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07

霸氣的貝多芬

K
真想請教楊照,在他的想樂經歷里,還有沒有見過雄性過貝多芬的?
貝多芬,真的只有一個!連小肥仔當年學琴,迄今能記住唯有《英雄》呢。一定暗合了什么,說不出.

霸氣的個人精神昂揚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迪亞貝里是一位活躍於維也納的作曲家,他同時也是專門出版樂譜的出版社老闆。

一八一九年,迪亞貝里看到當時書籍出版社紛紛推出名家選集,大獲利市,而有了靈感。讀者會樂意在一本書裏讀到很多不同作者的最好作品,那麼難道聽眾不會有同樣想法希望只聽一首曲子,就能聽到眾多優秀作家的傑出作品嗎?

於是迪亞貝里自己先寫了一段華爾茲舞曲旋律將樂譜寄給他知道的所有知名音樂家,邀請他們每人就那段旋律寫一個變奏。收到邀請的作曲家包括貝多芬、舒伯特、徹爾尼、漢摩爾,甚至還有當時年方八歲的鋼琴神童李斯特。

迪亞貝里的如意算盤是,可以將這些不同作曲家寫的眾多變奏編在一起出版,那一定很有趣,而且可以很轟動。

迪亞貝里提供每位作曲家八十塊金幣的酬勞,當然遠超過平常寫那麼一小段變奏的行情。更重要的,這些作曲家都需要和迪亞貝里保持良好關係,方便未來出版自己的作品,誰會願意沒事得罪迪亞貝里?

在這些動機刺激下,作曲家們陸續照迪亞貝里的意願交稿了。但是迪亞貝里左等右等,卻就是沒等到貝多芬的稿子。

貝多芬的變奏,一拖拖了四年。一直到一八二三年,突然將變奏曲交稿寄給迪亞貝里。只不過,迪亞貝里收到的,不是原本預計要用八十塊金幣邀寫的「一段」變奏,而是一首長達三十三段變奏的巨大作品!

很顯然,貝多芬沒有辦法和別人一起創作「一段」,他的霸氣使他不能忍受交一段小曲去那裏湊熱鬧,一口氣寫了三十三段變奏,除了貝多芬對於變奏的想法一發不可收拾之外,應該也有無論如何不讓迪亞貝里將他的作品「納編」的用意吧!

貝多芬的霸氣還不止這樣,後來被稱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作品,開頭雖然忠實用了迪亞貝里寫的華爾茲當主題,但第一變奏一出,就顯示了貝多芬用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主題。迪亞貝里努力寫得優雅圓滑的舞曲風格,貝多芬卻故意不去看橫向的旋律,而將樂段看成是縱向的和聲組合,寫變奏不以旋律的節奏變化為,而是盡情地揮灑和聲上的可能性。

到第二變奏,貝多芬更大膽地暫時將右手主旋律擱置在一旁,專門用左手伴奏和聲來變!這是何其大膽的寫法,畢竟迪亞貝里寫的是華爾茲,華爾茲的左手慣常是簡單的三拍伴奏,不容易有什麼豐富精彩內容,貝多芬卻敢用那麼貧乏的素材去創造強悍有力的變奏樂段。

貝多芬不只套襲迪亞貝里的主題來變,他是霸氣地用自己的變奏音樂改造了迪亞貝里原作。百餘年來,大家想起這首《迪亞貝里變奏曲》,印象中浮沉的卻是其雄渾氣勢、強大音量與厚實和聲,甚至倒過來認為這些元素本來就在迪亞貝里的音樂中!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創作已經離古典主義形式與精神愈來愈遠了。他音樂裏的浪漫情緒衝動愈來愈強,這首變奏曲最清楚的情緒,應該是憤怒!耳聾了的貝多芬有理由對世界發泄其憤怒,一個變奏幾乎就是一段排山倒海憤怒的冒湧,演奏者和聆聽者都很難不被那種氣勢震懾。

貝多芬當然霸氣霸道。但他的霸氣霸道在古典音樂卻絕非特例。古典音樂是西洋近代個人主義充分的展現,迪亞貝里的「精選集」想法,在這個領域裏是行不通的。古典音樂沒有集體創作的。音樂作品必然和一個作者連繫在一起,是一分天才、一顆靈魂的淋漓表現。

不霸氣,能夠願意參與大家一起「集體創作」,那就不會是貝多芬了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