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0
20101231最想念《读者》的是“大陆新娘”
台湾版《读者》31日在台北举办首发式。这本创刊30年、在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人文期刊,是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市场的大陆期刊,明年元月起台湾读者可以在全台金石堂、何嘉仁连锁书店购买及订阅。
出席首发式的台湾作家王文华蛮高兴,他收到《读者》总编辑彭长城亲手发的厚厚一叠稿费,还得知“竟然有800万《读者》的读者在看我的文章,以后更得好好写”。他说,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作者,更是《读者》的读者,比如“我和喜欢的上海作家毛尖,就是通过《读者》认识相互的文字的”。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何飞鹏先生说,他每次到大陆,第一本会翻看的杂志就是《读者》,了解当下大陆社会整体的、基层的、人文的氛围,了解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对于两岸期刊交流,他认为已经有数本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今日来一本大陆的《读者》“又何妨”?希望更多台湾读者认同《读者》,并对台湾媒体市场成长有帮助。
《读者》1981年3月在兰州创刊,最高时月发行量1003万册,目前每月发行量达800万份,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三,累计发行近15亿册,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发行。
彭长城加盟这本杂志已经29年。他说,《读者》创刊至今,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为读者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文章”,被称作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他说,《读者》选文固定又多元化,注重的是社会关怀、文化关怀、成长关怀、情感关怀,好读、耐读、可收藏。从高中生到耄耋老人和《读者》是平等交流的知心朋友。《读者》的选文,许多来自读者,每天有3000多封读者选文电邮飞来编辑部,可以说每一期的五、六十篇文章,是从选近百万篇美文中选出来的。
他特别感谢台湾作家多年来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启迪的好文章。
据了解,《读者》台湾版做读者问卷调查收获百余份回复,许多竟是“想家的大陆新娘”。
彭长城介绍说,《读者》台湾版主体在大陆编辑完成,再通过台湾博商公司精选出符合本地口味的文章,发行量期望达到5000至8000份。(完)
12/30/2010
20101230找來胡適和哈金做自己的新年禮物
2010 中國五大文化潮題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如果以往的內地文化產品多是由政府統一生產而供民眾茶餘飯後消閒娛樂的話,那從今而始的趨勢則一轉為由民眾依憑日益發達的媒體技術來自主選擇、搭配、製造符合他們精神訴求的文化產品,政府將不再是文化市場的唯一供貨商。筆者試在此列舉部分2010年內地年度文化熱點以資考察。
1、 上海世博會
持續了一百八十天的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應為本年度最大的文化熱點。論時間之久、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投入之巨、參與人數之h,當之無愧是年度第一。相較它顯而易見的政經意義,最不容忽視的自是其深閎的文化內涵。
此次世博會特以「城市」為關鍵字,背後有兩重深意。其一,世界上已有55%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既帶來交往的便捷,又瀰漫現代的孤單,它既滋育文明復催生異化,如何讓城市人生活舒適的同時也更安心健康,其實是一道全球性難題。因此,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主題,不僅是一次新創意,更切中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普遍性;其二,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史無前例地走向城市化,無數縣城正以上海、北京、香港為榜樣,花枝招展的渴望成為「城市」,而即便京滬等頗有規模的大城市,論基礎建設不輸世界任何大都市,甚或猶有過之,但要說對城市生活的理解與城市之本義的體驗,則幾乎無一可稱佳善。
因此,此次世博會的最大文化意義之一即在於揭示當下中國城市化的困境,城市多元文化的衝突,城市人際關係的空前疏隔,以及城市與鄉村交往互動的艱難。由此使得我們關切如何使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至於淪為「物質都市」與「欲望都市」,進而向上提升為「人文都市」,最終糾正並完善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
2、 微博
在今年的文化力量中,微博是最為人所推崇和認可的一個名字。據新浪網的數據,目前微博用戶已超過5000萬,且處於快速增長中。每天上百萬條原創,幾千萬條轉發評論,借助中文網路第一新聞門戶新浪網的資源和以Twitter為基礎的創新,微博已然成長為華語世界人氣最高漲、觀點最多元、傳播最有效的互聯網話語場。眾多公共事件與娛樂瑣碎第一時間同時出現、傳播、發酵,之後被新一輪的熱點、焦點、看點所湮沒。
微博的迅速暴熱,觸及了當下中國的兩大問題。其一,中國現在民意表達與溝通的管道既不夠充分又不夠通暢,導致民眾借助微博來討論公共話題,抒發社會情緒;其二,微博培養了民眾的參與意識和公民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博或許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言論公共空間。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言論空間,久之遂失去了討論公共話題的能力與恰當的話語方式。如今微博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公共話語空間,雖然多數還是圍觀和起鬨的表達,但從長遠看,民眾對於公共話題的興趣和討論的能力將日益加強。
3、神仙李一現形記
今年7月,一個被喚作「神仙李一」的人物一時成為國中熱議話題。其人生於1969年,本名李軍,適逢「文革」,並未受過什麼正規教育,自學過一點民間的中醫。上世紀80年代初,他組織過一個類似雜技團的表演組織。1997年,他在上海電視台《天下第一》欄目露面,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坐了兩個多小時,現場觀眾見證了這一「神蹟」。不久,李軍在重慶市委機關大院開設道醫館。據媒體所言,當時多位領導對其醫術很信服,成為他成功的第一桶金。與此同時,李軍開始了他的事業,以重慶縉雲山紹龍觀為基地,集武術、異能、醫學、養生為一體,發展壯大為一事業群。從此李軍也不再叫李軍,而是「神仙李一」了。
