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2008

转贴:如果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2008-07-11 作者: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蔡颖卿著中信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不错的亲子教养书。“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扎根;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翅膀。”这是身兼数职而永远以家为重的台湾蔡颖卿最喜欢的谚语。二十年来,她奉行不渝:努力地在充满变动的环境里让家安定下来。在旅馆里设法开饭,坚持让孩子每天在晚餐桌上跟家人相聚……真正的幸福在随手可得的家常琐事里。本文摘编自该书。

乐旂的偶像

家里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最甜蜜也最困难的挑战。我日日看着渐渐长大的女儿,找不出任何适当的言辞来形容她。说她变化莫测吗?她又时时有一种坚定的意志。说她已经成熟稳定了吗?她又有时哀喜无常。我因此不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努力在她情绪变换的节奏里,给些适时的帮助和教导,也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个尽心尽力的母亲!

这几天孩子们有四天的休假,我看到忙完功课的乐旂在计算机前打一首中文诗,是诺贝尔奖得主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所写的《如果》。吉卜林是乐旂崇拜的作家,《如果》是她最钟爱的一首诗。那首英文诗原作早被她夹在每天都要带到学校的档案夹里,她把诗背得滚瓜烂熟。我很好奇,为什么还需要这首中文译诗?她摇摇手上那本旧《读者文摘》(1993年9月号),无限激赏地对我说:“妈妈,这首诗实在翻译得太好了,我要把它也夹在夹子里。”

我接过书,看着篇章上有我细细圈画的笔迹,不禁想起三年前,我为乐旂讲解这首诗的情景。那时她刚转受英文教育,压力与负担都非常沉重。为了鼓舞她,我把自己喜欢的诗介绍给她,并且跟她分享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年轻的心中曾涌现的震撼。相信从那个时候开始,吉卜林和他的诗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乐旂的心。

刚来曼谷的时候,乐旂央求在台湾的亲友帮她找吉卜林的书,起先找到了一本卡尔杜其(Giosue Carducci,1835-1907)和吉卜林的合译集。等她有能力看懂比较难的英文书时,她开始买吉卜林的书来看,但是,“最爱的还是《如果》这首诗!”她这样对我说。

我从乐旂这句话去探测这个13岁女孩的心灵,再对照手中的文章,不难发现这股热爱并非乐旂独特的情感。文章中说:“书评家并不认为这首《如果》是吉卜林的杰作。但在短短几年内,这首四节诗已成为全球的经典之作,并被译成了27种文字。学童都把诗背熟,青年列队出发作战时也朗诵它。诗中那些简单、富有启发性的行为典范,为几百万、几千万人立下了一套信守不渝的道德标准。”

我把这首诗抄录给了许多和女儿一样大的小朋友,也和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看到了成人的责任。我曾想,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偶像,与其说是光彩照人的明星或转瞬即逝的流行,不如说是更深刻伟大的情感和人物。虽然他们的能力还无法达到,但心中的热情却深受这种典范的吸引。

如果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被众人猜忌怀疑时,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至于走火入魔;

如果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

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如果听到自己说出的奥妙,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生怨艾;

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

也不肯放弃;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

为了新目标,你依旧冒险一搏,哪怕功名成乌有。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变谦恭之态,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做答时……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