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08

閱讀時光。《蔣氏家族秘史》(尚未出版)


K,
也說點野史,是小女子自己從蔣家之后聽來的。

在港寫美食專欄兩年,在《歐洲時報》和《美國僑報》每周六聯袂刊發,那是小女子一段快意的日子。據說,有不少人追看吶。嘿嘿,小女子的粉絲,也是跨洲際的!

一天港分章新新社長介紹說:在灣仔,有家“蔣家菜”,東主是蔣家之后。
其后,去了,認識了Helen,蔣介石的侄孫女兒,中文名字是“蔣孝玉”。后來,她一直要認小女子為干女兒;大事小事電話來商量,說是只生到兩個兒子,要是有個貼心的女兒就好了。我呢,也特樂意給Helen操心,是緣分吧。

那美食文章,我會附在文后。這里,只說說Helen講的一段蔣家傷心事。
問Helen,你們蔣家在島上那么大勢力,你為啥早早移民來了香港?為啥又做起了這“私房菜”?
Helen講述了蔣家的一次特別會議:那是在“大叔叔”蔣經國去世后不久,“叔叔”蔣緯國召集在島上的蔣宋后代們去家中“開會”。
那次聚會實際上是蔣宋家族的“散攤兒會”。
叔叔一句話讓Helen銘記終身——蔣緯國感傷地宣布:以后,這個島子,我們不好住了。你們喜歡去哪里,趕緊選擇吧。
Helen回憶說,大家的情緒很低沉。
我們問:叔叔,你去哪里呢?
叔叔答:我就與這個島子共沉淪了。


那時,Helen的兩個孩子已經長大,她也與她的飛行員離婚了。在做了二十多年家庭主婦后,她出來在島上闖世界,在南部開過修理軍車的場子,也投資拍過電影。很辛苦。
“我喜歡香港的包容、安全,而且也是華人世界,就來這里定居。他們許多人選擇了去美國,包括老太太。”

曾經讓叔公喜歡的廚藝,成了Helen后在香江生存的“資本”。
在香港食評大佬劉健威的慫恿下,先在中環開了間“私房菜”,因為口碑不錯,她就去銅鑼灣開店,之后又因鋪租轉了灣仔,最后還是沒有堅持下去。
期間,小女子建議說:香港對蔣家并無太深感情,倒是南京、上海還有些人念著老蔣,最正點的是把店子直接開進“總統府”。
Helen已經快七十了,我很心疼她,總怕她被內地人給騙了。
回到海南,還接過Helen的電話,說要去深圳開店。

可憐的蔣家之后。

姓蔣不姓蔣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8日
【明報專訊】蔣經國逝世廿年,台灣傳媒追索其生平往事,或因資料掌握不全,或因仍未「心理解嚴」,故對他在蘇聯留學的日子,所述甚少;這種避諱,其實對少年蔣經國極不公道。
少年蔣經國曾是反叛的孩子,十五歲便在北平上街遊行,抗議軍閥政府賣國禍國,還因此被補下獄,坐了兩個星期牢。他的叛逆,比今天特區的所謂泛民戰將有過之無不及。
出獄後的蔣經國變成左傾狂熱分子,前赴蘇聯入讀孫中山大學,蔣介石在南京清黨濫殺左翼的時候,他寫信把父親個狗血淋頭,比文革 年代的紅衛兵更紅衛兵。畢業後,下放農村,不管到了哪個工廠,蔣經國皆把手上的工作做得有模有樣,故擔任過副廠長、村書記等不同職務,這時期的他沒託父蔭而有此成績,才是真能幹、確能幹,電視紀錄片沒強調這點,他泉下有知,應是不高興的。
蔣經國是蔣介石之子,外形長相卻毫無半點相像,難免引起粉紅色的流言揣測。蔣經國出生於一九一○年三月,曾有歷史學家考證,國民黨編列的《蔣公年譜》明明註明蔣介石於此前兩年都在日本,其妻毛福梅亦沒離開過家鄉半步,當時又沒有試管嬰兒的冷藏技術,此子何來,確惹疑竇,除非他曾經半夜偷渡回鄉慰妻,完事後又暗暗離開,沒知會半個黨人同志。
蔣介石另一個兒子叫做蔣緯國,亦有史家考證為戴傳賢之子,只不過為蔣氏收為養子,蔣緯國晚年亦在自傳內自爆身世,不認不認還須認,他本來確實應該姓戴。
不姓蔣的姓了蔣,反而蔣經國的兩個兒子冠以「章」姓多年,孝嚴孝慈,垂垂老矣,始認祖歸宗改回蔣姓。一門王朝,幾位兄弟,生殖器關係可真複雜得打了結。
******