若僅僅這樣,李一還不會被迫現形。關鍵是他開始周旋官場商場,其弟子中不乏政客、富豪與明星,排場也愈來愈大,頭銜也愈來愈多。終於槍打出頭鳥!細觀李一的發史,這既是李軍蛻變成李一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國當下為人揄揚稱道的個人成功套路。換言之,李一之所以為熱點,根本不在於他是不是真神仙,而在於他到底如何成為神仙。
媒體和民眾對李一的熱議其實突顯出的是一種曖昧的態度。一方面,事實層面不容我們改變,確多有造假作偽之行;另一方面,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成功學標本的李一是如何經營自己、推銷自己的,如果說,他果真有本事的話,那也不是什麼辟穀養氣,而是怎樣在官場與商場、講壇與江湖中遊刃有餘。李一的崛起與倒台,讓人看見當下中國權力運作體系中有幾多曖昧不明,富豪高官內心又有幾多無聊荒敗,更要緊的是它揭示了在中國走向成功所必須的權力支撐與資金運作、聲名營造這三者是如何互為依存的動態過程。
4、非誠勿擾與達人秀
今年,有兩檔電視節目迅速走紅,令人不僅視其為娛樂節目,更視為一個文化事件,分別是江西衛視的《非誠勿擾》和上海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
前者是一檔電視相親節目,在節目中男女嘉賓互相詢問一些諸如職業、工作、學歷、價值觀、情感經歷等話題。相親者對於現實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之直截誠懇,毫不掩飾,一經播出,引起軒然大波。雖有人批評此節目媚俗低俗、乖離主流價值觀,但數以千萬計的男女老少都在看。這檔節目史無前例地「說出了」真實的,當今年輕男女內心真正行之有效的「主流價值觀」,譬如那一句「我情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頭笑」,這種真實,被電視媒體集中呈現,造成了一種擴大和聚合,在最短時間內衝擊了民眾的思想與認知。一直以來,內地觀眾通過電視看到的是「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而這檔節目則告訴人們原來「生活就是這樣的」。前者的電視話語在意修飾與填補,後者則要求真實與直白。電視不因為它擁有意識形態的塑造與傳遞的特殊權力而贏得威嚴,相反它必須調低自己的姿態。
另一檔《中國達人秀》則是選秀節目,以「相信夢想,相信奇蹟」為理念,集中表現小人物的夢想。比之以往選秀節目的華麗炫目,它顯得質樸,強調「非偶像選秀」的路線,「達人」皆來自民間與底層,是百分百草根。惟其如此,他們的表演更真誠本色,從舞台上獲得的快感也更純粹。有時受限於自身條件還常受到排斥的邊緣靈魂的自由綻放,深深打動觀眾。
此節目吸引人並非在於表演,而是表演者的身分,大多是普通人,甚至比觀眾更普通,這對許多原本自外於選秀節目的沉默大多數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同時,它還告訴人們,榜樣不總是電視裏所宣傳的那麼難以攀及,夢想也非傳說的那般渺遠難尋。當下,榜樣每每為偶像代替,教養又總為娛樂代替。《達人秀》的看好,其實是回到了榜樣的常態,它抉發了人性中更多樣化的理想與夢想,並提醒我們,夢想的可貴永遠不在於實現,而在於堅持。
5、民國範兒
明年是辛亥百年,今年由內地《新周刊》雜誌引起的關於「民國範兒」的討論,掀起了一陣民國熱。從電視電影到圖書畫冊,從衣著款式到飯店裝潢,民國人的風範行止、凡俗生活乃至彼時的趣味風尚,一時皆為好,幾乎成為一種美學典範、道德參照、人情坐標。
今天內地的民國熱,既可說是一種文化懷舊,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迅速拆了早先的生活方式和美學趣味,民眾由民國來修整和完滿自身的文化空洞。更重要是借民國這面鏡子照照當下世道,吐吐不平之氣。追憶前朝,多因不滿當下,時下抬舉民國,最深層的原因即是當今中國並不完全能在制度上賦予民眾安全感,在文化上賦予民眾光榮與心靈之飽滿,在品行上也不能樹立可資依憑的模範,於是人們富有卻不富足,忙碌卻不充實,歡暢卻不幸福。明清太遠,民國和當下的距離既合適想像,也足夠發言的空間,故一時熱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隔代追認,在形式上通常以一種美好來取代另一種美好,這種歷史的折返跑深刻暴露了國人意識形態的問題——即便連精神思想也只是一套改朝換代的把戲。因此,如果我們還是一邊倒的讚揚民國,那這種熱只是「虛熱」,其思維本質並無不同,還是一種歷史的單相思與折返跑。也許這比民國熱本身更值得我們思索與注意。
顧文豪 書評人,長居上海
這年裏,世界並未如我們所願變得好些,一樣是天災人禍,一樣是世道多變,一樣是尋常百姓謀稻謀粱的棲棲遑遑,幸好我們一路走來,安然無恙。就今年大陸文化熱點而言,我們看見民眾的力量日益茁壯,文化重心從早先的政府中心逐漸轉移至民眾中心、媒體中心。
[文 顧文豪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如果以往的內地文化產品多是由政府統一生產而供民眾茶餘飯後消閒娛樂的話,那從今而始的趨勢則一轉為由民眾依憑日益發達的媒體技術來自主選擇、搭配、製造符合他們精神訴求的文化產品,政府將不再是文化市場的唯一供貨商。筆者試在此列舉部分2010年內地年度文化熱點以資考察。
1、 上海世博會
持續了一百八十天的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應為本年度最大的文化熱點。論時間之久、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投入之巨、參與人數之h,當之無愧是年度第一。相較它顯而易見的政經意義,最不容忽視的自是其深閎的文化內涵。
此次世博會特以「城市」為關鍵字,背後有兩重深意。其一,世界上已有55%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既帶來交往的便捷,又瀰漫現代的孤單,它既滋育文明復催生異化,如何讓城市人生活舒適的同時也更安心健康,其實是一道全球性難題。因此,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主題,不僅是一次新創意,更切中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普遍性;其二,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史無前例地走向城市化,無數縣城正以上海、北京、香港為榜樣,花枝招展的渴望成為「城市」,而即便京滬等頗有規模的大城市,論基礎建設不輸世界任何大都市,甚或猶有過之,但要說對城市生活的理解與城市之本義的體驗,則幾乎無一可稱佳善。
因此,此次世博會的最大文化意義之一即在於揭示當下中國城市化的困境,城市多元文化的衝突,城市人際關係的空前疏隔,以及城市與鄉村交往互動的艱難。由此使得我們關切如何使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至於淪為「物質都市」與「欲望都市」,進而向上提升為「人文都市」,最終糾正並完善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
