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2006

通過緩拆天星動議

12月14日﹐天星碼頭風波﹐進入了立法會﹐開始複雜化。繼續觀察和記錄﹐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昨日的報道﹐澳門《新華澳報》,紐約《僑報》,巴黎《歐洲時報》有用﹐GOOGLE清晨將中通稿作為天星碼頭拆卸主新聞。

立會小組通過停拆天星動議 孫明揚承諾重建鐘樓(這是今日發中通社的原稿) 
 
  香港立法會規劃地政事務委員會,十四日通過沒有約束力的動議,促請政府暫緩清拆舊天星碼頭。

  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表示,清拆碼頭的工程會破壞鐘樓建築,重置鐘樓不設實際,但會重建鐘樓。

  十四日下午﹐香港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討論搬遷中環天星碼頭問題﹐并通過上述動議。

  
  今日﹐孫明揚在此間多家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舊天星碼頭及鐘樓的清拆及搬遷安排,是經過多年和充分的公眾諮詢及根據有關法定程序才訂定,是兼容社會對懷舊及配合社會發展的方法。

  午後﹐他在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表示﹐政府有需要清拆碼頭及鐘樓,亦已經不只一次向議員表明,日後會在中環海濱長廊,重置鐘樓。當局正考慮另覓地點重建﹐在重建時也會考慮使用舊鐘樓的鐘,再建鐘樓時可再發舊有的鐘聲。

  規劃署署長伍謝淑瑩表示:署方會就長廊的設計作諮詢,希望重置鐘樓時,配合周圍環境。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十四日出席策略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及與內地經濟合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後,與傳媒會面的談話時﹐談及香港基建投資存在的社會共識問題。

  他說﹐有些委員提出,香港每年用於基建投資的錢越來越少,不利於經濟發展,不利於就業機會。政府每年大概預留約三百億基建工程費也用不完。當然,大家心知肚明,這方面涉及許多繁複的程序,各種政治利益,民間團體的反對,以至於各種各樣訴諸法律的行動,致使基建工程就算是政府有錢可以興建。結果,一是拖了很久才開始,一是弄至夭折整個工程要下馬。委員表示關注,究竟應如何處理呢?

  他說﹕大家都承認要處理這個問題是相當困難的。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是一個相當制度化的社會,開始民主化的社會。那麼,程序繁複、冗長是無可避免的。

  據悉﹐今晚有團體在中環天星碼頭集會,抗議清拆,有關人士表示,不會強行進入工地。

  港警務署長李明逵表示﹐如果有出現妨礙社會安寧事件,警方就會採取行動。 (完)
***************
這是今日的中新社通稿﹕

孫明揚﹕天星搬遷安排懷舊發展兼容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十四日電 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十四日在此間多家報章撰文指出,舊天星碼頭及鐘樓的清拆及搬遷安排,是經過多年和充分的公眾諮詢及根據有關法定程序才訂定,是兼容社會對懷舊及配合社會發展的方法。   
他表示﹕早於一九九九年,政府已開始就有關安排作廣泛諮詢,包括立法會、城市規劃委員會、中西區區議會、古物諮詢委員會和天星小輪公司。   
有關的法定圖則修訂,在二00二年二月刊登憲報諮詢公眾意見,當時並沒有收到任何反對意見。   
在同年十二月,經修訂的中區(擴展部分)分區計劃大綱圖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舊天星碼頭的重置安排及該地點的未來用途,是根據有關法定圖則而進行的。   
在今年十一月十四日舉行的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委員會特別會議上,當局再次清楚詳細解釋需要遷移舊天星碼頭的原因,委員會也接受有關清拆碼頭的安排。   
孫明揚表示,市民要求把天星在原址保留的要求,七月才提出,當時新的碼頭已建成,所有相關的工作均按照社會早前的共識進行。   
他表示,完全明白社會有人對舊天星碼頭作為集體回憶的訴求,也已就這訴求展開工作,故此,規劃署將研究如何把舊天星鐘樓及碼頭的特色部分,融入新海濱的設計,並考慮在新的海濱休憩用地重建天星鐘樓。   
政府早已為保留舊天星碼頭作出前期工作,包括採用先進的“三維立體”激光掃描技術,把整個碼頭的資料以電子數碼方式詳細地保留下來。規劃署正聘請獨立顧問,期望明年初展開優化中環新海濱的城市設計研究,並展開廣泛的公眾諮詢。   
孫明揚強調,社會在重視懷舊之際,也要重視現實的需要,中環灣仔繞道的工程需依期進行,中環三期填海及道路的工程也要按照工程合約依期展開。   
他指出,社會是否可以決而不行,把這些工作突然叫停,是值得整個社會以理性的態度去考慮,而非只是空喊諮詢不足,惡意地指政府隱藏一些報告,漠視社會現實的需要。(完)
************************
這是中新社今日播發的綜編香港輿論

