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08

領略纏綿深處的無比生趣

以物易物
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有一位年輕作家把電郵戶名取得頗為曖昧叫做「以物易物自生自滅」。沉溺放逐,似是一無希望,卻又因放逐而找得了無人理會的自主空間,彷彿蹲在頹垣敗瓦的廢墟石上抽菸,天高雲低,無風缺雨,民去樓空,無道可問,只要有筆在手,沒有什麼是不敢說不敢寫不敢做的了。

至於說了寫了做了,讓誰來看,那是後話。

如果時光倒流八年回到仍以「19××」紀年的二十世紀,我們或會把「世紀末」的頹廢大帽冠之於這類新人種頭上,可是此時此刻我們雙腳早已踏進新世紀大河,視點不得不為之一轉,不再以棄絕觀之,反應把它看成為對於新可能的新渴望。繁華至此幾落盡,當世界正在所謂高速meltdown,難免令人懷想以物易物的可靠實在;回溯,就是出路。
唯有手裏的物件可信,也唯有願意承受自滅的恐怖,始有機會在噩夢裏自生,如同纏綿與蕭索本就不離不棄,性格陰暗者往往自詡於看出後項,唯有性格光明的人始懂領略纏綿深處的無比生趣。

其實「以物易物」亦可以非常纏綿。書架上放了Uwe Timm小說《咖喱香腸的誕生》已久,一直沒看,最近見駱以軍談及該書才知道萬般吸引:一九四五年的德國漢堡城,一個四十歲的女人把一個廿歲的逃兵藏匿在公寓裏,日夜歡愉,不問朝夕。後來德軍投降了,女人不敢把真相告訴情人,擔心他知道自己自由了,這段亂世戀情便要結束。然而謊言終被揭穿,情人離開,女人於傷心之餘記起他在廢紙上寫過幾個不相干的名詞,「騎馬跨欄,生薑,玫瑰,克里布索海妖,松鼠皮」,為了體會情人的心情,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先後觸碰了這些東西,最後陰錯陽差得到一塊印度咖喱,終而發明了如今德國民間夢幻小吃「咖喱香腸」。

女人最初追求的只是一段纏綿的愛情記憶,卻意外地替無數人創造了實在的口腹傳奇。一切源於以物易物,或許敢於以物易物的女人,不問年齡國籍賢愚品相,終究有為人創造快樂的本領。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