2、 微博
在今年的文化力量中,微博是最為人所推崇和認可的一個名字。據新浪網的數據,目前微博用戶已超過5000萬,且處於快速增長中。每天上百萬條原創,幾千萬條轉發評論,借助中文網路第一新聞門戶新浪網的資源和以Twitter為基礎的創新,微博已然成長為華語世界人氣最高漲、觀點最多元、傳播最有效的互聯網話語場。眾多公共事件與娛樂瑣碎第一時間同時出現、傳播、發酵,之後被新一輪的熱點、焦點、看點所湮沒。
微博的迅速暴熱,觸及了當下中國的兩大問題。其一,中國現在民意表達與溝通的管道既不夠充分又不夠通暢,導致民眾借助微博來討論公共話題,抒發社會情緒;其二,微博培養了民眾的參與意識和公民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博或許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言論公共空間。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言論空間,久之遂失去了討論公共話題的能力與恰當的話語方式。如今微博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公共話語空間,雖然多數還是圍觀和起鬨的表達,但從長遠看,民眾對於公共話題的興趣和討論的能力將日益加強。
3、神仙李一現形記
今年7月,一個被喚作「神仙李一」的人物一時成為國中熱議話題。其人生於1969年,本名李軍,適逢「文革」,並未受過什麼正規教育,自學過一點民間的中醫。上世紀80年代初,他組織過一個類似雜技團的表演組織。1997年,他在上海電視台《天下第一》欄目露面,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坐了兩個多小時,現場觀眾見證了這一「神蹟」。不久,李軍在重慶市委機關大院開設道醫館。據媒體所言,當時多位領導對其醫術很信服,成為他成功的第一桶金。與此同時,李軍開始了他的事業,以重慶縉雲山紹龍觀為基地,集武術、異能、醫學、養生為一體,發展壯大為一事業群。從此李軍也不再叫李軍,而是「神仙李一」了。
若僅僅這樣,李一還不會被迫現形。關鍵是他開始周旋官場商場,其弟子中不乏政客、富豪與明星,排場也愈來愈大,頭銜也愈來愈多。終於槍打出頭鳥!細觀李一的發史,這既是李軍蛻變成李一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國當下為人揄揚稱道的個人成功套路。換言之,李一之所以為熱點,根本不在於他是不是真神仙,而在於他到底如何成為神仙。
媒體和民眾對李一的熱議其實突顯出的是一種曖昧的態度。一方面,事實層面不容我們改變,確多有造假作偽之行;另一方面,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成功學標本的李一是如何經營自己、推銷自己的,如果說,他果真有本事的話,那也不是什麼辟穀養氣,而是怎樣在官場與商場、講壇與江湖中遊刃有餘。李一的崛起與倒台,讓人看見當下中國權力運作體系中有幾多曖昧不明,富豪高官內心又有幾多無聊荒敗,更要緊的是它揭示了在中國走向成功所必須的權力支撐與資金運作、聲名營造這三者是如何互為依存的動態過程。
4、非誠勿擾與達人秀
今年,有兩檔電視節目迅速走紅,令人不僅視其為娛樂節目,更視為一個文化事件,分別是江西衛視的《非誠勿擾》和上海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
前者是一檔電視相親節目,在節目中男女嘉賓互相詢問一些諸如職業、工作、學歷、價值觀、情感經歷等話題。相親者對於現實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之直截誠懇,毫不掩飾,一經播出,引起軒然大波。雖有人批評此節目媚俗低俗、乖離主流價值觀,但數以千萬計的男女老少都在看。這檔節目史無前例地「說出了」真實的,當今年輕男女內心真正行之有效的「主流價值觀」,譬如那一句「我情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頭笑」,這種真實,被電視媒體集中呈現,造成了一種擴大和聚合,在最短時間內衝擊了民眾的思想與認知。一直以來,內地觀眾通過電視看到的是「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而這檔節目則告訴人們原來「生活就是這樣的」。前者的電視話語在意修飾與填補,後者則要求真實與直白。電視不因為它擁有意識形態的塑造與傳遞的特殊權力而贏得威嚴,相反它必須調低自己的姿態。
另一檔《中國達人秀》則是選秀節目,以「相信夢想,相信奇蹟」為理念,集中表現小人物的夢想。比之以往選秀節目的華麗炫目,它顯得質樸,強調「非偶像選秀」的路線,「達人」皆來自民間與底層,是百分百草根。惟其如此,他們的表演更真誠本色,從舞台上獲得的快感也更純粹。有時受限於自身條件還常受到排斥的邊緣靈魂的自由綻放,深深打動觀眾。
此節目吸引人並非在於表演,而是表演者的身分,大多是普通人,甚至比觀眾更普通,這對許多原本自外於選秀節目的沉默大多數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同時,它還告訴人們,榜樣不總是電視裏所宣傳的那麼難以攀及,夢想也非傳說的那般渺遠難尋。當下,榜樣每每為偶像代替,教養又總為娛樂代替。《達人秀》的看好,其實是回到了榜樣的常態,它抉發了人性中更多樣化的理想與夢想,並提醒我們,夢想的可貴永遠不在於實現,而在於堅持。
5、民國範兒
明年是辛亥百年,今年由內地《新周刊》雜誌引起的關於「民國範兒」的討論,掀起了一陣民國熱。從電視電影到圖書畫冊,從衣著款式到飯店裝潢,民國人的風範行止、凡俗生活乃至彼時的趣味風尚,一時皆為好,幾乎成為一種美學典範、道德參照、人情坐標。
今天內地的民國熱,既可說是一種文化懷舊,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迅速拆了早先的生活方式和美學趣味,民眾由民國來修整和完滿自身的文化空洞。更重要是借民國這面鏡子照照當下世道,吐吐不平之氣。追憶前朝,多因不滿當下,時下抬舉民國,最深層的原因即是當今中國並不完全能在制度上賦予民眾安全感,在文化上賦予民眾光榮與心靈之飽滿,在品行上也不能樹立可資依憑的模範,於是人們富有卻不富足,忙碌卻不充實,歡暢卻不幸福。明清太遠,民國和當下的距離既合適想像,也足夠發言的空間,故一時熱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隔代追認,在形式上通常以一種美好來取代另一種美好,這種歷史的折返跑深刻暴露了國人意識形態的問題——即便連精神思想也只是一套改朝換代的把戲。因此,如果我們還是一邊倒的讚揚民國,那這種熱只是「虛熱」,其思維本質並無不同,還是一種歷史的單相思與折返跑。也許這比民國熱本身更值得我們思索與注意。
顧文豪 書評人,長居上海
這年裏,世界並未如我們所願變得好些,一樣是天災人禍,一樣是世道多變,一樣是尋常百姓謀稻謀粱的棲棲遑遑,幸好我們一路走來,安然無恙。就今年大陸文化熱點而言,我們看見民眾的力量日益茁壯,文化重心從早先的政府中心逐漸轉移至民眾中心、媒體中心。
[文 顧文豪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950年代胡適與唐德剛初相識的照
2010年12月25日翻拍自台灣中央研究院內的胡適紀念館
館內竟也無有胡適的《四十自述》可尋
記得唐德剛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歲末談書豈可不談《唐德剛與口述歷史》?
