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09

a link:閱讀時光:风景旧曾谙:听叶嘉莹谈诗论词


作者: 叶嘉莹 著
ISBN: 9789629371050 , 9629371057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10-1
定价: ¥76.84

《风景旧曾谙》
叶嘉莹谈诗论词

作者:叶嘉莹
ISBN:9787563375196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06-01
开本:装帧平装 / 16开 / 348页 / 222000字
定价:¥32.00
风景旧曾谙:听叶嘉莹谈诗论词
文:鄭培凱
我虽然从小就喜爱古典诗词,但真正进入古典诗词的门槛,得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还是由于叶嘉莹老师的引导。那是1965年在台湾大学,我旁听了一年叶老师的“诗选”课。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古诗十九首》、讲陶渊明、讲杜甫。她讲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让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随着她清脆悦耳的北京口音,荡漾在教室里,真是余音绕梁,袅袅不绝

叶老师讲诗,不单是解释字义典故,也不止于介绍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借着诗词的讲解,一一向学生倾诉。她就像古典诗词的灵媒,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全都汇聚在她窈窕优雅的身上,通过一言一行,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我们虽然是坐着听讲,但心灵却都翩飞起舞,随着老师的一颦一笑、或喜或悲,翱翔在中国诗词传统之中,体会屈原行吟的悲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李白举杯邀月的潇洒,李商隐的恍惚迷离……

我第二次听叶老师的课是1968年,她从哈佛大学讲学归来,开了“杜甫诗”一门课,我还是旁听。听叶老师讲杜诗,有一种特殊的感动,因为她不是只讲杜诗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讲杜甫这个人一生的经历,以及如何在颠沛流离之中执著追寻自我的完成,以最真挚的感情抒发,展现人的生存状态。杜甫是有点迂,是有股傻劲,但同时也真实、诚挚,有一种浩然壮阔之气势贯串他的诗篇,不论是喜怒哀乐,都能感动我们的心灵。 多少年后,我和叶老师同在美洲寄旅,遥望故乡归不得,才体会到,她讲杜诗讲得那么深刻,是与她自己身逢乱世、半生漂泊的经历有关。她能够鞭辟入里,充满了感情来诉说杜甫的《秋兴八首》,让我们这群后生理解为什么“孤舟一系故园心”可以牵动后世的心弦,为什么“每依北斗望京华”可以如此令人激动不已,为什么“同学少年多不贱”有着深沉的社会人际意义,为什么“江湖满地一渔翁”并不是超脱,而是生命追求中无法逾越的怅惘。这都是因为她自身体会过类似的遭遇,将心比心,有过生命际遇中类似的心境。对她自己而言,一生面临的折磨苦难,在杜甫的诗作中都有“风景旧曾谙”的影子。

这几年来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推展中国文化教学,每学期都调查学生的学习意向与兴趣,赫然发现,同学最不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古典文学难懂,文字深奥,又有许多完全弄不明白的典故,“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学习古典诗词的经验。古典诗词的确有其奥曲深邃之处,并非一看就懂。然而,古典诗词提供的风光景观,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人事界的悲欢离合之情,是人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经过,都会切身体验的。有过古典诗词的浸润陶冶,不但可以提升文化修养与生活情趣,得以欣赏与理解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培养平和稳健的心理素质,承受人世间不可预测却又难以避免的困厄灾难,使我们不至于陷入悲情的深渊。

学习古典诗词感到困难,或许有文字修养不够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受到社会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太过“现实”,以为古典诗词学了“没有用”,不能作为“搵食(广东方言,意指“赚钱”)”的工具。这种轻视人文素养的态度,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有害的,会导致社会心理秩序的涣散、瓦解。学习点古典诗词,至少让我们理解人世的苦难困顿,古人也经历过,也有如此曲折幽微的心境。通过古典诗词的兴发感动,在“风景旧曾谙”的诗境中,得到精神的提升与慰藉,甚至进而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仍能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的文化资源,仍能通过理解与阐释得到的文化传承遗产。
****
风景旧曾谙还待有心人《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作者:毛文琦
2008-11-13 12:06:29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8-11-07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叶嘉莹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3年春天,叶嘉莹教授来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中国古典诗词专题讲座。五讲论诗,以《古诗十九首》、杜甫诗和晚清诗人陈宝琛的落花诗为例,重探“赋、比、兴”之传统;五讲论词,运用西方“双重性别”理论,更深体会词之所以为词的美感特质。这十次专题讲座整理出版,就是手头的这本书。

上世纪四十年代,叶嘉莹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的入室弟子。先生曾建议“三读一词”法:“首宜速读,以遇其机,次则细读,以求其意,最末,掩卷思之,以会其神。”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会得古人文心”,而非“徒事求解”。叶嘉莹教授承继顾随先生说词精要,对诗词的评赏,以其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之有无、多少、厚薄为衡量其高下之标准。

在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精辟理解的基础上,叶嘉莹教授更注意运用西方有关理论加以阐释。比如借助女性主义“双重性别”批评理论,对花间词中女性形象的身份性质加以反思,并尝试借此寻找出女性叙写与词的美学特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男性作者用女性的口吻写女性的情思,透过女性形象,男性作者赋予了词更多的言外想象,从而使得词具有细腻绵密而又深富意外之蕴的美学特质。

顾随先生曾寄言弟子:“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叶嘉莹教授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始终着眼于引起人们的兴发感动,这实为继承先师说诗论词之精髓。一个世纪以来命运多舛的中国古典诗词,由此重新成为一种活的表达,道尽人情冷暖。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