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生死大問,實在各有其所適,可是不敢一種方法以概之。不過,有渡過門檻的指引,總歸是有勝于無吧。
誰不貪生怕死吶?尤其,是有了依依難舍之情。
《長恨歌》,不過是找到了安慰靈魂的法子罷了。
《卿卿如晤》,也是一種法子吧。
不言宗教,因為不懂。
只是記得,在緬甸仰光的大金塔下,見到青蔥年少僧人打坐冥想,數小時絲紋不動,浴佛的茉莉花,串串白無暇。
就想,宗教里,或許生死無涯,可以心安吧。實在不懂。
二哥今晚作東,我們要去過節了。
戀戀人生。
生命書﹕思生死
死亡——論
2007年9月23日
【明報專訊】編按:善寧會最近策劃出版《生死兩相安》圖文集,收錄葉青霖的攝影作品,並由不同宗教信仰、專業背景的名人撰文,表達其對生死意義的感想與領悟,作者名單包括鄭裕玲、了一法師、梁耀忠、車淑梅、張寶華、陳敏兒、黎志添、伊斯蘭聯會等。
這是其中數篇,思生死,問存在,值得細味。
生死相安,二人三囑
面對死亡,不論是自己或是家人 離去,都會很痛。不單肉體上的痛,還有心靈的痛。我們痛,因為愛;愛得深,痛得更深。我看見很多臨終者、家屬及喪親者生活在痛苦之中,臨終的不願意離去,在生的不願意放手,互相不斷拉鋸,最後,走的不安,留的也忐忑。
歸納多年從事病人及喪親輔導與研究的經驗,得出了一個可達至「生死兩相安」的實踐模式:「二人三囑」。其實,這個模式的內容,已包含本書內各分享嘉賓的人生智慧。二人者:回顧人生,不枉此生;尋找人生意義,活出豐盛每一天。三囑者:預先囑咐家人及醫護人員各項醫療指示,減少肉體痛苦;立下遺囑,安排各項離世後的事宜;感恩寬恕,叮囑和祝福家人。
實踐「二人三囑」,非一人之力可成,須得二人或全家參與才能發揮其功效。回顧人生,經歷甜酸苦辣,所遇所見每人皆不同,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論生命是長或短,都有其價值,是值得歌頌的。亦正因為生死無常,生命有限,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活在當下,欣賞及感謝此時此刻的人和事。雖不知路還有多遠,但我們可以選擇好好活,追尋人生的意義。
文/陳麗雲教授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善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願你心中平安
2006年,三個同輩親人相繼患病離世——三姐夫在澳洲、五哥在新西蘭、八弟在加拿大。
哀傷之餘,最困難的,是如何把惡耗告知住在香港,九十二歲體弱的媽媽。我和十四弟商量,他用了一個三步階的方式:第一步,先說「他」在那邊患病了;第二步,過些日子,再說「他」的病變得嚴重;第三步,再過些日子,再說「他」入了醫院,後來才不治病逝。這樣逐步作舖排,為的是讓老人家心安一些。三姐夫離世後,三姐一直不敢和媽媽通電話。反而,媽媽一得悉,就立即差十四弟撥電話,鼓足力氣親自向三姐說:「三妹,這條路人人都要行,只不過他比妳先行,妳不用太傷心吧!」母親的三句話,關慰盡在其中,女兒釋然心安。
五哥病重時,我到奧克蘭探望。一家人圍坐廳中,閒話家常。五哥展現他的豁達,用帶開玩笑的口吻說:「你們知道我最喜歡free(自由),最好火化之後,租架飛機,將我的骨灰在天空周圍撒掉。」五嫂情急說:「那麼,我將來如何找你?」他答:「將來在天堂再見嘛!」基督徒相信永生,天國再相聚,他們有祈盼,各自心安。
八弟住加拿大維多利亞,他被確診患上末期肝癌時,我往探望。西醫已宣告治癒無效,八嫂卻不肯放棄。為了另聘高明中醫,由維多利亞搬到溫哥華,到處求醫。八弟私底下平靜地對我說:「人必有一死,我預備好了。」安然接受死亡。八嫂從早到晚忙於煲藥餵飲,煮食又要遵從「戒口」,努力做各樣安排。八弟在病體痛苦的煎熬中,也乖乖地盡量配合,為使至愛的妻子心安。
人類最深切的悲哀,莫過於目睹所愛的人患上絕症,痛苦無助地步向死亡。誠然,隨生命終結,肉體一切痛苦都會獲得解脫。不過,心靈的哀慟,只有依靠心中的平安,才能獲得紓解。
為將要離世者,親人能給予最大的祝福是說一句:「願你心中平安,平安地離去吧。」為在世的親人,將要離世者能給予最大的祝福,是說一句:「願你們心中平安,平安地生活吧。」
我的感悟:生死兩相安,也許就是源於祝福,臻於互祝心中平安。願大家心中平安!送上摯誠的祝福!
