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07

看北京人藝古典話劇《茶館》


著名文學家老舍創作的三幕話劇《茶館》﹐是齣古典現實主義的戲劇﹐充滿傳統話劇語言的譏鋒﹐字字璣珠。《茶館》之於中國話劇﹐相當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之於英國戲劇。

這即是內地的“師奶殺手” 濮存欣﹐ “濮哥哥”也有了些“老相” 了。
2000年﹐小女子曾去人藝排演場﹐專看林導濮演的《風月無邊》﹐是演才子李漁的故事。主演濮哥哥在戲中要拍段昆曲﹐確是怎樣也找不准調兒。
濮問曾經在江蘇省昆劇院浸淫了幾年的小女子﹕我拍的曲子如何﹖
小女子笑言﹕濮哥哥﹐昆曲很難一兩天就練得的。
濮﹕唉……

好玩吧。

今次﹐“濮哥哥”一直低調地說﹕常四爺﹐是個配角兒﹐是個配角兒……
呵呵﹐好大的一個配角兒啊。

K:
北京人藝的《茶館》﹐當年焦菊隱導﹐于是之,藍天野一班原創﹐九二年去上海進行《茶館》告別演出﹐小女子專程從南京追去看﹔是次﹐《茶館》複排來港演出四天﹐藝朮指導也是林兆華﹐就想看林﹐濮怎樣導和演﹐和原創會有怎樣的關係。會不會是“贗品” ﹖當然﹐追隨人藝二十多年的小女子﹐對她還是有一份基本信任的。
*********
北京人藝“古典話劇”《茶館》打動港人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作《茶館》﹐十八日起在香港葵青劇院上演﹐一連四天全線戲票“出空”﹐在香江刮起一陣“古典話劇風”。

  據北京人藝副院長崔寧介紹﹕是次《茶館》來港演出﹐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重頭戲﹐也是北京人藝為紀念中國話劇百年﹐年內推出的二十四個新舊劇目之一。

  這次演出的《茶館》﹐是由著名導演林兆華指導複排的“焦(菊隱)版”﹐即所謂的“古典版”。由北京人藝當紅演員林兆華、濮存欣、楊立新等擔綱主演。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一個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國家級話劇院,始建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二日﹐首任院長為戲劇大師曹禺。劇院自建院以來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劇碼近三百個。

  據“北京人藝”官方網站介紹﹐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日﹐著名文學家老舍來到北京人藝﹐親自朗讀了新創作的三幕話劇《茶館》。

  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九日﹐由焦菊隱、夏淳執導﹐于是之、鄭榕 、藍天野主演的《茶館》﹐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公演。曹禺先生觀戲後﹐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老舍先生創作《茶館》﹐將戲劇的發生地﹐放在中國封閉歲月?﹐最為開放的場所──老北京一家大茶館。三幕話劇,演繹了現代中國歷史中﹐三段經歷巨變的歲月︰由戊戌政變,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至抗戰勝利後內戰連連……

  一個茶館﹐三個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抱負﹐不同境遇的代表人物﹐石火電光﹐粉墨登場。

  這齣古典現實主義的戲劇﹐充滿傳統話劇語言的譏鋒﹐字字璣珠。《茶館》之於中國話劇﹐相當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之於英國戲劇。

  據北京人藝副院長濮存欣介紹﹐北京人藝曾四度複排《茶館》﹐迄今演出超過六百場。除一九九九年﹐林兆華全新陣容新排《茶館》之外﹐其餘三次均是複排“焦版”﹐是次赴港演出也不例外。

  盡管是次複排﹐在京城上演場場滿座﹐但是在港公演之前﹐濮存欣對記者說﹕《茶館》﹐對香港觀眾是一種“考驗”﹐未知他們能否靜得下心來﹐欣賞這樣一齣古典現實主義“經典”話劇。

  記者曾在九二年﹐欣賞過于是之等老一輩《茶館》演員的告別演出﹐那一輪演出被視為中國話劇歷史上的“經典”。因而﹐新一代《茶館》演員﹐面對這樣一座“山”﹐如何攀登和超越﹐成為記者關注的焦點。

  濮存欣說﹕“焦版”《茶館》﹐在古典現實主義方向、戲劇審美標準 、角色形象設計上已然有“范兒”﹐複排不可能完全標新立異﹔新一代《茶館》演員﹐要從下而上﹐一步步刻骨銘心地攀登﹔也要在攀登的過程中思考還有什麼可能﹐角色最終要成為自己的“角色”。正如有一代代的“哈姆雷特”﹐也有一代代的“王掌櫃” 、“常四爺” 、“秦二爺”。

  飾演“秦二爺”的演員楊立新則說﹕複排不是“描紅”。古典話劇﹐本身表現手段“貧乏”﹐要靠演員和觀眾對戲劇文學本身的理解和共鳴。故而﹐新一代《茶館》演員能做的﹐就是做大量案頭功課了﹐最終達到“化境”。

  是晚﹐《茶館》首演﹐座無虛席﹐香港的觀眾在所有《茶館》應有的戲劇效果之時﹐都給以了熱烈反應。

  而林兆華 、濮存欣、楊立新飾演的“王掌櫃” 、“常四爺” 、“秦二爺”﹐第一幕里少壯氣盛的身段與道白﹐贏得陣陣掌聲﹔第三幕里老哥兒幾個﹐失意遲暮﹐撒紙錢為自己“送行”﹐老態隆中的身段、 徹骨感傷的悲情﹐又惹來陣陣唏噓。

  劇終﹐濮存欣飾演的常四爺﹐一句﹕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將舞臺上下的悲劇情緒推向了高潮﹐一齣古典主義戲劇的《茶館》﹐就此深深打動了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