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07

閱讀時光﹕一篇關于瘂弦的國中作文


K:
聞聽台灣詩人瘂弦﹐三月要去香港﹐且將在藝文風氣濃郁的浸會大學演講。人在島上﹐心向往之。
文學本無界﹐詩歌更如是﹐何況均操華文?龍老師說過的﹐中華文化是我的"祖國"。瘂弦擅長以母語﹑口語為詩﹐又不失華夏文脈之古雅﹐最是直面人生了。
是啊﹐《如歌的行板》﹑《深淵》﹑《我是一杓靜美的小花朵》……

如歌的行板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歐戰,雨,加農砲,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點鐘自證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

旋轉玻璃門之必要
盤尼西林之必要
暗殺之必要
晚報之必要
穿法蘭絨長褲之必要
馬票之必要
姑母遺產繼承之必要
陽臺、海、微笑之必要
懶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
總得繼續流下去的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讀到一篇台灣國中二八少女寫瘂弦。清新。喜歡。

與瘂弦有約
國一16班 40819 李翊嘉
下課的鐘聲還未響起,我們,便急急忙忙的穿過校園,打破那靜謐;在一階階的樓梯上,靜靜的等待,直到這緩慢的隊伍,送走了老師、送走了主任,緩緩的朝終點站邁進;直到同學們都「驗過票、下了車」─我們來到這場文學饗宴的廚房。
會場裡,早已坐滿了高、國中的學生,雖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雖然有人席地而坐,有人低聲討論著,有人只是悄悄的翻閱著資料;雖然我們彼此不認識,卻有同樣的期待─期待著瘂弦老師的出現、期待著一場精采豐富的演講揭開序幕。今天,是學校的大日子,而我們,是少數能夠參與的幸運班級,想到這裡,我的心,彷彿也伴隨著輕快的音樂節奏,隨之飛揚……。
聽著瘂弦老師的演講,我發現,他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他生動的形容自己微胖的身材,是許久未提筆的後果,而自己還未到達可形容「慈祥」的年紀……,瘂弦老師,就像是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總是引起我們的會心一笑,他也詳細的向我們解釋了新詩和散文的區別─他說:詩,就像是跳舞及放風箏,沒有目的的,是把米釀成酒;而散文,則像是走路、坐飛機,是有目的的、是把米煮成飯;而且「我們需要講理的文學批評,需要不講理的詩」,生活的週遭存在著許多題材,我們能夠在詩的世界中,盡情發揮想像力。
瘂弦老師也鼓勵我們多創作、鼓勵我們將作品寄給他,使他能夠讓「紅槓子與藍槓子」重出江湖─好的詩句畫上一條、二條,甚至三條紅槓子;而需要改正的,則畫上藍色。(關關﹕教人懷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是吧?)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許多家喻戶曉詩人,都曾與瘂弦老師有過這樣的交流;但我卻從不認識,這位幕後默默指導的老師。
瘂弦老師說:「詩,是語言的花朵,詩人為萬物重新命名」。詩,其實處處可見,許多的標語、猜謎都是詩句的應用;也許,只待人們去細細品味。而瘂弦,其實不「瘂」,他的演講,讓我獲益良多。
********


瘂弦
(台灣九歌文學網介紹)
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673
1932年08月29日/ 台灣
瘂弦,本名王慶麟,政工幹校影劇系畢業,曾服務於海軍,後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嗣後入威斯康新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主編「創世紀」、「詩學」、「幼獅文藝」等雜誌,並兼位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副教授,現任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並主講新文學於東吳大學。


以現代詩知名,風格體會,自成一家之言,近年曾出版《中國新詩研究》一書,受到詩壇好評,此書為詩人二十年來沉潛研究中國新詩發展史之論文詩集,資料豐富,筆鋒更帶傳薪一脈之感情,月旦褒貶,無不溫柔敦厚,鞭辟入裏。他也善用最新的表現方法和優美深遠意境,與具有美感的親和力與樸拙的人間性,寫出最動人的詩篇。大量採用中國口語入詩,更是他個人寫詩的一大特色,而主張保留傳統(古詩)的菁華部份,予以發揚光大,也是他寫詩的一貫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