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那么中國文化的回歸才算“落地”。對正體字(繁體字),小女子的親近是骨子里的,我說,是“愛”。
學中文的小女子,當年最感傷的是古代漢語課。一套王力的《古代漢語》在手,先不用說通句達意,只是被那胡亂合并的“非同類項”的“同類項”簡體字,就弄得困擾不堪。有些字,已經被修整得完全看不到先祖造字的初衷了。及至上李開老師的“訓詁學”,一班簡體字下成長起來的中文系學生,叫老師困頓不堪。唯有一個黑板一個黑板板書,讓我等抄寫筆記,其實就是“再識字”。
我想,夢城之所以成為小女子的心靈故鄉,或許和那日日廝磨的報紙、雜誌,甚至招牌上的正體字有關吧,看著就安穩。阿城說,香港有清朝的感覺,我呢,有幸生活在生活致密的灣仔,朝露星夜在港島“叮鐺”上,搖搖晃晃,如醉如癡,我啊,看到的是新“清明上河圖”,那一掛掛正體字“幌子”,活生生,勾人魂。
何日,能再返鄉?字,又惹了我。
不記得名字了,一位放洋的臺灣女作家,寫了冊留洋隨筆,內地出版社先出了簡體版。女作家不言謝,因為看著“不舒坦”,覺得缺了什么。什么呢?寫字的人都“矯情”,我手我心,每一個字音型義是一體的,換了形狀,我心都不認她。后來啊,臺北的正體版出了,她說:這才是我的字,我的書。
孤陋寡聞的小女子,那是第一次看到“正體字”三個字,落淚了。
在夢城編輯那冊《東南亞踏歌行》,在后記里我寫編輯心態“戰戰兢兢”。其實,不僅僅是面對同事們豐厚的作品,怕功力不逮,我更怕自己在自以為最擅長的“字”上出紕漏——因為,簡體字環境成長的小女子,實在不敢編輯一本正體字的書籍,只為“不識字”。多麼地悲哀。
知道么,那本書校對了十二校,連MAYBOY也幫我通了一遍。期間,請港分的同事幫著看看,時不時就抓出一條蟲啊,嚇死人呢。越往后越忐忑,直到最后一校完,小女子不敢在責任編輯欄簽字,拉了總編輯周和章社長說:一根繩上的螞蚱!!
書出來了,小女子霸道地宣稱:現在,誰再捉到“蟲”,自己吃下去,誰也不許告訴我!
掩耳盜鈴吧,呵呵。
寫了半天字,忽然去翻書,因為想起一篇題為“談情說愛”的字。
文章寫道:LOVE的中文是“愛”,這個方塊字,美死了。
談情論愛,竟然把“心”包圍在中間,上有覆蓋,如珍如寶;下有盛載,戰戰兢兢,一顆心被擺放于隆重的位置,恍兮惚兮,若隱若明,僅是形體具象已足道盡男男女女的千年心事。
……
……
“愛”這個字,在古人的解釋里,本就是“心受”之意,亦即用心領受,坦誠面對自己的所思所感,容不得半分虛假;這是古人的理想期盼,做到做不到,是題外話,僅是箇中浪漫,已夠令人動容。
……
總覺得,這是小女子何時寫下的字,被人COPY了。呵呵。
正體字與簡體字
文章日期:2008年1月5日
【明報專訊】上月《開放》雜誌有文章〈正統漢字戰勝簡體字〉,說北京舉行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內地、台灣、日本、南韓參與者達成共識,決定「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將來慢慢趨向使用正體字」。並以正體字為主,把五千多個常用字進行統一標準化。
這是好消息,但是否確實呢?
原來出自南韓報紙的報道,中國內地方面指稱誤傳,說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中國使用簡體字的政策不會輕易改變。
看來,在漢字祖家,在最多人使用漢字的國度,簡體仍然橫行。可見破壞傳統容易,重新恢復就艱難。
甚至有些內地言論指摘南韓對統一漢字「太積極」,還南韓想佔有漢字主權。這類偏激言論在網上常見,愈傳愈誇張。
研討會上確有內地學者提出「簡體字與繁體字可以共存」,不過他澄清只是個人意見,並非協議。幸而現在內地經常見到若干正統漢字,書法、題字比香港流行,以傳統字體為主,往往成為雅標誌。
比起二三十年前,正體在內地已經多了存在空間,問題是官方堅持簡體字作為規範,十多億人習慣了,若要正體復興,只能像香港普選那樣慢慢「循序漸進」。
[石琪 http://www.culturesho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