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檻露華濃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不大會寫中文字的兒子最近忽發詩興,李白的一句﹕「春風拂檻露華濃」他愛死了。「露華濃」還讓Revlon作為品牌名字。我告訴他,那是天才之筆,寫楊貴妃如何風華絕代,李白不需要用「絕代佳人」那些字眼。那首詩,楊貴妃尚未出來,她的不可方物已經先進了你的腦袋了。整首詩都是好的,最好的便是這一句。李白用個「濃」字,顯示出楊貴妃是艷麗那種美人,別人可能需要寫幾句,但李白用一個字便搞定了。李白是佳篇佳句並存的詩仙。
兒子又問我「還君明珠雙淚垂」是誰寫的,整首如何?我說那是一個已婚女子遇上了個對她很有愛意,她亦對他夢寐難忘的男子,可惜她沒法跟他在一起的故事。他一按電腦,便看見整首詩了。
詩名叫《節婦吟》,兒子便沒興趣了﹕「那題名悶死人了,內容也不怎麼出色。」我告訴他這就是有佳句無佳篇,何況那是唐代,女人是要對丈夫忠誠的。不過,「還君明珠雙淚垂」和「恨不相逢未嫁時」便是佳句,一直流傳到今天,不然誰記得張籍這個人?詩詞歌賦,必須有人人驚艷和有共鳴的佳句,不然只有佳篇是不夠搶眼的。
但是只有佳句而無佳篇的也不能稱是一流作品,像柳永送別朋友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全首詞最好的一句,暮雨、江天都有畫面,讓人傷感,柳永用來開頭是很聰明的。整首詞也不錯,但若不是用那句開頭,整首詞就有如沒按掣發光的失色了。
我有過兩本散文集,一本叫《繫我一生心》,一本叫《送君千行字》。我說原文是「送君千行淚」的。他上網查,第二句卻是「負你千行淚」,他說﹕「『繫我一生心,送君千行淚』。『送君』比『負你』好聽啊,是不是電腦錯了?」起初我說是,原來「負你」那兩個字才是原本,只不過專欄命題說不可以對讀者說「負你千行淚」吧?所以便改了三個字。日子久了,把自己改的當作了原本。兒子仍說﹕「我不喜歡『負你』那兩個字。」喜歡不喜歡倒不是問題,難得的是他對詩詞起了點點兒興趣。
他的偶像是李白,天才就是天才,不論做哪一行都有巨大的魅力,所以我常說,第一次叫孩子對那行發出興趣,你得先讓他看最好的,讓他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標準。文化是沒有暴發戶的。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10/12/2010
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是何許人
世紀.諾貝爾文學獎2010﹕略:活了三世的小說家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話說一九六二年,一名二十四歲的秘魯青年在巴黎電視台做夜班工作之餘,完成了一本小說,叫做《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在巴塞隆拿出版,其後獲頒「小叢書獎」,繼而在拉丁美洲引起轟動效應,文藝青年人手一冊,都在探聽此書作者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是何許人?當《城市與狗》出版英譯本The City and the Dogs的時候,拉丁美洲乃至西方文壇還沒有人知道《百年孤寂》(Cien anos de soledad)這本巨著,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a Mrquez)雖然比略薩年長七年,但《百年孤寂》倒要在四年後(六六年)才脫稿,翌年才面世,其後英譯成為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才在國際文壇大放異彩。
■第一世:《城市與狗》
智利作家何塞.多諾素(Jos Donoso)在《文學「爆炸」親歷記》(The "Boom" and Beyond)中指出:《城市與狗》標誌「文學爆炸」第二階段的開端,他像很多拉美文藝青年那樣,初讀此書,即對作者獨特而深刻的寫法大為傾倒,略薩不斷變換視角的技巧,省略敘事者以還原小說客觀化的藝術,與社會批判的深刻程度結合得近乎完美。
「城市」指向整個秘魯社會,「狗」則指向軍校學員,從而鋪展出五十年代秘魯的軍事獨裁統治,軍校校長與學員殘暴源於社會制度與腐敗觀念,在略薩這本少作中,秘魯社會形同一座巨大的監獄,人民倒是腐敗社會的無辜犧牲品,何塞.多諾素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駐智利的秘魯文化參贊一再提醒他,《城市與狗》的內容並不真實,並且力圖貶抑此書的文學價值;然而,秘魯軍政府不知道,官方不合理的壓迫(其後甚至「焚書」),更助長了民間因好奇或不平而追讀。這是略薩的第一世。
略薩與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好朋友,兩人都四海為家,儘管兩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已名滿天下,但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一句名言:「出版商都很富有,作家都很貧窮」,因為作家只拿到微薄的版稅,書籍大賣,錢都只是進了出版商的口袋。但六七十年代流散異地的拉美作家相濡以沬,情誼深厚,略薩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Garca Mrquez:historia de un deicidio)在一九七一年出版,全面肯定了好朋友的文學成就,一位意大利評論家在巴塞隆拿的文學會議上半開玩笑地對略薩說:像你那樣有名的作家,撰寫一本專著,討論一位同樣出名的同行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在意大利倒是不可思議的,在同一聚會上,一位作家不在另一位作家的咖啡裏落毒,也是不可能的——就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
■第二世:從世界末日之戰到情愛筆記
略薩在九十年代之前已經一直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他寫得比任何一位作家都勤快,幾乎一步一個腳印地出版了《綠房子》(The Green House)、《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世界末日之戰》(The War of the End of the World)等重要作品,九十年代還寫了《利圖馬在安地斯山》(Death in the Andes)和《情愛筆記》(Notebooks of Don Rigoberto)兩本小說,這是他的小說生命的第二世;他還寫了大量劇作、文論和政論,堪稱質量俱佳的寫作多面手,譯本遍及全球,獲獎無數,包括西班牙語文學最高榮譽的獎項「塞萬提斯獎」(Premio Miguel de Cervantes),偏偏就一直與諾獎擦身而過,要等到好友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後二十八年才得以一搔後半生之癢。
略薩的「結構寫實」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寫實」堪稱「拉美文學雙絕」,略薩在回憶錄《水中魚》(A Fish in the Water)夫子自道,將這種迥異多變的小說結構稱為「連通管」(vasos comunicantes),即省略小說的主要敘述者,以全知的觀點遊走於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情節之間,從而貫連不同的主題及次主題,時空交錯而並置,讓不同文本與不同角色平行發展,融合不同的複雜情狀,打通了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的界線。西西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談到「結構寫實」,曾用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立體主義為例加以說明:「畫面上常常出現一個人的正面和側面,放在一起平排,更有時會出現三隻眼睛和兩個嘴巴,不過是把幾個面同時鋪陳展列罷了。」
沒有辦法統計,略薩的「結構寫實」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寫實」對兩岸三地的小說創作有多大影響,但我們至少相信,在拉丁美洲小說中譯大盛之際,正值內地「新小說」、尋根小說、實驗小說勃興之時,至少可以在莫言、韓少功等作者的早期作品中找到痕。但略薩之所以略薩,是由於他不會在某一個立足點上停駐太久,他早年的小說融貫了拉美國家如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多明尼亞的戰亂歷史、政治、社會、獨裁與革命的印記,踏入新千禧年,正當拉丁文學爆炸由全盛期進入平淡期,他老當益壯,充分利用平凡而現成的歷史素材,創作了四部令人刮目相看的長篇小說,寫法上不斷推陳出新,他晚近的作品無疑是最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今回獲頒諾獎,絕對不是光靠吃老本。
■第三世:兩長篇的鏡像
《天堂在另外那個街角》(The Way to Paradise)出版於二○○三年,可以說是他的第三世,這個長篇平行敘述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和社運分子科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的浮生歷練,原來兩人是素未謀面的外祖母與孫兒——單數的章節是外祖母特里斯坦的故事,她一生為婦女和工人發起抗爭,全情吶喊,雙數的章節是孫兒高更遠赴大溪地追尋精神淨土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礎上融匯了大量想像非凡的虛構情節,兩代人殊途同歸,恍如對照的人生之鏡,隱喻在不空時空裏的眾生,只要不肯屈從於命運,只要穿越險阻而盡其所能,轉到另一個街角,便有可能尋找隱蔽於可見範圍以外的人間天堂。
出版於二○○六年的《壞女孩》(The Bad Girl)也是一面設置於拉美以外而反照拉美的鏡子,故事發生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利馬和巴黎——秘魯少年與智利移民少女邂逅於利馬,少女突然失蹤,少年在成長後去了巴黎,在聯合國當翻譯,兩人重遇,少女原來曾加入古巴革命軍,輾轉在巴黎嫁給一名法國富人,而且不斷更改姓名,好比一條變色龍,人生目標不外是金錢和權力,她是男主角眼中的「壞女孩」,而表面上事事妥協的男主角在壞女孩眼中,既是一個完美版的「好男孩」,同時也是一條順應求存的變色龍——這也是一組「鏡像」,這不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倒從互相映照的重重鏡像裏,隱喻了秘魯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錯綜複雜、若即若離、有情更似無情,皆因經濟與權力早已控制並且易改了人的感情與命運。
從兩部寫於二○○○年後的長篇小說,出現了兩種「鏡像」,一是高更與外祖母的對照,一是失散、重逢又失散的一男一女的對照,兩個文本同時又構成了兩個時代的對照。七十四歲的略薩的創作力依然旺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之際,他最新的長篇小說《凱爾特人的夢》(Sueno del Celta)快將面世了,且看能否再掀「略薩熱」,甚或為早已歸於平淡的拉美文學再起風雲。
[文/葉輝 編輯/曾祥泰]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話說一九六二年,一名二十四歲的秘魯青年在巴黎電視台做夜班工作之餘,完成了一本小說,叫做《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在巴塞隆拿出版,其後獲頒「小叢書獎」,繼而在拉丁美洲引起轟動效應,文藝青年人手一冊,都在探聽此書作者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是何許人?當《城市與狗》出版英譯本The City and the Dogs的時候,拉丁美洲乃至西方文壇還沒有人知道《百年孤寂》(Cien anos de soledad)這本巨著,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a Mrquez)雖然比略薩年長七年,但《百年孤寂》倒要在四年後(六六年)才脫稿,翌年才面世,其後英譯成為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才在國際文壇大放異彩。
■第一世:《城市與狗》
智利作家何塞.多諾素(Jos Donoso)在《文學「爆炸」親歷記》(The "Boom" and Beyond)中指出:《城市與狗》標誌「文學爆炸」第二階段的開端,他像很多拉美文藝青年那樣,初讀此書,即對作者獨特而深刻的寫法大為傾倒,略薩不斷變換視角的技巧,省略敘事者以還原小說客觀化的藝術,與社會批判的深刻程度結合得近乎完美。
「城市」指向整個秘魯社會,「狗」則指向軍校學員,從而鋪展出五十年代秘魯的軍事獨裁統治,軍校校長與學員殘暴源於社會制度與腐敗觀念,在略薩這本少作中,秘魯社會形同一座巨大的監獄,人民倒是腐敗社會的無辜犧牲品,何塞.多諾素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駐智利的秘魯文化參贊一再提醒他,《城市與狗》的內容並不真實,並且力圖貶抑此書的文學價值;然而,秘魯軍政府不知道,官方不合理的壓迫(其後甚至「焚書」),更助長了民間因好奇或不平而追讀。這是略薩的第一世。
略薩與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好朋友,兩人都四海為家,儘管兩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已名滿天下,但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一句名言:「出版商都很富有,作家都很貧窮」,因為作家只拿到微薄的版稅,書籍大賣,錢都只是進了出版商的口袋。但六七十年代流散異地的拉美作家相濡以沬,情誼深厚,略薩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Garca Mrquez:historia de un deicidio)在一九七一年出版,全面肯定了好朋友的文學成就,一位意大利評論家在巴塞隆拿的文學會議上半開玩笑地對略薩說:像你那樣有名的作家,撰寫一本專著,討論一位同樣出名的同行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在意大利倒是不可思議的,在同一聚會上,一位作家不在另一位作家的咖啡裏落毒,也是不可能的——就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
■第二世:從世界末日之戰到情愛筆記
略薩在九十年代之前已經一直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他寫得比任何一位作家都勤快,幾乎一步一個腳印地出版了《綠房子》(The Green House)、《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世界末日之戰》(The War of the End of the World)等重要作品,九十年代還寫了《利圖馬在安地斯山》(Death in the Andes)和《情愛筆記》(Notebooks of Don Rigoberto)兩本小說,這是他的小說生命的第二世;他還寫了大量劇作、文論和政論,堪稱質量俱佳的寫作多面手,譯本遍及全球,獲獎無數,包括西班牙語文學最高榮譽的獎項「塞萬提斯獎」(Premio Miguel de Cervantes),偏偏就一直與諾獎擦身而過,要等到好友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後二十八年才得以一搔後半生之癢。
略薩的「結構寫實」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寫實」堪稱「拉美文學雙絕」,略薩在回憶錄《水中魚》(A Fish in the Water)夫子自道,將這種迥異多變的小說結構稱為「連通管」(vasos comunicantes),即省略小說的主要敘述者,以全知的觀點遊走於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情節之間,從而貫連不同的主題及次主題,時空交錯而並置,讓不同文本與不同角色平行發展,融合不同的複雜情狀,打通了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的界線。西西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談到「結構寫實」,曾用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立體主義為例加以說明:「畫面上常常出現一個人的正面和側面,放在一起平排,更有時會出現三隻眼睛和兩個嘴巴,不過是把幾個面同時鋪陳展列罷了。」
沒有辦法統計,略薩的「結構寫實」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寫實」對兩岸三地的小說創作有多大影響,但我們至少相信,在拉丁美洲小說中譯大盛之際,正值內地「新小說」、尋根小說、實驗小說勃興之時,至少可以在莫言、韓少功等作者的早期作品中找到痕。但略薩之所以略薩,是由於他不會在某一個立足點上停駐太久,他早年的小說融貫了拉美國家如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多明尼亞的戰亂歷史、政治、社會、獨裁與革命的印記,踏入新千禧年,正當拉丁文學爆炸由全盛期進入平淡期,他老當益壯,充分利用平凡而現成的歷史素材,創作了四部令人刮目相看的長篇小說,寫法上不斷推陳出新,他晚近的作品無疑是最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今回獲頒諾獎,絕對不是光靠吃老本。
■第三世:兩長篇的鏡像
《天堂在另外那個街角》(The Way to Paradise)出版於二○○三年,可以說是他的第三世,這個長篇平行敘述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和社運分子科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的浮生歷練,原來兩人是素未謀面的外祖母與孫兒——單數的章節是外祖母特里斯坦的故事,她一生為婦女和工人發起抗爭,全情吶喊,雙數的章節是孫兒高更遠赴大溪地追尋精神淨土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礎上融匯了大量想像非凡的虛構情節,兩代人殊途同歸,恍如對照的人生之鏡,隱喻在不空時空裏的眾生,只要不肯屈從於命運,只要穿越險阻而盡其所能,轉到另一個街角,便有可能尋找隱蔽於可見範圍以外的人間天堂。
出版於二○○六年的《壞女孩》(The Bad Girl)也是一面設置於拉美以外而反照拉美的鏡子,故事發生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利馬和巴黎——秘魯少年與智利移民少女邂逅於利馬,少女突然失蹤,少年在成長後去了巴黎,在聯合國當翻譯,兩人重遇,少女原來曾加入古巴革命軍,輾轉在巴黎嫁給一名法國富人,而且不斷更改姓名,好比一條變色龍,人生目標不外是金錢和權力,她是男主角眼中的「壞女孩」,而表面上事事妥協的男主角在壞女孩眼中,既是一個完美版的「好男孩」,同時也是一條順應求存的變色龍——這也是一組「鏡像」,這不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倒從互相映照的重重鏡像裏,隱喻了秘魯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錯綜複雜、若即若離、有情更似無情,皆因經濟與權力早已控制並且易改了人的感情與命運。
從兩部寫於二○○○年後的長篇小說,出現了兩種「鏡像」,一是高更與外祖母的對照,一是失散、重逢又失散的一男一女的對照,兩個文本同時又構成了兩個時代的對照。七十四歲的略薩的創作力依然旺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之際,他最新的長篇小說《凱爾特人的夢》(Sueno del Celta)快將面世了,且看能否再掀「略薩熱」,甚或為早已歸於平淡的拉美文學再起風雲。
[文/葉輝 編輯/曾祥泰]
10/08/2010
动工喇
10月7日,是个吉日,金外滩动工了。小女子拿红红的印着一生平安的红带子,帮了蝴蝶结在锤子上。9点9分,MAYBOY和师傅一起挥锤。
我录了音,背景是沙沙的雨声,和砰砰的锤声,还有你的声音,然后就是小女子:开工了,开工啦!
下午,我们追着折扣的尾巴,定下来主卫磁砖,还有我的厨房墙。玛瑙金色,和阳光黄。很向往一起泡泡浴了。
好了,地板、磁砖、橱柜、卫浴、电器、墙漆……还有,花洒、衣架……您辛苦了。等着俺从绿岛俩月后回来验收吧。
终于,躲不过这场豪雨,明天俺要上抗洪前线了。知道么,为了御寒,俺带着俄罗斯小酒壶,里面,里面,小女子灌满了蓝带威士忌!!
好大雨!
我录了音,背景是沙沙的雨声,和砰砰的锤声,还有你的声音,然后就是小女子:开工了,开工啦!
下午,我们追着折扣的尾巴,定下来主卫磁砖,还有我的厨房墙。玛瑙金色,和阳光黄。很向往一起泡泡浴了。
好了,地板、磁砖、橱柜、卫浴、电器、墙漆……还有,花洒、衣架……您辛苦了。等着俺从绿岛俩月后回来验收吧。
终于,躲不过这场豪雨,明天俺要上抗洪前线了。知道么,为了御寒,俺带着俄罗斯小酒壶,里面,里面,小女子灌满了蓝带威士忌!!
好大雨!
10/06/2010
那个感觉像是一团浓绿的雨雾
那个感觉像是一团浓绿的雨雾,蕴藉在心里,涨得痛。
想对着空气说出来,想在云上写出来,又怕找不对声,用不对辞,埋汰了她。
可是,忍不住。
那日,坐在车里,等师傅来换蓄电池,在雨中。
从不知道,院里大叶大叶的绿,隔了雨的斜的车玻璃,会蕴藉成那样一洇绿——教人动弹不得了。
绿洇里分明有一个飘浮的剧场,我知道我在绿外看着他。
是啊,就是那个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场景,每一个细节,忘不掉,不敢忘。
总是入梦,总是迫着我复习他。
我只知道,我来迟了。
落坐在最后的,一个地台的最拐角。
记得,台是灰色的,地毯的,有绒的。
记得,如何伸长脖子,也看不清那个台上那个拐角的你。
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在。
只是,
听见你从我看不见的圈椅上站了起来,不停地走,在一方台子上。你是不能走过来的?
看见你从我听不见的远处不停地发声,要用喉音,盖过心跳巨响。你是不能说出来的?
那个时空,电光火石。
一个小小的犒赏?惊喜发现面前有一个小小的、黑白的屏幕,像是专为小女子置放呐。
听不清,看得清。也好。只要,在一起。
小女子,开始傻笑,为闯进了一个梦境。自己想的。
于是,左一下,右一下,大一下,小一下,实一下,虚一下,彩色一下,黑白一下,小女子把他搬进搬出,真是玩的好开心。
小女子自在了,一自在就乱看看。
O,小小的YY站在不远处。喜欢她的笑的肩。
O,ZW预订了的,也在那一方。知道他的爱,也很甜,也很痛。
忽然,听清清的,你在感谢S老师。S老师站起来致谢,啊,原来她就在小女子的正前方。
忽然,听清请的,你在说绿岛来的Z小姐,说是看见她从后门进来又出去。Z小姐显身致谢。
忽然,就如这一日,小女子动弹不得了,就在那个剧场,那个拐角的灰色的地台上。
我不知道,我的心已经洇了;我不知道,洇了的绿会再来。
我要那洇了的绿,就雾在那剧场,永远不要化,永远别出来。
我知道,我的天空有两个月亮。
我知道,我的空气蛹里藏着谁。
我想,我知道……
想对着空气说出来,想在云上写出来,又怕找不对声,用不对辞,埋汰了她。
可是,忍不住。
那日,坐在车里,等师傅来换蓄电池,在雨中。
从不知道,院里大叶大叶的绿,隔了雨的斜的车玻璃,会蕴藉成那样一洇绿——教人动弹不得了。
绿洇里分明有一个飘浮的剧场,我知道我在绿外看着他。
是啊,就是那个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场景,每一个细节,忘不掉,不敢忘。
总是入梦,总是迫着我复习他。
我只知道,我来迟了。
落坐在最后的,一个地台的最拐角。
记得,台是灰色的,地毯的,有绒的。
记得,如何伸长脖子,也看不清那个台上那个拐角的你。
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在。
只是,
听见你从我看不见的圈椅上站了起来,不停地走,在一方台子上。你是不能走过来的?
看见你从我听不见的远处不停地发声,要用喉音,盖过心跳巨响。你是不能说出来的?
那个时空,电光火石。
一个小小的犒赏?惊喜发现面前有一个小小的、黑白的屏幕,像是专为小女子置放呐。
听不清,看得清。也好。只要,在一起。
小女子,开始傻笑,为闯进了一个梦境。自己想的。
于是,左一下,右一下,大一下,小一下,实一下,虚一下,彩色一下,黑白一下,小女子把他搬进搬出,真是玩的好开心。
小女子自在了,一自在就乱看看。
O,小小的YY站在不远处。喜欢她的笑的肩。
O,ZW预订了的,也在那一方。知道他的爱,也很甜,也很痛。
忽然,听清清的,你在感谢S老师。S老师站起来致谢,啊,原来她就在小女子的正前方。
忽然,听清请的,你在说绿岛来的Z小姐,说是看见她从后门进来又出去。Z小姐显身致谢。
忽然,就如这一日,小女子动弹不得了,就在那个剧场,那个拐角的灰色的地台上。
我不知道,我的心已经洇了;我不知道,洇了的绿会再来。
我要那洇了的绿,就雾在那剧场,永远不要化,永远别出来。
我知道,我的天空有两个月亮。
我知道,我的空气蛹里藏着谁。
我想,我知道……
国庆片段
一
总是下雨。
日子的背景,沙沙沙,若有还无。
喜欢。
我们一起,天天下午。
二
你告诉我,这个国庆很重要。
哦。
你说,在打折——所有的建材:地板、磁砖、卫浴、家具、电器、油漆……
我说,在增值——所有的日子,过去的,现在的,将要来的……我们的。
哎——真的决定要一起老了。
三
喜欢你一手撑着伞,一手环着我,一起走进一间又一间,建材城。
我不在乎最后下了什么定,我在乎你在乎我喜不喜欢。
喜欢你一边砍着价,一边看着我,走累了吃个包,就坐着酣睡。
一副万事有你不操心的样子。
想睡就睡,睡了就好。
你说过的。
不怕我做梦么?
