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碧雲的一個link:
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6/45/135/2007/4/ga73326315147002592-0.htm
杜祭文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0日
【明報專訊】《麥田捕手》裏的少年有這樣的感歎:有些書,當你讀完,感受美好,恨不得那位作者就是你認識的朋友,讓你能夠隨時打電話給他或她,聊聊天,談個暢快。
深有共鳴,然而仍要追問:如果真有機會打電話找到作者,聊什麼好呢?並非所有話題都適合所有人去聊,只有在找對了人也找對了話題時,談話才會順暢愉快。
所以,讀文章如同交朋友,唯有「帶眼識人」,始有最高「回報」。
別的不論,且在本版作者群裏便可以找到不同的朋友類型。當欲談文論藝,我首先考慮的致電對象必是華叔和小思老師,他們想必願意靜心聆聽後輩的狂傲闊論,然後,認真地提出批評以及指點。
當對男女情事感到疑惑,不必問了,拿起電話一定是撥出阿寬的號碼,並可想像戴膠框眼鏡的他坐在電話筒那頭,一邊寫稿,一邊開會,也一邊對你笑論女男真理。
教育的、醫學的、電影的、潮流的、政治的……幾乎針對每組話題都可以從本版作者名單裏找到請教對象,對方理不理我是一回事,但許多時候讀完專欄,極想極想打電話或傳電郵找到作者,追問多一些,了解多一些,甚至關懷多一些;專欄版面如同社區,「敦親睦鄰」總是好的,終究處身於同一個文字汪洋,海大好行船,最重要的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讀者與作者之間,往往存在某組神秘的隱秘關係,在這關係裏,又常有奇奇怪怪的欲望渴求,非關男女,只關生死。譬如編輯《活在書堆下》一書時重溫了黃碧雲那篇《杜祭文》,紀念羅志華,淡淡的文字寫出了沉沉的哀思,每讀一次,想哭一次。那時候便在心底湧起一個無聊的念頭,這樣的文字實在太好了,嗯,好到令你忍不住許願祈求自己一定要比她先死,好讓有機會得到她的一篇追念文章,就算只有幾句詩,好吧,就算只有一句發言,也好。
明天下午四點,《活在書堆下》在藝術中心舉行發布會,有人讀詩有人讀文有人唱歌,不管你還記不記得羅志華是誰,都歡迎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黃碧雲.葉輝.陳雲——我們懷念羅志華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0日
【明報專訊】去年二月,「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葬身貨倉書海。
今年二月,朋友們出版了一本《活在書堆下》,紀念他,懷念他。
二月廿一日,星期六,下午四點,灣仔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將有一場《活在書堆下》新書發布會,出席者包括葉輝、馬國明、黃碧雲、陳智德、關夢南、陳雲、洛楓、袁兆昌、陳曉蕾、岑金倩、歐嘉麗、葉海旋、馬家輝,以及專程從台灣過來的戴曉楓等等,歡迎出席並參與各項朗讀、戲劇、舞蹈、音樂環節。
留座及查詢:2729 1208/pjanicehk@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