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小女子覺得,能夠大隱者,有兩種可能:心,太空,或者,太滿。
兩者,都只能靜靜地,自己體味。
這樣的歲月,只能、也只需獨自面對。
麥田捕手
文章日期:2009年2月18日
【明報專訊】「重讀」是一回非常溫暖的懷舊行為,把書翻開,辨認出似曾相識的熟絡部分,卻又驚訝自己竟然曾經對某些部分如此忽略、如此冷漠、如此視而不見;於是忍不住內省審度,到底是什麼樣的變化令自己忽然調整了視域焦點。或許就是歲月。
歲月如同一個自動對焦鏡頭,任由眼前景象如何閃移,它仍精於捕捉,可是它有自身的鎖定邏輯,在不同的時間坐標裏,抓住不一樣的景深對象。以前的模糊變成今天的清晰,昔日的近攝成為當下的背襯,遷移的軌,往往不可理喻。
近日重讀得津津有味的一本書是《麥田捕手》,主要因為一個月前見《紐約時報》上有文章談及J.D. Salinger,赫然知道,原來他仍健在,九十歲了,生活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小城,行事低調,不受訪,不見客,寂靜地過日子,偶爾還坐在打字機前寫一下東西,只不過極少發表。
Salinger曾經自白,不想讓別人認得的理由是不想破壞「客觀觀察」的可能性,一旦拋頭露臉了,便難靜靜地察視街頭的人臉活動;唯有把自己變成「隱身人」,始能自由自在地成為「所有人」。
老先生的意見值得尊重。但我這個老讀者卻常有小人之心,暗暗覺得,不止的,一定不止這個理由,一定有其他更隱密的更不可言說的理由讓他大隱於市數十年,而這個耐人尋味的小秘密,遺憾地,將隨這樣的一位好作家的未來離世永遠不為人知。
《麥田捕手》出版五十六年了,若是十年一代,它便觸動過五六個世代的敏感神經,故事裏的男主角被學校開除,在離開校門前,往訪老師、死黨、女友、妹妹……跟他見面的人,或象徵虛偽,或宣示了挫敗,或傳達了溫柔,一站站走去,如同叩問生命歷程的許多扇門,每扇門後都有風景,僅是驚鴻一瞥,已夠觸目心驚。
這本書至少有七八個中譯版本,最近一個台灣「麥田」所出,譯著是施咸榮和祁怡瑋,封面書腰印一張俊俏的男生臉孔,閉目沉思,透射幾分詭異的神秘。若你家有孩子,記得把這書買回家,放在桌上,說不定,這將成為孩子的第一本經典閱讀,少年人的徬徨心靈,畢竟世代相通。
××××××
問少年
文章日期:2009年2月19日
【明報專訊】聞說有些中學老師要求學生以《麥田捕手》做閱讀報告,如果選讀的是英語原文,不妨建議同時參閱一本叫做《麥田捕手註》(台灣書林)的薄薄小書,它為小說的修辭字句提供了詳盡剖析,既可為學生解惑,更可讓老師節省不少口水。一書兩「用」,師生盡歡,不亦快哉。
《麥田捕手註》作者施鐵民,原名David Steelman,美國學者,七十年代赴台教學,二○○一年去世,享年六十歲。
施鐵民在福爾摩莎教學時,《麥田捕手》是常用教材之一,由於該小說的最大特色在於靈活捕捉了美國的口語文化,其中有不少詞彙更未見於字典,華人讀者不易看懂,他乃編成此書,利用不到一百頁的篇幅,把小說主角的生猛語言解說得淋漓盡致,made a pot of dough、shifting into first gear、without puking、lean jawed guys、swimming aroun d in a pot of tea……你不懂的美國四十年代城市俚語,他都用精準的中文說個清楚明白;你已懂的,亦無妨再看他所提供的各類選擇。左右兼讀原著小說和這本註釋,等於同時琢磨了中英雙語,這,就是最好的「雙語教學」,出入之間,遊刃有趣。
《麥田捕手註》初版於一九九五年,許久許久以前我第一次讀《麥田捕手》,沒有該書參考,那年代又沒有互聯網可供快速解難,因此讀得半懂不懂,唯有找來中譯本逐句對照排比,累死了。但累歸累,男主角的青春蠢動仍能把我撼動,畢竟都是年輕人,都面對相同的迷惘與困惑,以及,都有相同的自大狂妄,看不起所有人的虛偽浮假,極想極想詛咒每個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不順眼。而也湊巧地,我跟男主角一樣都有妹妹,每當哀傷惆悵,看看她的善良臉孔,聽聽她的純真語言,心情壓力 即稍釋放。
許久許久以後再讀《麥田捕手》,依然記得當年的深刻感覺,卻也生起想像,渴望有機會問書中少年,嘿,過了這麼多年,你終於長大了,請問老兄,你敢說自己不也變得跟以前被你瞧不起的人一樣虛偽浮假嗎?你,還敢自大狂妄?
有些書,一生人至少要讀兩回;在這回與那回之間的簡短歷程,就叫做「生命」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