入睡的时段,或许可以从岁月扣减?
日子,醒来再接上?
我们的。
四
其实,我是操心的,不过就集中到了那一点:只要听到火机声“咔”,几层梦里我都会追出来,就为了对你说:不抽了。
我怕。
乱世安稳。
不知是真是梦。
莫非,“咔——”,是我梦醒的标志?
五
喜欢你喜欢我喜欢的实木家具,让我一下子接上当奶奶的感觉。
喜欢你喜欢双人冲浪按摩浴缸,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你的小姑娘。
喜欢你喜欢我说风水,
喜欢你喜欢我说镇宅之宝。
喜欢你,喜欢我。
六
好久没有这么天天厮磨。
喜欢我们一起装修我们新的家。
总是下雨。
日子的背景,沙沙沙,若有还无。
喜欢。
我们一起,天天下午。
二
你告诉我,这个国庆很重要。
哦。
你说,在打折——所有的建材:地板、磁砖、卫浴、家具、电器、油漆……
我说,在增值——所有的日子,过去的,现在的,将要来的……我们的。
哎——真的决定要一起老了。
三
喜欢你一手撑着伞,一手环着我,一起走进一间又一间,建材城。
我不在乎最后下了什么定,我在乎你在乎我喜不喜欢。
喜欢你一边砍着价,一边看着我,走累了吃个包,就坐着酣睡。
一副万事有你不操心的样子。
想睡就睡,睡了就好。
你说过的。
不怕我做梦么?
入睡的时段,或许可以从岁月扣减?
日子,醒来再接上?
我们的。
四
其实,我是操心的,不过就集中到了那一点:只要听到火机声“咔”,几层梦里我都会追出来,就为了对你说:不抽了。
我怕。
乱世安稳。
不知是真是梦。
莫非,“咔——”,是我梦醒的标志?
五
喜欢你喜欢我喜欢的实木家具,让我一下子接上当奶奶的感觉。
喜欢你喜欢双人冲浪按摩浴缸,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你的小姑娘。
喜欢你喜欢我说风水,
喜欢你喜欢我说镇宅之宝。
喜欢你,喜欢我。
六
好久没有这么天天厮磨。
喜欢我们一起装修我们新的家。
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
李冰冰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對《狄仁傑》有什麼關鍵的抱怨,那必是:李冰冰和劉德華 的情慾戲份未免短得可憐,跟報紙娛樂版所渲染的不成比例,我猜拍攝下來的底片一定比放映的多N倍,唯望有機會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流出,讓我們一窺全豹。
徐克永遠是美女的大恩人。美女本身已經夠美了,而在徐克的鏡頭佈局下,更加了分,美上加美成為美艷,一對眼睛把你攝住,令你在徐大導的電影異想世界裡跳不出來。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當然是經典個案,到了李冰冰的上官靜兒,同樣的美相同的艷,乍看還真以為是林大美人的復刻再版,柔情糅合英氣,如火如冰,如陰暗異域裡的光,把整部電影鎮住了。所以我們萬般期待她能跟劉德華有所纏綿,因為女人的美唯有在床上才展露得最徹底最無遺。可惜畢竟點到即知,她是把外衣脫了,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曲線也攻不破半點防線,連若隱若現也談不上,但當四目相投,眼神接觸仍是動人的,有一種含蓄的嫵媚,如被紙窗戶遮掩了的風景。
於是我們只好運用想像力去填補空白,想像如果不是敵人突然來襲而兩人能夠好整以暇地擁抱溫存,多好;或許這樣的情節安排更令觀眾痛恨李冰冰和劉德華的敵人,掃了情人的溫馨雅興,永遠是大罪。
李冰冰確是美艷,那種艷,是冷艷,不像紅酒,更不像冰淇淋,比較像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你渴望享受一飲而盡的出神後果但又捨不得也不敢一飲而盡。卅四歲了,於女星之中不算特別青春,但出道早,十八歲已經拍電影,前面十年算是打磨雕琢,直到最近幾年才散發最頂峰的美態,別以為男女有別,女子其實跟男子一樣,都需要時間才趨「成熟」,差別僅在於時間點之先後。如今遇上了徐克,時間來到了,鏡頭擺對了,電影拍準了,一切便好了。
所以我們就更懊惱於李冰冰在電影裡死得有點太早。還未跟劉德華上床呢,怎可以死呢?該脫的未脫,應做的未做,觀眾如我只好於刀劍往來的感官刺激裡略帶傷感離場,有幾分似暗戀失敗,悵然寂然,回家睡覺。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對《狄仁傑》有什麼關鍵的抱怨,那必是:李冰冰和劉德華 的情慾戲份未免短得可憐,跟報紙娛樂版所渲染的不成比例,我猜拍攝下來的底片一定比放映的多N倍,唯望有機會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流出,讓我們一窺全豹。
徐克永遠是美女的大恩人。美女本身已經夠美了,而在徐克的鏡頭佈局下,更加了分,美上加美成為美艷,一對眼睛把你攝住,令你在徐大導的電影異想世界裡跳不出來。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當然是經典個案,到了李冰冰的上官靜兒,同樣的美相同的艷,乍看還真以為是林大美人的復刻再版,柔情糅合英氣,如火如冰,如陰暗異域裡的光,把整部電影鎮住了。所以我們萬般期待她能跟劉德華有所纏綿,因為女人的美唯有在床上才展露得最徹底最無遺。可惜畢竟點到即知,她是把外衣脫了,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曲線也攻不破半點防線,連若隱若現也談不上,但當四目相投,眼神接觸仍是動人的,有一種含蓄的嫵媚,如被紙窗戶遮掩了的風景。
於是我們只好運用想像力去填補空白,想像如果不是敵人突然來襲而兩人能夠好整以暇地擁抱溫存,多好;或許這樣的情節安排更令觀眾痛恨李冰冰和劉德華的敵人,掃了情人的溫馨雅興,永遠是大罪。
李冰冰確是美艷,那種艷,是冷艷,不像紅酒,更不像冰淇淋,比較像加了雙份伏特加的sex on the beach,你渴望享受一飲而盡的出神後果但又捨不得也不敢一飲而盡。卅四歲了,於女星之中不算特別青春,但出道早,十八歲已經拍電影,前面十年算是打磨雕琢,直到最近幾年才散發最頂峰的美態,別以為男女有別,女子其實跟男子一樣,都需要時間才趨「成熟」,差別僅在於時間點之先後。如今遇上了徐克,時間來到了,鏡頭擺對了,電影拍準了,一切便好了。
所以我們就更懊惱於李冰冰在電影裡死得有點太早。還未跟劉德華上床呢,怎可以死呢?該脫的未脫,應做的未做,觀眾如我只好於刀劍往來的感官刺激裡略帶傷感離場,有幾分似暗戀失敗,悵然寂然,回家睡覺。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華爾街》
米高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3日
【明報專訊】跟上一集《華爾街》裡的演出相比,六十六歲的米高道格拉斯其實更稱職更具魅力,只可惜電影劇情略嫌幼稚,否則他或可再上層樓,在抗癌的痛苦中取得個什麼什麼獎聊作補償。
廿三年前扮演華爾街大鱷,米高的經典打扮是藍白條子恤衫加淺色西褲,胸前懸掛著兩條棗紅色吊帶,嘴叼粗雪茄,手舞足蹈,意氣風發,咄咄逼人,演活了大家心目中的銅臭老粗,而電影反映現實猶如現實模仿電影,《華爾街》上映後,在紐約華爾街上甚至香港中環街頭多了不少中年男子作此裝扮,可見其形象之成功深刻。
然而最成功卻不一定代表最好看,其實當時的米高身形頗為突兀,挺著一個大肚皮,即使把西裝扣上亦遮掩不住,更何況脫下外套,站在寬敞超豪的辦公室內,腳太短,頭太大,稍稍有「豬頭身」的不雅感覺;幸好五官仍是挺拔的,略帶邪氣的一對眼睛,橫而薄的兩片嘴唇,笑起來在嘴角扯起的兩彎小弧道猶如一對鐵柵把女人欄住擋住,誰看了,都深深著迷逃不開。再加上那把要命的雄渾聲線,堅實之中帶著微微沙啞,像海邊的一片沙灘,躺於其上,舒服,熱燙,而且,會癢。
廿三年後的米高仍然保有五官(再一次感謝荷李活的美容科技!)和聲線(感謝天賦條件!)所以仍然保持了長處優點,但缺點已經不再是缺點了,這不是說他的身形忽然變好了,而只是,人老到某個年紀,身形不可能有救亦沒必要去救,因為已經不再重要,六十六歲若有六塊腹肌才是怪胎,老了就是老了,只要老出一個格調便夠了,而米高道格拉斯的格調便是貴氣和邪氣的糅合混和。他是貴的,因腮骨夠寬,有大氣,不會是街頭混混而必是黑幫老大,完完全全襯托得上貴價西裝;他亦是邪的,因雙目常帶潮濕,眼與嘴之間像有波浪在永恒漲退。所以他再次演活了華爾街大鱷。
電影是拍壞了。廿三年前,是好電影替演員加了分,廿三年後則剛相反,是好演員替電影撐了腰,若無此撐,電影只像一部大學畢業生的實習作品,實在看不出奧利華史東的年齡和功力。
史東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奧利華史東出道算是晚的,在耶魯大學退學,去南越西貢教了一陣子英文,後返美,再入耶魯,又退學,再到越南,此番是摃鎗打仗而且受過傷,大難不死,戰火烽煙反而造就了後來令其名成利就的三齣越戰電影。
退役後的史東第一回當導演時已是卅五歲,但一發不可收拾,拍的都是聳動話題,越戰血淚,金權勾結,刺殺陰謀,反恐荒唐,他把電影鏡頭對準每個可疑可恨之處,無情地撕破成為資本主義和美帝霸權的偽善面具,令自己成為一個傳奇的「影像公共知識分子」——或許直到今年這部《華爾街》續集才稍露疲態。
疲在哪裡?太明顯了,不用多說了吧?
米高道格拉斯出獄後蟄伏多年,終於從女兒手裡騙回本錢,「Gordon Geko is back!」,重出江湖,轉眼暴發,然後還錢,才跟女兒言歸於好。過程裡當然是對資本主義的金融遊戲有所微言,但也僅止於微言,充其量只是抱怨而非批判,對整個制度結構竟是如斯包容與理解,電影終結處的闔府團圓是何其樂也融融,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彷彿一切苦難從未發生,也彷彿所有苦難已被紓解。It's a wonderful life,乍看還以為是聖誕來臨的賀節溫馨片呢。
廿三年前的《華爾街》對金融體制的批判力度顯然比這強得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廿三年前的年輕男主角願意以身投案,跟金融大鱷同歸於盡,這是攻擊對手亦是自我 救贖,電影終結處,男主角孤身走上法院石階,獨立蒼茫,添了幾許悲情氣氛,今年續集的男主角則舒適得多了,只是遠遠躲在網站背後撰文踢爆大鱷,不必冒險犯難,沒有壯烈犧牲,有的只是生兒育女的張燈結綵。面對華爾街,奧利華史東放棄了風險,選擇了安全。
或許奧利華史東的視角變化本身正是資本強權的故事隱喻。它唯有挫敗起跌,你雖有怨忿妒恨,但它終究是勝利者你始終打不過它,打不倒它便只好接受它加入它,猶如十多年前流行的the end of history之說,歷史鬥爭至此結束,大戰爭沒有了,甚至連大批判也多餘了,留下的只是小小的抱憾和局部的還擊。
史東看化了,於是再拍一片,把這道理告訴你。
女人的父親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當大片拍得未如理想,既然買了戲票入場,唯有在小趣味處著眼思量;《華爾街》自是好個案。
像戲裡的女主角,父親入獄連累家庭破碎,故自幼痛恨在華爾街上班的金融俊彥,但長大後偏偏選擇了一位華爾街投資分析員做男朋友,荒謬離奇得連米高道格拉斯亦瞪起眼睛問男方,她是你的女友?你知道她非常討厭整天跟金錢打滾的人嗎?男方聳聳肩,無法作出任何解釋。
確是耐人尋味的問號。
或許老活地說得對。他在《情迷巴塞隆拿》戲裡不是早借女主角的嘴巴感嘆過「我們都愛選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喜歡自己選擇了的事物」了嗎?人總愛跟自己過不去,善男子善女子,皆如此。
而女子之所以跟自己過不去,其實往往跟父女關係不無拉扯。不一定是弗洛伊德口中的什麼戀父情結,但好歹是生命裡接觸最早也影響最深的第一個男人,成長過程裡,既想跟母親或其他姐妹爭奪他,亦想把他置於自己手裡,控制他、討好他、馴服他,即使不喜其所作所為,即使有所怨有所恨,但最想求最渴念的終究是把他收為己有,讓他聽自己的話對自己好;就算是懲罰他吧,亦是應該的。
所以即使當你在青春期旁觀完父母吵架之後,曾經有無數次,躺在床上枕上,流著眼淚,暗暗立志,對自己說,「這輩子寧願獨身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找一個像父親的男朋友」,很無奈地,到了長大成人,開始結交男朋友了,第一個或許仍不是,第二個或許也不是,到了第三第四個,你才訝然發現,原來他在某些言談舉止某些價值取向甚至某些側臉輪廓竟跟你曾經厭拒無比的父親是如斯相似,但也直到發現的這一刻,你成為他的女人,你懂得原諒他接受他了,你甚至沒法不承認自己其實欣賞他;直到這一刻,你和父親真正和解了。
如果男人的床上躺著半個母親和半個女兒,在女人床上躺著的便往往是完整的父親。男人畢竟或會慕少艾,女人呢,則永遠是崇古派的忠實粉絲,你以為不會,其實你會,只是你不自知或知道而不肯承認。這是男人女人的不對稱戀愛定律,多少人間悲喜,或源於此。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3日
【明報專訊】跟上一集《華爾街》裡的演出相比,六十六歲的米高道格拉斯其實更稱職更具魅力,只可惜電影劇情略嫌幼稚,否則他或可再上層樓,在抗癌的痛苦中取得個什麼什麼獎聊作補償。
廿三年前扮演華爾街大鱷,米高的經典打扮是藍白條子恤衫加淺色西褲,胸前懸掛著兩條棗紅色吊帶,嘴叼粗雪茄,手舞足蹈,意氣風發,咄咄逼人,演活了大家心目中的銅臭老粗,而電影反映現實猶如現實模仿電影,《華爾街》上映後,在紐約華爾街上甚至香港中環街頭多了不少中年男子作此裝扮,可見其形象之成功深刻。
然而最成功卻不一定代表最好看,其實當時的米高身形頗為突兀,挺著一個大肚皮,即使把西裝扣上亦遮掩不住,更何況脫下外套,站在寬敞超豪的辦公室內,腳太短,頭太大,稍稍有「豬頭身」的不雅感覺;幸好五官仍是挺拔的,略帶邪氣的一對眼睛,橫而薄的兩片嘴唇,笑起來在嘴角扯起的兩彎小弧道猶如一對鐵柵把女人欄住擋住,誰看了,都深深著迷逃不開。再加上那把要命的雄渾聲線,堅實之中帶著微微沙啞,像海邊的一片沙灘,躺於其上,舒服,熱燙,而且,會癢。
廿三年後的米高仍然保有五官(再一次感謝荷李活的美容科技!)和聲線(感謝天賦條件!)所以仍然保持了長處優點,但缺點已經不再是缺點了,這不是說他的身形忽然變好了,而只是,人老到某個年紀,身形不可能有救亦沒必要去救,因為已經不再重要,六十六歲若有六塊腹肌才是怪胎,老了就是老了,只要老出一個格調便夠了,而米高道格拉斯的格調便是貴氣和邪氣的糅合混和。他是貴的,因腮骨夠寬,有大氣,不會是街頭混混而必是黑幫老大,完完全全襯托得上貴價西裝;他亦是邪的,因雙目常帶潮濕,眼與嘴之間像有波浪在永恒漲退。所以他再次演活了華爾街大鱷。
電影是拍壞了。廿三年前,是好電影替演員加了分,廿三年後則剛相反,是好演員替電影撐了腰,若無此撐,電影只像一部大學畢業生的實習作品,實在看不出奧利華史東的年齡和功力。
史東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奧利華史東出道算是晚的,在耶魯大學退學,去南越西貢教了一陣子英文,後返美,再入耶魯,又退學,再到越南,此番是摃鎗打仗而且受過傷,大難不死,戰火烽煙反而造就了後來令其名成利就的三齣越戰電影。
退役後的史東第一回當導演時已是卅五歲,但一發不可收拾,拍的都是聳動話題,越戰血淚,金權勾結,刺殺陰謀,反恐荒唐,他把電影鏡頭對準每個可疑可恨之處,無情地撕破成為資本主義和美帝霸權的偽善面具,令自己成為一個傳奇的「影像公共知識分子」——或許直到今年這部《華爾街》續集才稍露疲態。
疲在哪裡?太明顯了,不用多說了吧?