選堂之子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9日
【明報專訊】照中人是否似未割雙眼皮以前的金城武?
總有幾分似吧,至少,他們都是中日混血兒,只不過金城先生是日父中母,這位先生則是日母中父。
這位先生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的弟弟,蔣緯國。 他的生父其實姓戴不姓蔣,叫做戴季陶,是蔣介石的革命兄弟,在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打跑到台灣以前,神經病發作,在廣州服藥自殺;跟國學大師饒宗頤一樣,戴季陶又名「選堂」,另有一個好型的別字,叫做「天仇」。
蔣緯國非蔣介石所生,社會早有流言,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蔣緯國老了、病了,始在自傳裏婉轉承認,她的母親是日本護士,叫做重松金子。
蔣緯國不僅承認蔣介石非生父,更在病榻中向老友踢爆,蔣介石在四五歲時曾經誤把取暖用的夾爐用作板凳,一屁股坐上去,燒傷了屁股,儘管倖保「香腸」無礙,卻嚴重灼損了陰囊,唯有抹上豬油止痛,但豬油香氣竟然惹來野狗垂涎追咬,兩顆「波子」遂傷上加傷,從此失去生殖能力。 蔣介石小名瑞元,童年時已經脾氣乖張、舉止頑劣,故被鄉民嘲稱為「瑞元無賴」,這是否因「童年創傷」而致,值得心理學家作些趣味考據。
蔣介石自稱基督教徒,思想卻非常封建迷信,從他的角度看,兩個兒子皆非親生,蔣門「無後」,肯定是心理上的一大打擊,這是否導致他把惡劣情緒發泄在文武百官身上,又是另一個考據小題目。
民進黨極可能很快便倉惶下台了,阿扁執政時只毀了中正紀念堂,沒有撥出專款出版一些《蔣氏家族秘史》之類的書以供學子參考,其實已算「宅心仁厚」。 蔣氏後人應該對他說聲多謝,感激手下留情啊。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日電 題:香江漫話:蔣介石侄孫女灣仔開間“蔣家菜”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約訪蔣介石的侄孫女兒蔣孝玉(Helen),源于朋友一再推介她在灣仔新張的“蔣家菜”(Helen Chiang''s Kitchen),據說頗有臺北士林官邸老蔣時代的風味。

  一通電話過去,聽到的聲音清脆出乎意料;來到位於灣仔群策大廈的“蔣家菜”,見到的更是一個“活潑”的Helen:她著黑衣,個不高,膚色好,飾著紅寶石耳墜和戒指,頸間用紅絲繩吊著時款手機。她未語先笑,眼波生動,依稀透著當年美態,完全不似六十多歲,言談舉止乃是大家閨秀的模樣。

  餐廳大約五百平方米,一派蘇南廳堂裝飾。大堂一角,懸掛了一溜蘇南鏤空格窗式鏡框,細看全是矜貴老照片。

  其中一幅特別引人注目,那是蔣介石於一九四九年下野後,難得與家人團聚拍下的一張“闔家歡”:他身前一個秀髮上結著蝴蝶結的小女孩,就是如今“蔣家菜”的店主Helen。而另一張Helen二十一歲出閣,下嫁“蔣家軍”空軍飛行員時的婚紗照,完全是眉眼含笑妙齡江南女,更給人以無限滄桑之感。

  就在這樣一排老照片的俯視下,記者好奇地探尋著當年中國第一家族──蔣家,爲何會有閨秀以料理美食聞名港九?這間菜館又到底如何展示蔣家官式菜?

   Helen一九三九年在浙江奉化出生後九個月,即與父母隨叔父蔣經國一家遷往江西贛州,之後又轉返奉化溪口。兩家人多年朝夕相處,每日進餐全乃江南菜。

  一九四九年,Helen隨蔣家遷往臺灣,每逢佳節或兩老生日,都會回士林官邸參加家宴:中國節大多是中餐;耶誕節則會開西餐。

  “記得,官邸的中式宴席一般都有雞、魚,還有魚翅和海參。有兩樣東西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醃冬瓜和醃竹筍,那是叔公蔣介石的偏好,屬於寧波小菜”,Helen回憶說,“其實,官邸的菜式,材料不一定很矜貴,但做工都會很考究,一定要吃出菜的原味,多依照叔婆宋美齡的上海口味料理。”

  “我則是一個特愛好美食的人,品嘗得多了也就把菜的樣式、味道都記在腦裏了。年輕時真是兩手不沾陽春水,可結婚後先生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日煮兩餐。這一煮就是十八年,也就練出了一些手藝,連小叔叔蔣緯國都時常來換口味,鹵鴿、鶏、牛腱子都是他喜歡的,也是現在餐廳裏的招牌菜”,Helen如此解釋著她的入行之由。

  一九八八年,經歷了離婚、投資電影、做地産仲介、開軍車修理場等一系列人生轉折後,Helen選擇定居香港安渡晚年,當時住在新界錦繡花園。

  不料,Helen的手藝總是吸引一些同好捧場,每週在家中開宴四次都難以滿足。之後,Helen就在香港私房菜“鼻祖”劉健威的鼓動下,在中環鴨巴町街開了第一個“蔣家菜”私房菜,去捧場的都是城中名人。之後,“蔣家菜”移師銅鑼灣闊大門面開出餐館;去年,又因爲鋪租原因遷來灣仔群策大廈。

   Helen告訴記者,叔公是一個不崇尚奢侈的人,因此“蔣家菜”的一個特點是,材料都是家常的,但是做功精細,講究原味,比如脆鱔、熏魚、鹵鴨腎、油爆蝦、涼拌蕫蒿,多是上海菜“粗菜精做”的典型。因為蔣家在臺灣很久,也引了一些臺灣菜式入饌,像是鹽酥蝦、咖啡花枝沙拉、紅蟳米糕。

  是日,Helen為記者表演了五道菜式:新潮的“黃金大蝦”,乃以咸鴨蛋黃裹了大蝦過油,外香內韌,入口鮮香;“發財團圓”傳統的江南紅燜元蹄圍以髮菜,用冰糖染的色紅得透亮;“年年有餘”,乃金華火腿蒸黃魚,看著就清淡;“火鍋全家福”,則是江南傳統火鍋,蛋角、魚丸樣樣透著江南味。

  最後一款“八寶鴨”,據說要用兩天時間炮製:先將糯米與八寶配料過火炒熟,然後縫入鴨肚,置冰箱內冷凍一夜成型;次日,上火足料煨滿三個鐘,方才趁熱上桌,聞之已然生津。

   Helen一再告訴記者,自己不是興起“玩票”,而是在認真地在打理這間餐廳,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她的手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