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2008

鄭培凱紹介湯顯祖臨川四夢

湯顯祖的臨川四夢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上海崑劇團年底要上演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希望我寫篇介紹,說明為什麼湯顯祖的戲劇這麼重要,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要演這四齣戲,還要演給現代的觀眾看四百年前的老東西。我當然知道他們的目的是擴大宣傳,要我扮演學術權威的角色,像粉墨登場一樣,跳到前台來打廣告,招徠些大學生觀賞崑曲。心想,為崑曲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作馬前卒,搖旗吶喊,從推展文化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應該的,就答應了。
臨到下筆,麻煩了。介紹《臨川四夢》,起碼先得把故事給大家講講,而介紹文字卻不能超過一千五百字。每齣戲講個四百字,就已經超額了,何還沒進入正題呢。只好假設,既然對象是大學生,總該都知道《紫釵記》版本的唐傳奇故事「霍小玉傳」、《南柯記》的南柯一夢、《邯鄲記》的黃粱夢吧。《牡丹亭》的故事來源複雜一點,但是這幾年到處公演,同學們也都該知道杜麗娘為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的故事吧。但願如此,也就沒枉費我們努力了十多年的崑曲推廣工作。
要說起湯顯祖(1550-1616)的偉大,我們至少可以說,《臨川四夢》 這四部傳奇劇作,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的著作相比,輝耀在世界文學之林。從戲曲文學及舞台演出劇本的角度而言,《臨川四夢》 的地位更是突出,其藝術造詣之高,對人生處境探索之深,對角色內心刻劃之細,可說在中國戲劇傳統中無與倫比。真要做個恰當的類比,則莎士比亞在西方戲劇中的地位庶幾近之。
湯顯祖的時代,是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當時文壇注重的創作主流,是詩文而非戲曲。社會風氣視戲曲為小道,而社會精英的主要精力則投放在唐詩宋詞、唐宋古文之上,唱和詩詞,精研「時文」(即八股文)。致力於文學創作的,則以復古為創新的手段,打起「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旗號,建構文學的新典範。雖然崑曲在此時勃興,成為流行的演藝潮流,不少文人雅士也在詩文寫作之暇,從事傳奇劇本的創作,但是,這些文人對戲曲的基本態度,是抱娛樂消遣的心情,作為遊嬉之作,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藝,在劇本構思及思想境界上都不曾專心致意,沒有他們寫作詩文時為求「傳之不朽」的執著與認真,也就難臻藝術的大雅境界。
湯顯祖則不同,他雖然在當時以詩文著稱,承紹魏晉駢儷辭藻的華麗,展現了個人獨特的風格,譽為一代才子,卻傾心創作了《臨川四夢》。他對戲曲創作的態度十分認真,不但不亞於創作詩文,甚至因為戲曲的特殊藝術形式可以表達人生際遇的錯綜複雜,可以通過不同角色而呈現多元的社會處境,借不同的口說出世態人情的各種面貌。要詩詞,有詩詞;要文章,有文章;要戲劇衝突,有戲劇衝突;要思想深度,有思想深度;甚至要肯定女性的主體意識,也有。
這麼好的戲,又是載歌載舞,能不看嗎?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