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慾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對物質的欲望就會轉淡。那日打開衣櫥,見歷年積存的衣服真的不少,心想,這已足夠我餘生所需了。縱使從今日起一件外衣也不添置,此生也不會缺穿戴,冬天不會不夠禦寒,夏天不會不夠洗換。一向購置衣物都是為質料及縫工所吸引,所以一定耐穿。銷售時裝的商人,推銷的不是一件用品,而是一個幻想和慾念,一個渴望表達的自我形象。對形象一笑置之,對新衣的興趣就自然大減了。
物價往往不是基於客觀標準——例如一件東西要多少人勞動多久及要用多少物料才能製成——而是基於主觀因素﹕那人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去佔有。但喜愛美麗的東西不一定要佔有。我的口味十分高貴,不是最好的不屑一顧,但我的佔有慾非常低,最有興趣佔有的只是有關這些物件的知識。歷年下來,我的關於珍寶工藝的圖書愈來愈完備,但擁有的名貴首飾非常少,收集的多是所值無幾的舊件,因為這些不值錢的工藝消失得太快了,以前見過,想起來要再看一看,市面上已看不到了。
名畫真可以到博物館欣賞,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名畫如何畫成,以及畫成之後的滄桑練歷。不但名畫,著名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大教堂的拱頂,最引人入勝之處是當年Brun elleschi如何建成。Ross King的小書,細膩地告訴我整個故事。
以前好客,經常招呼朋友到家裏吃飯,講究餐具及一切設備得宜,酒杯茶具、水晶銀器名瓷,林林總總,平日佔了不少櫥子架子空間。漸漸老朋友疏散,偶爾相聚,只求簡單飲食,閒話家常,或是佳釀香茗,論盡時局,古往今來。此時什麼講究都不過是身外物,要考據的唯有書本。
此時仍捨不了書,明明已良久無用也霸佔,舊的不肯扔,新的大量訂購,顯見塵緣未了,物慾猶深。
[吳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