米高道格拉斯出獄後蟄伏多年,終於從女兒手裡騙回本錢,「Gordon Geko is back!」,重出江湖,轉眼暴發,然後還錢,才跟女兒言歸於好。過程裡當然是對資本主義的金融遊戲有所微言,但也僅止於微言,充其量只是抱怨而非批判,對整個制度結構竟是如斯包容與理解,電影終結處的闔府團圓是何其樂也融融,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彷彿一切苦難從未發生,也彷彿所有苦難已被紓解。It's a wonderful life,乍看還以為是聖誕來臨的賀節溫馨片呢。
廿三年前的《華爾街》對金融體制的批判力度顯然比這強得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廿三年前的年輕男主角願意以身投案,跟金融大鱷同歸於盡,這是攻擊對手亦是自我 救贖,電影終結處,男主角孤身走上法院石階,獨立蒼茫,添了幾許悲情氣氛,今年續集的男主角則舒適得多了,只是遠遠躲在網站背後撰文踢爆大鱷,不必冒險犯難,沒有壯烈犧牲,有的只是生兒育女的張燈結綵。面對華爾街,奧利華史東放棄了風險,選擇了安全。
或許奧利華史東的視角變化本身正是資本強權的故事隱喻。它唯有挫敗起跌,你雖有怨忿妒恨,但它終究是勝利者你始終打不過它,打不倒它便只好接受它加入它,猶如十多年前流行的the end of history之說,歷史鬥爭至此結束,大戰爭沒有了,甚至連大批判也多餘了,留下的只是小小的抱憾和局部的還擊。
史東看化了,於是再拍一片,把這道理告訴你。
女人的父親
文章日期:2010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當大片拍得未如理想,既然買了戲票入場,唯有在小趣味處著眼思量;《華爾街》自是好個案。
像戲裡的女主角,父親入獄連累家庭破碎,故自幼痛恨在華爾街上班的金融俊彥,但長大後偏偏選擇了一位華爾街投資分析員做男朋友,荒謬離奇得連米高道格拉斯亦瞪起眼睛問男方,她是你的女友?你知道她非常討厭整天跟金錢打滾的人嗎?男方聳聳肩,無法作出任何解釋。
確是耐人尋味的問號。
或許老活地說得對。他在《情迷巴塞隆拿》戲裡不是早借女主角的嘴巴感嘆過「我們都愛選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喜歡自己選擇了的事物」了嗎?人總愛跟自己過不去,善男子善女子,皆如此。
而女子之所以跟自己過不去,其實往往跟父女關係不無拉扯。不一定是弗洛伊德口中的什麼戀父情結,但好歹是生命裡接觸最早也影響最深的第一個男人,成長過程裡,既想跟母親或其他姐妹爭奪他,亦想把他置於自己手裡,控制他、討好他、馴服他,即使不喜其所作所為,即使有所怨有所恨,但最想求最渴念的終究是把他收為己有,讓他聽自己的話對自己好;就算是懲罰他吧,亦是應該的。
所以即使當你在青春期旁觀完父母吵架之後,曾經有無數次,躺在床上枕上,流著眼淚,暗暗立志,對自己說,「這輩子寧願獨身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找一個像父親的男朋友」,很無奈地,到了長大成人,開始結交男朋友了,第一個或許仍不是,第二個或許也不是,到了第三第四個,你才訝然發現,原來他在某些言談舉止某些價值取向甚至某些側臉輪廓竟跟你曾經厭拒無比的父親是如斯相似,但也直到發現的這一刻,你成為他的女人,你懂得原諒他接受他了,你甚至沒法不承認自己其實欣賞他;直到這一刻,你和父親真正和解了。
如果男人的床上躺著半個母親和半個女兒,在女人床上躺著的便往往是完整的父親。男人畢竟或會慕少艾,女人呢,則永遠是崇古派的忠實粉絲,你以為不會,其實你會,只是你不自知或知道而不肯承認。這是男人女人的不對稱戀愛定律,多少人間悲喜,或源於此。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30/2010
2010秋冬好活動﹕浸大.張愛玲學術研討會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
【明報專訊】今明兩天,浸會大學將舉辦「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來自美、英、日、韓、中、台、新、馬、澳門和本港等七十多位國際學者參與,規模空前。
今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 逸夫行政樓舉行的開幕禮,前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前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周英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將作演講,《雷塔》和《易經》中文新書發布亦將於同日舉行。從今日下午至明日上午,張學專家們將展開六場精彩的小組討論,講者內地學者古遠清、台灣作家蘇偉貞、從美國遠道而來的黃心村,日本學者千野拓政等。明日下午於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 SWT501的圓桌論壇暨閉幕禮將有古天農﹑金培達﹑鄧樹榮等講者參與。
■傳奇‧性別‧系譜
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9月29日至30日
查詢:34115107
********
Forever Eileen Chang﹕曾是寂寥金燼暗
——張愛玲的寫作與房間——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明報專訊】房間——「自製的世界」
讀張愛玲的《小團圓》有兩個情景最是印象深刻﹕一是母親讓她選牆壁顏色;二是她戰時在防空站工作,負責記錄轟炸時間,睡時以雜誌當毯子。
第一個情景是母親蕊秋回到家裏,為搬家事周章,問兒女們喜歡房間漆上甚麼顏色﹕
「你們房間跟書房的牆要什麼顏色,自己揀,」蕊秋說。
九莉與九林並著看顏色樣本簿子,心裏很怕他會一反常態,發表起意見來。照例沒開口。九莉揀了深粉紅色,隔壁書房漆海綠。第一次生活在自製的世界裏,狂喜得心臟都要崩裂了,住慣了也還不時的看一眼就又狂喜起來。四樓「閣樓式」的屋頂傾斜,窗戶狹小,光線陰暗,她也喜歡,像童話裏黑樹林中的小屋。
作者以「狂喜」並以「心臟都要崩裂了」形容當時的心情,可知顏色之於九莉何等重要。顏色讓一切事物呈現,於張愛玲來說,顏色不單是迷目的五色,而是現實的全部。她目之所視,事物可以予以理解,由此加添想像,可以有個「宕後」 的據點。
第二個情景發生在戰時,此事可以看出張愛玲存活的哲學﹕
「幾點了?你還要回去?」
「今天就住在這兒吧。你有沒有毯子?」
「沒有,我找到些舊雜誌拿來蓋著。」《生活》雜誌夠大,就是太光滑,容易掉下地去。
比比去到樓上另一間房裏,九莉聽到那邊的談笑聲。過了一會,她就帶了兩床軍用毯回來。
從第一件事情反映張置身世界當中,感覺無助,稍有可作主張的時候,欣喜莫名;第二件事情則反映張的自處之道,盡量與世界保持不相聞問的狀態。以時間論,發生在兒時的事情總會影響日後長成的人生,既然向來無法掌控身邊事物,於是反求諸己,致日後常能因地制宜,沉潛無礙地存活。
《小團圓》的時代面貌活現眼前。張對環境中的人物細意描寫﹕
「大學堂打電話來,說日本人在攻香港,」她(亨利嬤嬤)安靜地說,聲音不高。……
「剛才那是炸彈!」……
張愛玲寫及景物的時候,亦常見「宕後」的姿態。炸彈炸下來了,宿舍應是亂哄哄的,張仿似局外人,睇視周圍的人事﹕
本港女孩子都上去打電話回家。剩下的大都出去看。不看見飛機。花匠站在鐵闌干外險陡的斜坡上,手搭涼蓬向海上望去。坡上鋪著草坪,栽著各式花樹。一畦赤紅的鬆土裏,一棵棵生菜像淡綠色大玫瑰苞,有海碗的碗口大。
目之所視,想法卻飄遠了。生菜變成玫瑰,碗大的生菜可供食用,卻變成碗大的玫瑰。飄離眼前事物,漫想另一個世界。這種「宕後」,既是一種「逃避」 ,也是一種保留自我的方式。
房間——自為空間
張愛玲曾翻譯海明威(Ernest Hermingway, 1899-1961)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故事中的老人經常利用舊報紙以作生活所需。當他與碩大的魚兒搏鬥後回到家裏,最後躺到舊報紙上﹕
進了窩棚後,老人像往常一樣,把桅杆靠在牆上。然後,他摸黑找到了一隻水瓶,喝了一口水。接著,他就在床上躺下了。三天三夜以來,他的大腦,他的眼睛,他的背脊,他的腰,他的雙手和雙腿,他全身的每根骨頭,他大腦的每根神經,幾乎沒有鬆弛過。現在,他終於可以放鬆一下自己了。他可以一切都不做,一切都不想,安心地、踏實地躺在床上了。老人拉起那條像帆布一樣堅硬的毯子,先蓋住兩肩,然後再緊緊地裹住自己的背部和雙腿,他把自己的臉朝下,將兩臂伸得筆直,手掌向上開,就這樣躺在舊報紙上。
在老人的世界,他是自主自為的。縱然多月來並沒有漁獲,但他如常生活,等待著。在老人的房間中,他的生活是自足的。
張愛玲喜歡《老人與海》,說是她所看到的國外書籍最摯愛的一本 。張愛玲以為﹕
……老漁人在他與海洋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看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
老人的房間與他生命的意志不成比例。他的生活是不足道的,是權宜的,但他的生命意志力是驚人的,是強大的,具有無比強韌的毅力。在有關張愛玲對房間的著意看來,房間之於張愛玲,有特殊自為的意義,但同時又是權宜的。對她來說,活著才是重要的﹕
……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房間——美感默觀的靜所
張愛玲寫及的房間景象,每多細節,且充滿默觀時刻。她寫及母親與姑姑,雖是日常生活,卻是一種具備顏色的圖象,有著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和迷惑﹕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姑姑每天練習鋼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裏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瓶裏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並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牆上掛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身後,手按在她肩上,「拉拉拉拉」吊嗓子。我母親學唱,純粹因為肺弱,醫生告訴她唱歌於肺有益。無論甚麼調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發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葉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的花球,永遠有飄墜的姿勢。
甚而,張愛玲喜歡巴哈的原因,也是因為巴哈的音樂像小木屋裏的掛鐘﹕
……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芬或蕭邦,卻是較早的巴哈,巴哈的曲子並沒有官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裏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裏,牆上的掛鐘滴答搖擺;從木碗裏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裏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裏,
世間一切都好了。」
張愛玲寫及房間,卻不囿於逼仄的空間。她喜歡大地的一切。女人是地母,如獸、如妓、如神,與超人並不一樣﹕
……超人是男性的,神卻帶有女性的成分,超人與神不同。超人是進取的,是一種生存的目標。神是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謂智識分子一樣。我也是很願意相信宗教不能夠相信,如果有這麼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是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
張的靜觀,有如地母對大地的同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美感默觀(aesthetic contemplation),屬於求生意志外的一種逃避。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既是至高的理想,一切惡的根源則為意志(the Will)所奴役,亦即屈服於求生意志(the Will to live)。叔本華主張,人有能力發展出超越身體所需要的滿足的能量來,人能夠從欲望與追求,從利己主義的倔強與衝突這種徒勞的人生中逃離,而逃避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暫時的,另一種是持久的。 暫時的一種指的正是美感默觀的方法,與第二種主張從道德入手並主張棄絕的、拯救的方法,大為不同。
在美感默觀裏,人成為無關心的(disinterested)觀察者。這並非指美感默觀是令人不感興趣的(uninteresting),而是不以對象為欲望的對象,亦不把它視為刺激欲望的事物,而只全然唯獨就美感意義來看它,於此,「我是一無關心的、但並非不感興趣的觀察者。我(至少是暫時的)由意志的奴役裏解放出來了」 。叔本華的默觀,受東方哲學影響。他於1813年曾在威瑪(Weimar)遇到一位研究東方的學者梅爾(F. May-er),由此接觸到印度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從此,叔本華終其一生,保持對東方哲學的興趣。 若考察張愛玲《小團圓》的情節,她對父母親的稱呼是不統一的,對母親一時稱蕊秋,一時稱二嬸,一時稱母親,這令讀者有一種時間流轉的韻味,事件是現在的,是回憶的,也是旁觀無關心的。有默觀的靜,自然產生距離的美感。讀《小團圓》不容易,因為作者不是直述故事,或記敘往昔;她說的,是零散的記憶,是斷片,是抒情的迴音。這些回憶,包括書中的話語。《小團圓》中,寫及香港的部份,加入不少廣東話,例如提到不知如何是好,會引用廣東人的口頭語﹕「死囉死囉」 ;寫及司機,會說「車佬」 。回憶中的景象,不止顏色,還有聲音。幾十年過去,留下的,竟有日常的廣東話,這回憶的奇妙,在張愛玲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圖景。回憶是整片的。即使只有微弱的光,回憶也會頃刻給看見﹕
……回憶不管是愉快還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種悲哀,雖然淡,她怕那滋味。她從來不自找傷感,實生活裏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這麼想了想,就像站在個古建築物門口往裏張了張,在月光與黑影中斷瓦頹垣千門萬戶,一瞥間已經知道都在那裏。
《小團圓》中,常見「震動」一詞,在默觀的靜裏,震動也就是不驚動,內心這麼感受著,卻不動聲色。靜靜地,看著事物的流過。重閱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散文,與《小團圓》並讀,深感張愛玲譜寫生命的複雜,愛的艱難,其中,不無荒誕。她筆下的房間,不是要道出女性的自主與獨立,反之,寫出對大地的慈悲與對荒誕人世的同情。
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陳惠英 編輯/黃靜]
******
Forever Eileen Chang﹕張愛玲與三劍客
唐大郎 胡梯維 桑弧
文章日期:2010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小報界的「江南第一枝筆」唐大郎與實業家文化名人胡梯維及電影導演桑弧三人親密無間,人稱「三劍客」。唐大郎是唐雲旌(1908—1980)的筆名,他還用過高唐、劉郎等筆名。唐大郎原在中國銀行工作,一九三二年因雅愛寫作,遂脫離銀行,任小型報《東方日報》編輯,也因此認識了也在該報編電影版的龔之方。後來他倆一直合作,形影不離,成為老搭檔了。一九四五年四月龔之方和唐大郎創辦《光化日報》,雖沿襲小報的一向傳統,偏重趣味和娛樂,但品格、情調不失正派,故在污濁的淪陷上海報壇,不失為一枝玉立青蓮。前不久發現的張愛玲佚文〈天地人〉,便是發表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的《光化日報》第二號上,全文由六則互不相干的雜感組成,共六百餘字。學者陳子善認為此文的亮相,只是張愛玲與龔、唐兩人八年愉快合作的序幕。後來張愛玲在《大家》發表〈多少恨〉和〈華麗緣〉,在《亦報》發表《十八春》和《小艾》等,也都是龔、唐兩人慧眼識寶,一手促成的。 在張愛玲的文學生涯中,龔、唐兩人所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太重要了。
熱情唐大郎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張愛玲的《傳奇》出了增訂本,是由龔之方與唐大郎虛設的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據龔之方說,當時出書必須有堂堂正正的刊行者和總經銷,山河圖書公司實際上是一塊空招牌而已,所刊出的地址、電話是他和唐大郎寫稿的地方。 據沈鵬年《行雲流水記往》書中說,唐大郎不但請上海著名的書法家鄧散木為此書題寫封面;還慫恿張愛玲寫了〈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刊於卷首,公開闢謠。唐大郎在一九四六、四七年間,曾為上海小報《鐵報》寫專欄《高唐散記》,在〈序與跋〉文中:「去年,《傳奇》增訂本出版,張愛玲送我一本,新近我翻出來又看了一遍,作者在封面的背頁,給我寫上了下面這幾行字……我忽然想,張小姐這幾句話可以用作《唐詩三百首》(按:唐詩,唐大郎之詩)的短跋,同時請桑弧寫一篇序文。他們在電影上,一個是編劇,一個是導演,在這本詩冊上,再讓他們做一次搭檔。」張愛玲給唐大郎的題字是——「讀到的唐先生的詩文,如同元宵節,將花燈影裏一瞥即逝的許多亂世人評頭論足。於世故中能夠有那樣的天真;過眼繁華,卻有那樣深厚的意境,…… 我雖然懂得很少,看見了也知道尊敬與珍貴。您自己也許倒不呢!——有些稿子沒留下真可惜,因為在我看來已經是傳統的一部分。」這段文字倒是張愛玲的佚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日唐大郎以「唐人」筆名在《文匯報》發表〈浮世新詠‧讀張愛玲著《傳奇增訂本》後〉云:「傳奇本是重增訂,金鳳君當著意描。」注曰:「張有《苗金鳳》小說,至今尚未殺青。」其實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雜誌》的〈文化報導〉,就說:「張愛玲近頃甚少文章發表,現正埋頭寫作一中型長篇或長型中篇,約十萬字之小說:《苗金鳳》。將收在其將於不日出版之小說集中。」但據方型周刊《海風》說:「據與她相熟的人說起,這部書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殺青,奇怪的是她在全部脫稿以後,忽然嫌她起頭的一部分,並不滿意,所以截下來焚燬了,而現在只賸了下半部。」
與桑弧之情
胡梯維原名治藩(1902-1966),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浙江實業銀行的掌權者,業餘卻辦《司的克報》小報、以「梯公」、「鵜鶘」、「不飲冰生」、「拂雲生」之名在《金鋼鑽報》、《社會日報》等小報上寫短文,混跡於中下市民的文化圈子,是劇評家、京劇名票。抗戰勝利後,胡梯維以浙江實業家身份接手並執掌了由大光明、國泰、美琪等影戲院組成的上海國光影院公司。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胡梯維任大光明電影院總經理期間,做過胡的機要秘書達十年之久。據張茂淵的同事朱曼華說:「張愛玲有時隨她姑姑一道看試片,和在座的人見面,也只微笑點頭而已。」 胡梯維的夫人金素雯是「江南四大坤旦」之一,長期與周信芳(麒麟童)同台搭檔,也能演話劇。一九四○年在卡爾登演出《雷雨》,周信芳飾周樸園,金素雯飾繁漪,胡梯維飾周萍。後來和桑弧一道,乾脆成立了業餘話劇團「孤鷹」,該劇團排演過洪深的《寄生草》等。
桑弧原名李培林(1916-2004),一九三三年肄業於滬江大學新聞系,曾任中國實業銀行職員。後來因得識著名導演朱石麟,在朱的鼓勵下從事劇本寫作。他起初寫的三個劇本《靈與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均由朱石麟先後搬上銀幕。一九四四年夏到一九四五年初,在朱石麟及陸潔的支持下,桑弧自編自導了《教師萬歲》與《人海雙姝》。文華影片公司成立後,桑弧成為該公司第一位基本導演。桑弧是經柯靈介紹認識張愛玲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四十年代兩人合作的影片曾在上海灘名噪一時。一編一導珠聯璧合的搭配,轟動一時。桑弧與張愛玲之間的情事,一度充斥上海各大小報。緋聞並非空穴來風,《小團圓》最後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叫燕山,明眼人一看即知,此人乃桑弧無疑。《小團圓》細寫兩人的情事,更坐實了傳說。曾是上海電影製片廠離休老幹部的沈鵬年也說「龔之方曾主動想使桑弧與張愛玲締結秦晉之好。解放後,前輩夏衍同志是上海市的文化主管,把桑弧吸收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把張愛玲吸收入劇本創作所任編劇,我親眼看到『桑弧與張愛玲合影』的彩色照片——這在當時,市場上沒有彩色照片,只有電影廠有此條件。」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們在拍張愛玲的紀錄片時曾訪問過桑弧,他看著我們遞給他的張愛玲的照片時,他說「因為幾十年沒通音信了,我很難發表意見,我不準備談」,幾句話輕輕帶過,箇中消息,令人難以索解。
梁京之秘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十八春》在《亦報》連載的前一天,桑弧就以「叔紅」的筆名發表〈推薦梁京的小說〉,他傾情禮讚:「我讀梁京新近所寫的《十八春》,彷彿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的文章比從前來得疏朗,也來得醇厚,但在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明艷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出比從前沉著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的進步。」十天之後,有筆名「傳奇」的發表〈梁京何人?〉,此人故做神秘地猜測「梁京」是何人,要引起讀者的好奇,是深知宣傳的高手。從文中提到他夫人亦是藝文圈內人、娘家在杭州來判斷這對夫妻就是胡梯維、金素雯夫婦了。據魏紹昌文章說:「一九四六年七月,桑弧約我去石門一路旭東里他的家裡宴會,同座的有柯靈、張愛玲、炎櫻、胡梯維、金素雯、管敏莉、唐大郎、龔之方等。」 可見他們彼此早就熟識了。《十八春》在連載期間,曾有「鬧了歸齊」一句,編者不懂去問唐大郎,唐大郎平常自詡多能聽得懂北方土話,卻也弄不清楚「歸齊」兩個字,只得把小樣送去給張愛玲,問她看有沒有錯,張愛玲在小樣上批道:「歸齊」是北方話,沒有錯。 (按:是「終了」的意思)為此學者陳子善說:「殊不知張愛玲雖然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其祖籍乃河北豐潤,祖父張佩綸是滿清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因此她對北方話也很熟悉,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難怪自詡懂得北方土語的唐大郎先生要自愧弗如。」 《十八春》連載完後的第二天,唐大郎就去看張愛玲,之後馬上登出〈訪梁京〉一文,告知讀者俟《十八春》修訂好後,《亦報》馬上出單行本,而梁京也將再有新作刊登《亦報》。這「三劍客」一路護駕著「祖師奶奶」,可謂「有情有義」了。
蔡登山--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電視台編劇,於電影公司工作,研究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達二十餘年。亦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
[文/蔡登山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今明兩天,浸會大學將舉辦「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來自美、英、日、韓、中、台、新、馬、澳門和本港等七十多位國際學者參與,規模空前。
今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 逸夫行政樓舉行的開幕禮,前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前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周英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將作演講,《雷塔》和《易經》中文新書發布亦將於同日舉行。從今日下午至明日上午,張學專家們將展開六場精彩的小組討論,講者內地學者古遠清、台灣作家蘇偉貞、從美國遠道而來的黃心村,日本學者千野拓政等。明日下午於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 SWT501的圓桌論壇暨閉幕禮將有古天農﹑金培達﹑鄧樹榮等講者參與。
■傳奇‧性別‧系譜
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9月29日至30日
查詢:34115107
********
Forever Eileen Chang﹕曾是寂寥金燼暗
——張愛玲的寫作與房間——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9日【明報專訊】房間——「自製的世界」
讀張愛玲的《小團圓》有兩個情景最是印象深刻﹕一是母親讓她選牆壁顏色;二是她戰時在防空站工作,負責記錄轟炸時間,睡時以雜誌當毯子。
第一個情景是母親蕊秋回到家裏,為搬家事周章,問兒女們喜歡房間漆上甚麼顏色﹕
「你們房間跟書房的牆要什麼顏色,自己揀,」蕊秋說。
九莉與九林並著看顏色樣本簿子,心裏很怕他會一反常態,發表起意見來。照例沒開口。九莉揀了深粉紅色,隔壁書房漆海綠。第一次生活在自製的世界裏,狂喜得心臟都要崩裂了,住慣了也還不時的看一眼就又狂喜起來。四樓「閣樓式」的屋頂傾斜,窗戶狹小,光線陰暗,她也喜歡,像童話裏黑樹林中的小屋。
作者以「狂喜」並以「心臟都要崩裂了」形容當時的心情,可知顏色之於九莉何等重要。顏色讓一切事物呈現,於張愛玲來說,顏色不單是迷目的五色,而是現實的全部。她目之所視,事物可以予以理解,由此加添想像,可以有個「宕後」 的據點。
第二個情景發生在戰時,此事可以看出張愛玲存活的哲學﹕
「幾點了?你還要回去?」
「今天就住在這兒吧。你有沒有毯子?」
「沒有,我找到些舊雜誌拿來蓋著。」《生活》雜誌夠大,就是太光滑,容易掉下地去。
比比去到樓上另一間房裏,九莉聽到那邊的談笑聲。過了一會,她就帶了兩床軍用毯回來。
從第一件事情反映張置身世界當中,感覺無助,稍有可作主張的時候,欣喜莫名;第二件事情則反映張的自處之道,盡量與世界保持不相聞問的狀態。以時間論,發生在兒時的事情總會影響日後長成的人生,既然向來無法掌控身邊事物,於是反求諸己,致日後常能因地制宜,沉潛無礙地存活。