港媒輿論﹕非法表訴求普羅不認同 政府決策諮詢機制待檢討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十四日電 對於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引起的風波,此間媒體予以關注。今日,多家媒體社評圍繞這個話題進行,普遍認為非法方式表達訴求風氣不可長,同時指出政府應當從事件中檢討諮詢決策機制。   
《星島日報》社評指,今次示威者的行動,得不到普羅市民認同。但示威者的部分訴求,尤其是保護市民的集體記憶,卻亦呼應了不少市民的心聲。   
約十年前政府提出在中區填海,包括搬遷天星碼頭,經過層層諮詢,雖然社會上也有人感到惋惜,但是要求保持原址的聲音並不強烈。如今,新的碼頭落成了,填海地面規劃了公路,地底規劃了機鐵列車掉頭和污水渠通道,動工合約也簽好了,最後關頭才出現牽一發動全身的抗議要求,大家都會覺得太遲了。   
要保留天星碼頭,愈早發聲愈有利。在諮詢初期強烈表達意見,可以讓政府有較大的轉圜餘地,回應訴求。如果大家對每樣政策初步諮詢都沒有強烈意見,到政策落實的最後階段才採取激烈抗議行動,以圖扭轉結果,並不符合理性成熟的公民社會發展。   
《大公報》社評稱,拆卸舊天星碼頭及鐘樓,期間已經歷過五年時間的諮詢討論。為瞭解決中環至灣仔、銅鑼灣的交通擠塞,興建中環繞道是唯一可行辦法,而工程需要部分填海及拆卸舊天星碼頭。無可否認,市民對舊天星碼頭確是有一份親切感,特別是鐘樓上悠揚悅耳的鐘聲已響鳴了五十年﹔但是,市民大眾都瞭解到,交通擠塞的問題必須解決,中環寸金尺土,根本已無計可施、無路可走,天星碼頭雖熟悉,但舊事物還是要給新規劃讓路﹔更何況,一座新的天星碼頭已經在附近建成,市民渡海交通不受影響,新碼頭設施更優良,亦同樣建有一座鐘樓,並且錄音保留了舊鐘樓的鐘聲,如此“新鐘舊鳴”,日後一樣可又成為市民美好的集體回憶。   
對此,特首曾蔭權昨日指出,所有人士在發表意見時一定要持平,要考慮到社會各方面的需要,更需要尊重法紀。   
《文匯報》社評認為,長達逾五年的公眾諮詢期中,對於舊天星碼頭及鐘樓的清拆及搬遷安排,無論社會或立法會,都沒有表達明顯的反對意見,但到了拆卸碼頭的最後關頭,部分人士卻漠視多年諮詢共識和公共建設需要,突然以非法方式激烈反對,部分議員亦對挑戰法治的行為推波助瀾。在此情況下,如果政府滿足少數人的要求而停止清拆工程,就會重蹈過去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覆轍。這樣,政府的施政就寸步難行,香港基建工程進度更加緩慢。這絕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明報》社評指出﹐星鐘樓事件還突顯一個結構性問題──港府的決策過程,未能有效吸納民意。孫明揚昨日說,若民間早一年提出保留碼頭和鐘樓的討論,港府會有更多的空間。
今次天星鐘樓事件,為港府吸納民意的機制敲響警鐘。為提升管治質素,港府必須審視各諮詢委員會在決策過程中的功能,作出修補,避免重蹈覆轍。(完) (斜體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