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09

蔡子強﹕電視新聞的花招與真功夫

蔡子強﹕電視新聞的花招與真功夫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自從無晚間新聞變陣,提早於11時播放後,另外幾間電視台亦不敢怠慢,紛紛「度橋」奮起迎戰,務求搶奪收視,觀眾亦因而看到愈來愈多傳統以外的新聞花招,除了一貫以「之花」作賣點外,如今還包括活潑的天氣女郎,又或者主播與記者間出格、「扮cute」的對話,最近有一晚看到的是,體育女記者與女主播搭訕時說,對方報新聞時「食螺絲」,所以給她一記黃牌。
花招應否有限度﹖
但是花招是否應該有個限度呢﹖這令我想起20多年前的一套電影─《Broadcast News》(按﹕港譯《富貴浮雲》)。
片中講述男主角William Hurt本來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男記者,後來卻在訪問一個身世可憐的妓女之過程中,因動了惻隱之心,鏡頭前潸然下淚,因而一炮而紅,被輿論炒作為真情流露,聲名大噪。但後來有人起疑,在群情起哄之前,這本來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訪談,電視台為何會花費那麼多錢,勞師動眾,在一個小小的訪問中架起兩部攝影機,除了一部對準那位妓女受訪者之外,另一部卻特別用來同時收錄記者的表情和反應﹖後來才知道,原來男主角的流淚反應,是事後在剪輯片段時,自己特地添上去的,以加強戲劇張力,這遂引發了連串新聞專業和道德上的爭議。
當新聞報道中加入太多類似的娛樂、搞gag以至煽情元素時,這會否影響到報道的專業和認受性呢﹖
若想更多人收看,新聞報道是否應該在取材、編採、偵查上,多花資源和心思呢﹖
除了以上一些花招,最近電視新聞中的另外一些做法,反而讓人更加欣賞,例如:
搜尋好的素材:新聞工作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找尋到好的、有社會意義的素材和故事,呈現給觀眾,擴闊大家的視野。舉個例,前一陣子,適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有線竟也找到了當年高舉「小平你好」這張經典橫額的學生(今天當然已成中年),訪問他們當日的心態和背景;亦找來那位「得就得,唔得就返順德」的一往無前改革闖將─廣州市前市長黎子流,講改革、講魚骨天線;又找到廣東省第一間「三來一補」工廠,撫今追昔。
暴露剖析問題:前個禮拜六,總理溫家寶首次與網友透過互聯網對話,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他強調自己沒有準備任何草稿,完全是現場即時的答問,看似十分開放,但偏偏遭有線電視的記者試探,在網上提交有關西藏、達賴喇嘛、六四等敏感話題的提問,全遭封殺,不單沒有回答,更沒有在網上顯示。這顯示出記者的心思,透過一個介入,讓觀眾更好的了解以及判斷這次對話的本質。
詳細交代背景:為一些新聞故事,詳細交代其典故,例如當溫家寶和希拉里會面時,就兩人的唇槍舌劍,引經據典,補充背景資料,不錯這將耗費很多額外人力物力,但卻幫助讓觀眾從一種浮光掠影,進入一個較深層次的認知。
配上英文字幕:為西方政要的講話,除中文外也加上原本英文的字幕,讓人可以更易學好英文。
新聞播阿嬌訪談 不能苟同
金融海嘯,經濟不景,新聞部門資源緊絀,我有業內朋友便慨嘆,究竟應該把記者留低用來「度gag」、「度chit-chat」、「度包裝」、化妝出鏡,直到午夜,還是以出外做好採訪、做好新聞為優先﹖
更甚的是,把阿嬌在自己台的訪談片段,放在新聞報道中播放,節錄的話題也純屬個人感性抒發,沒有多大社會性,這種處理恕我就不能苟同,不單給人宣傳造勢的感覺,更有損新聞報道的專業和認受性,讓人把新聞報道與《東張西望》混淆起來。希望這只是由上而下的長官意志,而非新聞部門自己的原意。
寫這幾段出來,是希望想讓一眾新聞工作者朋友知道,這個世界是會有觀眾真的用心去看他們所做的新聞的,縱然那未必是大多數。如果能用心做好編採,做好新聞故事,他們的努力,總不會是徒費工夫的。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