《小團圓》的時代面貌活現眼前。張對環境中的人物細意描寫﹕
「大學堂打電話來,說日本人在攻香港,」她(亨利嬤嬤)安靜地說,聲音不高。……
「剛才那是炸彈!」……
張愛玲寫及景物的時候,亦常見「宕後」的姿態。炸彈炸下來了,宿舍應是亂哄哄的,張仿似局外人,睇視周圍的人事﹕
本港女孩子都上去打電話回家。剩下的大都出去看。不看見飛機。花匠站在鐵闌干外險陡的斜坡上,手搭涼蓬向海上望去。坡上鋪著草坪,栽著各式花樹。一畦赤紅的鬆土裏,一棵棵生菜像淡綠色大玫瑰苞,有海碗的碗口大。
目之所視,想法卻飄遠了。生菜變成玫瑰,碗大的生菜可供食用,卻變成碗大的玫瑰。飄離眼前事物,漫想另一個世界。這種「宕後」,既是一種「逃避」 ,也是一種保留自我的方式。
房間——自為空間
張愛玲曾翻譯海明威(Ernest Hermingway, 1899-1961)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故事中的老人經常利用舊報紙以作生活所需。當他與碩大的魚兒搏鬥後回到家裏,最後躺到舊報紙上﹕
進了窩棚後,老人像往常一樣,把桅杆靠在牆上。然後,他摸黑找到了一隻水瓶,喝了一口水。接著,他就在床上躺下了。三天三夜以來,他的大腦,他的眼睛,他的背脊,他的腰,他的雙手和雙腿,他全身的每根骨頭,他大腦的每根神經,幾乎沒有鬆弛過。現在,他終於可以放鬆一下自己了。他可以一切都不做,一切都不想,安心地、踏實地躺在床上了。老人拉起那條像帆布一樣堅硬的毯子,先蓋住兩肩,然後再緊緊地裹住自己的背部和雙腿,他把自己的臉朝下,將兩臂伸得筆直,手掌向上開,就這樣躺在舊報紙上。
在老人的世界,他是自主自為的。縱然多月來並沒有漁獲,但他如常生活,等待著。在老人的房間中,他的生活是自足的。
張愛玲喜歡《老人與海》,說是她所看到的國外書籍最摯愛的一本 。張愛玲以為﹕
……老漁人在他與海洋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看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
老人的房間與他生命的意志不成比例。他的生活是不足道的,是權宜的,但他的生命意志力是驚人的,是強大的,具有無比強韌的毅力。在有關張愛玲對房間的著意看來,房間之於張愛玲,有特殊自為的意義,但同時又是權宜的。對她來說,活著才是重要的﹕
……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房間——美感默觀的靜所
張愛玲寫及的房間景象,每多細節,且充滿默觀時刻。她寫及母親與姑姑,雖是日常生活,卻是一種具備顏色的圖象,有著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和迷惑﹕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姑姑每天練習鋼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裏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瓶裏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並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牆上掛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身後,手按在她肩上,「拉拉拉拉」吊嗓子。我母親學唱,純粹因為肺弱,醫生告訴她唱歌於肺有益。無論甚麼調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發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葉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的花球,永遠有飄墜的姿勢。
甚而,張愛玲喜歡巴哈的原因,也是因為巴哈的音樂像小木屋裏的掛鐘﹕
……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芬或蕭邦,卻是較早的巴哈,巴哈的曲子並沒有官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裏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裏,牆上的掛鐘滴答搖擺;從木碗裏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牛羊與沒有思想的白雲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裏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裏,
世間一切都好了。」
張愛玲寫及房間,卻不囿於逼仄的空間。她喜歡大地的一切。女人是地母,如獸、如妓、如神,與超人並不一樣﹕
……超人是男性的,神卻帶有女性的成分,超人與神不同。超人是進取的,是一種生存的目標。神是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謂智識分子一樣。我也是很願意相信宗教不能夠相信,如果有這麼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是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
張的靜觀,有如地母對大地的同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美感默觀(aesthetic contemplation),屬於求生意志外的一種逃避。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既是至高的理想,一切惡的根源則為意志(the Will)所奴役,亦即屈服於求生意志(the Will to live)。叔本華主張,人有能力發展出超越身體所需要的滿足的能量來,人能夠從欲望與追求,從利己主義的倔強與衝突這種徒勞的人生中逃離,而逃避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暫時的,另一種是持久的。 暫時的一種指的正是美感默觀的方法,與第二種主張從道德入手並主張棄絕的、拯救的方法,大為不同。
在美感默觀裏,人成為無關心的(disinterested)觀察者。這並非指美感默觀是令人不感興趣的(uninteresting),而是不以對象為欲望的對象,亦不把它視為刺激欲望的事物,而只全然唯獨就美感意義來看它,於此,「我是一無關心的、但並非不感興趣的觀察者。我(至少是暫時的)由意志的奴役裏解放出來了」 。叔本華的默觀,受東方哲學影響。他於1813年曾在威瑪(Weimar)遇到一位研究東方的學者梅爾(F. May-er),由此接觸到印度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從此,叔本華終其一生,保持對東方哲學的興趣。 若考察張愛玲《小團圓》的情節,她對父母親的稱呼是不統一的,對母親一時稱蕊秋,一時稱二嬸,一時稱母親,這令讀者有一種時間流轉的韻味,事件是現在的,是回憶的,也是旁觀無關心的。有默觀的靜,自然產生距離的美感。讀《小團圓》不容易,因為作者不是直述故事,或記敘往昔;她說的,是零散的記憶,是斷片,是抒情的迴音。這些回憶,包括書中的話語。《小團圓》中,寫及香港的部份,加入不少廣東話,例如提到不知如何是好,會引用廣東人的口頭語﹕「死囉死囉」 ;寫及司機,會說「車佬」 。回憶中的景象,不止顏色,還有聲音。幾十年過去,留下的,竟有日常的廣東話,這回憶的奇妙,在張愛玲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圖景。回憶是整片的。即使只有微弱的光,回憶也會頃刻給看見﹕
……回憶不管是愉快還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種悲哀,雖然淡,她怕那滋味。她從來不自找傷感,實生活裏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這麼想了想,就像站在個古建築物門口往裏張了張,在月光與黑影中斷瓦頹垣千門萬戶,一瞥間已經知道都在那裏。
《小團圓》中,常見「震動」一詞,在默觀的靜裏,震動也就是不驚動,內心這麼感受著,卻不動聲色。靜靜地,看著事物的流過。重閱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散文,與《小團圓》並讀,深感張愛玲譜寫生命的複雜,愛的艱難,其中,不無荒誕。她筆下的房間,不是要道出女性的自主與獨立,反之,寫出對大地的慈悲與對荒誕人世的同情。
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陳惠英 編輯/黃靜]
******
Forever Eileen Chang﹕張愛玲與三劍客
唐大郎 胡梯維 桑弧
文章日期:2010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小報界的「江南第一枝筆」唐大郎與實業家文化名人胡梯維及電影導演桑弧三人親密無間,人稱「三劍客」。唐大郎是唐雲旌(1908—1980)的筆名,他還用過高唐、劉郎等筆名。唐大郎原在中國銀行工作,一九三二年因雅愛寫作,遂脫離銀行,任小型報《東方日報》編輯,也因此認識了也在該報編電影版的龔之方。後來他倆一直合作,形影不離,成為老搭檔了。一九四五年四月龔之方和唐大郎創辦《光化日報》,雖沿襲小報的一向傳統,偏重趣味和娛樂,但品格、情調不失正派,故在污濁的淪陷上海報壇,不失為一枝玉立青蓮。前不久發現的張愛玲佚文〈天地人〉,便是發表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的《光化日報》第二號上,全文由六則互不相干的雜感組成,共六百餘字。學者陳子善認為此文的亮相,只是張愛玲與龔、唐兩人八年愉快合作的序幕。後來張愛玲在《大家》發表〈多少恨〉和〈華麗緣〉,在《亦報》發表《十八春》和《小艾》等,也都是龔、唐兩人慧眼識寶,一手促成的。 在張愛玲的文學生涯中,龔、唐兩人所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太重要了。
熱情唐大郎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張愛玲的《傳奇》出了增訂本,是由龔之方與唐大郎虛設的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據龔之方說,當時出書必須有堂堂正正的刊行者和總經銷,山河圖書公司實際上是一塊空招牌而已,所刊出的地址、電話是他和唐大郎寫稿的地方。 據沈鵬年《行雲流水記往》書中說,唐大郎不但請上海著名的書法家鄧散木為此書題寫封面;還慫恿張愛玲寫了〈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刊於卷首,公開闢謠。唐大郎在一九四六、四七年間,曾為上海小報《鐵報》寫專欄《高唐散記》,在〈序與跋〉文中:「去年,《傳奇》增訂本出版,張愛玲送我一本,新近我翻出來又看了一遍,作者在封面的背頁,給我寫上了下面這幾行字……我忽然想,張小姐這幾句話可以用作《唐詩三百首》(按:唐詩,唐大郎之詩)的短跋,同時請桑弧寫一篇序文。他們在電影上,一個是編劇,一個是導演,在這本詩冊上,再讓他們做一次搭檔。」張愛玲給唐大郎的題字是——「讀到的唐先生的詩文,如同元宵節,將花燈影裏一瞥即逝的許多亂世人評頭論足。於世故中能夠有那樣的天真;過眼繁華,卻有那樣深厚的意境,…… 我雖然懂得很少,看見了也知道尊敬與珍貴。您自己也許倒不呢!——有些稿子沒留下真可惜,因為在我看來已經是傳統的一部分。」這段文字倒是張愛玲的佚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日唐大郎以「唐人」筆名在《文匯報》發表〈浮世新詠‧讀張愛玲著《傳奇增訂本》後〉云:「傳奇本是重增訂,金鳳君當著意描。」注曰:「張有《苗金鳳》小說,至今尚未殺青。」其實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雜誌》的〈文化報導〉,就說:「張愛玲近頃甚少文章發表,現正埋頭寫作一中型長篇或長型中篇,約十萬字之小說:《苗金鳳》。將收在其將於不日出版之小說集中。」但據方型周刊《海風》說:「據與她相熟的人說起,這部書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殺青,奇怪的是她在全部脫稿以後,忽然嫌她起頭的一部分,並不滿意,所以截下來焚燬了,而現在只賸了下半部。」
與桑弧之情
胡梯維原名治藩(1902-1966),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浙江實業銀行的掌權者,業餘卻辦《司的克報》小報、以「梯公」、「鵜鶘」、「不飲冰生」、「拂雲生」之名在《金鋼鑽報》、《社會日報》等小報上寫短文,混跡於中下市民的文化圈子,是劇評家、京劇名票。抗戰勝利後,胡梯維以浙江實業家身份接手並執掌了由大光明、國泰、美琪等影戲院組成的上海國光影院公司。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胡梯維任大光明電影院總經理期間,做過胡的機要秘書達十年之久。據張茂淵的同事朱曼華說:「張愛玲有時隨她姑姑一道看試片,和在座的人見面,也只微笑點頭而已。」 胡梯維的夫人金素雯是「江南四大坤旦」之一,長期與周信芳(麒麟童)同台搭檔,也能演話劇。一九四○年在卡爾登演出《雷雨》,周信芳飾周樸園,金素雯飾繁漪,胡梯維飾周萍。後來和桑弧一道,乾脆成立了業餘話劇團「孤鷹」,該劇團排演過洪深的《寄生草》等。
桑弧原名李培林(1916-2004),一九三三年肄業於滬江大學新聞系,曾任中國實業銀行職員。後來因得識著名導演朱石麟,在朱的鼓勵下從事劇本寫作。他起初寫的三個劇本《靈與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均由朱石麟先後搬上銀幕。一九四四年夏到一九四五年初,在朱石麟及陸潔的支持下,桑弧自編自導了《教師萬歲》與《人海雙姝》。文華影片公司成立後,桑弧成為該公司第一位基本導演。桑弧是經柯靈介紹認識張愛玲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四十年代兩人合作的影片曾在上海灘名噪一時。一編一導珠聯璧合的搭配,轟動一時。桑弧與張愛玲之間的情事,一度充斥上海各大小報。緋聞並非空穴來風,《小團圓》最後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叫燕山,明眼人一看即知,此人乃桑弧無疑。《小團圓》細寫兩人的情事,更坐實了傳說。曾是上海電影製片廠離休老幹部的沈鵬年也說「龔之方曾主動想使桑弧與張愛玲締結秦晉之好。解放後,前輩夏衍同志是上海市的文化主管,把桑弧吸收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把張愛玲吸收入劇本創作所任編劇,我親眼看到『桑弧與張愛玲合影』的彩色照片——這在當時,市場上沒有彩色照片,只有電影廠有此條件。」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們在拍張愛玲的紀錄片時曾訪問過桑弧,他看著我們遞給他的張愛玲的照片時,他說「因為幾十年沒通音信了,我很難發表意見,我不準備談」,幾句話輕輕帶過,箇中消息,令人難以索解。
梁京之秘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十八春》在《亦報》連載的前一天,桑弧就以「叔紅」的筆名發表〈推薦梁京的小說〉,他傾情禮讚:「我讀梁京新近所寫的《十八春》,彷彿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的文章比從前來得疏朗,也來得醇厚,但在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明艷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出比從前沉著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的進步。」十天之後,有筆名「傳奇」的發表〈梁京何人?〉,此人故做神秘地猜測「梁京」是何人,要引起讀者的好奇,是深知宣傳的高手。從文中提到他夫人亦是藝文圈內人、娘家在杭州來判斷這對夫妻就是胡梯維、金素雯夫婦了。據魏紹昌文章說:「一九四六年七月,桑弧約我去石門一路旭東里他的家裡宴會,同座的有柯靈、張愛玲、炎櫻、胡梯維、金素雯、管敏莉、唐大郎、龔之方等。」 可見他們彼此早就熟識了。《十八春》在連載期間,曾有「鬧了歸齊」一句,編者不懂去問唐大郎,唐大郎平常自詡多能聽得懂北方土話,卻也弄不清楚「歸齊」兩個字,只得把小樣送去給張愛玲,問她看有沒有錯,張愛玲在小樣上批道:「歸齊」是北方話,沒有錯。 (按:是「終了」的意思)為此學者陳子善說:「殊不知張愛玲雖然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其祖籍乃河北豐潤,祖父張佩綸是滿清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因此她對北方話也很熟悉,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難怪自詡懂得北方土語的唐大郎先生要自愧弗如。」 《十八春》連載完後的第二天,唐大郎就去看張愛玲,之後馬上登出〈訪梁京〉一文,告知讀者俟《十八春》修訂好後,《亦報》馬上出單行本,而梁京也將再有新作刊登《亦報》。這「三劍客」一路護駕著「祖師奶奶」,可謂「有情有義」了。
蔡登山--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電視台編劇,於電影公司工作,研究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達二十餘年。亦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
[文/蔡登山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小馬哥退休後應做的事
文章日期:2010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對保釣風雲最有感覺的一個台灣人恐怕是馬英九,不僅因為他像七十年代國語片裡的柯俊雄那般忠貞愛國,而更因為,他的青春年華,他的年少熱血,早已跟保釣歷史有了不可分割的纏綿瓜葛,每當釣魚台列嶼的天空出現風雲色變,回首前塵,牽動舊憶,多情又念舊的小馬哥想必思潮作動。
當代保釣運動源起於1970年,許多人想當然矣以為馬英九正在哈佛讀書,故可投身風起雲湧的海外保釣運動,其實錯了,他當時仍只是台大學生,但仍跟許許多多海外知識青年一樣,眼看美日勾結、欺侮中華,忍不住怒火中燒、走上街頭。小馬哥曾經親述昔日感受:
「中、日釣魚台爭執發生的民國六十年,我正在台大法律系讀三年級。那年一月初,我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七十天,曾在東西兩岸著名大學校園中,目睹中國留學生發動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回國後不久,國內校園也掀起保釣浪潮。在遊行、示威與譴責『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激情中,年少的我們對釣魚台的認識卻少得可憐。」
但馬英九畢竟不是尋常的少年人,某回他在台大聽一位美籍華人教授演講國際法與釣魚台的歷史地位,深受啟發,決心就此專注研究,其後赴美攻讀博士,果然寫成了論文《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多年後又改寫成中文著作《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主張「釣魚台列嶼除了任何島嶼均應享有的十二海里領海及十二海里鄰接區之外,不應再享有大陸礁層及專層經濟區,換言之,不論未來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如何解決,礁層劃界問題已與主權問題完全分離,中、日任何一方皆不能利用釣魚台列嶼的前進位作為礁層劃界的基點」。
保釣期間,小馬哥一邊讀書,一邊出錢出力主編《波士頓通訊》,還為此延誤了兩年畢業時間,可見保釣早已成為其血液元素,一輩子脫不掉了。其實,老布殊卸任總統後以七十多歲高齡學跳降落傘以圓心願,馬英九他日下台,何不亦領隊租船出海,跟長毛同行,奮力保釣?美國佬可以,為什麼不可以?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明報專訊】對保釣風雲最有感覺的一個台灣人恐怕是馬英九,不僅因為他像七十年代國語片裡的柯俊雄那般忠貞愛國,而更因為,他的青春年華,他的年少熱血,早已跟保釣歷史有了不可分割的纏綿瓜葛,每當釣魚台列嶼的天空出現風雲色變,回首前塵,牽動舊憶,多情又念舊的小馬哥想必思潮作動。
當代保釣運動源起於1970年,許多人想當然矣以為馬英九正在哈佛讀書,故可投身風起雲湧的海外保釣運動,其實錯了,他當時仍只是台大學生,但仍跟許許多多海外知識青年一樣,眼看美日勾結、欺侮中華,忍不住怒火中燒、走上街頭。小馬哥曾經親述昔日感受:
「中、日釣魚台爭執發生的民國六十年,我正在台大法律系讀三年級。那年一月初,我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七十天,曾在東西兩岸著名大學校園中,目睹中國留學生發動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回國後不久,國內校園也掀起保釣浪潮。在遊行、示威與譴責『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激情中,年少的我們對釣魚台的認識卻少得可憐。」
但馬英九畢竟不是尋常的少年人,某回他在台大聽一位美籍華人教授演講國際法與釣魚台的歷史地位,深受啟發,決心就此專注研究,其後赴美攻讀博士,果然寫成了論文《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多年後又改寫成中文著作《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主張「釣魚台列嶼除了任何島嶼均應享有的十二海里領海及十二海里鄰接區之外,不應再享有大陸礁層及專層經濟區,換言之,不論未來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如何解決,礁層劃界問題已與主權問題完全分離,中、日任何一方皆不能利用釣魚台列嶼的前進位作為礁層劃界的基點」。
保釣期間,小馬哥一邊讀書,一邊出錢出力主編《波士頓通訊》,還為此延誤了兩年畢業時間,可見保釣早已成為其血液元素,一輩子脫不掉了。其實,老布殊卸任總統後以七十多歲高齡學跳降落傘以圓心願,馬英九他日下台,何不亦領隊租船出海,跟長毛同行,奮力保釣?美國佬可以,為什麼不可以?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28/2010
馬家輝:明天可以問問劉兆玄的保釣經驗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8日
【明報專訊】詹其雄昨日已經返抵家鄉福建江,然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外交衝突仍未化解,人是還了,但中國繼續要求日本還錢(賠償!)、還公道(道歉!);日本官員卻不僅少理,反更倒打一耙,公開表示巡邏艦撞了,打算向中國索賠。這個企圖反咬中國人一口的傢伙叫做仙谷由人,官拜內閣官房長官,地位等同副首相,其言其心絕非個人意氣而足代表太陽帝國的立場姿態,且讓我們記住這個名字,看他日後能夠橫行到幾時。
兩國相峙,結局如何?
當然要視乎雙方——不,應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三方——的策略互動,如果把民間社會的保釣力量亦計算在內,便是四方了,儘管日本在此階段對賠償和道歉表現得強硬不讓,但這絕不表示她不會軟化,至少,在兩年以前那番保釣風波裏,日本就曾對馬英九政府賠過錢和say過sorry。
是的,那年頭的小馬哥仍然是個非常硬朗的小馬哥,2008年5月30日,他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到10天之後,凌晨3點半,台灣海釣船「聯合號」在釣魚島海域遭日本海上巡邏艦撞沉,釣客失足墮海,船長窩囊被捕,台灣社會激動沸騰,連北京亦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對日本政府嚴加譴責,馬英九的總統府乃於6月12日下午宣示了4點超硬立場﹕
「一,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地理上是台灣的附屬島嶼,屬於宜蘭頭城鎮大溪里。
二,我們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未改變,也絕不改變,此一立場,外交部十分瞭解並遵行。
三,對於日本政府船艦在我們的領海,撞沉我國的漁船,扣留我國的船長,我們要提出嚴正抗議,並要求日本立即釋回船長及提出賠償,外交部已依據上述原則與日方繼續交涉中。
四,我們也要求海巡署立即強化編裝,提升維護主權與捍衛漁權的功能。」
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點,公開針對某件外交衝突而強調強化編裝,等於在對手面前點算軍火數量,極具武裝叫陣味道。事實上,於某回立法院質詢上,立委陳根德曾經直接追問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為了保釣,是否「不排除不惜一戰?」;劉兆玄斬釘截鐵地回答,「對!」。曾被揭發以大學校長之身跟美艷女記者半夜坐在山邊車廂內「閒聊國家大事」的劉兆玄去年因「八八水災」下台了,目前擔任台灣「國家文化總會」會長,明天下午兩點,他將在灣仔會議中心演講所謂「中華文化在台灣」,現場聽眾不妨舉手要求他順便回憶一下保釣威風史。
當然是威風的。總統府發表「馬四點」後,行政院和外交部跟進談判,日方馬上釋放船長,可是,狡猾的日本政府同時起訴自己的巡邏艦和台灣的海釣船,認為兩者皆有錯,應該同時受罰。這可再度惹怒了台灣民眾,保釣分子蜂擁上街抗議,「保釣聯盟」更租船前往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馬英九高調力挺,指派海巡艦護航,台灣民船成功繞行釣魚台列嶼一周;6月20日,台灣保釣氣氛持續高漲,小馬哥的保釣戲碼繼續演出,要求日本政府還錢和還公道,終於,日本駐台交流協會副代表舟町仁志帶海上保安廳十一本部長那須秀雄的道歉信,親往海釣船長何鴻義家中道歉,並賠償了33萬美元。台灣總算得到了她想要的,儘管日本人仍然主張釣魚島屬於小日本。
今天的馬英九當然不再如斯高調。說他「懂得自制」也好,說他「識時務」也罷,反正被捕的詹其雄是福建人而非台灣子民,雖然小馬哥仍然主張「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但忍而不發,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手處理,終究比較得宜,否則,中華民國去跟日本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跟日本鬥爭,抗外未行,反先「內戰」,那就糟糕萬分。是次事件,台灣官方的做法算是適當,其所謂外交部曾經召見日本駐台代表,其海巡艦亦曾再度出動保護海釣船前赴釣魚台海域抗議,該做的和能做的已經做了,沒有讓福爾摩莎過於沒面子,反倒是香港特區的政府部門以各式莫名其妙的理由悍然阻止漁船出海,令人對香港近年強力推動的所謂「愛國教育」深深掛上質疑問號。咦,不是口口聲聲叫我愛國愛國愛國嗎?怎麼租船出海保釣也不獲准?難道只准我們用你准許的方式去愛國?愛國的方法和強度只有一套標準,就是你所認可的標準?什麼時候我們將變成中國大陸,連上街保釣亦要被你先批准、先審訂?
