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2008

上海人談萬象

上海人談萬象
文章日期: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上海有一份《萬象》雜誌,趣味盎然,人文活潑,深受兩岸三地讀者追捧。《萬象》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已有,五十年代停刊,到了九十年代,在陸灝手裏,復刊了。
陸灝,一九六三年生,上海人,文化界的編輯高手,曾任《萬象》主編,亦在中港兩地報刊撰寫專欄,筆名有陸俠、柳葉等。
他今年擔任「城市文學獎」評審,出席香港城市大學的文化活動,鄭培凱在電台節目裏訪問了他,暢談世界萬象,以及,他的萬象。
■嘉賓:陸灝先生
■訪問:鄭培凱教授
鄭:陸灝先生一直是《萬象》雜誌的主編兼策劃,最近一年才退下來,同時又推動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出版與刊物。從編輯的角度來說,你對內地的出版程式有什麼看法?有不少國外作者抱怨,說內地出版社不肯讓作者參與最後的校訂,你怎麼看?
陸:可能是有些誤會吧!我作為一個編輯來想,為什麼三校樣不讓作者看?因為現在的編輯怕麻煩,我自己也碰到一些作者,他給我一篇文章,我給他編好,他又做另外的修改。作者都免不了不斷的修改自己的文章,到了三校樣還做很大的改動,那又變回一校了,編輯的工作就要重頭再來。等到三校,一般來說就是定稿。
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行規呢?
陸:我們是有一個規定的,叫「齊、定、清」,就是交稿必須是完整的稿子,而且是非常清楚的定稿,到了這個地步,以後的編輯工作就跟作者無關了。除非是編輯發現了問題,才會向作者不斷的提出。如果作者到了三校還要看,編輯就會擔心他會大量的改。香港是一個長期言論自由的地方,香港人很難理解內地在圖書,或者是報紙出版方面的編輯把關制度,很多事情是莫名其妙的,只有我們在內地工作的才能了解。譬如,一個老幹部看了一本書,他打個電話到宣傳部,這就會引起很多的問題。在內地,除了中央的文章和胡錦濤 的報告,其他的東西都是可以不發表,辦報紙和出書都可以是沒有必要的,這些事情跟制度有關。一個是出版,一個是身家性命,你選哪一個?
鄭:很有威脅的味道,出版和身家性命之間要做出選擇,當然是命要緊。
陸:對,我認識一個老編輯沈昌文先生,他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共產黨員,他說黨的政策要充分的貫徹,充分的執行,黨讓你放開到什麼程度,你也得充分。我們現在是怕丟官,所以層層加碼。領導說一分不能說,下面一層就說兩分,再下一層就說三分,到最後就是十分,把這個分數打得愈大,就愈能保險。鄭:有的人就是神經過敏。那些人向宣傳部投訴,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了。我有過十分不愉快經驗,文章莫名其妙就被編輯刪去了一整段,也不知道牽涉到什麼問題。編輯擅自改,事先又不告訴作者,有時改得前言不對後語,文氣也不順,讓人心裏很不舒服。
陸:有的問題在內地特別敏感,編輯不得不小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去碰。至於刪改作者的文章,我覺得還有另一層因素,現在內地有的報刊和雜誌的領導人都不是文化人,而是官員,所以他們不懂得尊重作者,認為作者的文章任意刪改都沒有問題。我作為編輯也要求他們多尊重作者,因為作者寫文章有自我的觀點和風格。當然,要是真的牽涉到八九的事,或者其他很敏感的事,編輯也不會去碰。
鄭:陸先生當編輯多久?
陸:我從1985年開始就當編輯,至今已經是23年了。
鄭:你什麼時候開始跟「讀書」集團接觸?
陸:那是1990年開始。我在85年進了報社以後就在理論部工作,稍微跟文化界有點關係;90年以後,《文匯報》有一張報紙叫《文匯讀書周報》,我就到那裏當編輯和記者,就此跟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老人約稿、採訪,大家都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鄭:有時候編輯跟作家的身分會有衝突,陸先生怎麼看?
陸:嚴格來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我寫的東西很少,我認為自己當編輯是二流,而當作家是不入流。當編輯的都有一句老話:「眼高手低」,你見識到的作者愈好,自己就愈難寫東西。作為一個編輯,約到很精彩的、一流的稿子,自己也再沒有寫文章的衝動了。沈從文先生有一次在圖書館裏,看到了很多書,然後就說﹕「書已經有這麼多了,我還寫來幹什麼?」連沈先生都這麼說,所以不入流的作家真的可以不寫。做編輯可以比別人更先享受到閱讀好文章的樂趣,自己寫不寫就無所謂了。
鄭:你當編輯,跟老一輩的文化人來往,你們的年紀差距很大,在溝通上有沒有任何困難?
陸:我是年紀比較輕,但是他們都說我是遺老,趣味也比較老派。我認識的一些老先生都很謙和的,我都看過他們的書,所以對他們很了解。譬如說施蟄存先生,他生於1905年,我是在1963年出生,我倆的年紀相差58年,我對他來說是孫子輩的。其實年輕人向他請教,他心裏是很高興的,也很願意跟你分享他的東西。要是你對他的東西一點都不了解,大家可能就沒有交流了。
鄭:我覺得現在有些記者不用功,去訪問一些重要人物,完全沒有先了解狀就發問,這樣就會很尷尬。我印象最深的,是張學良復出,要到美國去的時候,台灣有大記者在機場問他﹕「張學良先生,西安事變是怎麼一回事?」張學良當時很有風度的點點頭,但也沒有回答,這種情就不可能有溝通了。
陸﹕現在的編輯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工作量比我們當年要忙得多,有很多人通過電郵或者電話採訪、約稿,大家可能是從來沒有見過面的。我認為編輯要跟作者面對面地溝通,才能有默契,這樣的合作才會是最好的。
訪談將於五月十一日晚上九點在香港電台 普通話台節目〈文化超現代〉播出,亦可到網上重溫,網址:http://www.rthk.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