台北「遠流」出版,是為唐德剛先生病逝周年而策劃的紀念文集。唐教授生前著作大部分由該社所出,大去之後,亦由該社牽頭結集致敬,作家與出版社之間的互惜情誼往往超越了生意經,此乃文化事業之價值本質。
這本書收錄了廿多篇文章,一半是對唐德剛的追思紀念,另一半是其他人的口述歷史,跟唐先生生平無關,但因唐教授數十年來對口述歷史之研究與實踐著力殊深,把這些文字收進書內,等於向世人展示唐先生播種之功,極具傳承意味。
唐德剛曾寫胡適的口述回憶錄,胡適以前題字贈友,喜寫「功不唐捐」,那是佛家語,意指做了功德,總有福報,不會泡湯。唐德剛對華人口述歷史所做的文化功德豈不亦正如此?揭櫫示範,開花結果,絕對不會及身而絕,所以「功不唐捐」的「唐」字其實可以一語相關,既指原義,亦指唐德剛,如果胡適仍然在世,想必同意。
胡適與唐德剛都是傳記迷,認為人人有個故事,人人都應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讓世人參考借鑑,讓歷史有以累積。胡適四十歲便寫了自述,老來的唐德剛亦說了口述歷史,由古蒼林執筆整理,構成了這本書的首個章篇,看了我才知道唐德剛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慶酒會上首次見到胡適,那是一九五四年,胡先生暫居紐約,他則是哥大的博士生,課餘打工做侍應,把酒水捧到胡大博士面前,兩人聊起來,啟動了往後十多年的真切情誼。
或許所有人的生命轉折皆具細緻傳奇,熬過來了,回看時便覺趣味。像唐德剛於四十年代到上海美國領事館申請簽證,要考口試,主考官是一位老太太,拒絕了他,叫他「把會話學好再來吧」。下回他再去,遠遠看見主持口試的仍然是她,心想又必碰釘,但突然,老太太去吃中飯,主試換由別人負責,他便輕鬆過關。原來該女主考官出了名苛刻,許多人為了避開她,都跑到香港或廣州申請赴美簽證,唐德剛福星高照,否則後事難料。
生命情節宛如迷你電視劇,歲末讀來,暖意更濃,歲末畢竟較易憶人懷舊,喜讀傳記的人都會記得唐德剛。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29/2010
a link:20101229《游园惊梦》廿八年后回“国父纪念馆”
喜爱白先勇文字和戏剧的人,新年有福气在台北看开年大戏《游园惊梦》。由新象戏剧复刻廿八年前白先勇亲自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这出舞台剧,元月2日起将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搬演7天。
《游园惊梦》制作人之一许博允,29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彩排记者会说:“二十八年前,也是在这个剧院,白先生的《游园惊梦》首次搬演,城中一票难求。今次,白先生因为在纽约赶部书稿,就不来台北了。可是,就希望我们把整出戏一场不删地录下来,寄去给他看看。”
1982年8月7日,《游园惊梦》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演,由卢燕、胡锦、归亚蕾、刘德凯、钱璐、崔福生、曹健等知名演员领衔主演。故事描写飘零台北的钱夫人应窦夫人之邀,与当年在南京得月台的姐妹故人相聚;宴会上,众人闲话谈天,演唱昆曲《牡丹亭》数折,钱夫人跌入往日情感交织的痛苦回忆。
“28年后旧剧重组,舞台设计沿用了当年经典三角区,却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因素,一方是西式客厅,一方突出中式家具,更符合当年台湾的生活场景”,许博允说。
今次,新象戏剧邀来台湾第一京剧名伶之称的魏海敏饰演繁华落尽的钱夫人,时尚F4蓝钧天饰演钱夫人追忆的俊帅军官郑彦青,“一起演绎隐藏在戏剧深处的、更普遍的主题:时间、记忆、青春及爱情”,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郝誉翔说。
今日彩排,特意搬演了钱夫人昆曲身段、道白,且唱且舞且演且忆缠绵追忆往昔的经典折子:
——钱夫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柰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唱的这段(皂罗袍)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
——“让我来扶您上马吧,夫人——”他说道。他的马裤把两条修长的腿子绷得滚圆,夹在马肚上,象一只钳子似的。他的马是白的,路也是白的,那些树干子也是白的,他那匹马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照得发了亮。他们说,到凄霞山的那条路上两旁种满了白桦树,他那匹马在桦树林子里奔跑起来,活象一头麦秆丛中乱窜的白兔儿……
“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里,隐藏的是复杂的人生情感,既是女性特质的,也是人类普遍共通的;透过白先生优雅精致的文笔、对白,一股独具魅力的人生况味油然而生。” 导演黄以功在导演阐述中这样说。
12/28/2010
12/27/2010
12/26/2010
12/25/2010
a link:游美学务处为报第三次考取留美学生清折事致外务部呈文
尋找外公的檔案:
陳承栻 二十一 福建閩縣
游美學務處為報第三次考取留美學生清折事致外務部呈文