溫家寶先生說得好,「中國的主權和人權皆不可侵犯」。對日本,我們要爭主權,可是回望香港與內地,我們要爭的是人權,各方面的人權,完完整整的人權,受到中國憲法明文保障的人權。這點道理,不管保不保釣、不管保釣成不成功,我們都不應忘,不可忘。讓我們共同努力。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明報專訊】詹其雄昨日已經返抵家鄉福建江,然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外交衝突仍未化解,人是還了,但中國繼續要求日本還錢(賠償!)、還公道(道歉!);日本官員卻不僅少理,反更倒打一耙,公開表示巡邏艦撞了,打算向中國索賠。這個企圖反咬中國人一口的傢伙叫做仙谷由人,官拜內閣官房長官,地位等同副首相,其言其心絕非個人意氣而足代表太陽帝國的立場姿態,且讓我們記住這個名字,看他日後能夠橫行到幾時。
兩國相峙,結局如何?
當然要視乎雙方——不,應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三方——的策略互動,如果把民間社會的保釣力量亦計算在內,便是四方了,儘管日本在此階段對賠償和道歉表現得強硬不讓,但這絕不表示她不會軟化,至少,在兩年以前那番保釣風波裏,日本就曾對馬英九政府賠過錢和say過sorry。
是的,那年頭的小馬哥仍然是個非常硬朗的小馬哥,2008年5月30日,他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到10天之後,凌晨3點半,台灣海釣船「聯合號」在釣魚島海域遭日本海上巡邏艦撞沉,釣客失足墮海,船長窩囊被捕,台灣社會激動沸騰,連北京亦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對日本政府嚴加譴責,馬英九的總統府乃於6月12日下午宣示了4點超硬立場﹕
「一,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地理上是台灣的附屬島嶼,屬於宜蘭頭城鎮大溪里。
二,我們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未改變,也絕不改變,此一立場,外交部十分瞭解並遵行。
三,對於日本政府船艦在我們的領海,撞沉我國的漁船,扣留我國的船長,我們要提出嚴正抗議,並要求日本立即釋回船長及提出賠償,外交部已依據上述原則與日方繼續交涉中。
四,我們也要求海巡署立即強化編裝,提升維護主權與捍衛漁權的功能。」
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點,公開針對某件外交衝突而強調強化編裝,等於在對手面前點算軍火數量,極具武裝叫陣味道。事實上,於某回立法院質詢上,立委陳根德曾經直接追問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為了保釣,是否「不排除不惜一戰?」;劉兆玄斬釘截鐵地回答,「對!」。曾被揭發以大學校長之身跟美艷女記者半夜坐在山邊車廂內「閒聊國家大事」的劉兆玄去年因「八八水災」下台了,目前擔任台灣「國家文化總會」會長,明天下午兩點,他將在灣仔會議中心演講所謂「中華文化在台灣」,現場聽眾不妨舉手要求他順便回憶一下保釣威風史。
當然是威風的。總統府發表「馬四點」後,行政院和外交部跟進談判,日方馬上釋放船長,可是,狡猾的日本政府同時起訴自己的巡邏艦和台灣的海釣船,認為兩者皆有錯,應該同時受罰。這可再度惹怒了台灣民眾,保釣分子蜂擁上街抗議,「保釣聯盟」更租船前往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馬英九高調力挺,指派海巡艦護航,台灣民船成功繞行釣魚台列嶼一周;6月20日,台灣保釣氣氛持續高漲,小馬哥的保釣戲碼繼續演出,要求日本政府還錢和還公道,終於,日本駐台交流協會副代表舟町仁志帶海上保安廳十一本部長那須秀雄的道歉信,親往海釣船長何鴻義家中道歉,並賠償了33萬美元。台灣總算得到了她想要的,儘管日本人仍然主張釣魚島屬於小日本。
今天的馬英九當然不再如斯高調。說他「懂得自制」也好,說他「識時務」也罷,反正被捕的詹其雄是福建人而非台灣子民,雖然小馬哥仍然主張「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但忍而不發,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手處理,終究比較得宜,否則,中華民國去跟日本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跟日本鬥爭,抗外未行,反先「內戰」,那就糟糕萬分。是次事件,台灣官方的做法算是適當,其所謂外交部曾經召見日本駐台代表,其海巡艦亦曾再度出動保護海釣船前赴釣魚台海域抗議,該做的和能做的已經做了,沒有讓福爾摩莎過於沒面子,反倒是香港特區的政府部門以各式莫名其妙的理由悍然阻止漁船出海,令人對香港近年強力推動的所謂「愛國教育」深深掛上質疑問號。咦,不是口口聲聲叫我愛國愛國愛國嗎?怎麼租船出海保釣也不獲准?難道只准我們用你准許的方式去愛國?愛國的方法和強度只有一套標準,就是你所認可的標準?什麼時候我們將變成中國大陸,連上街保釣亦要被你先批准、先審訂?
溫家寶先生說得好,「中國的主權和人權皆不可侵犯」。對日本,我們要爭主權,可是回望香港與內地,我們要爭的是人權,各方面的人權,完完整整的人權,受到中國憲法明文保障的人權。這點道理,不管保不保釣、不管保釣成不成功,我們都不應忘,不可忘。讓我們共同努力。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9/27/2010
开始求教于海洋能源专家
F 2010-9-27 10:32:18
谢谢您,关姐
关关 18:06:17
预祝合作愉快
关关 18:06:30
开始看您的著作
F 18:06:30
呵呵,好啊
F 18:06:46
啊?谈不上著作,瞎写的而已
关关 18:07:29
这个标题很吸引人。世界性的解决方案@@
关关 18:09:41
上半年采访了中国上海世博会镇馆之宝——益科博光热公司发明的模块定日阵。人类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直接从太阳攫取能源的竞争。
关关 18:10:14
新的技术、新的标准、新的话语权
F 18:10:30
呵呵,对,光热发电可以大规模,上功率
F 18:10:50
哈哈,蛮有冲击力
关关 18:11:47
稳定的、可以并网的优质电,正在突破中。实验电厂设在海南三亚。
F 18:12:10
三亚,你说的是光热发电吗?
关关 18:12:32
是俞正声项目,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为带头人。
关关 18:13:01
是。正在加紧中。海南是罗省项目。
F 18:13:29
呵呵,我知道的
关关 18:13:42
一旦顺利并网,在西藏、新疆、甘肃会快速推广。
F 18:13:54
上次8月份在三亚有个会议,就是这个的
F 18:14:09
没错,规模要比光伏大得多,
关关 18:14:30
是,不愧为能源专家。很敏锐啊,您。
F 18:14:31
和风电、核电有得一比
关关 18:15:06
发电成本可以低过煤电。
F 18:16:02
当然可以,发电规模大,当然电价就便宜
F 18:16:23
必须建在有水的地方
关关 18:17:22
工艺原理不复杂,不像光伏对石英沙有新依赖,基本材料都是通用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集热和存热。发电部分可以和现有的火电、水电接轨。
关关 18:17:37
水属于循环利用。
关关 18:17:51
瓦特蒸汽机原理。
关关 18:18:00
可以几种发电模式
F 18:18:01
没错,只不过集热的过程用的是太阳热
F 18:18:09
斯特林循环
关关 18:18:22
可以几种发电模式并用。
F 18:18:27
蒸汽循环的一种改良型
关关 18:18:32
互补
F 18:18:35
当然可以,
F 18:18:56
同样的原理,相当于热机推动做功
关关 18:19:02
哦,我还不知道这个名称呢,今天又长进了@@
F 18:19:10
什么名称?
关关 18:19:29
斯特林
关关 18:19:53
最大的突破是存热。
F 18:20:13
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热力发动机
关关 18:20:19
采访完我笑了:整个是初中的化学与物理原理啊。
关关 18:20:33
理工科就是厉害
F 18:20:54
和普通的热机循环有所不同,是改进性的
F 18:21:20
原理相似,但更深入
F 18:21:36
我本科是学热机的,哈哈
关关 18:22:08
还有防风,切割式镜面组成集热凹镜。风成了穿堂风。
F 18:22:19
关关 18:22:31
跨学科专才
F 18:22:29
基本上就是这个过程
F 18:23:02
呵呵,谈不上,只是都接触过
关关 18:23:38
要是真的有永动机就好了,不用如此为了能源瞎掐架
F 18:23:40
目前看来,太阳热发电是更一个蕴含宝藏的领域,在资本市场未来会有巨大表现
F 18:23:58
造就一批行业新贵
F 18:24:21
呵呵,不可能有永动机的,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关关 18:26:17
所以我模仿高琨七十年代发明光纤后,接受一位传媒前辈的采访所说:我发现了上帝的一个秘密,我看着世界要在我面前拐个弯,可是不知道会将人类带往哪里!!
F 18:26:55
你就知道斯特林发动机和传统的发动机不同之处在于 ,斯特林发动机是外燃机,传统的都是内燃机
F 18:27:11
这是哪里的话,
关关 18:27:15
哦?
F 18:27:30
蛮有哲理。
关关 18:27:40
香港明报一位老记的回忆。
F 18:28:53
哦!蛮厉害,那时候就关注高锟了
关关 18:28:58
所以,物理学家最终许多都信了基督教。尽一生所为,发现上帝造物的奥妙而已。
F 18:29:25
呵呵,好奇心嘛,这是科学探索的源动力
关关 18:29:37
那时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为光纤得过很多奖项。
关关 18:30:52
如今光纤真的改变了世界,于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惦记起了他。
F 18:31:02
呵呵,是啊,你怎么突然关注起来光热发电了,因为三亚吗
F 18:31:51
那是,半个世纪才得到回报,中国的这种科研氛围很难
关关 18:31:59
不是,是一位老领导在推进此事。江上舟。
关关 18:33:05
他是国家科技部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科研项目评审组组长。
关关 18:33:28
新能源是重中之重。
F 18:33:57
呵呵,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F 18:34:14
江上舟,这个名字真好
关关 18:34:53
是,孤独探索才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真谛。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名份的问题。中国缺少这个精神的认同。
关关 18:35:43
江与爱恩斯坦算是校友哦,
F 18:37:19
对,很厉害,我以前听过这个人
F 18:38:38
物理学界在埋怨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脑壳,没有帮人类解决能源问题。
关关 18:39:36
或许他的时代能源还不是最令人揪心的资源吧。
F 18:39:53
呵呵,是啊。
关关 18:41:01
上帝的奥秘需要被发现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昭示。朴素地说,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
F 18:41:23
对啊!
关关 18:41:55
这样想,活着就踏实了@@
F 18:43:19
呵呵
关关 18:43:22
看完您的书,再请教。
F 18:43:37
好,谈不上请教
F 18:45:49
回头聊哦
关关 18:45:57
我对这次的合作有期待。在研究院访问回来后,在否定自己过往的工作方法,希望这次通过课题既得到方法上的提高,也对海南的渔业现状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想到自己以前的所谓美文,汗颜。
关关 18:46:10
吃饭喽
F 18:46:48
好,886
谢谢您,关姐
关关 18:06:17
预祝合作愉快
关关 18:06:30
开始看您的著作
F 18:06:30
呵呵,好啊
F 18:06:46
啊?谈不上著作,瞎写的而已
关关 18:07:29
这个标题很吸引人。世界性的解决方案@@
关关 18:09:41
上半年采访了中国上海世博会镇馆之宝——益科博光热公司发明的模块定日阵。人类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直接从太阳攫取能源的竞争。
关关 18:10:14
新的技术、新的标准、新的话语权
F 18:10:30
呵呵,对,光热发电可以大规模,上功率
F 18:10:50
哈哈,蛮有冲击力
关关 18:11:47
稳定的、可以并网的优质电,正在突破中。实验电厂设在海南三亚。
F 18:12:10
三亚,你说的是光热发电吗?
关关 18:12:32
是俞正声项目,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为带头人。
关关 18:13:01
是。正在加紧中。海南是罗省项目。
F 18:13:29
呵呵,我知道的
关关 18:13:42
一旦顺利并网,在西藏、新疆、甘肃会快速推广。
F 18:13:54
上次8月份在三亚有个会议,就是这个的
F 18:14:09
没错,规模要比光伏大得多,
关关 18:14:30
是,不愧为能源专家。很敏锐啊,您。
F 18:14:31
和风电、核电有得一比
关关 18:15:06
发电成本可以低过煤电。
F 18:16:02
当然可以,发电规模大,当然电价就便宜
F 18:16:23
必须建在有水的地方
关关 18:17:22
工艺原理不复杂,不像光伏对石英沙有新依赖,基本材料都是通用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集热和存热。发电部分可以和现有的火电、水电接轨。
关关 18:17:37
水属于循环利用。
关关 18:17:51
瓦特蒸汽机原理。
关关 18:18:00
可以几种发电模式
F 18:18:01
没错,只不过集热的过程用的是太阳热
F 18:18:09
斯特林循环
关关 18:18:22
可以几种发电模式并用。
F 18:18:27
蒸汽循环的一种改良型
关关 18:18:32
互补
F 18:18:35
当然可以,
F 18:18:56
同样的原理,相当于热机推动做功
关关 18:19:02
哦,我还不知道这个名称呢,今天又长进了@@
F 18:19:10
什么名称?
关关 18:19:29
斯特林
关关 18:19:53
最大的突破是存热。
F 18:20:13
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热力发动机
关关 18:20:19
采访完我笑了:整个是初中的化学与物理原理啊。
关关 18:20:33
理工科就是厉害
F 18:20:54
和普通的热机循环有所不同,是改进性的
F 18:21:20
原理相似,但更深入
F 18:21:36
我本科是学热机的,哈哈
关关 18:22:08
还有防风,切割式镜面组成集热凹镜。风成了穿堂风。
F 18:22:19
关关 18:22:31
跨学科专才
F 18:22:29
基本上就是这个过程
F 18:23:02
呵呵,谈不上,只是都接触过
关关 18:23:38
要是真的有永动机就好了,不用如此为了能源瞎掐架
F 18:23:40
目前看来,太阳热发电是更一个蕴含宝藏的领域,在资本市场未来会有巨大表现
F 18:23:58
造就一批行业新贵
F 18:24:21
呵呵,不可能有永动机的,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关关 18:26:17
所以我模仿高琨七十年代发明光纤后,接受一位传媒前辈的采访所说:我发现了上帝的一个秘密,我看着世界要在我面前拐个弯,可是不知道会将人类带往哪里!!
F 18:26:55
你就知道斯特林发动机和传统的发动机不同之处在于 ,斯特林发动机是外燃机,传统的都是内燃机
F 18:27:11
这是哪里的话,
关关 18:27:15
哦?
F 18:27:30
蛮有哲理。
关关 18:27:40
香港明报一位老记的回忆。
F 18:28:53
哦!蛮厉害,那时候就关注高锟了
关关 18:28:58
所以,物理学家最终许多都信了基督教。尽一生所为,发现上帝造物的奥妙而已。
F 18:29:25
呵呵,好奇心嘛,这是科学探索的源动力
关关 18:29:37
那时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为光纤得过很多奖项。
关关 18:30:52
如今光纤真的改变了世界,于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惦记起了他。
F 18:31:02
呵呵,是啊,你怎么突然关注起来光热发电了,因为三亚吗
F 18:31:51
那是,半个世纪才得到回报,中国的这种科研氛围很难
关关 18:31:59
不是,是一位老领导在推进此事。江上舟。
关关 18:33:05
他是国家科技部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科研项目评审组组长。
关关 18:33:28
新能源是重中之重。
F 18:33:57
呵呵,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F 18:34:14
江上舟,这个名字真好
关关 18:34:53
是,孤独探索才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真谛。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名份的问题。中国缺少这个精神的认同。
关关 18:35:43
江与爱恩斯坦算是校友哦,
F 18:37:19
对,很厉害,我以前听过这个人
F 18:38:38
物理学界在埋怨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脑壳,没有帮人类解决能源问题。
关关 18:39:36
或许他的时代能源还不是最令人揪心的资源吧。
F 18:39:53
呵呵,是啊。
关关 18:41:01
上帝的奥秘需要被发现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昭示。朴素地说,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
F 18:41:23
对啊!
