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08

鄭培凱教授談“雞場”

大學教育職場化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9日

【明報專訊】近來我到浙江大學講學,見了幾位負責人文教學的教授,談起大學教育面臨的困境,都說,大學教育到了二十一世紀,恐怕是要改弦更張了。否則,人文作為一門專業,愈來愈邊緣化,在高等教育當中變成附庸不說,還會每愈下,成為無足輕重的點綴。而大學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關懷,也同時相對減弱,甚至有可能從校園中消失。如何改弦更張呢,牽扯就大了,不單是因為學術研究的目的與方向出了問題,學術研究喪失了知識追求的理念,更因為教育制度的官僚集權化,學術分科的繁瑣化及專業職場化,以及大學教授的職員化與工蟻化,造成了大學不像大學,像職業訓練班,甚至像「養雞場」。

有人說,現代社會分工愈來愈細,需要的專業化程度愈來愈高,大學教育必須培養出一定水準的專業人才,以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工業界要求工科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ABCD等專業工程知識,否則不能勝任職場需要,不能管理或監控工廠的生產線,不能完成工程任務,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能為公司企業博取更高的利潤。商業界則要求商科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WXYZ等商學知識,否則不能勝任商場的競爭,不能在瞬息萬變的營商環境中火中取栗,不能提高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不能為金融集團錢上滾錢,不能為跨國公司拓展疆土。醫藥界有醫藥界的特殊專業要求,法律界有法律界的A特殊專業要求,會計業有會計業的專業要求,建築業有建築業的專業要求,食品加工業也有其專業要求,以此類推,社會上的每一門行業都有其專業要求,都要大學畢業生具備專業訓練,否則不予聘用。

從職場聘用人才的角度來看,專業水準是最合理的要求,聘人當然要聘合乎專業標準的大學畢業生。因此,當前高等教育的實際運作,經常就把業界要求與畢業生就業的訓練準備,當成最現實的生產需求規律,作為辦教育的目的與方向。學生畢業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夠養家糊口,成了大學教育的唯一標準,同時也就縮窄了大學的理念,逐漸把大學都辦成了職業訓練班,甚至是養雞場,「多快好省」地養出一窩又一窩適應工商企業發展的雞雛。的確,從業界的角度來看,好得很,大學不把經費與時間浪費在人文素質、文化修養、獨立思考、批判精神與藝術品味方面,只培養出職場需要的螺絲釘人才,完全合乎專業要求的標準,恰到好處,像登徒子看美女一樣,「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

但是,大學教育不能只從職場角度來看,不能一成不變地按照業界的要求培養大學生,不能跟經濟發展的指揮棒起舞,不能把下一代培養成完全符合市場或職場需求的雞雛,不能製造一批資本主義商戰武器的螺絲釘,不能糊裏糊塗把一代代活生生的青年推到社會上,去「做好呢份工」而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工。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基地,是要培養下一代的社會棟樑,培養他們工作技能的同時,學會思考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活幹什,什是幸福的生活,什是人類和平共處的方向。否則,要大學幹什,花那多納稅人的錢,養雞,製作螺絲釘,真是浪費。不如開雞場,開螺絲釘工廠算了。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