作者:游美學務處 宣統三年六月十二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宣統年間清廷遣派赴美留學生史料選》,歷史檔案,1997年第2期。
游美學務處謹呈,為申呈事。
案查本處每年派送游美學生,應按經費數目酌定名額在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生中選送,前經呈明在案。現由本處按照經費數目,考錄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生六十三名以充是選,經該學堂造具清冊咨送前來。本處複核無異,除將派員護送出洋情形另行申報外,所有本年考錄派送游美學生姓名、年齡、籍貫清折,理合備文,申呈鈞部俯賜鑒核備案。須至申呈者
右申呈外務部
[編輯] 附 第三次考取留美學生姓名年歲籍貫清冊
第三次遣派游美學生姓名、年歲、籍貫清折
姓 名 年齡 籍 貫 姓 名 年齡 籍 貫
黃國棟 十九 福建同安 周明玉 二十 浙江鎮海
張福運 二十 山東福山 司徒堯 二十 廣東開平
吳 憲 二十一 福建侯官 顧宗林 十九 浙江上虞
江山壽 二十 江蘇嘉定 高大綱 二十 浙江仁和
朱起蟄 二十 浙江錢塘 陳德芬 二十 浙江嘉善
張貽志 二十 安徽全椒 衛挺生 十九 湖北棗陽
周倫元 二十 浙江鄞縣 史 宣 二十 廣東番禺
姜蔣佐 二十一 浙江平陽 張傳薪 十九 福建邵武
吳 康 二十 江蘇吳縣 譚其秦 十八 四川榮縣
黃明道 二十一 廣東香山 陳長蘅 二十一 四川榮昌
劉崇勤 二十一 福建閩縣 陳承栻 二十一 福建閩縣
徐 書 二十 江蘇金匱 鮑錫藩 二十 浙江歸安
崔有濂 十九 安徽太平 鄭輔華 二十一 楠建永定
史譯宣 二十 山東福山 龍 夷 十九 四川榮縣
梅光迪 十九 安徽宣城 楊光弼 十九 直隸天津
孫繼丁 二十一 山東蓬萊 陳明壽 二十一 江蘇元和
胡博淵 二十一 江蘇陽湖 宋建勛 二十 福建莆田
羅邦傑 十九 江蘇上海 顧惟精 二十 江蘇無錫
楊孝述 二十一 江蘇華亭 裘維瑩 十九 江蘇金匾
何慶曾 二十一 廣東順德 陸鴻棠 二十 江蘇上海
黃宗發 二十一 安徽無為 柴春霖 十九 甘肅皋蘭
徐仁錆 二十一 江蘇宜興 鍾心煊 十九 江西南昌
嚴 昉 二十 浙江烏程 王 謨 二十一 福建閩縣
邱崇彥 二十一 浙江諸暨 趙文銳 二十一 浙江嵊縣
王 賡 十六 江蘇金匱 孫學悟 二十 山東文登
蔡 翔 二十 湖北漢川 陸懋德 二十一 浙江會稽
梁基泰 二十 廣東番禺 虞振鏞 二十 浙江慈溪
費宗藩 二十 江蘇震澤 陳嘉勛 二十一 湖南湘陰
梁杜蘅 二十 廣東三水 許彥藩 二十 浙江秀水
鄧宗溫 十九 貴州貴築 章元善 二十 江蘇長洲
陸守經 二十 江蘇青浦 甘純啟 十五 江蘇嘉定
張景芬 二十 福建永定
陳承栻 二十一 福建閩縣
游美學務處為報第三次考取留美學生清折事致外務部呈文
作者:游美學務處 宣統三年六月十二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宣統年間清廷遣派赴美留學生史料選》,歷史檔案,1997年第2期。
游美學務處謹呈,為申呈事。
案查本處每年派送游美學生,應按經費數目酌定名額在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生中選送,前經呈明在案。現由本處按照經費數目,考錄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生六十三名以充是選,經該學堂造具清冊咨送前來。本處複核無異,除將派員護送出洋情形另行申報外,所有本年考錄派送游美學生姓名、年齡、籍貫清折,理合備文,申呈鈞部俯賜鑒核備案。須至申呈者
右申呈外務部
[編輯] 附 第三次考取留美學生姓名年歲籍貫清冊
第三次遣派游美學生姓名、年歲、籍貫清折
姓 名 年齡 籍 貫 姓 名 年齡 籍 貫
黃國棟 十九 福建同安 周明玉 二十 浙江鎮海
張福運 二十 山東福山 司徒堯 二十 廣東開平
吳 憲 二十一 福建侯官 顧宗林 十九 浙江上虞
江山壽 二十 江蘇嘉定 高大綱 二十 浙江仁和
朱起蟄 二十 浙江錢塘 陳德芬 二十 浙江嘉善
張貽志 二十 安徽全椒 衛挺生 十九 湖北棗陽
周倫元 二十 浙江鄞縣 史 宣 二十 廣東番禺
姜蔣佐 二十一 浙江平陽 張傳薪 十九 福建邵武
吳 康 二十 江蘇吳縣 譚其秦 十八 四川榮縣
黃明道 二十一 廣東香山 陳長蘅 二十一 四川榮昌
劉崇勤 二十一 福建閩縣 陳承栻 二十一 福建閩縣
徐 書 二十 江蘇金匱 鮑錫藩 二十 浙江歸安
崔有濂 十九 安徽太平 鄭輔華 二十一 楠建永定
史譯宣 二十 山東福山 龍 夷 十九 四川榮縣
梅光迪 十九 安徽宣城 楊光弼 十九 直隸天津
孫繼丁 二十一 山東蓬萊 陳明壽 二十一 江蘇元和
胡博淵 二十一 江蘇陽湖 宋建勛 二十 福建莆田
羅邦傑 十九 江蘇上海 顧惟精 二十 江蘇無錫
楊孝述 二十一 江蘇華亭 裘維瑩 十九 江蘇金匾
何慶曾 二十一 廣東順德 陸鴻棠 二十 江蘇上海
黃宗發 二十一 安徽無為 柴春霖 十九 甘肅皋蘭
徐仁錆 二十一 江蘇宜興 鍾心煊 十九 江西南昌
嚴 昉 二十 浙江烏程 王 謨 二十一 福建閩縣
邱崇彥 二十一 浙江諸暨 趙文銳 二十一 浙江嵊縣
王 賡 十六 江蘇金匱 孫學悟 二十 山東文登
蔡 翔 二十 湖北漢川 陸懋德 二十一 浙江會稽
梁基泰 二十 廣東番禺 虞振鏞 二十 浙江慈溪
費宗藩 二十 江蘇震澤 陳嘉勛 二十一 湖南湘陰
梁杜蘅 二十 廣東三水 許彥藩 二十 浙江秀水
鄧宗溫 十九 貴州貴築 章元善 二十 江蘇長洲
陸守經 二十 江蘇青浦 甘純啟 十五 江蘇嘉定
張景芬 二十 福建永定
12/24/2010
a link:20101224台灣大學傅斯年校長逝世六十週年紀念特展