关关 18:41:55
这样想,活着就踏实了@@
F 18:43:19
呵呵
关关 18:43:22
看完您的书,再请教。
F 18:43:37
好,谈不上请教
F 18:45:49
回头聊哦
关关 18:45:57
我对这次的合作有期待。在研究院访问回来后,在否定自己过往的工作方法,希望这次通过课题既得到方法上的提高,也对海南的渔业现状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想到自己以前的所谓美文,汗颜。
关关 18:46:10
吃饭喽
F 18:46:48
好,886
9/25/2010
拍出一個時間黑洞
把時間拍下來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5日
【明報專訊】我對曼谷的警察向來有著暗暗的好感,但絕對不是因為「制服誘惑」而只或因昔前經驗,我總覺得當他們不向我索取賄賂的時候,往往親切幽默,至少比菲律賓警察可親近得多了。
首回跟曼谷警察相處已是廿多年前的事情。 以記者身分到泰國採訪,年輕的我呼呼地替雜誌社老闆省錢,不住酒店,只租民住的廉價房間,小小的數十呎,細到像籠屋,隔鄰房間一百多呎的房間則住了一位警察的一家六口,我常於晚上過去聊天。 其實所謂聊天亦只是以肢體語言指手劃腳,因為他們不懂英文,雞同鴨講,但沒有把我拒於門外,讓我有機會稍稍體驗泰國老百姓的尋常生活。
那陣子我像馮德倫一樣酷愛玩魔術,拿著撲克牌對他們表演,他們一家大小都笑得開心,皮膚黑得比古天樂還古天樂的警察也笑了,那幾乎是生平第一次我驚覺,咦,原來警察也會笑。
此回來到曼谷亦碰到幾個喜感十足的警察先生。 那幾天路上頗多警察甚至手持長槍的軍人,因為紅衫軍集會紀念「起義」(其實是「起義失敗」才對!)四周年,政府戒備,BTS 各站皆有軍警站崗,氣氛忽地肅殺起來,連酒店亦體貼地放了一張單張在房間書桌上,提醒遊客迴避某些街道,紅衫軍又來了,又要小心了。
我沒在路上遇見紅衫軍,倒替幾位警察拍下紀念照片,都是他們在路邊看見我捧著相機左按右攝,乃主動過來,要求我拍他們,其中一人甚至縱身跳到電單車背,戴上頭盔,舉起V字手勢,笑騎騎,跟八十後青年拍的例牌照無啥差別。
另有一位警察也很有趣。 曼谷狂風暴雨,到處嚴重水浸,我舉機拍下消防員站在及膝積水裡指揮交通的動態場景,警察先生嚴肅地站我身旁左看右瞄了一會兒,突然伸手進口袋,我還以為他不喜我「妨礙公務」而掏出手銬把我抓回警察局,原來他拿出來的是一架瓜數碼機,模仿我拍下眼前景像。
是的,把生命拍下,把時間剪下,拍照已經成為無人能夠拒絕的誘惑活動。朱天文說透過書寫建構迷路花園以跟時間玩捉迷藏,其實拍照也可以,把時間拍下,拍出一個時間黑洞,時間便等於不曾失逝。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5日
【明報專訊】我對曼谷的警察向來有著暗暗的好感,但絕對不是因為「制服誘惑」而只或因昔前經驗,我總覺得當他們不向我索取賄賂的時候,往往親切幽默,至少比菲律賓警察可親近得多了。
首回跟曼谷警察相處已是廿多年前的事情。 以記者身分到泰國採訪,年輕的我呼呼地替雜誌社老闆省錢,不住酒店,只租民住的廉價房間,小小的數十呎,細到像籠屋,隔鄰房間一百多呎的房間則住了一位警察的一家六口,我常於晚上過去聊天。 其實所謂聊天亦只是以肢體語言指手劃腳,因為他們不懂英文,雞同鴨講,但沒有把我拒於門外,讓我有機會稍稍體驗泰國老百姓的尋常生活。
那陣子我像馮德倫一樣酷愛玩魔術,拿著撲克牌對他們表演,他們一家大小都笑得開心,皮膚黑得比古天樂還古天樂的警察也笑了,那幾乎是生平第一次我驚覺,咦,原來警察也會笑。
此回來到曼谷亦碰到幾個喜感十足的警察先生。 那幾天路上頗多警察甚至手持長槍的軍人,因為紅衫軍集會紀念「起義」(其實是「起義失敗」才對!)四周年,政府戒備,BTS 各站皆有軍警站崗,氣氛忽地肅殺起來,連酒店亦體貼地放了一張單張在房間書桌上,提醒遊客迴避某些街道,紅衫軍又來了,又要小心了。
我沒在路上遇見紅衫軍,倒替幾位警察拍下紀念照片,都是他們在路邊看見我捧著相機左按右攝,乃主動過來,要求我拍他們,其中一人甚至縱身跳到電單車背,戴上頭盔,舉起V字手勢,笑騎騎,跟八十後青年拍的例牌照無啥差別。
另有一位警察也很有趣。 曼谷狂風暴雨,到處嚴重水浸,我舉機拍下消防員站在及膝積水裡指揮交通的動態場景,警察先生嚴肅地站我身旁左看右瞄了一會兒,突然伸手進口袋,我還以為他不喜我「妨礙公務」而掏出手銬把我抓回警察局,原來他拿出來的是一架瓜數碼機,模仿我拍下眼前景像。
是的,把生命拍下,把時間剪下,拍照已經成為無人能夠拒絕的誘惑活動。朱天文說透過書寫建構迷路花園以跟時間玩捉迷藏,其實拍照也可以,把時間拍下,拍出一個時間黑洞,時間便等於不曾失逝。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9/21/2010
陳伊敏:內地節目 「和諧」的眼淚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最近,上海東方衛視購買歐美當紅選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版權打造《中國達人秀》,收視一路升,穩居全國綜藝節目第二位。除了各路奇人異士大秀才藝,他們背後的血淚辛酸史讓評委和觀眾大贊感動。
賣鴨脖子的攤販周彥峰表演「殺豬」被評委一致說「No」。他懇求評委給愛唱歌的妻子機會,讓她能站在舞台上喊「兩嗓子,哪怕喊一聲也行」,那句「我為我老婆可以裝豬,裝任何東西都可以」讓眾人灑淚。另一名選手自製「孔雀開屏」裝置登台,舞步笨拙,評委一致說「No」。他說,發明「開屏」是為了博癱瘓的妻子一笑,眾人灑淚。「無臂鋼琴王子」劉偉憑十根腳趾頭演奏,眾人灑淚;身高1.2的23歲袖珍女孩聲如童音,和她的袖珍男友追求幸福感動全場,眾人灑淚……來自全中國各地的草根選手迅速佔領這個選秀舞台,被網友冠以「感動」標籤迅速傳播。
網民大讚平凡的故事之動人,媒體一片讚譽,連負責監管電視台節目的廣電總局官員也公開表揚其「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選手年齡跨度大,行業跨度大,才藝五花八門,還有小發明。評委不錯,沒有毒舌、惡語傷人」。然而,隨節目熱播,這個憑藉背後的感人故事晉級的節目亦讓人質疑:「達人秀」究竟是選「中國達人」還是要「感動中國」?有網民說:「看上去好像每個人都享受權利,每個人都擁有權利。但是很遺憾,真情被綁架成了馬戲團,只是煽情的舞台。」
內地大學從事基層教學實踐多年的實驗師簡剛暉說,觀的感動源於麻木和望梅止渴的心態,該節目的成功是現代公司制度和媒體合謀。前者掏空心靈,長時間工作將人消磨得麻木,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們轉向非現實中尋求「真情」的慰藉;後者又給予幻想和刺激,以掩蓋體力上的疲勞和心理上麻木,本該休息的時間用來接收娛樂的刺激,精力透支。「那些深受『感動』的電視觀不再生活在其所立足的地面,看不到自己,更看不到身邊鮮活的人和事,因為只有上了報紙、上了電視的才是『有創意的、時尚的、有個性』的,迷戀『大場面』,希望瞬間得到大的認同。他們不滿所處的位置,覺得自己應該在電視上那些『更美好』的地方。」
「內地模仿外國節目時向來善於copy形式,並不在乎抓住原神韻,要配合國情和社會需求。」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分析,Britain's Got Talent和America's Got Talent皆有嚴謹的製作規則,偏重才藝,節目藍本規定評委不以個人感情或同情的手法處理,要在專業性方面嚴格評判,《中國達人秀》顯然主要以製造話題和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為主。「要紅就要感動草根,為弱勢群體發聲的節目很容易承認這是好的節目。」他認為,政府解決不了的民眾現實問題,民眾通過電視來自我勵志,也可創造出一個的「和諧社會」。
節目繼續售賣感動,貼上煽情的標籤從而高收視率,觀眾繼續消費感動。觀眾需要被感動,然後被自己感動,流下廉價的淚水。
[文/陳伊敏]
【明報專訊】最近,上海東方衛視購買歐美當紅選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版權打造《中國達人秀》,收視一路升,穩居全國綜藝節目第二位。除了各路奇人異士大秀才藝,他們背後的血淚辛酸史讓評委和觀眾大贊感動。
賣鴨脖子的攤販周彥峰表演「殺豬」被評委一致說「No」。他懇求評委給愛唱歌的妻子機會,讓她能站在舞台上喊「兩嗓子,哪怕喊一聲也行」,那句「我為我老婆可以裝豬,裝任何東西都可以」讓眾人灑淚。另一名選手自製「孔雀開屏」裝置登台,舞步笨拙,評委一致說「No」。他說,發明「開屏」是為了博癱瘓的妻子一笑,眾人灑淚。「無臂鋼琴王子」劉偉憑十根腳趾頭演奏,眾人灑淚;身高1.2的23歲袖珍女孩聲如童音,和她的袖珍男友追求幸福感動全場,眾人灑淚……來自全中國各地的草根選手迅速佔領這個選秀舞台,被網友冠以「感動」標籤迅速傳播。
網民大讚平凡的故事之動人,媒體一片讚譽,連負責監管電視台節目的廣電總局官員也公開表揚其「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選手年齡跨度大,行業跨度大,才藝五花八門,還有小發明。評委不錯,沒有毒舌、惡語傷人」。然而,隨節目熱播,這個憑藉背後的感人故事晉級的節目亦讓人質疑:「達人秀」究竟是選「中國達人」還是要「感動中國」?有網民說:「看上去好像每個人都享受權利,每個人都擁有權利。但是很遺憾,真情被綁架成了馬戲團,只是煽情的舞台。」
內地大學從事基層教學實踐多年的實驗師簡剛暉說,觀的感動源於麻木和望梅止渴的心態,該節目的成功是現代公司制度和媒體合謀。前者掏空心靈,長時間工作將人消磨得麻木,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們轉向非現實中尋求「真情」的慰藉;後者又給予幻想和刺激,以掩蓋體力上的疲勞和心理上麻木,本該休息的時間用來接收娛樂的刺激,精力透支。「那些深受『感動』的電視觀不再生活在其所立足的地面,看不到自己,更看不到身邊鮮活的人和事,因為只有上了報紙、上了電視的才是『有創意的、時尚的、有個性』的,迷戀『大場面』,希望瞬間得到大的認同。他們不滿所處的位置,覺得自己應該在電視上那些『更美好』的地方。」
「內地模仿外國節目時向來善於copy形式,並不在乎抓住原神韻,要配合國情和社會需求。」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分析,Britain's Got Talent和America's Got Talent皆有嚴謹的製作規則,偏重才藝,節目藍本規定評委不以個人感情或同情的手法處理,要在專業性方面嚴格評判,《中國達人秀》顯然主要以製造話題和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為主。「要紅就要感動草根,為弱勢群體發聲的節目很容易承認這是好的節目。」他認為,政府解決不了的民眾現實問題,民眾通過電視來自我勵志,也可創造出一個的「和諧社會」。
節目繼續售賣感動,貼上煽情的標籤從而高收視率,觀眾繼續消費感動。觀眾需要被感動,然後被自己感動,流下廉價的淚水。
[文/陳伊敏]
李歐梵:A Wish﹕我的「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
文章日期:2010年9月21日
【明報專訊】記得看過海明威著作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提到西班牙鬥牛士上場的最後一刻——所謂「Moment of truth」,「真實的時辰」到了。我作台大交響樂團的業餘客席指揮,也要面臨「玩真的」那一刻。
排練時我盡量壓抑心中的驚恐,也盡量記清楚樂譜中的重要指示,揮起指揮棒,立刻進入忘我之境,腦子裏只有樂譜上標示的重重「難關」。指揮完了,樂隊沒有大嘩(看過費里尼的影片Orchestra Rehearsal,直譯是「樂隊排練」,當知我所云)。但有一位樂手略帶抱怨地說速度比他們練習時快得多,我一時心虛,只好照實答說﹕我聽的兩個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快!(Muti只花七分十秒,Sinopoli七分十三秒)幸虧鄭立彬指揮為我解圍﹕「但是你們都跟得上!」我聽後大樂,因為這就是指揮的神奇所在。我發現這些學弟學妹們——個個都是好手,經驗豐富,有的在中學時代已經參加樂隊——並沒有置我於不顧,雖然演奏時眼盯自己的樂譜,但在緊要關頭(如速度變化前的樂句開頭)都望我,大家一齊隨我起舞。反而是我太過緊張,有時忘了提示,特別對於大提琴聲部幾乎棄之不顧,有一位大提琴手問我有何意見,我說以後再告訴你,因為當時心中早已亂成一團,何敢指點?
「 主 體 性 」
排練完後回到旅館又再看譜,這才發現此曲中弦樂的低音聲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能夠發揮之處實在不多,主旋律幾乎被小提琴部包辦,少數獨奏也分給木管樂器。(最後一天綵排時,鄭指揮在台下發現大提琴部音量不夠,我頓覺自己難辭其咎)。
第二天排練,鄭指揮要我於早上十一時到場,我準時到達,聽到樂隊早已在排練此曲,鄭指揮大汗淋漓,不停地在糾正演奏的失誤,令我感激萬分!我根本不會訓練樂隊,哪有資格指點細節?但心裏明白這全是為了我,鄭指揮不想讓我對樂隊失望。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奢求?只要不出洋相就夠了。然而練習一兩次之後,我還是禁不住提出我對於此曲的全盤看法,並把歌劇的故事略略介紹﹕雖然威而第初寫的是悲劇,但如果奏得太慢或太沉重反而顯得拖泥帶水,何譜中也有「presto」(急板)和「con anima」字樣,後者我故意譯作「激情」,於是順水推舟地說﹕
「這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各位都很年輕,要有浪漫激情!」這一說卻把自己的激情也帶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的右手打拍子時甚至在樂隊之先,稍快些許,沒有跟樂隊走。記得香港的樂評界友人周光蓁曾經批評港樂的一位前任助理指揮,說他一無是處,竟然跟在樂隊後面打拍子。看來至少在這一方面我還有點「主體性」,不知不覺之間也把自己對樂曲的主見流露了出來了(至於我的左手,除了提示以外如何處理?我曾向蘇軒請教,他直截了當地說﹕「右手是技巧,左手是藝術,各個指揮不同,是不能教的」。)我雖然信心大增,但還是會出小錯,只好向這些年輕樂手們說﹕「到了緊要關頭,如我指揮亂了,你們千萬不要管我,只看樂隊首席!」這位極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游婉翎小姐似乎演奏經驗豐富,果然不負所託。在演奏當天(九月七日)下午綵排時,我登上新建的「新舞台」演奏廳的真正舞台,一時膽怯,第一次提示就出了錯,以為下一段由小提琴部開始,於是把兩手指向她,只見她不慌不忙把小嘴一噘,要我指木管聲部,令我幾乎無地自容,練了不下一百次,怎麼我還會出錯?
綵排時我的表現特差,大概是心情緊張之故,於是自願留下來學習,在台下觀看鄭指揮排練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節奏更複雜,但鄭指揮受過大師——包括Lorin Maazel和Henry Mazer——的指點,出棒就不凡,樂隊也奏出全然不同的聲音。相形之下,我手下的「命運之力」就顯得有氣無力,無論我如何激情,還是不行。距離晚上正式演出的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怎麼辦?
返回下榻的台大立德賓館,心情沮喪,妻子見我默然無語,也不知如何是好。匆匆吃了一個三文治,真可謂食不知味,一頭又栽進《命運之力》的樂譜之中。六時半坐計程車回到新舞台途中,子玉叫我在車上深呼吸打坐,定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出場前幾分鐘,她還在台下默默為我念佛經。我在後台更衣室,聽到第一個節目已經開始,於是以耳機演練一遍樂譜,發現自己突然放鬆了,一個人在更衣室慢慢踱步,心想反正豁出去了,台下有十數位我請來的朋友和學生捧場,父親在天之靈也必會保佑我。於是輪到我出場時,不慌不忙,左手提指揮棒(姿勢是從名指揮Haitink的影碟上學來的),然後登上指揮台,看到台上一張張學弟學妹的面孔,心中湧出一股愉悅,台上台下都是我相認或不相認的朋友,何懼之有?
我的指揮棒打下第一拍,管樂即時奏出《命運》的主題,我頓感自己太幸運了,有多少人作過指揮夢?而我竟然可以圓夢,這七分鐘的榮耀,我可以享用一輩子了!
浮遊於雲朵之上
一曲奏完,自認沒有出大錯,團員也奏出最高水準,激情充沛!我回頭鞠躬時據說掌聲如雷,幾位老朋友還大聲叫好,但我完全沒有聽到,人早已驚呆了,只聽到自己向站在幕後的鄭指揮說﹕總算過了這一關!苦痛消失了,剩下的是歡樂。
為什麼我要為這段個人經驗寫下這篇長文?除了個人的紀念意義外,也想以此為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和朋友分享我對人生的心得﹕人各有命,但「命運之力」的運轉卻深不可測,人生機緣際遇往往靠了人、地、時三方面的「偶合」,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長存的,也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個人的興趣,必須要培養,也需要持之有恆。記得在第一天排練休息時有一位團員問我﹕對一生事業如何選擇?如何執著?我回答說﹕真正自己喜歡東西要執著,但興趣不一定變成事業,有時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更有意義;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最執著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不能輕易放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所感受的是人生整體的意義,及其真諦。
這一次的業餘指揮經驗,也改變了我自己,友朋們都說我看來頓時年輕了好幾歲,連腰背都挺直了!整個人輕飄飄的,猶如浮遊於雲朵之上。
令我最感到滿足的是收到台大交響樂團團長何聲揚送給我的一張賀卡,內有將近卅位團員的簽名,還附有幾句話﹕
「感謝您不辭辛勞地飛回台灣,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排練的認真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從您的指揮投入的神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您對音樂的熱愛。」
這是任何「業餘指揮家」所能得到的最佳讚語!但願父親在天之靈可以聽到這一次的演出——爸爸, 我雖不能像你一樣專業,但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玩票」。現在把這篇文章獻給您,望能笑納。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補記於九龍塘
(《我的「交響情人夢」》下篇.完)
[文 李歐梵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明報專訊】記得看過海明威著作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提到西班牙鬥牛士上場的最後一刻——所謂「Moment of truth」,「真實的時辰」到了。我作台大交響樂團的業餘客席指揮,也要面臨「玩真的」那一刻。
排練時我盡量壓抑心中的驚恐,也盡量記清楚樂譜中的重要指示,揮起指揮棒,立刻進入忘我之境,腦子裏只有樂譜上標示的重重「難關」。指揮完了,樂隊沒有大嘩(看過費里尼的影片Orchestra Rehearsal,直譯是「樂隊排練」,當知我所云)。但有一位樂手略帶抱怨地說速度比他們練習時快得多,我一時心虛,只好照實答說﹕我聽的兩個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快!(Muti只花七分十秒,Sinopoli七分十三秒)幸虧鄭立彬指揮為我解圍﹕「但是你們都跟得上!」我聽後大樂,因為這就是指揮的神奇所在。我發現這些學弟學妹們——個個都是好手,經驗豐富,有的在中學時代已經參加樂隊——並沒有置我於不顧,雖然演奏時眼盯自己的樂譜,但在緊要關頭(如速度變化前的樂句開頭)都望我,大家一齊隨我起舞。反而是我太過緊張,有時忘了提示,特別對於大提琴聲部幾乎棄之不顧,有一位大提琴手問我有何意見,我說以後再告訴你,因為當時心中早已亂成一團,何敢指點?
「 主 體 性 」
排練完後回到旅館又再看譜,這才發現此曲中弦樂的低音聲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能夠發揮之處實在不多,主旋律幾乎被小提琴部包辦,少數獨奏也分給木管樂器。(最後一天綵排時,鄭指揮在台下發現大提琴部音量不夠,我頓覺自己難辭其咎)。
第二天排練,鄭指揮要我於早上十一時到場,我準時到達,聽到樂隊早已在排練此曲,鄭指揮大汗淋漓,不停地在糾正演奏的失誤,令我感激萬分!我根本不會訓練樂隊,哪有資格指點細節?但心裏明白這全是為了我,鄭指揮不想讓我對樂隊失望。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奢求?只要不出洋相就夠了。然而練習一兩次之後,我還是禁不住提出我對於此曲的全盤看法,並把歌劇的故事略略介紹﹕雖然威而第初寫的是悲劇,但如果奏得太慢或太沉重反而顯得拖泥帶水,何譜中也有「presto」(急板)和「con anima」字樣,後者我故意譯作「激情」,於是順水推舟地說﹕
「這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各位都很年輕,要有浪漫激情!」這一說卻把自己的激情也帶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的右手打拍子時甚至在樂隊之先,稍快些許,沒有跟樂隊走。記得香港的樂評界友人周光蓁曾經批評港樂的一位前任助理指揮,說他一無是處,竟然跟在樂隊後面打拍子。看來至少在這一方面我還有點「主體性」,不知不覺之間也把自己對樂曲的主見流露了出來了(至於我的左手,除了提示以外如何處理?我曾向蘇軒請教,他直截了當地說﹕「右手是技巧,左手是藝術,各個指揮不同,是不能教的」。)我雖然信心大增,但還是會出小錯,只好向這些年輕樂手們說﹕「到了緊要關頭,如我指揮亂了,你們千萬不要管我,只看樂隊首席!」這位極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游婉翎小姐似乎演奏經驗豐富,果然不負所託。在演奏當天(九月七日)下午綵排時,我登上新建的「新舞台」演奏廳的真正舞台,一時膽怯,第一次提示就出了錯,以為下一段由小提琴部開始,於是把兩手指向她,只見她不慌不忙把小嘴一噘,要我指木管聲部,令我幾乎無地自容,練了不下一百次,怎麼我還會出錯?
綵排時我的表現特差,大概是心情緊張之故,於是自願留下來學習,在台下觀看鄭指揮排練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節奏更複雜,但鄭指揮受過大師——包括Lorin Maazel和Henry Mazer——的指點,出棒就不凡,樂隊也奏出全然不同的聲音。相形之下,我手下的「命運之力」就顯得有氣無力,無論我如何激情,還是不行。距離晚上正式演出的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怎麼辦?
返回下榻的台大立德賓館,心情沮喪,妻子見我默然無語,也不知如何是好。匆匆吃了一個三文治,真可謂食不知味,一頭又栽進《命運之力》的樂譜之中。六時半坐計程車回到新舞台途中,子玉叫我在車上深呼吸打坐,定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出場前幾分鐘,她還在台下默默為我念佛經。我在後台更衣室,聽到第一個節目已經開始,於是以耳機演練一遍樂譜,發現自己突然放鬆了,一個人在更衣室慢慢踱步,心想反正豁出去了,台下有十數位我請來的朋友和學生捧場,父親在天之靈也必會保佑我。於是輪到我出場時,不慌不忙,左手提指揮棒(姿勢是從名指揮Haitink的影碟上學來的),然後登上指揮台,看到台上一張張學弟學妹的面孔,心中湧出一股愉悅,台上台下都是我相認或不相認的朋友,何懼之有?
我的指揮棒打下第一拍,管樂即時奏出《命運》的主題,我頓感自己太幸運了,有多少人作過指揮夢?而我竟然可以圓夢,這七分鐘的榮耀,我可以享用一輩子了!
浮遊於雲朵之上
一曲奏完,自認沒有出大錯,團員也奏出最高水準,激情充沛!我回頭鞠躬時據說掌聲如雷,幾位老朋友還大聲叫好,但我完全沒有聽到,人早已驚呆了,只聽到自己向站在幕後的鄭指揮說﹕總算過了這一關!苦痛消失了,剩下的是歡樂。
為什麼我要為這段個人經驗寫下這篇長文?除了個人的紀念意義外,也想以此為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和朋友分享我對人生的心得﹕人各有命,但「命運之力」的運轉卻深不可測,人生機緣際遇往往靠了人、地、時三方面的「偶合」,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長存的,也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個人的興趣,必須要培養,也需要持之有恆。記得在第一天排練休息時有一位團員問我﹕對一生事業如何選擇?如何執著?我回答說﹕真正自己喜歡東西要執著,但興趣不一定變成事業,有時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更有意義;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最執著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不能輕易放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所感受的是人生整體的意義,及其真諦。
這一次的業餘指揮經驗,也改變了我自己,友朋們都說我看來頓時年輕了好幾歲,連腰背都挺直了!整個人輕飄飄的,猶如浮遊於雲朵之上。
令我最感到滿足的是收到台大交響樂團團長何聲揚送給我的一張賀卡,內有將近卅位團員的簽名,還附有幾句話﹕
「感謝您不辭辛勞地飛回台灣,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排練的認真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從您的指揮投入的神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您對音樂的熱愛。」
這是任何「業餘指揮家」所能得到的最佳讚語!但願父親在天之靈可以聽到這一次的演出——爸爸, 我雖不能像你一樣專業,但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玩票」。現在把這篇文章獻給您,望能笑納。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補記於九龍塘
(《我的「交響情人夢」》下篇.完)
[文 李歐梵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王小波: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
银河,你好!
你的来信收到了。
我想我现在了解你了。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锦标。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你已经知道我对你的爱有点自私。真的,哪一个人得到一颗明珠不希望它永远归己所有呢。我也是。我很知道你的爱情有多美好(这是人们很少能找到的啊!)我又怎能情愿失去它呢。
可是我有一个最高的准则,这也是我的秘密,我从来也不把它告诉人。就是,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有人可以写出极美好的小说和音乐,可是他自己何以能够写这些东西的直接原因却说不出来。人无论伟大还是卑贱,对于自己,就是最深微的“自己”却不十分了然。这个“自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沉默了。这些人也就沉默了,日复一日过着和昨日一样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它就沸腾不息,给它的主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你说,是什么使双目失明的密尔顿苦苦的写诗呢,还不是它。你看,好多人给它许下了诺言,安德谢夫说他是个穷鬼时下定了决心,除了一颗枪子儿什么也挡不住他。可是他成了阔佬以后呢?心安理得了。
至于我呢,我情愿它永远不沉默,就是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们都活着,将来我们都活过。我情愿它沸腾到最后一秒钟为止,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我真不想有一天我自己觉得我有了足够的智慧,可以够用了,足够明辨是非了。
你知道我希望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你也知道了我以为大家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所以我永远不会想把别人的灵魂据为己有。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你知道吗,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又有多少弱点啊(这是使自己哭泣的弱点)。一个像你这样的灵魂可以给人多么大的助力,给人多少温暖啊!你把你灵魂的大门开开,放我进去吧!
