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2007

黎族隆閨。胸部紋身。女摄影师。


五十歲的女攝影師胡亞玲

黎族潤方言區紋身,點擊放大可以看到母系社會存留習俗介紹。
胡姐姐說:老人家們,是害羞的。常常,為了拍攝到一組紋身,要交往很長時間,要向老人家說明,文化活化石的真實意義。往往,最終得到老人的恩準,即刻關在一間茅屋里,清場,解懷,拍攝,現場情緒,虔誠得很。她的鏡頭,記錄下許多男性攝影師無法涉及的“領地”。姐姐說:有時,看著鏡頭的眼睛,是含淚的,因為感動。
黎族,是沒有文字的。紋身,即是審美,也是符號。沒有紋過身的女子,無人娶,死后進不了家族墓地。女人的身體,竟然是記載這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當然,更加是記載一己之身喜怒哀樂的載體。
為什么紋?紋些什么?紋的符號,有什么意義?
姐姐說:我的功力不夠,惟有拼命記錄。留給更專業的人文學者去分析。
她說:時間,不等人。許多,老人家,已經耄耋之年了……


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是這次展出的支持者。他是我南京大學的大師兄。

帶著孩子參觀展覽的舞者,或許,少數民族直面人生的態度,最能給藝術者以靈感。那孩子,很專注啊

隆閨。一種已經失傳的習俗。黎族女子,未結婚前可以非常自由挑選心上人,在自己小小的隆閨。她們,未生過仔,是沒有人娶的。故而,第一個孩子,常常不知誰是生身父親。一種,高效的、優勝劣汰人類生產方式,是吧。文明,真的可以是很不同的價值取向。誰能肯定,都市一定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高級階段?

黎族新嫁娘。人生,如花,綻放。
對胡姐姐說:有可能,這張照片,是這幾位黎族女子一生中,最美的一刻了。小女子,從心里感謝胡姐姐有心,為人間姐妹留下這樣的人生一瞬。
胡姐姐說:妹妹,你的心中,有大愛。
是麼?
落淚。
為美。


見血封喉樹皮布制作流程,已經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站在這張照片前,小女子心緒不寧。這是張專門拍攝黎族服飾和紋身的照片,可以想像照片中兩位老姐妹,青春年少時,如何一朵花般,在隆閨和心上人約會,害羞而甜蜜。不知,那些紋身,是否會專為某個情郎而刻吶?然而,歲月,是留了痕的。
感傷的是,胡姐姐告訴我:其中一位,在拍攝後一年,走了。
不知,黎族的風俗,魂靈是否可以飛出軀殼?魂靈是否可以如風飛舞,想哪兒飛哪兒?靈魂是否可以隨心裝扮,把最好的,留給最喜愛的人?!
我,喜歡少數民族的宗教,自由出入天地生死,教人可以浮想聯翩。

黎錦紡織染,是黃道婆帶回中原的海南恩物。我的姐姐郭,是一個對黎錦一往情深的人,她很大筆的投資,在救贖經已失傳的黎錦手藝。為了,心中的愛。
黎族隆閨、女性胸部紋身驚顯海南一黎苗族風情攝影圖片展
中新海南網八月十八日電 (記者 關向東)有母系社會文化符號意味的海南黎族女性胸部紋身、黎族未婚男女談情說愛的“隆閨”、被沉重金銀耳墜拉裂的黎族婦女大耳垂……這些瀕臨消失的海南原住民黎族的百姓生活畫面,十八日驚顯於一個名為《胡亞玲海南黎族苗族風情攝影圖片展》。
黎族是海南島的原住民,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超過百萬人口的十九個民族之一;海南苗族,乃明代中央政府從廣西徵兵戍守海南的兵丁後裔,約有六萬人左右。
黎苗族主要聚居于海南中南部的山區,建國之前他們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合畝制”,刀耕火種,男耕女織,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儘管,現代社會生活開始進入黎苗聚居地區,但是傳統生活、生產習俗,還是有所保留。
這次展覽展出的六百四十幅黎苗風情攝影作品,全部出自海南五十歲女攝影師胡亞玲的鏡頭。
胡亞玲從一九九八年起,自費走訪了海南數百個黎苗村寨,以飽含真情的鏡頭,追蹤拍攝漸漸消失的黎苗族社會、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場景的真實畫面,拍攝作品近萬張。
展出作品中,有內容保存完好的黎族金字頂船型屋村寨;已有三千年歷史體現黎族審美情趣和族群標誌的紋身;影響了整個中國紡織業的黎族織錦;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見血封喉“樹皮布”製作工藝;被人文學者稱為人類史活化石的鑽木取火技藝等。
整個展出,由黎族民居、黎族勞作習俗、黎族紋身、黎族服飾、黎族傳統棉紡染織繡技藝、黎族麻紡織工藝、黎族婚禮、黎族裝飾品、黎族釀酒、苗族風情八類三十餘個專題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