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與人文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9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位理工大學校長,專程從內地來到香港,要求參觀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並且點名要見我,說要談些重要的事情。我不認識這位校長,也不知道他想具體談些什麼,但從他們辦公室及外事處多次打電話來,確定訪問的時間,確定我會在場,知道他十分認真,而且似乎是有重大的事體要談。
他準時到來,只帶一位外事處長,寒暄之後知道,兩人都是科學家,都是留美的「海」(海歸)。來訪的目的,是讀了《中國文化導讀》由北京三聯出的簡體字版,知道我們有一套中國文化教學的新模式,想進一步了解模式的運作,如何以網路資訊科技來教傳統中國文化,如何以中國文化作為人文通識的基礎。校長一開口談話,就可以看出是個精明幹練的人,卻很謙虛,說是來學習,來取經的。我說,別客氣,我們是交流,彼此切磋,相互學習。我看校長是有備而來,不是單純的參觀訪問,不知有何見教。
他負責的理工大學創立不過十年,是個新興的理工法商為主的學校,是屬於省級的二流大學,招收的學生素質不錯,以實用科技與專業訓練為主,培養科技人才、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之類。但是他認為,這些專業技術之外,大學還得提供人文通識課程,提高文化素養,否則訓練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只是一群沒有文化關懷的技工,對於社會的長遠發展不利。
我們談得投契,就講到現在大學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急功近利。家長急功近利,只想兒女學理工法商,將來賺錢容易,可以過幸福生活;學生急功近利,順大流得文憑,學好一門專業,找事方便;老師急功近利,眼於自己的升遷,集中精力搞科研,盡量減少從事大學本科生的課程講授;學校也急功近利,把學術官僚設計的管治模式作為教育的指導方針,以排名先後作為教學好壞的標準,完全喪失了大學的理想,只剩下職場的競爭力;整個社會更是急功近利,把教育資源資產化,把大學教學產業化,讓課程規劃為社會職場鋪路,根本忘記了「百年樹人」的古訓。這位理工大學的校長說,整個社會急功近利,讓他憂心忡忡。
由此我們談到人文學科目前的處境,不但因大環境的影響,受到理工法商這些實用學科的壓迫,本身也產生了異化,喪失了人文精神與人間關懷。人文不再是教育的基礎,不再是青年成長耳濡目染的環境,反而變成了一種「學科」,變成了一個社會職場上的「專業」。人文課程的學習,變成專業學習,視同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國際貿易、商事法之類,視野愈來愈窄,愈來愈工具化、機械化、商業職場化。又因其實用性不及貨真價實的實用學科,利潤不高,沒大賺頭,也就受到理工法商專業的歧視與鄙夷。這種情若是任其發展,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將來就全無人文自覺自省能力,乖乖成為全球化職場中的高級奴工,唯利是圖,認跨國公司為祖國為衣食父母。他說,他一定要在自己的大學好好推展人文素質教育。
我喜歡這樣的理工大學校長。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