本着这些信念,我很希望你绝对自由,我希望你的灵魂高飞。当然,你将来爱上别人,不就说明我的灵魂暗淡了吗?除了嫉妒,不是还宣告了我完蛋了吗?到了那一刻,你怎么能要求我兴高采烈呢。谁也不会完蛋了还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所以你这要求过当了呢。不过,从我这时的理智看来,那时你还是离开我好。要是到那时我变了主意,那就是我变坏了,你就丢开我好啦。
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是到那时我还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还和我做朋友,并且还要温存一点,不要成心伤害我。
我不喜欢安分过什么“日子”,也不喜欢死气白赖的搅在一起。至于结婚不结婚之类的事情我都不爱去想。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还有那个“爱”、“欠情”之类,似乎无关紧要。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小波 星期三
你的来信收到了。
我想我现在了解你了。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锦标。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你已经知道我对你的爱有点自私。真的,哪一个人得到一颗明珠不希望它永远归己所有呢。我也是。我很知道你的爱情有多美好(这是人们很少能找到的啊!)我又怎能情愿失去它呢。
可是我有一个最高的准则,这也是我的秘密,我从来也不把它告诉人。就是,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有人可以写出极美好的小说和音乐,可是他自己何以能够写这些东西的直接原因却说不出来。人无论伟大还是卑贱,对于自己,就是最深微的“自己”却不十分了然。这个“自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沉默了。这些人也就沉默了,日复一日过着和昨日一样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它就沸腾不息,给它的主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你说,是什么使双目失明的密尔顿苦苦的写诗呢,还不是它。你看,好多人给它许下了诺言,安德谢夫说他是个穷鬼时下定了决心,除了一颗枪子儿什么也挡不住他。可是他成了阔佬以后呢?心安理得了。
至于我呢,我情愿它永远不沉默,就是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们都活着,将来我们都活过。我情愿它沸腾到最后一秒钟为止,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我真不想有一天我自己觉得我有了足够的智慧,可以够用了,足够明辨是非了。
你知道我希望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你也知道了我以为大家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所以我永远不会想把别人的灵魂据为己有。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你知道吗,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又有多少弱点啊(这是使自己哭泣的弱点)。一个像你这样的灵魂可以给人多么大的助力,给人多少温暖啊!你把你灵魂的大门开开,放我进去吧!
本着这些信念,我很希望你绝对自由,我希望你的灵魂高飞。当然,你将来爱上别人,不就说明我的灵魂暗淡了吗?除了嫉妒,不是还宣告了我完蛋了吗?到了那一刻,你怎么能要求我兴高采烈呢。谁也不会完蛋了还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所以你这要求过当了呢。不过,从我这时的理智看来,那时你还是离开我好。要是到那时我变了主意,那就是我变坏了,你就丢开我好啦。
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是到那时我还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还和我做朋友,并且还要温存一点,不要成心伤害我。
我不喜欢安分过什么“日子”,也不喜欢死气白赖的搅在一起。至于结婚不结婚之类的事情我都不爱去想。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还有那个“爱”、“欠情”之类,似乎无关紧要。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小波 星期三
9/20/2010
關關在幹嘛?
平:關關在幹嘛?
我:看完了北島《青燈》、《藍房子》、《時間的玫瑰》……《七十年代》,沒著落了。剛去散步逛書店,淘了本王小波隨筆集子《人為什麼活著》。準備當夜宵。
平:多高雅的宵夜!祝你吃得開心!
我:看了開篇《孤獨的靈魂多麼寂寞啊》,我就趕緊掏錢,拿了書就往家跑。這篇是他寫給李銀河的信,他說:我真希望我的靈魂像你說的,是個源泉,永遠汲取不乾(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遠“滋滋”地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他還說: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如平日,你和我說話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說吧,和我好嗎?現在我有一點理解失去小波的銀河,為啥一直守護著他的文字了。
平:有時候,文字比生活更有魅力。像你這樣的人,我相信,會沉迷於文字。
我:其實,今天在人大開會,寫很硬的稿《海南啟動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機制》。呵呵,我是同時生活在好幾個時空裡的人,且比盜夢空間裡的杜撰順溜得多。我要我的一切都好好的,安安穩穩呆在他們各自的地方,俺會時時“巡視”守護的@@
平:這樣多好,在不同的領域都游刃有餘。
我:時空……貪心的女人
平:那就是你啊!
我:物以類聚,各有所貪。呵呵。
我:看完了北島《青燈》、《藍房子》、《時間的玫瑰》……《七十年代》,沒著落了。剛去散步逛書店,淘了本王小波隨筆集子《人為什麼活著》。準備當夜宵。
平:多高雅的宵夜!祝你吃得開心!
我:看了開篇《孤獨的靈魂多麼寂寞啊》,我就趕緊掏錢,拿了書就往家跑。這篇是他寫給李銀河的信,他說:我真希望我的靈魂像你說的,是個源泉,永遠汲取不乾(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遠“滋滋”地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他還說: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如平日,你和我說話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說吧,和我好嗎?現在我有一點理解失去小波的銀河,為啥一直守護著他的文字了。
平:有時候,文字比生活更有魅力。像你這樣的人,我相信,會沉迷於文字。
我:其實,今天在人大開會,寫很硬的稿《海南啟動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機制》。呵呵,我是同時生活在好幾個時空裡的人,且比盜夢空間裡的杜撰順溜得多。我要我的一切都好好的,安安穩穩呆在他們各自的地方,俺會時時“巡視”守護的@@
平:這樣多好,在不同的領域都游刃有餘。
我:時空……貪心的女人
平:那就是你啊!
我:物以類聚,各有所貪。呵呵。
海南启动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机制
中新社海口9月20日电 (记者 关向东)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0日二审通过《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列专门章节为启动特定问题调查机制制定三条详规,规定调查委员会成员对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调查报告中写明,并应当在调查报告上署名。
《办法》规定,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以及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有权要求有关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询问有关人员,组织听证、论证、专项审计和必要的鉴定。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必须经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当集体讨论问题,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及其依据和处理建议等。
此外,《办法》还专列了有关“专题询问”的章节。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开展专题询问时,受询问的机关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回答询问。(完)
《办法》规定,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以及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有权要求有关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询问有关人员,组织听证、论证、专项审计和必要的鉴定。调阅有关的案卷和材料,必须经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当集体讨论问题,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及其依据和处理建议等。
此外,《办法》还专列了有关“专题询问”的章节。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开展专题询问时,受询问的机关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回答询问。(完)
9/19/2010
陳伊敏訪蔡明亮 :咖啡與戲,偏毋能言說
蔡明亮 咖啡與戲,偏毋能言說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秋夜,台灣重量級導演蔡明亮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開講,分享自己賣電影票和賣咖啡的心路歷程,還有他喜愛的張愛玲。「他是我在台灣見到過的最堅持的人,在任何情下都堅持他對藝術的良知。」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羅智成笑稱蔡明亮是電影「美學的傳教士」。
椅子(電影)的復活
作為華語影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的導演,蔡明亮的電影直奔生命最簡單最根本的問題:關注個體生存的孤獨寂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嚴肅,深邃,幽遠,拒絕靠大明星和故事情節取勝。《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邊幾點》、《不散》等片獲國際電影節認可,《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河流》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
蔡明亮應羅浮宮之邀拍攝《臉》,成為羅浮宮典藏的首部電影創作。他還以《是夢》錄像裝置藝術,重現老舊戲院,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美術雙年展,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他認為,這個時代電影已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必須回到展覽、博物館「復活」,藝術才有被重視的可能性。「你來看我的電影不是帶純粹消費娛樂的概念,而是你想看一個創作、看一個作品。」
電影作為一種消費品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蔡明亮一直在抵抗,在創作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他說,亞洲觀眾是看商業片長大的,在戲院培養出來,電影長期只是純粹的消費。「如果你做的是創作性的電影,就不能進入市場被使用。大部分的電影沒有營養,觀沒有成長,我還在堅持一些電影藝術的概念,面向創作,而非迎合主流市場,當然這真的很難。」
社會結構改變,大家都追求數字和票房,「一部《唐山大地震》在大陸評估要創造突破5億票房,人變成了數字。已經很少人去思考電影的創作面向,電影藝術作為一個媒介,影像有什麼力量?能不能不把電影當作一盤生意?」他說,香港原本有位老闆要投資《臉》,開出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換掉他的長期御用男主角李康生,這對他來說,絕對無商量餘地。「有100塊就拍100塊,有1000塊就拍1000塊」,決不妥協。《臉》完成,他不賣電視版權,不大量發行DVD,而只發行10張DVD,每張100萬台幣,「但人民幣14元的盜版,在大陸早已經買到。」說完,他哈哈大笑。
閱讀(重讀)的冒險
說到蔡明亮的電影,很多人都會提到「懂不懂」的問題。「都說我的電影是藝術片,有人看不懂。對某些觀,我的有些電影很難,創作本來就很難。但只要他來看就好,有些人能享受這個過程,發現原來不是娛樂卻不會覺得受騙,因為他願意冒險。」他認為,創作是不可預測和計劃,觀眾看電影也應該如此,也是一種創作。
蔡明亮是忠實「張迷」,特別喜歡《半生緣》、《花凋》。首次抵達上海,他第一時間奔往張愛玲故居,「那真是太孤單了。」還曾以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花凋》作文本,創作舞台劇作品。此次來港短短幾天,隨身帶《雷峰塔》中文版,讀起來會感到「很怪」、「很掙扎」。「無論譯者有多棒,那始終不是張愛玲的文字,張的文字無人可替代,只要稍稍寫得像她的,我都排斥。但我還是要讀下去。」他說得一臉虔誠。
張愛玲筆下的香港和上海,都不再是彼時的香港和上海。「那是藝術,是她創作的另外一個現實。寫實和超現實之間是沒有界限的,我看張愛玲會掉進去,彷彿那也是我的生活。她講抽鴉片,我在大馬時,外婆的爸爸就帶過我們去過鴉片廠。所以我對張愛玲有蠻深的感覺。」在蔡明亮眼中,張愛玲的作品有中國人最不願意表現的部分——那些不堪的私密,生活裏瑣碎的人情世故,而電影中最為缺乏這種私人、個人的部分。
張愛玲(蔡明亮)的孤寂
對電影很執著,但蔡明亮坦言他的人生觀「不求甚解」。在歐洲時,自稱英文很爛的他很享受做聾子和文盲,可以一知半解。作為孤獨的長跑者,也許他能深切明白張愛玲的孤單。「張愛玲很怕人群,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海闊天空,自由自在。而我若被演講或晚會以外的人盯,會感到很不舒服,平時很怕接觸人。眼睛對上,就將有很多牽扯和麻煩,洞察到人生的味。所以最好不對人。我孤單,但也沒有什麼不好。」
「我的電影好看,所以我敢賣票;我的咖啡好喝,所以我敢賣咖啡。」本來要深談「咖啡與電影」,但他從6歲看電影會落淚的童年談到八○年代解嚴後的台灣,以及自己創作追求藝術的種種體會,句句不離電影。一時恍然大悟:「忘記我要來談咖啡。但這次沒帶咖啡,咖啡是喝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文 陳伊敏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
片語:他那寡默的部落格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編按:蔡明亮的部落格,調子較接近他平常面目而多於其作,憂鬱之餘更見暖和。但網絡始終是兇悍的公共平台。開blog數年,近日有人不斷寫髒話罵他,為此惡言,蔡報警去。追查兩月終知是高雄人,蔡相約對方見面,打算控告對方。若可和解,他說會考慮罰對方抄心經一千遍,以作先例,讓其他人明白,終須為自己的「亂寫」負責。連責罰都以心經為法,可見不諳打字的蔡在部落格顯得寡言背後的分寸柔情。網民出言不遜之事雖令蔡更沉默,但他年來公私糅雜、斷斷續續的書寫亦值得摘錄,以饗讀者。
September 15, 2010
有人問我花博的問題……
我對花博本身沒有意見,也沒有黨派,也沒有任何色彩。我思考的是,全世界都要競逐這種大型活動嗎?政府在這個時代應該引領社會怎樣的社會價值呢?
May 22, 2010
詩人的一首詩
關於我的部落格,不長進的我還是只能看不能寫。此刻人在台中的飯店,抓到同事打字,好不容易我又上來了。
《臉》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兩天的放映。今天近兩百個位置都坐滿了,從台北扛來的35mm放映機。……
昨天向陽詩人的邀請在台北教育大學的一場座談,我敬重的詩人說我的電影像詩,我當之有愧,但也的確是我的追求,就像詩人說的,所有藝術的表現,終極便是一首詩。
廣大的群眾願意靜下心來閱讀一首詩嗎?或者看一部像詩的形式的電影嗎?
在每個世代,詩人總是寂寞的。也許也甘於寂寞,我這幾天《臉》的演講行程,我倒是不感到寂寞,越來越多新的臉孔願意靠近來。……
常常上我部落格的爸爸,算是投注最多熱情的我的新觀眾吧,他讓這塊園地看起來更加的豐沛……
October 27, 2009
純純的希望
雷光夏是這麼唱的:燃起一根小小的蠟燭就燃起純純的希望。
祝福大家都有純純的希望。
February 16, 2009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沒跟自己心儀的演員合作成,並不是第一次。最早《天邊一朵雲》的原始構想,女主角是蕭芳芳,想請她與小康配戲。當時飛到香港,親自交給她故事大綱。她讀了,打電話邀我喝茶,以身體健康為由不宜出國拍戲(故事場景發生在日本),溫柔地婉拒了我。
芳芳小姐曾在柏林電影節看了《愛情萬歲》,在旅館留了一張表示讚賞的字條給我。對於我的邀約真正讓她卻步的,也許是故事大綱裏所涉略的情色議題。這也許不是她習慣的體裁,更何當時她身為護苗基金會的代言人,長期關心香港的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在她的演藝 形象上必須有所考量…。不管用何種理由拒絕,當時的我也只能欣然接受。
……
張曼玉也是我心儀已久的演員。《河流》在柏林影展競賽,她是評審,當時她毫不忌諱地跑來跟我打招呼,表達對影片的欣賞,還提出了意見。《你那邊幾點》想邀她與湘琪對戲。當面長聊後,她很客氣地透過助理用電話婉拒了,沒說什麼理由。也許是戲分太少了,以她的位置,婉拒是合理的。我倒覺得自己太天真了。
《臉》最初的構想,是因為尚皮耶李奧與小康。讓這兩張影響我最深、一中一西時空相隔四五十年的臉相遇,是我的夢。跟張曼玉、蕭芳芳這樣的演員合作,也是我的夢。
……
我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張曼玉合作,即便這個機會依舊渺茫。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但是尚皮耶李奧與小康一起對戲的夢成真了,我覺得很滿足。
February 7, 2009
禁地密道
直到除夕才終於有空從台北直飛老家。想回家祭母,她是去年這個時候走的;更想回去看出家的大妹。
老房子,只剩下小妹跟幾隻狗,想回去陪她,過個年。
那晚,午夜送神、守歲,突然發現,屋子變的又空又大,異常的安靜,對應外面雨夜斷續不止息的鞭炮聲,很強烈的想帶小妹離去…。
初一,在佛堂見到剃度了的大妹,一陣悸動。以前,她總喜歡躲在房間,拔分岔的頭髮,老是莫名的不開心,現在才看到那小小的頭型,原來是那麼漂亮。我要她跟師父請假,陪我去另一個佛堂拜媽媽,順便到家裏坐坐。她上了車,笑笑的說,師父跟她開了個玩笑,原來她跟師父說想回家一趟,師父說:「你哪裏還有家?」 ……
之後在家鄉的每一天中午前,我跟小妹都準備了菜餚,上山去供養修行的師父們,他們屬於古老的南傳教派,禁語苦修,我跟大妹見面,並沒有太多言語,倒是最後一天我臨走時,她忽然笑笑的跟我說,希望我的電影可以很快從陰暗中走出來…我那瘦小安靜、剃掉三千煩惱絲的妹妹,此刻像一盞明燈,在我崎嶇的生命途中,遠遠的放光…我一路想她的形象,咀嚼她的話。
年初六,我飛回台灣,回到剪接室,看我的《臉》,其實浮現在膠捲的每一張臉,也都是我一盞一盞的燈;小康、尚皮耶里奧、芬妮亞當、珍摩露、蕾蒂莎卡斯塔、娜坦利貝葉、馬修亞瑪希、諾曼阿頓……
February 6, 2009
請等等我
跟大家拜個晚年,我回來又走,走了又回來,就是沒時間跟大家說什麼。實在太忙《臉》的剪接和台北部分拍攝的籌備,還有蔡李陸咖啡…忙到不可開交。但是看到這裏這麼多的點閱率,實在應該跟大家說點什麼。想辦法這幾天抽空寫一點回應,你們可以等我嗎?
http://www.wretch.cc/blog/tsaidirector
[文 蔡明亮]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秋夜,台灣重量級導演蔡明亮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開講,分享自己賣電影票和賣咖啡的心路歷程,還有他喜愛的張愛玲。「他是我在台灣見到過的最堅持的人,在任何情下都堅持他對藝術的良知。」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羅智成笑稱蔡明亮是電影「美學的傳教士」。
椅子(電影)的復活
作為華語影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的導演,蔡明亮的電影直奔生命最簡單最根本的問題:關注個體生存的孤獨寂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嚴肅,深邃,幽遠,拒絕靠大明星和故事情節取勝。《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邊幾點》、《不散》等片獲國際電影節認可,《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河流》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
蔡明亮應羅浮宮之邀拍攝《臉》,成為羅浮宮典藏的首部電影創作。他還以《是夢》錄像裝置藝術,重現老舊戲院,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美術雙年展,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他認為,這個時代電影已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必須回到展覽、博物館「復活」,藝術才有被重視的可能性。「你來看我的電影不是帶純粹消費娛樂的概念,而是你想看一個創作、看一個作品。」
電影作為一種消費品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蔡明亮一直在抵抗,在創作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他說,亞洲觀眾是看商業片長大的,在戲院培養出來,電影長期只是純粹的消費。「如果你做的是創作性的電影,就不能進入市場被使用。大部分的電影沒有營養,觀沒有成長,我還在堅持一些電影藝術的概念,面向創作,而非迎合主流市場,當然這真的很難。」
社會結構改變,大家都追求數字和票房,「一部《唐山大地震》在大陸評估要創造突破5億票房,人變成了數字。已經很少人去思考電影的創作面向,電影藝術作為一個媒介,影像有什麼力量?能不能不把電影當作一盤生意?」他說,香港原本有位老闆要投資《臉》,開出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換掉他的長期御用男主角李康生,這對他來說,絕對無商量餘地。「有100塊就拍100塊,有1000塊就拍1000塊」,決不妥協。《臉》完成,他不賣電視版權,不大量發行DVD,而只發行10張DVD,每張100萬台幣,「但人民幣14元的盜版,在大陸早已經買到。」說完,他哈哈大笑。
閱讀(重讀)的冒險
說到蔡明亮的電影,很多人都會提到「懂不懂」的問題。「都說我的電影是藝術片,有人看不懂。對某些觀,我的有些電影很難,創作本來就很難。但只要他來看就好,有些人能享受這個過程,發現原來不是娛樂卻不會覺得受騙,因為他願意冒險。」他認為,創作是不可預測和計劃,觀眾看電影也應該如此,也是一種創作。
蔡明亮是忠實「張迷」,特別喜歡《半生緣》、《花凋》。首次抵達上海,他第一時間奔往張愛玲故居,「那真是太孤單了。」還曾以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花凋》作文本,創作舞台劇作品。此次來港短短幾天,隨身帶《雷峰塔》中文版,讀起來會感到「很怪」、「很掙扎」。「無論譯者有多棒,那始終不是張愛玲的文字,張的文字無人可替代,只要稍稍寫得像她的,我都排斥。但我還是要讀下去。」他說得一臉虔誠。
張愛玲筆下的香港和上海,都不再是彼時的香港和上海。「那是藝術,是她創作的另外一個現實。寫實和超現實之間是沒有界限的,我看張愛玲會掉進去,彷彿那也是我的生活。她講抽鴉片,我在大馬時,外婆的爸爸就帶過我們去過鴉片廠。所以我對張愛玲有蠻深的感覺。」在蔡明亮眼中,張愛玲的作品有中國人最不願意表現的部分——那些不堪的私密,生活裏瑣碎的人情世故,而電影中最為缺乏這種私人、個人的部分。
張愛玲(蔡明亮)的孤寂
對電影很執著,但蔡明亮坦言他的人生觀「不求甚解」。在歐洲時,自稱英文很爛的他很享受做聾子和文盲,可以一知半解。作為孤獨的長跑者,也許他能深切明白張愛玲的孤單。「張愛玲很怕人群,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海闊天空,自由自在。而我若被演講或晚會以外的人盯,會感到很不舒服,平時很怕接觸人。眼睛對上,就將有很多牽扯和麻煩,洞察到人生的味。所以最好不對人。我孤單,但也沒有什麼不好。」
「我的電影好看,所以我敢賣票;我的咖啡好喝,所以我敢賣咖啡。」本來要深談「咖啡與電影」,但他從6歲看電影會落淚的童年談到八○年代解嚴後的台灣,以及自己創作追求藝術的種種體會,句句不離電影。一時恍然大悟:「忘記我要來談咖啡。但這次沒帶咖啡,咖啡是喝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文 陳伊敏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
片語:他那寡默的部落格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編按:蔡明亮的部落格,調子較接近他平常面目而多於其作,憂鬱之餘更見暖和。但網絡始終是兇悍的公共平台。開blog數年,近日有人不斷寫髒話罵他,為此惡言,蔡報警去。追查兩月終知是高雄人,蔡相約對方見面,打算控告對方。若可和解,他說會考慮罰對方抄心經一千遍,以作先例,讓其他人明白,終須為自己的「亂寫」負責。連責罰都以心經為法,可見不諳打字的蔡在部落格顯得寡言背後的分寸柔情。網民出言不遜之事雖令蔡更沉默,但他年來公私糅雜、斷斷續續的書寫亦值得摘錄,以饗讀者。
September 15, 2010
有人問我花博的問題……
我對花博本身沒有意見,也沒有黨派,也沒有任何色彩。我思考的是,全世界都要競逐這種大型活動嗎?政府在這個時代應該引領社會怎樣的社會價值呢?
May 22, 2010
詩人的一首詩
關於我的部落格,不長進的我還是只能看不能寫。此刻人在台中的飯店,抓到同事打字,好不容易我又上來了。
《臉》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兩天的放映。今天近兩百個位置都坐滿了,從台北扛來的35mm放映機。……
昨天向陽詩人的邀請在台北教育大學的一場座談,我敬重的詩人說我的電影像詩,我當之有愧,但也的確是我的追求,就像詩人說的,所有藝術的表現,終極便是一首詩。
廣大的群眾願意靜下心來閱讀一首詩嗎?或者看一部像詩的形式的電影嗎?
