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2008

讨回“光与影”

K,
哈哈,乡下没有影院,我等逮着网上UUC网络电视,每天一片的速度,向时光讨回错过的“光与影”。
永远热爱Internet!

文藝成本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1998年,《紅色戀人》風靡大陸的時候,一張一線影院的票價是15元人民幣。同年,《荊軻刺秦王》上映,二線影院票價12元人民幣,還隨票附贈大杯爆米花。1999年,《洗澡》公映,一線影院票價18元,小有漲幅,仍有爆谷送。再之後,上海的電影票價就一路升到看不懂的地步,終於有一天達到70至100元,與人均收入高出上海4倍的香港行情齊頭並進。

而看電影,也從集體響應的群眾娛樂,搖身變為小眾文藝青年以及「戀愛中的犀牛」才可享受的文藝活動。

俗語說「從上海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所幸一商還有一商高,這邊廂有高貴票價,那邊廂就有打折票價。多家信用卡商為了提高申卡量,紛紛推出可以半價看電影的信用卡。身為人窮志短的文藝青年,我自然不能錯過如此良機,於是在我的電影日程表裏,就有了這樣的路徑:

周一,浦東正大星美影城,全天半價;周二,全上海影院半價;周三,淮海路國泰影院,西藏中路和平影都,全天半價;周四,浦東正大星美影城,全天半價;周五,哪裏都全價,歇影日;雙休日,UME國際影城,中午12點半前半價;周一至周日,UME國際影城,男士全價前提下可攜帶一名女士免票入場——雖然得不停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奔波,但終於,我降低了我的文藝成本。

或許是天可憐見,另一個好消息在不久後傳來,深圳某銀行推出一款信用卡,在指定影院可享受全年所有時段10元超級優惠。於是,在國際大片《赤壁》上映的那一周,我不甘人後地趕到南京西路環藝影城,放眼一看,信用卡購票專列的隊伍已經浩浩蕩蕩排到影城深處,人龍打了個U字形的圈,龍尾再掃回到腳下……此情此景,我只覺得眼前一黑,彷佛看見曹操獰笑說:劫數,是劫數。

[文‧闕政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任文化公司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