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06

思念北京〔一〕故宮 皇城根兒


什剎海前海西岸的郭沫若故居。佔地7000平方米,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園,後因和砷被抄,花園遂廢。同治年間,此處成為恭親王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時,恭親王後代把此地專賣給達仁堂樂家藥舖作為宅院。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的駐地。

K:
大約是看到人在寫北京﹐對北京的思念就如絲線樣﹐一縷縷抽出來。
真的不知道﹐思念一個城市﹐就像思念一個人﹐會有隱隱心痛的感覺。是動情的那種。
一﹕故宮﹐從小到大﹐從自己是孩子﹐到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她有太多的故事﹐尤其是太和殿。 最經典的是﹐當年我的小小男子漢﹐竟然當著皇上的大殿﹐玩了回“黃金萬兩” 。於是﹐身為媽咪的小女子﹐立刻找地方將迷彩小軍褲洗了﹐掛在太和殿的石欄杆上涼曬﹔小子就長背心蓋了光臀﹐在太和殿前的宮院里撒歡﹐等著小褲子風幹﹐等著小弟弟來會合。這樣情景﹐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想﹐很荒誕﹐對不﹖如果是寫戲﹐就很有些荒誕劇的意味。但﹐現實比戲劇更有戲劇性﹐是嗎﹖
二﹕皇城根兒。其實﹐北京城的最經典之地﹐就是皇城根兒。不論歷史﹐還是現代。曾經﹐有兩位好友帶我游“他的北京” ﹕一個是在白天﹐一個是在黑夜﹐不約而同選了“皇城根兒”。http://book.travel.sohu.com/serialize.php?id=1558《皇城根兒─胡同從這里出發》〔中國旅遊出版社〕
白天帶著走皇城根兒的﹐是中新社北京分社的社長賴海龍兄。
因小女子想看看中南海外住些啥人﹐倆人就緊貼著中南海外圍鑽胡同。記得走進了個“勞動胡同”﹐街口有板車﹐車上擺著沿口黑布鞋﹐蹲著賣鞋的人﹐教人想起老舍的《駱駝祥子》﹔
胡同里﹐其實有許多深宅大院﹐不過就已經全部被散戶分居了。從一扇扇厚實的木門﹐門外的石獅子﹐門上鏨刻的對子﹐還有灰色的老磚牆﹐膩得很精細的磚縫﹐一看就知道主人家原本非富即貴。果然﹐我們走進了一扇門板約有半尺厚的老宅子﹐一問竟然是民國時期北平第一任保安局長住過的房子﹐抗戰時期住了日本人﹐所以房子的樣式﹐又有被改為日式的痕跡﹐比如院子內的路燈。
可是﹐我在二十一世紀初﹐走進這院子﹐看到最多的倒是一個個臨時搭起的小棚屋﹐如《沒事兒偷著樂》里馮鞏蓋得那種。整個院子﹐除了主房的大屋頂﹐還可以透出當年的威儀﹐全毀了。見到一家五口﹐擠在一個棚屋里﹐進了屋子就是床。倒也樂呵呵﹐老太太還養著倆鸚鵡逗樂。就想﹐這樣的百姓﹐朴實得教人辛酸﹐也就是他們住在中南海外﹐里面的人才放得下心。
賴兄就說﹕在北京呆了十多年﹐從未想過跑到皇城根兒鑽胡同﹐看人家﹐這是第一遭。
******
之後﹐就去看什剎海前海西岸的郭沫若故居。佔地7000平方米,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園,後因和砷被抄,花園遂廢。同治年間,此處成為恭親王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時,恭親王後代把此地專賣給達仁堂樂家藥舖作為宅院。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的駐地。郭沫若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後的15年。 
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大門對面是磚砌照壁,大門內有一座小土丘。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5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臥室,東西廂房各3間。四周回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另外還有一東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院內有郭沫若夫婦親手栽種的銀杏和牡丹。
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銅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過垂花門,是由東西廂房和倆排正房組成的二進四和院,回廊、暖廊將其連為一體,迎面五間正房是郭老的臥室、寫字間和客廳,均按原狀陳設展覽。
******
午餐﹐是在什剎海的一艘小船上﹐叫了店家送烤肉上來﹐然後將船兒划到湖水中。是春天﹐就有楊柳拂堤﹐喝點暖的酒。是有點不知今夕何夕的。
*****
晚間游皇城根兒﹐是有兩次。一次是人帶我﹐一次是我帶人。
帶我的是總社專稿部同事潘旭臨﹐六三年生﹐我認的干哥﹐自稱北京“胡同串子”。可知道要看“他的北京” ﹐還是有點緊張﹐說﹕這倒是最難﹐比指定了地點﹐還要考人。我說﹕隨便﹐不用露怯。
于是﹐就在一個初春的夜﹐從長安街步行﹐走過新華門之後﹐轉進皇城根兒。要看的是夜色里的故宮角樓。
好像是一個月夜﹐長安街入夜後﹐沒有了白日的熙熙攘攘﹐寬闊得令人有踏平世界的壯志﹐果然是京城感﹐是吧﹖而那皇城根兒下的幾個角樓﹐在月夜里﹐像是舞台天幕上的剪影﹐黑漆漆很有質感。夜色里的宮牆﹐深的無邊無際﹐威嚴極了。
另一次﹐就是和北大財經班的女同學們前去﹐為了是看新華門外春天綻放的白玉蘭。也去看那角樓﹐不過幾個姑娘家嘻嘻哈哈的說笑﹐就驚了本是皇家的夜色。現在寫了﹐也是很荒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