我们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校长逝世六十周年纪念特展”24日在台湾大学图书馆开展。
傅斯年1949年元月20日应邀出任台湾大学第四任校长,1950年12月20日脑溢血猝发辞世。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学院院长黄俊杰、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柯庆明等追忆去世当天在“台湾省议会”答询台上,留给台湾大学最后的话语:“奖学金制度不应废止,对于那些资质好肯用功,仅只为了没钱而不能升学的青年,我是万分同情的,我不能让他们被摒弃于校门之外”。
特展还原了当年的“布告栏”,展示傅斯年多份行书写就的校长布告,内容包含改革原日据时期“台北帝大”院校系设置,增设“考古人类学”、“心理系”、设立含文史哲三部分的“文科研究所”;首创考题印题“入闱”制度确保考试招生公平;鼓励师生阅读出版;建设校内浴室保障学生和校工福利等等。
特展邀请来1949年傅斯年出任台大校长时第一年入学的多位校友。读到翻印放大校刊上《校长致诸同学第一封信》,他们笑了起来:“近来接到好几封信抱怨新生南路第一宿舍远,畜牧系左近的七、八宿舍远。这个理由使我心中好生不然,老天生你两条腿作何用?每天走上六、七十分钟,大有好处,难道你们都想胖得如我这一副尊容,到中年闹血压高疾病吗?……我忽然会悟了,出门看女朋友不方便,是吗?果然如此,还是等毕业后不为太迟。”
已逝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回忆文章曰:“他常在中午返家时,偕我到各宿舍探视,并查看学生的伙食。他一进餐厅,男生必高呼欢迎校长,女生则拥到他身旁。他去世后,学生们痛哭哀悼,是青年们发乎自然的真情。”
还有老校友回忆:“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胖胖的,一个像亲人一样的背影,慢慢地走过小桥,被遮断在竹丛那边的台大第八宿舍。不错,他现在没有了。永远不会再有了──从今以后,校长不会再到我们的宿舍来了!从今以后,再不会有一个衔着烟卷、坐在矮凳晒太阳、和我们在第七宿舍话家常的人了!从今以后……再不容易有一个这样的校长了!”
台湾大学校史馆张小姐对记者说:尽管傅校长执掌台大仅仅700余天,可台大人始终将他视为“台大的守护神”,安葬他骨灰的校内植物园被命名为“傅园”。
12/23/2010
12/22/2010
何凡與《聯合副刊》的「玻璃墊上」
何凡(右)、林海音年輕時合影。
何凡、林海音的暮年
夏烈/圖片提供
猶見楚天千里清秋
【聯合報╱文/夏烈 】 2010.12.22 02:22 am
何凡(夏承楹)生於1910年12月22日,這個月一百歲,《聯合副刊》的「玻璃墊上」專欄已是二十六年前的往事。然而至今還有人告訴我,他們看「玻璃墊上」看了三十多年,由高中看到五十天命之年。何凡是上一代的人?還是這一代的人?他代表了什麼?又不代表什麼?我是他唯一的兒子,他走後這八年,只入我夢一次,因為我們是不同的人。一個在清華大學受教於我的女學生說:「夏教授不是『溫良恭儉讓』型的學者。」我不是,卻認為何凡對我們家人是如此,父子本來就沒有必然的相同。與何凡共過事的人多認為以「溫良恭儉讓」形容他根本不合適。他是個為理想堅持到底,不退讓的人。他一生辛苦工作,不盲從,更不隨便附和別人。他們說何凡只是表面上「溫良儉」,但不恭也不讓,甚至固執──擇善固執。 因為他說過「我既非黨員,又非教徒」,因為我與
暮年的何凡及林海音。
夏烈/圖片提供
他曾被情治單位傳訊,他的專欄常批評政府及執政黨,所以社會上視他為黨外異議分子。其實這是誤解,基本上,他和先慈林海音對政治沒興趣,沒野心。
那個時代生活艱苦,卻是不患貧患不均的年代。何凡是個有強烈社會主義色彩的論家,他為勞苦大眾、中下級軍公教人員、小行腳商人、消費者大眾執言,但並不盲目反對資本主義或持反商情結。我的祖父在北京的北洋政府先任財政部次長、代財政總長,後作國務院祕書長。北伐成功,這批人全體下台,但並沒有人被殺。於是祖父入北京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因為他本來就是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出身,清末由江南北上進京作官。試想他曾是代財政總長,與商界、企業界關係一定不淺,何凡的社會主義色彩是否與之相悖?由何而來?我想那是何凡的個性使然;也可能因在家中多接觸政治及官員,醞釀促成這種相異心態。
民國42年先慈開始主編《聯合副刊》,「玻璃墊上」由是登場,到民國73年收場,近三十二年的時間,他共寫了五千五百篇,每篇八百至一千字,共五百多萬字的「玻璃墊上」專欄。這五百多萬字是台灣社會的縮影,猶如巴爾札克描繪巴黎社會風俗的九十部小說。這中間和台北市的關係最深,因為他一生中只住過兩個城市──北京與台北。他原籍全中國最富庶的江蘇南部,卻在北京經歷了滿清政府、北洋政府、軍閥割據、北伐統一、日軍占領及國土光復等階段。在台北,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平靜的五十五年。城中歲月長,他把台北看作家鄉,人在台北,心也在台北,與白先勇筆下過客心態的《台北人》顯然不同。然而,台北不是一座靜止的城市,台北是活躍的、是成長的,甚至是跳動的。他的專欄勾畫了三十年台灣社會的發展史,其中對台北市政著墨最深,批評最多。子敏說:「文獻會要修台北史,有一資料不可或缺,那就是何凡的全部文集。」同時期的其他專欄作家我記得有《中央日報》的言曦(邱楠),《中國時報》的方以直(王鼎鈞),《中華日報》的鳳兮(馮放民)。亮軒則是下一代的──這些都是男士。
