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06

《號外》卅歲〔影像一)



因為有張愛玲。

這樣就留下些痕跡了﹖

《號外》之父陳冠中笑得可愛吧。

聞說上方有早期封面照。歷史﹐不論怎樣﹐都是該仰視﹐對吧。


陳冠中說﹐當年披頭士首來香港﹐他很年輕。如今﹐再留次長發﹐如何﹖﹗(左後是歐陽應霽)













倪匡大師也顯身了。













與《號外》姑奶奶劉天蘭合照﹐沾點姑奶奶的仙氣兒。嘿嘿。




前一日﹐弄錯了﹐以為《號外》的慶生PARTY11月30日已經開了。今日﹐有朋友來電約﹐好慶幸是自己弄錯了。這樣的將錯就錯﹐還是多幾次為好。
12月1日
9﹕00pm─子夜
香港藝朮中心﹐四-五樓﹐包兆龍畫廊。
香港《號外》﹐卅歲慶生。……云集。
(抱歉﹐不知圖為何總是轉不回來。在忙﹐先看吧。晚些上多多。)


這是今天播發的香港中通社通稿﹕

《號外》卅歲PARTY “香港精神”人物雲集

“我曾經是看《號外》長大的”﹐據說﹐這句話好像一個尋找同類的暗語﹐流行地不祗是香港﹐也包括內地。   
“三十年前搞了一本《號外》這樣的雜誌﹐這肯定是我一生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從北京飛回香港的才子陳冠中這樣說﹐他被稱為“《號外》之父”。   
《號外》﹐創辦於一九七六年﹐被坊間形容為“一本香港本土精神獨一無二的雜誌”﹐號稱“態度創傳奇”。   
十二月一日﹐晚九時至子夜﹐數百名三十年來自詡的“號外人”﹐來到位於灣仔北的香港藝朮中心﹐在四至五樓的包兆龍畫廊上下穿梭﹐為《號外》舉辦卅歲慶生PARTY ﹐才子佳人﹐繁華盛世。   
思念《Village voice》創辦《號外》   
記者早前約訪陳冠中﹐打探這本影響了香港幾代人之雜誌誕生的機緣﹐就聽到了一段故事﹕
《號外》創辦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此間文化人士稱為“火紅年代”。來自校園的“火紅”人士﹐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追隨內地經過蘇俄革命洗禮的“紅色運動”﹔另一部部分﹐則被西方“左翼”文本打動﹐熱衷於通讀“左翼”原著。創辦《號外》的陳冠中﹐自詡屬於後者﹐並因此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波士頓大學﹐研讀新聞學碩士課程。   
一九七四年至七五年在波士頓讀書期間﹐陳迷上了紐約出版的一本所謂反文化傳統雜志《Village voice》﹐七五年他回到香港後非常思念那“玩藝兒”﹐可是香港市場上除了《明周》一類“硬雜誌”﹐就是娛樂雜誌。   
於是﹐陳“傻傻地”以為以自己喜歡的口味﹐去辦一本港式的《Village voice》﹐一定會遇到與之有同好的“香港人”。最初的“同道”﹐包括鄧小宇、 丘世文 、岑建勛 、劉天蘭﹐大家商量“不按本子辦事”﹐要做自己認為“過癮”而且有“價值”的事。《號外》﹐就這樣誕生了﹐被視為非主流的前衛雜誌。   
陳對記者說﹕《號外》玩兒一種玩兒的態度﹐雜但是過癮﹐“其實我不要你明白﹐祗要你喜歡”﹐且的確也有不少“傻瓜”好上這一口﹔因而﹐盡管雜誌多次差點“執笠”﹐但總有舍不得她的人來拯救。   
《號外》﹐這樣“玩著”就活了三十年﹐幾代號外人將其玩成了“非主流的主流”﹐圈內外都覺得挺神的。   
為香港“本土精神”代表人物頒獎   
據說﹐香港的許多文化人﹐早期都與《號外》有緣﹐三十年一代代莫不如是。   
因此﹐《號外》三十年慶生﹐為十二位分別在過去三十年中﹐影響著香港“本土精神”成長的《號外》封面人物﹐頒發一項HONG KONG CREATIVE LEGEND AWARDS獎項。他們是﹕許冠文 、Vivienne Tam、甘國亮 、 杜琪峰 、 張敏儀、金庸 、林夕 、 劉德華、倪匡 、張曼玉、蕭芳芳和溫拿。其中﹐有六位領獎者出席PARTY﹐在背景為《號外》幾十年來封面的舞臺上領獎、發感言﹐令現場高潮疊起。   
什麼是“號外精神”﹐《號外》老闆?現代傳播集團主席邵忠先說﹕“信念需要勇氣 、 態度需要認真。祗要一天香港人仍懷抱著一路走過來的理想與激情﹐這份見証香港騰飛的雜誌﹐自能再續當年的前衛精神。”   
盡管﹐經歷了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直到今日幾代“號外人”﹐如今的《號外》仍如當初一樣﹐編輯多是二十多歲熱情的年輕人﹐他們還在做著自己認為“過癮”而且有“價值”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