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07

鼓(add)


K,
其實,舞臺未必叫鼓聲失去與自然對話的功能呵。或許,因為全神貫注,鼓點可能有更為人本的追溯。

小女子被鼓聲真正震撼,其實只有一次:楊麗萍的《云南映象》。
記得有一幕,蓑衣鼓手從臺上蜿蜒到臺口,先手鼓,其后脫鼓,齊齊以掌擊地,蓬蓬鼓點依舊,一聲緊似一聲——以鼓點,拍擊大地!!一個女子,僅一個女子,在一排鼓手前,婀娜,隨著鼓聲,顫抖,顫抖。
小女子,被這拍擊震撼,激動莫名,其后,無以為文——因為,完全無法用文字,寫出鼓對靈魂的震撼,甚至,有點恨他。

次日,訪問楊麗萍,詢問這一幕之所以。
猜得到麼?楊回答說:那鼓點,那拍擊,是陰陽交媾!!天地、男女、陰陽、萬物。
她說,這一幕,全然來自民間,自古已然。鼓,鼓面與捶,以捶擊鼓,就是陰陽。
所以,我,寫不出。
不知,小思老師,知道這樣的答案,再見鼓,會怎樣?

鼓聲通心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5日
【明報專訊】鐘鼓之聲,都可通心。暮鼓晨鐘,是心靈的喚醒。
我一向喜歡鐘聲,因其迴響餘音,沉沉然卻飄逸致遠,領人進入無住境界。鼓聲雄渾,由鼓邊至鼓中央,擊的位置不同,聲隨意轉。鼓聲震撼,鐘聲招遠。我以為鐘是靜態,鼓是動態。《管子.兵法》說:「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足證這種動的呼喚,振奮人心。只有一次在五台山尼庵內,聽過完全令人陷入空靈的鼓聲。
我在小時候,父親因愛看舞獅,竟買了一個小獅鼓回家教我打鼓舞獅。而首次見到打鼓可以打得令人心震的,是五十年代看鼓王程岳威的表演,他打的是西洋鼓,肢體狂舞,鼓棒揮動的樣子,至今難忘。
日本各種祭儀,擊鼓較近律動,近來香港人熟悉的鬼太鼓,已是另類。非洲鼓則用手代棒,狂野宣泄成分多,曾在戶外觀看香港人玩非洲鼓,倒充滿都市嘉年華會的歡樂氣氛。在陝北,流行腰鼓,眾鼓手身體翻騰,跳躍舞動,踢起陣陣黃土,迷目障天,好壯觀,是屬民間的,是人與天的溝通。這鼓,落到劇場表演層面,就失去與自然對話的意義。
最近台灣的「優人神鼓」的《勇者之劍》,卻是文人心思的鼓藝,是修行的道藝結合,是禪與武與生命的思維呈現。據說優人在山上練武擊鼓,以獨特的肢體苦練,以求達到回歸心性的純化。他們的表演講究視覺、聽覺與演者身體挪移的融合,以鼓為主,卻也配以其他如鈸、鑼、磬、笛子等樂器。那刻意的燈光設計,演者一緩一急、一柔一剛的變化,都叫觀眾感動。但我想演者在演的過程中,比觀眾更通心。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