「玻璃墊上」實事求是,沒有高調,沒有冠冕堂皇的形容詞。「平易近人」及「引人入勝」是最好的描述。那麼多人,早上一打開《聯合報》,首先就是看「玻璃墊上」。辦公室裡許多人談論何凡今天說了什麼,又寫了哪些大快人心的議論。他不寫花邊新聞、不寫八股大方向、不寫與宗教有關的宇宙觀,只重現實問題。他關心的是台灣社會的福利及進化。福利包括市政、法治、官吏、整潔、都市、商品、教育、文化、娛樂、體育等等,包羅萬象,是小方向。進化包括理性的態度、宗教與迷信、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運作等等,是大方向。在他看來,這些比政治還重要,因為政治和政客變來變去,沒有定則,討論他們根本浪費時間。我知他理想中的國家不見得是個軍事強國,而是一個像瑞士般和諧安詳的社會,國民有好的生活和福利。有些人會認為這種想法沒有大作為,但卻是切合台灣實際的狀況。有這種意識,和他溫和及務實的個性相合。
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溫文儒雅的君子,內向、低調、淡泊寡慾、清茶淡飯即可安然度日、不愛搬家、不換工作。寫「玻璃墊上」那些年,不接受電視訪問,原因是他議論面或是攻擊面廣,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每天收到數封到十數封讀者投書,他是內向的人,顧及電視訪問會破壞隱私。他也很少公開演講,不去大學兼課。他的快樂來自獨處閱讀、聽音樂、看電視、寫作,以及思索。在學校裡,他從小就是好學生,念當時全北京最好的「師大附小」(「北京第一實驗小學」),保送師大附中初中、保送高中,保送大學,讀英國文學系。所以社會性的專欄之外,他也翻譯不少文學作品。我初次讀翻譯小說,就是他翻譯史坦貝克的《小紅馬》,似是在《聯合副刊》連載。
因為「玻璃墊上」以及林海音主編《聯副》十年,許多人以為何凡在《聯合報》工作,其實他只是《聯合報》不上班的主筆。正職是在《國語日報》,民國38年由編輯做起,總編輯、採訪主任、總主筆、副社長,最後的職務是社長及發行人,民國80年退休,在《國語日報》度過了四十二年漫長的歲月。這中間當然有權力鬥爭,他是贏家,但從未去踩輸家。他給報社員工的印象是可靠、清廉、有決斷力及守信用,是報社的支柱。他曾將一位為人和善,但生活逐漸散漫的總編輯調差閒職。此君表明他是黨及情治單位的雙重負責人,並向黨中央提告「非黨員壓迫黨員」,警備總部也打電話到家裡問報份多少,暗示關心。家慈勸他不要再搞下去了,平日溫和的謙謙君子此時卻說:「沒關係,他們不敢怎麼樣。」因為他認為執政黨不會過度護短,後來證明他判斷正確,此事無聲落幕。
另外一件事與他對政治的判斷有關:家慈因「船長事件」從《聯合副刊》主編去職後,他到台南出差,順便告訴我外面傳說家慈已被捕不確實,因為「你母親是台灣人,所以不會被捕」。還有一次馬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來拜訪他,我正好在旁邊。他平靜的對馬英九說:「這次你不要出來選總統,下次出來選你會當選。」馬點頭同意。果然,2004沒出來搶選,2008年他當選。當時我對這些話一知半解,卻也從未問過他。我總覺得他對執政黨有成見,這可能是他的判斷,他的自由思想(所以對任何一個政黨都有成見),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北洋政府家庭背景。我也認為,他和馬英九都是正直、成熟、固執的人。這種人沒有太大吸引力,但是適合作帶頭領導,人們心裡有數。
除了專欄及小說翻譯,他的散文雋永、幽默、流暢、頗有學問置中,很像他的好友梁實秋的散文。他曾說過西方大散文家西塞羅認為「支配人生的是命運,不是智慧」,也就是命運決定一切,智慧、學問、能力等無能與焉;但他卻認為人能設計及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支配。在他的文章裡,這種論調經常出現,類似存在主義的觀點,但他並不是堅持某種哲學理念的人。實際上,古希臘即有人無法與命運抗爭之說。所以就此一點,他不見得正確,只是說明了他的人生積極態度,以及反映了他對國人及社會的期待。
他是文學院出身,一生從事與文學或新聞有關的工作達五十八年之久。然而在他內心深處,我知,他認為科技要超越一切,是國家、社會及人類文明進化最重要的動力,超越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所以我建中畢業時,不顧自己的興趣,投考工學院;以後又娶了一個從事石化工程的妻子,他頗為贊許,認為方向正確。我在美國從事工程工作多年,又回國在文學院教書,他問我,為什麼不回工學院任教?我未回答。在我的記憶中,他最欣賞的政府官員一概是理工出身的財經企畫首長,包括尹仲容(電機)、陶聲洋(土木)、嚴家淦(化學)、李國鼎(物理)、孫運璿(電機)、趙耀東(化工),還有雖無工程學位,卻曾任蘇聯工廠副廠長的蔣經國。這些人為台灣的進步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
最後那些年,我在課餘周末常載他和家慈吃館子,然後駕車兜風。家慈個性外向,但中風,行動不便,已不太說話,只作些簡單的回答。然而我知她是喜歡外出的人。有一天陽明山兜風後回家,我問她:「媽,您今天高興嗎?」她苦笑了一聲,說:「也沒什麼高興不高興。」而家嚴則本來就是那樣沉默內向的人,有時吃完館子他要我先送他回家,他可獨處在他安靜的小天地裡讀書、看電視、聽音樂、思索。我並不太了解他對一般生活或生命上的態度,心裡想的是什麼?或他的表情意謂著什麼。我忙著新職,教書、處理資產、與人爭鬥、寫作,美國、台灣兩地奔波,已有些疲於奔命,顧不得去忖度一個老人的心情,甚至有時麻木或失去耐心。後來家慈走了,隨後一年他也走了,我有了喘口氣的機會。回頭想想過去種種,含混的揣摩出他欲言又止的話語,又似乎沒揣摩出來。他走後只來看過我一次,模糊不明的下半夜或上半夜,我倆靜對,他仍然無言。
