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2008

誰更似阿扁

誰更似阿扁
文章日期:2008年3月22日

【明報專訊】編按:台灣總統大選今天投票,馬謝對決,國際矚目。
台灣評論家楊照回看馬謝二人之電視辯論會,見微知著,從他們的表現分析他們的性格。
小地方見大格局,大格局見大未來,這是票數高低以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關鍵。
馬英九和謝長廷的第二場電視辯論會,最引人注目的焦點話題是什麼?竟然是:誰比較像陳水扁!
還真的佩服謝長廷,他的急智當然遠超過馬英九,連講到陳水扁,他都能轉守為攻,找出馬英九像陳水扁的地方。說馬英九相信大政府,喜歡規劃大政策大作為,才更像陳水扁,而他自己主張的被動弱勢總統,和陳水扁完全不同。
不過辯論的急轉彎技巧是一回事,說服力是另一回事。謝長廷認為他能說服什麼樣的人接受:馬英九比較像陳水扁?謝長廷認為把馬英九刻劃成像陳水扁,能幫他爭取到什麼樣的人的選票?
討厭陳水扁的人,可能因此連帶討厭馬英九,轉而支持謝長廷?不會吧?那麼難道喜歡陳水扁的人,會因為謝長廷將馬英九和陳水扁「送作堆」,所以就支持謝長廷?更不可能嘛!
謝長廷的說法,其實只是反映了他的尷尬困窘。他必須和陳水扁切割,才有機會在被陳水扁搞得烏煙瘴氣的環境裏,留得一點勝算,這種「反扁」的選舉急迫考量,逼謝長廷光靠自己跟陳水扁站得遠遠的都還不夠,不管多牽強,都還得試把馬英九也往陳水扁那邊推一點,看能不能平衡一下沾在自己身上的「陳水扁污染」。
你推我讓 「陳水扁污染」
兩人一來一往爭辯「誰比較像陳水扁」,那場面看起來滿滑稽的。不過同時也讓人滿放心的。會有如此滑稽場面,代表「陳水扁因素」在這場選舉終於退出了,也代表了「陳水扁因素」在未來台灣政局中繼續興風作浪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台灣走了很長的路,終於到了總統大選前,才走出「陳水扁因素」的魔咒,才算初步終結了「陳水扁時代」。至少兩位候選人都認清社會主流情緒,都採取了防堵陳水扁繼續左右政局的措施,這應該是到目前為止,選舉最重要的正面結果。
花了很大力氣,還借助今年年初立委選舉的戲劇性結果,謝長廷在自己的選舉和陳水扁之間,開闢出一道夠寬的防火線。陳水扁的政治合法性全面崩潰,這時候就算他還想做什麼講什麼影響選舉都很難發揮效用了。
早從他第二任就職開始,台灣社會就開始討論:陳水扁何時「跛鴨」?他靠兩顆子彈的爭議上台,又無法掌握國會,缺乏結實的權力基礎,該早早「跛鴨」吧?後來他家人涉入連番貪瀆弊案中,連他自己都官司纏身,該「跛鴨」了吧?紅衫軍大起,全台呼喚「陳水扁下台」,他就算賴不下台,總該「跛鴨」了吧?結果呢?陳水扁抵拒所有猜測,沒有下台,也沒有失去真正的權力控制,塑造了另類的「台灣奇蹟」。
一直到改選前兩個月,陳水扁終於「跛鴨」了。一拐一拐地走在政治議題的邊緣,偶爾呱呱兩聲,但既然跟不上政治變化的腳步,也就不容易引起注意了。
但是,「陳水扁因素」淡出,並不等於「陳水扁路線」退場,謝長廷和「陳水扁」劃清界線,卻沒有和「陳水扁路線」劃清界線。更重要的,謝長廷接掌的民進黨,到現在還是不曾正面認真地批判「陳水扁路線」,也不曾正面認真平反當年因為不走「陳水扁路線」而被清算的同志與論述。
「陳水扁路線」值得批判的地方可多了,至少包括反客為主以勝選為至高目標,不惜拿國家利益交換勝選機會;包括運用操作傳媒,「當家造反」炒作各種激動社會的議題;包括視政治承諾與言詞如無物,隨意翻轉立場態度,只求一時的效果;包括知法玩法,大力破壞憲政體制、預算法、公投 法等明白成文法的立法精神;包括以極端言詞、政策分裂社會,作為掌握、運作權力基本模式。
下一步,台灣非得找到什麼樣的辦法,走出「陳水扁噩夢」,才能有新時代的新契機。光是讓陳水扁下台,讓陳水扁下台後不會繼續翻雲覆雨是不夠的,還要有力量徹底批判「陳水扁路線」,根本揚棄「陳水扁路線」。
管他外省本省,不像陳水扁就行
為什麼馬英九以外省人身分,還能在選戰中領先看好?一個解釋是:台灣人對於省籍的在乎程度,已經低於他們渴望走出「陳水扁噩夢」的情緒了。「管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台灣人甚至計較不到好貓壞貓,而是計較「管他外省本省,不像陳水扁就行」。馬英九最不像陳水扁,就不可能繼承「陳水扁路線」,所以可以跨過濁水溪跨過省籍界限,贏得支持。也因此謝長廷必須用上三寸不爛之舌,無論如何都要硬將馬英九跟陳水扁扯在一起啊!
用陳水扁來「抹綠」馬英九,效果能有多大?謝長廷應該心知肚明,誰叫他不提早清算「陳水扁路線」,落得今天的辛苦尷尬處境。
[文/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