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的媽媽——龍應台與黃玉潔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收到老朋友黃玉潔送來的一份特別禮物,是她女兒青榆15歲半時開始輯錄童年文章的書,書中加入了自己及弟弟的畫為插圖。該書由編輯完成至出版,青榆已17歲半,她有一個志願,就是把公開發售籌得的款項,全數捐給紹慶一個縣的中學,設立獎學金幫助家境清貧但成績優異的初中女生升讀高中。
黃玉潔替女兒出書記成長
黃玉潔夫婦二人,出錢出力協助女兒出書,除為了記錄兒女成長的心路歷程和有趣經歷,讓自己和子女都能回顧和對比成長的經過,同時也可藉此支持青少年的助人理想,實現他們教育扶貧的願望。
青榆在自序中充分流露她對閱讀及生命的熱愛。她自小喜歡看書並非因為要獲得父母或學校的獎賞,而是她深信能從書中獲取知識,也能超越個人局限而墮入處境和角色,無拘無束地經歷豐富的人生。她15歲時希望把成長過程的文章集錄成書,一方面反映其童真的女孩夢外,同時也看得出她擁有愛思考的個性和對生命的自省能力。出書前夕,17歲的少女思路已開始出現變化,因此青榆把最近回應老師提問的一份功課也加入書中。她在「我是誰?」一文中以非常流利的英文剖白自己的內心世界,她表明已從個人走近社會,從選擇自由生活走向承擔公民責任,而觸動她心靈的正是她參與扶貧社會活動的經歷,她已經能夠從助人開始,透過反思而自我完善世界觀,並願意付出去貢獻社會。
青榆選擇教育扶貧的項目進行籌款,原來是受到婆婆無私奉獻的感動。當年婆婆一個人做兩份工,不但辛苦養大數名子女,而且能讓青榆媽媽完成大學課程。婆婆一無所有,但卻為造福下一代任勞任怨,使她們受教育而改變命運。青榆有感內地貧困地區女孩子上學受到歧視,因而興起籌措獎學金的念頭。
近年從朋友口中及從報章獲悉,不少家長都抱怨無法與子女溝通。固然有部分家長為了生活奔波,或只顧自己的娛樂,而疏忽了輔導子女的責任;但也有家長托詞「不懂」,或只奉行物質主義的溺愛,結果子女亦無法從家庭教育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青榆的例子固然反映了孩子品性良善,但父母長期悉心安排所養成的良好習慣,解讀孩子心理而給予的愛心支持,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本原因。能夠成功出書籌款固然令人鼓舞,但諄諄善誘和合力準備的溝通過程,對於老朋友母女二人,這更是最甜蜜和最珍貴的回憶,是幫助下一代構建價值觀的最佳平台。
龍應台新書成母子溝通典範
無獨有偶,最近熱賣的書《親愛的安德烈》,就是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教授,為了重新認識18歲兒子安德烈的內心世界,與兒子協議以通信的形式共同寫一個專欄,結果一寫就3年並結集成書,母子不但打下了最親密和最真實的生活印記,而且溝通了兩代的文化和觀點,而出書和專欄只不過成了母子溝通的過程和副產品。
從上述兩位母親的例子,充分說明「忙」妨礙溝通根本只是藉口,年齡和經歷也不一定會造成價值觀交流的屏障,一切事在人為,貴乎發自內心,只要成年人能夠踏出愛心的第一步,年輕人是會有回應的,最後他們不但會懂得感激父母的關懷,還能夠學會在成長中自愛。
資深校長 戴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