我帶他最後看的一場電影是《搶救雷恩大兵》,那時他接近九十歲。他喜歡這種戰爭片或西部片,近三小時的電影終結後,他淡淡的說了一句:「戲院裡的冷氣冷了些。」做子女的常在父母過身後有「那時我為什麼沒有那樣做」的遺憾。那常是一些瑣事,父母當時可能並不在乎,甚至不察覺,但子女卻引為終身遺憾──譬如我為什麼沒想到帶一條小毛毯鋪在他腿上。家慈走後有一天我去看他,走到巷口望見他遲緩獨行的背影。我心中有感受,但未上前並行,因為很多時候他要自己獨處──然而,她已走,他寂寞嗎?
寫這些回憶,已是秋末,窗外乾爽的空氣,陽光照耀著躍動的城市。
於是我想到,他走了,但他還留在這座城市中,與他相伴的是台灣大島,以及島上他喜愛的溫純、敦厚、有禮的人們。我想他不會在乎我的粗心、不解人意及無耐心。他注重的是台灣的社會,台北的天空,以及天空下的人們──他是何凡。
12/19/2010
a link:20101215在中研院史语所里触摸“新史学”心跳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这个周末起将休馆半年进行内部装修,计划于明年7月择吉重开。记者赶往参拜心仪已久的“新史学”大师。
中研院位于台北南港,处处可见传说中的“红楼”,距胡适纪念馆不过百米,即是中研院史语所, “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就在一二层。
陈列馆入口,是一挂红车白马殷墟复原马车;参观者需拾级而上,从二楼开始参观。
台湾设计师李伟珉将陈列馆的一、二层设计为一体,二楼的楼面乃木板并玻璃材质,楼上6个展室间以玻璃桥为过渡。参观了馆藏“居延汉简”后,走过玻璃桥即可俯瞰河南安阳“殷虚遗址”考古现场复原景观,以及傅斯年先生购于北平的商周牛、羊鼎等青铜器,几千年的中国史在这个只有800坪的空间,上下奔突、恣意纵横。
蜚声两岸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1928年由傅斯年先生在在广州创建,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迁湖南长沙,又迁云南昆明,1940年再签四川李庄,馆藏文物、图书分批西运。1948年底,史语所人员、文物、图书渡海来台。
据介绍,史语所前辈们结合金石学和考据学的精华,加上西方考古科学的方法,创造了一套适合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新史学”方法,即要研究者走出读书人狭隘的小书斋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为史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史语所“无征不信,实证求真”的精神,在其历史文物陈列馆中随处可见。
陈列馆的蓝敏菁女士介绍说,馆内常年保持约4000多件文物展出,展品每六个月更换一次,均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藏品,来自傅斯年图书馆、明清工作室、中原、台湾考古库房等。史语所的藏品有十四余万件,从1928年建所开始,当下仍有台湾考古资料进入。
王国维称誉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有四大发现,其中之一是汉晋遗简,而汉代西北边境居延一带出土的“居延汉简”是史语所的重要藏品,约有13000多件。馆中展出的200余支简牍,从农检、村检、四时簿,到秋射令、法律文书,甚至还有人面桃符,有些连串线都保留原貌,一根根一字字,令自汉武帝开始的移民垦殖边地历史陡然温暖起来。
史语所的馆藏图书,在两岸史学研究中颇有地位。如展品里的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鸣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误三卷附五代史阙文一卷二册 。该书专取欧阳修所撰《五代史》,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是书至清已佚,四库全书馆乃从明《永乐大典》中抄辑成书。王鸣盛跋谓:曾闻邵晋涵于四库馆中搜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已缮录清本,行将进御,先呈总裁于敏中,于公卒后,书遂浮沉不可复得,诚恨事也。现今所见本亦是由《永乐大典》录出者。
记者是昆曲爱好者,年少时曾撰文研究有争议的明曲家阮大铖,斗胆改编过他的《燕子笺》,立论是不能“因人废言”。在“题记”区,竟发现了傅斯年先生1920年两次题记明季年书肆的《燕子笺四本》,其一曰:“阮贼实民族之罪人,神州陆沉与彼有分。然清声丽句直继汤君。正不容恶其人及其诗也!(标点系作者加)”
如此,今次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展览馆的探寻,竟让记者隔着时空触摸到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学”心跳,真是莫名欢喜。(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