文/蕭孫郁標
善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天使的笑容
神,有神嗎?神存在嗎?寧願選擇相信沒有神,如果有的話,你為何那麼殘忍?你為何那麼狠心?讓那麼可怕的事情發生?
神父來探望,我緊捉他的手:「人生為何那麼痛苦?神是否不愛我及我的家人?」神父了解我們的傷痛:「神當然愛你們,神有祂的意旨。」「我不明白!」我怒吼,「我們是好人,為何讓我們受這樣的痛苦?」神父擁抱我:「聖若瑟與聖母也是好人,他們也受了至親的大痛苦。」我哭得聲音已經沙啞:「這不幸的事情對我做人的信念造成至大的打擊,我已失去了信念。」神父肯定地說:「當然不會,你當然不會失去信念。」
神父替我親愛的侄兒祖堯祝禱,臨離去前,他緊握我雙手:「保重,神愛你及你的家人。」
人生的最痛苦莫過於此,痛苦充塞了身體每一吋空間,痛苦中想起侄兒的笑容,他曾說過他是天使,當時聽了便聽了,沒啥反應,但今天想起祖堯的笑容,近年他笑得並不多,但每次笑,都是發自內心真心的笑。祖堯已是昂藏六呎的青年,但他的笑仍如初生嬰兒般天真純潔,那是天使的笑容。
自身的痛苦,教我想到了別人的痛苦,世上還有很多像祖堯一樣善良而有愛心的人,因為他們的善良,總是把不開心深藏內心,於是容易受到情緒困擾,生活變得不開心。受到情緒困擾者的家人,同樣痛苦無助。
中國人社會,向來視情緒困擾病為忌諱,困擾者本身及家人都有不讓別人知道的傾向,也有覺得情緒困擾病並不是病,毋須看醫生服藥,自會痊癒。這種「逃避」、「自欺」的觀念,是正視情緒困擾病的大障礙。必須動搖這種舊觀念,改持開放科學的態度,面對情緒困擾問題。政府醫療體制當中,在情緒困擾病這課題上,也應與時並進,務求患者及早得到適當的協助。
現代都市人生活壓力何其大,為免不少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情緒困擾,如果不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後果非常嚴重。癌症是看得見的頭號殺手,情緒困擾是更可怕的無形殺手,奪去寶貴生命。
未來的日子,我與家人希望能夠為情緒困擾病課題盡點力,分享一些經驗和體會,不敢說喚醒,但希望能製造聲音,令社會多關注情緒困擾病的嚴重。
祖堯一生雖短暫,若能幫助別人,生命將會變得永恒。我將想到的跟家人分享,家人像看到曙光,也像是看到祖堯在天上綻放天使的笑容。祖堯走了,離開了,但精神卻在驅策我們。來!將傷痛變成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讓祖堯的一生變成光輝、永恒。
文/谷德昭
電影編劇及導演
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但大部人對它卻恐懼之極。我有一個「理論」——我們的身體比大千萬倍,但許多人一見仍被嚇得魂飛魄散;對望而生畏,如同我們在面對死亡時,那種莫名的恐懼感。
這種感受我也體會過——90年,母親心臟病發病逝,當時我遠在英國工作,無法陪伴她走最後一程路,我自責難過了好一陣。經過一段時間,我終於想通了:即使你犯下大錯,你的至親也會原諒你,因為不想看到你難過。人生無常,你無法預期死亡的來臨,自責是沒有用的,快樂的生活下去才最重要。
有了母親的「經驗」後,我更懂得面對死亡;父親在05年因肺癌入院,在他人生最後的六個月的生命中,我仍能從容面對。雖然我無法阻止死神把父親帶走,但我能珍惜大家的相處時刻,你若能積極面對死亡,也能感染身邊的人。我的父親即使面對病魔折磨仍非常勇敢,縱使身驅上有痛楚,仍不失幽默──記得有位親戚探病時問他:「你認得我嗎?」誰知臥病在,病得不似人形的父親竟反問:「不如你告訴我,你還認得我嗎?」他還不時開玩笑說,照顧他的護士,比任何醫院的都要漂亮……
父親離開了兩年,他的離去也使我難過了一段日子,但他的死亡,沒有留給我任何恐懼,每次想起父親,我就憶起他住院時的種種歡笑片斷,這成了他留給我最美好的回憶!
啟示:自責、埋恐,會令生死兩不相安,應盡快停止!
文/陳志雲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編輯:曾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