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2009

北京夕照寺“散入東風滿洛城”

北京夕照寺
文章日期:2009年8月2日
【明報專訊】北京南城廣渠門西到天壇北邊一帶,有條夕照寺街,12路公車的線路貫串其間,一直通到南端的龍潭公園。有位編輯朋友告訴我,從夕照寺街往西,到金魚池這一帶,就是當年的龍鬚溝原型,是老舍劇本刻畫窮苦大的背景。劇本描述北京下層老百姓的困苦生活,世世代代與腐臭淤爛的溝渠朝夕相處,生活在汙穢骯髒之中,又受到地痞流氓的欺壓,直到新政府鎮壓了壞蛋,疏浚了罪惡淵藪,這才讓人民翻身做主,改善了生活,迎來了一片歌舞升平。老舍的劇本,一派歌功頌德,算不上優秀深刻的文學作品,但從反映社會物質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言,卻也不失為預言性的紀實之作。時過六十年,離老舍歌功頌德一個甲子了,我在清晨時分散步,走在夕照寺街上,看到新蓋的住宅小區,一幢幢三四十層嶄新的公寓大廈,櫛次鱗比,掩映在槐蔭之中,齊整的人行道筆直伸延,紛紛揚揚飄落蘋綠色槐花,好像走在巴黎香榭麗色大道,呼吸一部分人富裕起來之後的優雅。
走在夕照寺街上,當然就想看看夕照寺。且不管它是否古蹟,單是寺名夕照,本身就充滿了詩意,讓人想像夕陽餘暉眷戀暮鼓沉沉的蒼涼,連帶就會想到晨曦,濛濛初亮的熹微,是否溫柔地貼近屋瓦與磚墻,逐漸照亮了迴蕩鐘聲的寂寞院落。在街角看到一塊大磐石,上面鐫刻「金台夕照會館」幾個金漆大字,背後是沿街興建的青灰色現代建築群,高低起伏,很有氣派,風格介乎日本幕府將軍的城堡與芝加哥現代摩天高樓之間。金台夕照,顯然是借用了「燕京八景」之一,自抬身價,攬上些歷史文化的餘韻。燕京八景分別為:「居庸疊翠」、「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瓊島春蔭」、「太液秋波」、「盧溝曉月」、「金台夕照」。前面七景我都有幸駐足,就是這「金台夕照」從來不曾寓目,沒想到突然就像飛來峰一樣,在這毫不起眼的街邊,飛到眼前,大概也算是我的緣分吧。
轉過街角,除了一間低矮的青磚屋舍,就是輝煌壯觀的現代鋼筋與玻璃的混成建築,一進一進的,錯落有致。夕照寺呢?沒看到。環繞整區建築物轉了半天,不得其門而入,只好去問門口守衛的保安。夕照寺在哪裏?保安是個憨厚的北方大漢,伸手指指那間低矮的小房,說就是那間廟。我說,這後頭整個建築群,以前是廟吧?保安突然變得靦腆,眼瞼下垂,說是會館。我滿臉疑惑,又問,會館這大,做什用,開會嗎?也許是我自己心理作用,覺得保安滿臉漲得通紅,一直紅到脖頸,吶吶地說,就是賓館。哦,佛門聖地化為賓館,飲食男女不礙菩提路,可算「發展是硬道理」的現代詮釋與實踐。龍鬚溝的變化,到了二十一世紀更是與時俱進,一日千里。
《燕京訪古錄》有黃天河所作《夕照寺記遊詩》一首:「一代文流少嗣音,幾株楊柳黯疏林;遊魚吹卻桃花片,不許春風引佛心。金台風景佔京畿,壁上雙松墨蹟稀;剩有白雲千古在,夕陽高閣曬僧衣。」詩中描寫的寺院風景,佛殿裏的壁畫,全都和北京城牆一樣,化作輕煙,散入東風滿洛城了。
眼前是巍峨壯麗的賓館,現代化的設備,有錢就可入住。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