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與「新生」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台灣文學館,設備周全,設館理想,與所有文學館一樣。
可是,在常設「台灣文學的發展」主題展中,可以看到館方特強化了的本土性,顯露了台灣的本位。且看場刊中「台灣文學,也就是台灣人的文學」這句近似結論的話,就清楚它的立場。
一路行來,所見展場展示各項目中:「深耕土地.走向現代」就強調了立足本土「牛」的精神,並相信單憑台灣一島的鐵路沿線,便可奔向現代。「多音交響.族群共榮」以多種原住民土語唱出搖籃曲,「藉此體會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不同族群極為精彩的靈魂之舞」,完全隱沒了跟中土語音的關係。「分享記憶.開拓主題」,只展出「沉澱在台灣民眾的心靈深處」,「轉化成台灣文學豐饒多姿的精神面貌」,排除了外來定居人的佔分。「作家書房.文學地圖」選取了賴和為展示對象,這還可以理解,但文學地理分佈圖,只集中本地作家身影,文學界難現全形。「聚潮流.迎向世界」,講到翻譯與在外交流,就勉強提及梁實秋王文興白先勇。「時光走廊‧文學素顏」,介紹文學社團、刊物,呈現了許多本土小社團的紀錄。這個文學館,果然是台灣的。
我不反對各地區自設本地文學資料館,也不必爭什麼主流地位,但完全割斷與原來根脈的關係,另有企圖地抹掉血緣系譜,這種處理手法,實在太不尊重歷史了。如此典藏,未免不盡不實。如此「新生」,未免忘本。
鍾肇政前輩力求台灣文學資料蒐集,當初有無這種意向,就非我所知了。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