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07

聆聽

K,
小女子,職業的記者,曾經的編劇,觀察、體味、思索、提問、寫字為生廿年。
時時提醒自己,“看”未必“見”,“聽”未必“明”,“行”未必“通”……
思索的心,才“看”得“見”,想起王曉鷹的《盲流感》;開放的心,才“聽”得“明”,想起失聰的貝多芬……
其實,“看見”與“聽明”,未必只是針對外在世界;人的內在世界,更需要沉靜地去體味吧。
尤其,是自己。
躲不過。騙不了。

聆聽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我發覺自己愈老,想得、說得愈多,愈難聽別人說話。
我所指的﹐不是單單把別人所說的,經耳朵或眼睛的神經系統進入思考系統,然後隨記億系統的自然新陳代謝而失蹤於無形。曾有人說過「聽是聽見了,卻不明白」,可能正是用來形容人聽見很多,但是「左耳入右耳出」,根本沒有真正聆聽別人所想要說的。
要真心聆聽,就得要用心明白,別人的說話背後,他真正關注的是什麼。人的表達能力,有差異亦有限制;語言亦有含糊及局限。因此要聆聽,聽者就要更用心接收信息。不單是說者表面所說的,更要把說者提出論說的整個背景,都注入你的思想系統內,以你的分析能力,把這些信息處理及儲存,並與你現有的想法互動影響,你才能真正明白別人真正想要說的,那才是真正地聆聽別人。你會說,這要求太高了,現代人何來那麼多空間去聆聽?
這正是為何我們現在愈來愈少聆聽。我們用多少時間聆聽配偶的說話、父母的說話、兒女的說話、朋友的說話、同事的說話、敵人的說話,甚或天的說話?
我發覺自己愈陷入一個完全由自己的思想及自己的言說所充斥的個人世界裏,外界的言說就愈難進入我的思想系統了。這代表了什麼呢?可能是我要少說一點,真正的多聆聽一點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參加過合唱團?在大合唱時,我總懷疑別人有沒有一起唱,因我只聽得見自己的歌聲。但當我不再唱時,我就可以清楚聽見合唱團的其他團友,都和我一樣,正努力地唱歌。要「聽」,可能是先暫停「說」。
[戴耀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