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07
關于香港的“老書”
K,
在夢城,和吳康老聊天,聽他說起過這《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好像和香港中通社是有很大關聯的,其中不少是為中通社寫的“白開水”文章,向海外播發。吳老很懷念那個時代,說是中通社因此與香港的文化界,有過滿深的交道。老先生嘆息,當下中通社與夢城非黨非派的文化人士,交往淡漠了。
吳老,是在中通社成立五十周年時,與小女子聊了這些話題。此前,在菲律賓馬尼拉小女子與他們夫婦,以及他們的學生們,曾經一起有過蠻開心的聚會,因為香港培僑中學“吳老校長”的緣故。
中通社五十周年酒會,小女子在章新新社長的安排下,邀請和陪伴兩位老人。采訪中小女子冒昧請吳老在他的專欄里,為中通社寫點文字。果然,吳老在《明報世紀版》的專欄里,寫了《中通社十代傳人》,講述那一代文人與中通社的淵源;之后,在《文匯報》的專欄里,吳老撰文介紹了中通社五十年文集中中通社總編輯之《李孝諄新聞作品集》。
很遺憾,小女子一直約訪吳老講人生故事,卻是因為總是雙方時間不合,沒有完成。不過,倒是成了今后去港訪問的由頭之一了;未竟心愿,還有出版界的幾老的訪談。
真是一段心靈快樂的日子。很懷念。
香港文學辭典﹕作家大召集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找五十位作家出一部合集,即在今天也不易達成吧。一九六一年出版的《五十人集》,集合了葉靈鳳、侶倫、舒巷城、何達、梁羽生、羅孚、海辛、陳實等等五十位作家的散文隨筆,分為詩和詩人、畫和畫家、海外風光、掌故與藝術等七輯,有懷人憶事的散文,也有短評和史述,如梁羽生談唐代的武俠小說,李元龍論京劇在香港,還有林靄民談水煙、高陽談酒,一些記錄生活的文章,也保留了當年的香港舊事。
文學書籍大約可分為別集、選集和合集,初接觸文學的朋友,許多都先讀選集,再讀個別作家別集。其實選集和合集都具「精選」作用,只是選集由編者來選,而合集多由作家自選。此外,選集最能見出個別編者的視野以至一個時代的文化需要,而合集則具特定的社群性,即是說,沒有一定共通性或社群背景的作家,是很難出版合集的,勉強湊合反而徒顯散亂。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版了不少具「香港」之名的選集,前此其實是以合集居多。《五十人集》分平裝及精裝本,據知是由吳其敏執行編務,畫家夏果負責裝幀設計,此外張千帆亦參與推動本書的出版,由於反應理想,很快出版了續集,名為《五十又集》,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形式相近的六人合集,如《新雨集》、《新綠集》、《南星集》和《紅豆集》等。(關關:和吳康老聊天,聽他說去起過這《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好像和香港中通社是有很大關聯的,其中不少是為中通社寫的“白開水”文章,向海外播發。吳老很懷念那個時代,說是中通社因此與香港的文化界,有過滿深的交道。老先生嘆息,當下中通社與夢城非黨非派的文化人士,交往淡漠了。吳老,是在中通社成立五十周年時,與小女子聊了這些話題。此前,在菲律賓小女子與他們夫婦,以及他們的學生們,曾經一起有過蠻開心的聚會,因為培僑中學“吳老校長”的緣故。中通社五十周年酒會,吳老在章新新社長的安排下,邀請和陪伴兩位老人,采訪中小女子冒昧請吳老在他的專欄里,為中通社寫點文字。果然,吳老在《明報世紀版》的專欄里,寫了《中通社十代傳人》,講述那一代文人與中通社的淵源;之后,在《文匯報》的專欄里,吳老撰文介紹了中通社五十年文集中中通社總編輯之《李孝諄作品集》。很遺憾,小女子一直約訪吳老講人生故事,卻是因為總是雙方時間不合,沒有完成。不過,倒是成了今后去港訪問的由頭之一了;未竟心愿,還有出版界的幾老的訪談。)
六七十年代,還有小說合集《四人集》、《市聲.淚影.微笑》,散文合集《五人話集》、《七好文集》,詩歌合集《九音鑼》、《火與雪》等。還有一本《洛美十友詩集》,單看書名以為是合集,其實全是何達一人創作,因為他實在太多筆名了,索性把不同筆名集合成一個社群,更互相砥礪和問候。(關關:提醒寫字的人,別筆名多得連自己也不記得了。只好把昔日“可能的自己”,當作老友抓來聚聚。呵呵。小心版權啊。)重讀這批書,在散佚的作品以外,還可見出一個一個散失的社群,以及他們背後共同的理念、共同的遠景。
[文/陳智德]
*******
租界.前書口﹕尋找袋裝書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L:
坐火車時,常看見來港工作的日本人,低頭閱讀他們的文庫本。每次,我總想起我們的袋裝書——如今在此城裏,依然被轉手、被流傳的小書。
香港袋裝書的出版高峰期,我尚在小學至初中階段,家裏是屬於姐姐的閱讀選擇,見她們邊看邊笑,我也趁她們不在時,偷偷拿出來讀。再次接觸袋裝書,要數高峰期之後,即它們開始步入「舊書」之列。這當然不是我獨有的感受,許多同輩友儕,漸漸成為「尋找袋裝書及其作者」的一群,各自在大街小巷發掘,然後互通消息,交換和轉讓。
本地學者陳智德的見解,我是明白的:「香港八九十年代袋裝書偏重流行文化,眼於利潤,少談出版使命,這裏是香港。不過香港袋裝書因個別編輯的眼光,還是締造了獨特的城市品味。」小說創作,現代城市生活,男歡女愛,機智聰明的思維。是的,關乎獨特的城市品味。書的開度比英文書的Mass Market 平裝本還要小,薄薄一冊,盛載精準的、香港人熟悉的描寫和語言。
可遇不可求。袋裝書偶而在地攤出現,偶而是作為有市有價的讀物,慎重地用透明膠紙包,開的是目前銷售水平的銀碼。十多年前了,去過一家賣教科書的書店,與友人隨便進去逛逛,竟發現為數不少的袋裝書逐本疊起如人一般高,標價不過是十元八塊一本。兩個年輕人待在那小書店,汗流浹背尋了大半天,漸老的店員對我們的興奮不以為然,大概因為書便宜,甚或流露出晦氣的神情。嗯,高興的,似乎只有我們。(關關:愛書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這種很私己的興奮吧。就如,最傻的笑,是一個人對著書本捧腹吧。)
袋裝書難登大雅之堂嗎。L,你一定知道,於我輩而言,那是讓我們認識此城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字寶藏。在其中,我看見一種,彷彿永遠不會緩慢下來的文字活力。
[劉美兒 書店文化事務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