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08

楊照:人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人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文章日期:2008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一八三一年,蕭邦剛從波蘭到巴黎發展,他興奮地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一些已經成名的鋼琴家都來跟我學琴,他們還拿我跟費爾德相提並論!」這個費爾德是誰?為什麼蕭邦覺得跟他相提並論,是這麼重要的成就?

約翰費爾德是個愛爾蘭人,年紀輕輕就被送到倫敦,跟隨當時最了不起的鋼琴家克里蒙第學琴。他到倫敦時,克里蒙第正在發展他的鋼琴製造生意,費爾德很快就成了他的「活櫥窗」。除了每天嚴格的練琴進度之外,克里蒙第還派費爾德負責鋼琴示範,給人家聽他造的琴有多豐富的音色變化。

一八○二年,費爾德隨克里蒙第到巴黎演出,大受歡迎。於是他繼而轉往維也納,後來又去了俄羅斯,一度定居在聖彼得堡。費爾德在聖彼得堡大紅特紅,是城內收費最高的鋼琴老師,俄國貴族爭先恐後排隊接受他指導。

費爾德擁有他那一代最精確靈活的彈琴手指,而且還能製造出最優美感人的琴聲。他寫的十八首夜曲,曾經是巴黎沙龍上最受歡迎的作品,美妙的琴音自然讓觀眾安靜下來,在聲音裏感受夜的靜寂與沁涼。蕭邦一到巴黎,最早學到的,就是摹仿創作「夜曲」,靠套用「夜曲」特殊的句法和聲,征服巴黎上流社會。

「夜曲」後來幾乎成了蕭邦的印記,講起「夜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蕭邦,而不會是費爾德。費爾德當然怨嘆,明明是他發明的「夜曲」,為什麼後來被蕭邦偷去了呢?蕭邦寫的曲子,比費爾德的好聽優美感人,是主要理由,但卻不是會全部的理由。同等重要的理由,我們可以從與費爾德、蕭邦同時期的另一位鋼琴家莫索爾斯的紀錄中找到。莫索爾斯聽了費爾德的音樂會,第一時間寫下:「沒有別的現象比看費爾德彈夜曲,更古怪矛盾的了!他的音樂和他的態度南轅北轍,他看起來那麼吊兒郎當!」
浪漫主義大將,以強烈表演風格改寫鋼琴演奏史的李斯特,在替法國雜誌寫的評論中,對費爾德的動作大感困惑。費爾德動作上最大的問題,就在沒有一點跟音樂呼應的動作。費爾德受過嚴格訓練的手指,沒有一點多餘的動作,「而且他的表情引不起人一點點好奇心。他的冷靜近乎麻木,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模樣會留給觀眾什麼樣的印象。」

蕭邦、李斯特在音樂史上成就大名,費爾德卻沒能跟他們並肩平起平坐,一個根本因素就在於,費爾德所演奏的音樂,跟他的人有太大的差距了。費爾德的鋼琴琴聲,還有他創作的曲子,不只以優美見稱,而且內中飽含了真誠真摯感情的暗示。「夜曲」給人什麼樣的聯想?當然是夜深人靜,庸俗虛偽的社會被夜色隔離了,人面對自己,面對最親近的人,最私密的感受,在安寧中有無法自欺的真實。可是演奏這樣曲子的費爾德,要如何說服別人,他可以是、應該是這種音樂的主人?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