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2007

馬家輝。一夜十年。九七回家。


《我們》
作者﹕馬家輝
封面設計: 胡恩威
書法題字: 張大春
ISBN: 9789628971060
出版社﹕(未知)

《在廢墟里看見羅馬》
作者:馬家輝
ISBN: 9882115683
出版社:天地圖書
一夜十年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日
【明報專訊】十年前那一夜按照計劃在報社度過,升旗換旗,改朝換代,記者們把採訪材料透過電話傳達回來,報社內全民皆兵,所有能夠執筆的人都要權充臨時寫手,用最快的速度,用最準的語句,把或多或寡的材料整理撰寫成或長或短的回歸新聞特輯。
報社本來就是緊張之地,但那夜是超緊張,各張桌子上的電話響個不停,各組別的編輯在吶喊指揮,編輯部像一顆巨型心臟,不斷在砰砰、砰砰地急劇跳動,十年後的今天回想,依然記得那場面、那氣氛,彷彿頭上有子彈橫飛,報社是戰場,我們是沒戴頭盔的士兵。
然而也正因是回想,隔了一段時空,沉靜下來之後,稍稍發覺當時的凝重氣氛有八分是必需的,卻有兩分是人為的,雖云專業,新聞工作者終究有血有肉有情有性,自覺站在時代轉折的十字路口上,十年廿載難遇此大新聞,做起事來便加倍肉緊。吶喊的聲音提高了,走路的速度加快了,喜怒哀樂的強度增加了,報社有如焗爐,人的情緒被關在裏面燜、蒸、熬,最後炮製出來的新聞大餐,除了有菜餚本身的味道,其實亦滲浸記者編輯們的複雜心情。(關關﹕寫字之人﹐一生小我﹔大我當前﹐舍我其誰﹖)
* * *
在緊張的節奏裏,我做了一樁如果不做必會遺憾的事情。
大約晚上十一點左右,我衝出報社大門,好不容易攔截到一輛的士,跳上去,趕回家,為的是與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面前觀看旗幟升沉。小女孩那時候才四歲,不懂發生了什麼事情,被父母強迫不准睡覺,坐在沙發上,可憐兮兮地,陪我們看電視。所謂大時代的關鍵鏡頭在她眼前輕輕流過,兩個成年人則嚴肅地看,但與其說是被畫面感動,不如說是感動於能與對方共坐於此時此地,外面的世界變動如斯劇烈,可是,在這屋簷下,你在她在我也在,便可提供足夠的意志把風雨拒擋在大門以外。 (關關﹕人生﹐所謂﹐至親至愛﹐即如是。支撐﹐有形無形間。小女子﹐亦有過這感觸。天地之間﹐惟有你我。)
一夜十年,至少在那一夜,我確曾這麼想。

* * *
一九九七年二月號的台灣People雜誌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編輯下了標題,叫做《在九七年回香港?》,那個問號,代表的是她的疑惑和焦慮,不是我的。
對於回港,我沒有猶豫,理由其實早已顯明於標題上的那個「回」字,我的城市,我的地方,我的家人,我的出生和成長,我的記憶和經驗,一切一切都是銘印和召喚;我沒有不回來的理由。 (關關﹕小女子始終感慨于馬先生九七年底人生大轉彎。從不以為﹐高信疆先生一通電話﹐明報一個副主編職位﹐足以越洋召喚回沉浸溫柔鄉中的大才子。是了﹐惟有我城﹗﹗“我怎可以﹐不在我城﹖”“我城﹐怎可無我﹖”故有《在廢墟里看見羅馬》之不甘﹑將有教人期待的《我們》。)
就這樣,喔,十年如一夜,怎麼這麼快? (關關﹕信不信﹐未來十年﹐更快。小女子﹐我筆我心﹐當下痛悟青澀時節﹐腦海中烙下的﹐毛澤東語錄﹕只爭朝夕。)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