在每個世代,詩人總是寂寞的。也許也甘於寂寞,我這幾天《臉》的演講行程,我倒是不感到寂寞,越來越多新的臉孔願意靠近來。……
常常上我部落格的爸爸,算是投注最多熱情的我的新觀眾吧,他讓這塊園地看起來更加的豐沛……
October 27, 2009
純純的希望
雷光夏是這麼唱的:燃起一根小小的蠟燭就燃起純純的希望。
祝福大家都有純純的希望。
February 16, 2009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沒跟自己心儀的演員合作成,並不是第一次。最早《天邊一朵雲》的原始構想,女主角是蕭芳芳,想請她與小康配戲。當時飛到香港,親自交給她故事大綱。她讀了,打電話邀我喝茶,以身體健康為由不宜出國拍戲(故事場景發生在日本),溫柔地婉拒了我。
芳芳小姐曾在柏林電影節看了《愛情萬歲》,在旅館留了一張表示讚賞的字條給我。對於我的邀約真正讓她卻步的,也許是故事大綱裏所涉略的情色議題。這也許不是她習慣的體裁,更何當時她身為護苗基金會的代言人,長期關心香港的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在她的演藝 形象上必須有所考量…。不管用何種理由拒絕,當時的我也只能欣然接受。
……
張曼玉也是我心儀已久的演員。《河流》在柏林影展競賽,她是評審,當時她毫不忌諱地跑來跟我打招呼,表達對影片的欣賞,還提出了意見。《你那邊幾點》想邀她與湘琪對戲。當面長聊後,她很客氣地透過助理用電話婉拒了,沒說什麼理由。也許是戲分太少了,以她的位置,婉拒是合理的。我倒覺得自己太天真了。
《臉》最初的構想,是因為尚皮耶李奧與小康。讓這兩張影響我最深、一中一西時空相隔四五十年的臉相遇,是我的夢。跟張曼玉、蕭芳芳這樣的演員合作,也是我的夢。
……
我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張曼玉合作,即便這個機會依舊渺茫。
不是每個夢都可以成真的。
但是尚皮耶李奧與小康一起對戲的夢成真了,我覺得很滿足。
February 7, 2009
禁地密道
直到除夕才終於有空從台北直飛老家。想回家祭母,她是去年這個時候走的;更想回去看出家的大妹。
老房子,只剩下小妹跟幾隻狗,想回去陪她,過個年。
那晚,午夜送神、守歲,突然發現,屋子變的又空又大,異常的安靜,對應外面雨夜斷續不止息的鞭炮聲,很強烈的想帶小妹離去…。
初一,在佛堂見到剃度了的大妹,一陣悸動。以前,她總喜歡躲在房間,拔分岔的頭髮,老是莫名的不開心,現在才看到那小小的頭型,原來是那麼漂亮。我要她跟師父請假,陪我去另一個佛堂拜媽媽,順便到家裏坐坐。她上了車,笑笑的說,師父跟她開了個玩笑,原來她跟師父說想回家一趟,師父說:「你哪裏還有家?」 ……
之後在家鄉的每一天中午前,我跟小妹都準備了菜餚,上山去供養修行的師父們,他們屬於古老的南傳教派,禁語苦修,我跟大妹見面,並沒有太多言語,倒是最後一天我臨走時,她忽然笑笑的跟我說,希望我的電影可以很快從陰暗中走出來…我那瘦小安靜、剃掉三千煩惱絲的妹妹,此刻像一盞明燈,在我崎嶇的生命途中,遠遠的放光…我一路想她的形象,咀嚼她的話。
年初六,我飛回台灣,回到剪接室,看我的《臉》,其實浮現在膠捲的每一張臉,也都是我一盞一盞的燈;小康、尚皮耶里奧、芬妮亞當、珍摩露、蕾蒂莎卡斯塔、娜坦利貝葉、馬修亞瑪希、諾曼阿頓……
February 6, 2009
請等等我
跟大家拜個晚年,我回來又走,走了又回來,就是沒時間跟大家說什麼。實在太忙《臉》的剪接和台北部分拍攝的籌備,還有蔡李陸咖啡…忙到不可開交。但是看到這裏這麼多的點閱率,實在應該跟大家說點什麼。想辦法這幾天抽空寫一點回應,你們可以等我嗎?
http://www.wretch.cc/blog/tsaidirector
[文 蔡明亮]
潘國靈專訪﹕文字的距離與親密
文章日期:2010年9月19日
【明報專訊】當閱讀一本好書時,情感觸動,某種很私人的共鳴感在縈迴,好像作家為你在黑暗中亮了一盞微光。潘國靈的作品就是給我這種共鳴感﹕很私密但又很坦誠,很深入但又很溫柔,很精準但又很曖昧,很不妥協但又有種安撫。作家作品往往有許多詮釋閱讀的可能,而潘國靈的作品無疑富有許多詮釋閱讀的角度,不過,這回,我更願意當一個純粹閱讀者,把閱讀後衍生的問題問及潘國靈,然後,我發現潘國靈說話就是一篇文章。訪問中他說好的讀者難求,然而,訪問他後,我知曉,其實首先還得有好作家。
夏﹕夏芝然
潘﹕潘國靈
圖﹕陳智良
執迷不悔即是癡
夏﹕你的短篇小說集《親密距離》中,〈波士頓與紅磚屋〉以兩間毗鄰的建築物寫一段橫跨二十多年的感情、〈貧淚人〉寫切洋但淚腺閉塞的感覺,都給我意念很獨特的感覺,這些意念如何得來?
潘﹕樹上的蘋果掉下來,其實也在樹上掛了很久。都是日積月累,可以歸諸為一種sensibility(感受力)吧。波士頓是灣仔波士頓餐廳、紅磚屋是以前的循道衛理,不僅是互相毗鄰,而且,一間是食店一間是教會,分別就是口腹與精神食糧,對照起來,由物理空間到提升為寓言,再與《重慶森林》作文本互涉,我覺得可以玩奏出非常微妙的親密與距離。而且,小說後來真的拉到去波士頓,也就不僅是二十多年的時間距離,也是城市符號的距離。要說的話,每篇意念都可以說很多,但總的來說,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上,加點奇想構思,召喚記憶,特別是你對某些東西持續的感受力,將它們熬煉成小說的意念,運用小說技巧將之發展。〈貧淚人〉那篇則稍有不同,較怪異,以極端的方式來刺激眼睛但始終無法流淚,本身就是很戲劇化的。在生活化與戲劇化之間如何遊走,我想也是小說的親密與距離哲學。
夏﹕你的小說創作,從《傷城記》、《病忘書》、《失落園》到新作,都圍繞一些存在母題如愛情、身體、城市、疾病、悖論等,為何這麼執意?
潘﹕執迷不悔即是癡。癡其實就是obsession。我想,寫小說的人都是要有點個人的執念的。執著一些存在母題,陷入反思、寫作的狀態,這對於我來說很自然,也可以說是小說的慰藉吧,它首先其實是面壁書寫,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是禱語。所以,這些存在母題是關己的,但又不獨是自己的。圍繞一些母題書寫,寫起來就好像漩渦式的轉圈,愈拉愈深,不是直線的。每本小說集,雖然收入都是短篇、中篇,但我希望它們不只是個別作品的匯集,而合起來也希望有較完整的概念,呈現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
夏﹕是的,說到概念,內地搜狐把你「香港書展作家巡禮」整個講座內容放了上網,大題是「潘國靈分享創作心得﹕我用概念寫小說」,你怎看呢?
潘﹕那大題是搜狐讀書版編輯起的,她後來給我發來電郵,說希望我不介意,「因為網路媒體的特性,要聳動,要吸引眼球,有的難免要斷章取義」,這個我是可以理解的。(夏﹕我覺得這題目很搶眼,其實蠻好的。內地好像有「概念小說」的比賽呢。)是嗎?那天講座說了很多東西,但我談得更多的確是創作的概念,或是你以上問及的存在的母題、意念的由來等。這些,我的確非常重視。但其實小說是很多東西的共同編織,人物、故事、結構、場景、概念、思考、語言特性等等,編織出來已經無法拆解,只是作為講座重點,有時會集中剖析某項。我給那個編輯回郵說﹕「其實我是用血肉寫小說呀。」說來好像說笑,但其實是真的。你問我以上意念何來?我只能長話短說。其實不少是經歷內心折磨而來,有痛才懂得反應,否則我是寫不出到肉的愛情、身體小說的。但書寫出來當然輕重有別。
作品站在作者前
夏﹕作品完成了,就是一個獨立的作品,但那又不全然是獨立,因作家的所思所想都忠誠地傾注於裏面,你能否說說作品和作家之間的關係?
潘﹕我覺得真正的作家,應該是讓自己的作品站在自己之前的,也就是,自己躲在作品身影背後便可以了,這也是一種「顯」與「隱」的弔詭。但現在的情卻恰恰相反,作者比作品站得更出,名氣往往比作品質量更高。可能現在是一個「表演型」社會,作家紛紛都被拉上講壇了,而且相當密集,writer同時也是speaker。說到作品與作家的關係,當然也可從另外的角度說,譬如我們熟悉的四字詞「文如其人」、「文過飾非」,說的其實就是作家的忠誠問題。我始終以「文過飾非」為戒,而且可以說對此相當厭惡,但所謂「作家的忠誠」,我看又比「文如其人」複雜得多。作者的文字並不一定就像平日他/她所表現的自己,現實比較多遏抑、限制,文字可以釋放出,或者接收不一樣的自我 可能。
夏﹕你的散文/詩集《靈魂獨舞》將出版,聽說是關於你個人私密的故事,為何有這種寫作想法?
潘﹕這書最初我叫它《字畫像》,英文self-portrait。就好像畫家畫了一堆畫,偶爾會為自己畫一些「自畫像」。這本書的文章也是這樣累積而成的,但我用的是文字。一篇一篇,好像一幅一幅文字的自畫像。雖然據說現在人們都很自我,但在文章中(不是透過小說轉化及滲入自傳性)直陳、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尤其在公共的專欄中,其實我一直是有所克制的。偶一為之,放任自我,有些寫了也沒發表過,給自己留,就當作存在的證物好了。但數年前阿麥書房有意以少量印刷出版一系列作家叢書,他們找我傾談,我看是少量印刷,就提出《字畫像》這寫作構思。後來這計劃胎死腹中,阿麥書房也關門了。現在這書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夏﹕我十分感興趣,這書的個人故事包括什麼?後來怎麼又叫了《靈魂獨舞》?
潘﹕此書有十章,分別是影像、身體、家園、玩樂、父母、動物、旅行、寫作、憂鬱、時光,前七章是散文,後三章是詩。書的名字常常是想破腦袋的,後來再想時大抵我是處於一種孤獨的心境,就想出這個書名,當然因為我自己的名字,「靈」字是一語雙關的。我連英文也想出來了﹕Soul Solo —— 原來這兩個字那麼相像,好像一個「重象」,字體彎彎曲曲有一種美態。說「靈魂獨舞」,其實是分裂的舞,自我跟影子跳的。沒辦法,孤獨到一定程度,影子就是你的唯一伴侶。
端坐下來別分心
夏﹕你在大學教學,又在多份報章雜誌寫專欄,我留意到你一年以來還參加不少講座活動,但新作卻多年不斷,而且絕大部分不是純粹的專欄結集。我禁不要問,你何來這麼強大的創作力?
潘﹕其實我有時也很疲累,我但願不是又一遲早會消耗殆盡的例子。生命到一定時候,就要學習以縮減可能性來增大或維持創作力。作家不是運動員,雖然寫作也是一種體力活,但應該是可以讓寫作的蠟燭燃燒得長久一點,經歷不同的季度人生。以前我迷戀「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等等,這曾經給予我莫大的力量,但原來「時間到了」,也覺無可矜誇的。日常的生活我離群索居,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在喧嘩的環境中,儘量為自己守一張寧靜的書桌。寫作到最後都是端坐下來,儘量不被分心,沒有其他法門。
夏﹕你創作的時候會考慮讀者的因素嗎?你與讀者之間,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潘﹕文學創作,鮮有先想及讀者。至於文化評論、專欄寫作,當然又有別,不同媒體有不同的目標讀者群,你開筆的時候大抵也心裏有數的,當然並不表示必然要亦步亦趨。但簡單來說,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私人與公共的關係有所不同,後者的公共論域性質應該是較強一點吧。我沒有特設平台與讀者交流,個人網站有讀者留言,也是朋友替我搞的;facebook低度運作、微博不玩。文化講座是我比較能直面讀者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有些讀者在講座裏認識了,也成為了朋友。好讀者可遇不可求。以上你提到書展那場講座全文,是一個廣州讀者,一個大學二年級生筆錄的;我在「香港書展巡迴路演──廣州站」認識她的,她說節衣縮食也要來書展一遊,結果她來了,聽了幾場講座都一一筆錄成文。我看了非常感動。內地年輕讀者對知識的渴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另有一個故事,我覺得「讀書版」值得做一個故事。有一個香港讀者,她連我一篇小說在發表時與出書時改動的一個句子,她都說得出來;早前她拿我的《第三個紐約》遊紐約,跟書本所說的地方尋索,竟然為我書本留下的尾巴,延續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譬如我在書中提及某個紐約作家故居,她剛巧與現居的住客相遇等等)。她讓我明白,好的作家難求,好的讀者更難求。
夏芝然(訪問、撰文)
編輯 曾祥泰
【明報專訊】當閱讀一本好書時,情感觸動,某種很私人的共鳴感在縈迴,好像作家為你在黑暗中亮了一盞微光。潘國靈的作品就是給我這種共鳴感﹕很私密但又很坦誠,很深入但又很溫柔,很精準但又很曖昧,很不妥協但又有種安撫。作家作品往往有許多詮釋閱讀的可能,而潘國靈的作品無疑富有許多詮釋閱讀的角度,不過,這回,我更願意當一個純粹閱讀者,把閱讀後衍生的問題問及潘國靈,然後,我發現潘國靈說話就是一篇文章。訪問中他說好的讀者難求,然而,訪問他後,我知曉,其實首先還得有好作家。
夏﹕夏芝然
潘﹕潘國靈
圖﹕陳智良
執迷不悔即是癡
夏﹕你的短篇小說集《親密距離》中,〈波士頓與紅磚屋〉以兩間毗鄰的建築物寫一段橫跨二十多年的感情、〈貧淚人〉寫切洋但淚腺閉塞的感覺,都給我意念很獨特的感覺,這些意念如何得來?
潘﹕樹上的蘋果掉下來,其實也在樹上掛了很久。都是日積月累,可以歸諸為一種sensibility(感受力)吧。波士頓是灣仔波士頓餐廳、紅磚屋是以前的循道衛理,不僅是互相毗鄰,而且,一間是食店一間是教會,分別就是口腹與精神食糧,對照起來,由物理空間到提升為寓言,再與《重慶森林》作文本互涉,我覺得可以玩奏出非常微妙的親密與距離。而且,小說後來真的拉到去波士頓,也就不僅是二十多年的時間距離,也是城市符號的距離。要說的話,每篇意念都可以說很多,但總的來說,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上,加點奇想構思,召喚記憶,特別是你對某些東西持續的感受力,將它們熬煉成小說的意念,運用小說技巧將之發展。〈貧淚人〉那篇則稍有不同,較怪異,以極端的方式來刺激眼睛但始終無法流淚,本身就是很戲劇化的。在生活化與戲劇化之間如何遊走,我想也是小說的親密與距離哲學。
夏﹕你的小說創作,從《傷城記》、《病忘書》、《失落園》到新作,都圍繞一些存在母題如愛情、身體、城市、疾病、悖論等,為何這麼執意?
潘﹕執迷不悔即是癡。癡其實就是obsession。我想,寫小說的人都是要有點個人的執念的。執著一些存在母題,陷入反思、寫作的狀態,這對於我來說很自然,也可以說是小說的慰藉吧,它首先其實是面壁書寫,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是禱語。所以,這些存在母題是關己的,但又不獨是自己的。圍繞一些母題書寫,寫起來就好像漩渦式的轉圈,愈拉愈深,不是直線的。每本小說集,雖然收入都是短篇、中篇,但我希望它們不只是個別作品的匯集,而合起來也希望有較完整的概念,呈現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
夏﹕是的,說到概念,內地搜狐把你「香港書展作家巡禮」整個講座內容放了上網,大題是「潘國靈分享創作心得﹕我用概念寫小說」,你怎看呢?
潘﹕那大題是搜狐讀書版編輯起的,她後來給我發來電郵,說希望我不介意,「因為網路媒體的特性,要聳動,要吸引眼球,有的難免要斷章取義」,這個我是可以理解的。(夏﹕我覺得這題目很搶眼,其實蠻好的。內地好像有「概念小說」的比賽呢。)是嗎?那天講座說了很多東西,但我談得更多的確是創作的概念,或是你以上問及的存在的母題、意念的由來等。這些,我的確非常重視。但其實小說是很多東西的共同編織,人物、故事、結構、場景、概念、思考、語言特性等等,編織出來已經無法拆解,只是作為講座重點,有時會集中剖析某項。我給那個編輯回郵說﹕「其實我是用血肉寫小說呀。」說來好像說笑,但其實是真的。你問我以上意念何來?我只能長話短說。其實不少是經歷內心折磨而來,有痛才懂得反應,否則我是寫不出到肉的愛情、身體小說的。但書寫出來當然輕重有別。
作品站在作者前
夏﹕作品完成了,就是一個獨立的作品,但那又不全然是獨立,因作家的所思所想都忠誠地傾注於裏面,你能否說說作品和作家之間的關係?
潘﹕我覺得真正的作家,應該是讓自己的作品站在自己之前的,也就是,自己躲在作品身影背後便可以了,這也是一種「顯」與「隱」的弔詭。但現在的情卻恰恰相反,作者比作品站得更出,名氣往往比作品質量更高。可能現在是一個「表演型」社會,作家紛紛都被拉上講壇了,而且相當密集,writer同時也是speaker。說到作品與作家的關係,當然也可從另外的角度說,譬如我們熟悉的四字詞「文如其人」、「文過飾非」,說的其實就是作家的忠誠問題。我始終以「文過飾非」為戒,而且可以說對此相當厭惡,但所謂「作家的忠誠」,我看又比「文如其人」複雜得多。作者的文字並不一定就像平日他/她所表現的自己,現實比較多遏抑、限制,文字可以釋放出,或者接收不一樣的自我 可能。
夏﹕你的散文/詩集《靈魂獨舞》將出版,聽說是關於你個人私密的故事,為何有這種寫作想法?
潘﹕這書最初我叫它《字畫像》,英文self-portrait。就好像畫家畫了一堆畫,偶爾會為自己畫一些「自畫像」。這本書的文章也是這樣累積而成的,但我用的是文字。一篇一篇,好像一幅一幅文字的自畫像。雖然據說現在人們都很自我,但在文章中(不是透過小說轉化及滲入自傳性)直陳、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尤其在公共的專欄中,其實我一直是有所克制的。偶一為之,放任自我,有些寫了也沒發表過,給自己留,就當作存在的證物好了。但數年前阿麥書房有意以少量印刷出版一系列作家叢書,他們找我傾談,我看是少量印刷,就提出《字畫像》這寫作構思。後來這計劃胎死腹中,阿麥書房也關門了。現在這書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夏﹕我十分感興趣,這書的個人故事包括什麼?後來怎麼又叫了《靈魂獨舞》?
潘﹕此書有十章,分別是影像、身體、家園、玩樂、父母、動物、旅行、寫作、憂鬱、時光,前七章是散文,後三章是詩。書的名字常常是想破腦袋的,後來再想時大抵我是處於一種孤獨的心境,就想出這個書名,當然因為我自己的名字,「靈」字是一語雙關的。我連英文也想出來了﹕Soul Solo —— 原來這兩個字那麼相像,好像一個「重象」,字體彎彎曲曲有一種美態。說「靈魂獨舞」,其實是分裂的舞,自我跟影子跳的。沒辦法,孤獨到一定程度,影子就是你的唯一伴侶。
端坐下來別分心
夏﹕你在大學教學,又在多份報章雜誌寫專欄,我留意到你一年以來還參加不少講座活動,但新作卻多年不斷,而且絕大部分不是純粹的專欄結集。我禁不要問,你何來這麼強大的創作力?
潘﹕其實我有時也很疲累,我但願不是又一遲早會消耗殆盡的例子。生命到一定時候,就要學習以縮減可能性來增大或維持創作力。作家不是運動員,雖然寫作也是一種體力活,但應該是可以讓寫作的蠟燭燃燒得長久一點,經歷不同的季度人生。以前我迷戀「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等等,這曾經給予我莫大的力量,但原來「時間到了」,也覺無可矜誇的。日常的生活我離群索居,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在喧嘩的環境中,儘量為自己守一張寧靜的書桌。寫作到最後都是端坐下來,儘量不被分心,沒有其他法門。
夏﹕你創作的時候會考慮讀者的因素嗎?你與讀者之間,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潘﹕文學創作,鮮有先想及讀者。至於文化評論、專欄寫作,當然又有別,不同媒體有不同的目標讀者群,你開筆的時候大抵也心裏有數的,當然並不表示必然要亦步亦趨。但簡單來說,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私人與公共的關係有所不同,後者的公共論域性質應該是較強一點吧。我沒有特設平台與讀者交流,個人網站有讀者留言,也是朋友替我搞的;facebook低度運作、微博不玩。文化講座是我比較能直面讀者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有些讀者在講座裏認識了,也成為了朋友。好讀者可遇不可求。以上你提到書展那場講座全文,是一個廣州讀者,一個大學二年級生筆錄的;我在「香港書展巡迴路演──廣州站」認識她的,她說節衣縮食也要來書展一遊,結果她來了,聽了幾場講座都一一筆錄成文。我看了非常感動。內地年輕讀者對知識的渴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另有一個故事,我覺得「讀書版」值得做一個故事。有一個香港讀者,她連我一篇小說在發表時與出書時改動的一個句子,她都說得出來;早前她拿我的《第三個紐約》遊紐約,跟書本所說的地方尋索,竟然為我書本留下的尾巴,延續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譬如我在書中提及某個紐約作家故居,她剛巧與現居的住客相遇等等)。她讓我明白,好的作家難求,好的讀者更難求。
夏芝然(訪問、撰文)
編輯 曾祥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