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08

鄧志新:最年輕的國家與「鳥巢一代」

最年輕的國家與「鳥巢一代」
文章日期:2008年9月4日

【明報專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因為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宛然成了全球化的代言人。他最近一篇專欄文章A Biblical Seven Years(《中美這七年》)感慨北京運營造的壯觀景象:過去七年,中國在為運準備;美國在為「基地」組織準備。中國在建造更好的體育館、地鐵、機場、道路和公園。美國在建造更好的金屬探測儀、裝甲車和無人駕駛飛機。驅車走過曼哈頓搖搖欲墜的基礎設施,差異顯現了,令人不由自問:「到底是誰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

有讀者對弗里德曼的這種比較不以為然,反駁說,一個世紀前美國作家葛楚德·史坦因(Gertrude Stein)將美國稱之為世上最古老的國家,因為美國孕育了20世紀文明,率先進入20世紀;如今中國是世上最年輕的國家,因為她最近才開始進入20世紀——別忘了,中國今日處處大興土木、高聳摩天大樓所構建的現代化圖景,美國早於19世紀末已在芝加哥、紐約見證了。

不管運大興土木留下的建築能否成為饋贈遺產,2008年北京運之後,請忘記天安門所代表的紅色中國吧,鳥巢才是現代中國的新圖騰符號,更能代表全球化進程中的崛起中國形象。而未來的主人翁,服務於運會的一百多萬年輕的志願者,也被賦予「鳥巢一代」的期許。

對於中國年輕人待客的熱忱,英國《衛報》專欄作家克爾索感受深刻,「我和同事在這裏已經3天了,可是3天時間裏我們沒有自己用手開過一次門,因為有熱情的志願者始終在幫我們。」聯合國副秘書長阿齊姆·施泰納也稱讚說,「170萬民的踴躍投身,使北京運志願者人數創歷史之最,中國在賽事之外已拿到『另一枚金牌』。」

面對百年一遇的運盛事,我在現場,見證歷史,這對於年輕人而言會有很強烈的使命感驅動。因為政府對於社團活動管束很嚴格,無論是在校園生活,還是社區建設中,中國青年真正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少之又少。今年汶川大地震喚醒公民意識,民間自發組織救援的志願者群體活躍,當時也引起官方對於民間組織活動脫離監控的諸多顧慮;而在運志願者群體獲得官方認可,輿論開始呼籲志願者立法,為志願者組織化提供合理的指導和規範。

弗里德曼此篇專欄流傳於中文網絡後,「第三世界」就成為賣點,我見識到某門戶網站擬就的最自大的標題是「與中國比,美國是第三世界」,這也是言論審查環境中種下的惡果。我的最大期望,就是全球化背景下,「鳥巢一代」不但能夠通過網絡自由閱讀弗里德曼原文,還能有理有據地積極參與討論,學會跨文化的交流。

[鄧志新 書毒太深。臉朝未竟之志,背對勝者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