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並不如戲
2007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日劇《14歲媽媽》,聽說是個歡喜收場的故事。從戲劇走進現實,事情就好不一樣,而結局總叫人扼腕。說人生如戲,其實又未必。當中的悲喜轉折,耐人尋味。
拔濤提起另一個經典愛情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許多年以來,人們歌頌他倆的愛情,但好像從來沒有人留心過,茱麗葉當年只有13歲,也從來沒有人覺得,羅密歐從陽台爬進茱麗葉的房間這一幕好有問題。當然,房裏面發生的事情,舞台上點到即止,那是家長指引課題。人生秘地,不好說,你有你意會,她有她半推半就,有人愈禁愈想知,有人躍躍欲試,最後一切竟演變成為罪惡。
那一切,本該是生命中的甜美時分。
我們的年代,不知如何,好像特別昧於擁抱生命和未知,而我們永遠不知道,最後錯過了什麼。
黎佩芬 sunday@mingpao.com
******
小眾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遇有外地朋友過境,喜盡地主之誼帶他們走訪我的城。他們看到的莫不是透過我的眼睛,我總是很霸道的,只展覽我喜歡的事物,那些有意思的街頭巷尾小情小趣。
上周末,有台灣友人來考察城市發展,我照例設計了一條精選文化路線,拉他們上山下坡東鑽西鑽,要讓這些地景人情載入他們的研究資料。解說時不免充滿個人偏見,並援引彼城的例子互相對照。有時舉出一些名字以作佐證,我以為是常識的,朋友竟不太認識,幾次之後就說:「你說的這些太小眾了。」
我當場呆了半秒,想起其實那些資料也出現在台灣大眾刊物《壹週刊》,但純因為是文化範疇的名字,就變成是「小眾」。這讓我想起,以前也曾聽見傳媒老闆說,「文化」這兩個字太深太嚴肅。
常不得不告誡自己,不要隨便劃分小眾和大眾,不以自己的無知來界定別人的認知。我就不太願意相信,真有所謂的大眾趣味,有什麼事可以取悅全世界。總應該有很多的例外,很多的非主流,很多的「小眾」。
但朋友的提示,對我也是很好的提醒,畢竟我小小的世界不見得必須被懂得。人與人的溝通難在尋找共通語域,一旦遇上了接通了,就萬分驚喜,好像千里之外找到知音,原來大家共同喜歡的還不少。這麼想,倒不求跟大眾接軌,只想小眾跟小眾駁通,最好是悄悄地發揚光大,不成也沒所謂,總之自己高興就夠了。
[塵翎]
*******
愛情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一眾女友討論怎樣的女人才幸福?生活乏味令人疲累,日復一日,上班下班,同樣的程序,沒半點驚喜,太平淡了。但豐盛的物質生活是否可以補償?幸福,有時可遇不可求,許多人畢生未得到幸福之神的眷顧,愈想追求幸福,愈與幸福無緣,而金錢未始不是安慰獎。但金錢始終買不起幸福,莎士比亞說過:「當買不起幸福的時候,就絕不應該走得離櫥窗太近,盯幸福出神。」幸福是什麼?每個人都在尋找,但心目中的幸福都不一樣。也許對男人而言,名利便是幸福,但對大多數女人而言,有愛情的滋潤才是幸福,而愛情,決不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因為愛情本身不能有任何算計,凡有算計就不會是真愛。
但愛情甜蜜,也是苦澀。現實的愛情,畢竟是無奈居多,說不上滋潤。有一種愛情是被人愛得發瘋,而自己卻毫無感覺,反會帶來煩惱。說愛你的人,覺得自己付出不少,有時間、金錢和感情的投資,有投資便想有回報,而被愛的人,像是欠人債項而無力償還,無端有了歉疚之感。說要拒絕,好像傷害對方;若是接受,又是對自己殘忍。
另一種愛情煩惱是單戀。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單思之苦,最為折磨人,愈是癡癡地愛,愈是深深地痛,苦苦壓抑不是辦法,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需繫鈴人。而且即使兩情相悅的思念,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茶飯不思,夜不能寐,那種相思之苦,可能比單思更深沉和難熬,令人失魂落魄。
有愛情滋潤自然好,但那不是花蔭下的甜言,或桃花源中的蜜語,更不是輕綿的眼淚,而是建立在兩人共同基礎上的長相廝守,彼此信任![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