屬於生活在土地上的我們。或許是杞人憂天,我不知道世博會轟轟烈烈的城市改造對這個城市居民的生活到底會帶來多大的改善。世博試運營那幾天,地鐵擠到幾乎抬起一條腿就再也插不下去的地步,而園區內各式各樣的新聞,比如垃圾遍地、比如擠爆玻璃、比如天價飲食、比如永遠的人山人海……好像一切焦躁都在被放大。各種新聞在論壇上被轉載,我們以談論笑話的方式在看西洋鏡,但心裏,終究免不了悲哀。
這是我們的城市,可一切都無法控制。我們只能麻木地接受每愈下的交通,永遠夠不的房價,這個城市展示得愈多、表面上愈光鮮,我們的生活反而愈朝混亂和無序滑去。微博上有人說,這是一個盛世,可每個人都不快樂。同樣,這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可裏面的許多人,並不快樂,更無法用那種大而無當的城市自豪感來填補眼前湧起的小遺憾。
這個城市至今最為津津樂道的仍然是幾十年前的那些所謂黃金歲月,那時的上海是孤島,內憂外患,遺世獨立,但因為那種臨時的封閉性,反而孕育出影響至今的城市文明。世博會從來都和主辦城市有一種唇齒相依、互相展示的關係,我們到底打算拿什麼來展示給世界?我們的混亂?我們的遺憾?還是用一種橫掃一切的雄心粉飾太平?
這個地方從來被稱為「大上海」,可我卻無比希望它現在只是一座小城。我希望生活的範圍不會愈來愈逼仄,不會害怕在自己的城市中迷失,能有一種真正的歸屬感。或許一切話都說得太早,或許我只是想太多。
Lily Lee--資深時裝專題編輯,自由撰稿人。始終生活在上海,總是在研究這個城市。不常說上海話,但有一顆原裝的上海心。
[文.Lily Lee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