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者的真面目/文﹕馬家輝
——諫有五,吾從孔子之諷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聖誕將至,不宜沉重,何不寫些讀些比較輕鬆卻又不失思考意義的文章?
孔夫子好像說過,「諫有五,吾從其諷」,意指諫諍的方式至少有五種,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窺諫,四曰指諫,五曰伯諫,種類繁多,而他老人家最喜歡的是第一種。諷諫也者,「智也,患禍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可見嘲諷之道,智者樂為,深有可取也。
好吧,諷就諷,誰怕誰?
1. 哪一個康有為?
王維基先生敗走亞視,寫了文情並茂的動人聲明,一看其用詞彙,即知此公乃不折不扣成長於香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仔」,因為,他左一句「情永在」感嘆,右一句「康有為」感觸,再加一句什麼「結婚的並不是最愛的」感慨,非常明顯是因為看得太多《大地恩情》《鱷魚淚》《啼笑姻緣》之類電視劇而深受其對白台詞影響,下筆成文,難免隨手撿拾此等俗濫詞藻。由此可見,香港電視劇文化之深入民間,遠比想像中既深且入。
自比康有為,是有大志的,但問題是,康有為搞過不止一次「政治冒進主義」,維基先生說他鼓吹廢除八股文,應是指「百日維新」那回,該番冒進,確實短命,轟轟烈烈地搞不到一百天即遭慈禧太后打壓以終,可是,再短命,在時間上亦比維基先生的「十二日維新」來得長啊,更何,新政廢止後沒多久,慈禧太后重拾了安全感,亦已重新起用新政諸人,把康梁政策實踐行之。
廢政之舉,純屬政治鬥爭結果,這位老太並非討厭新政,因為當時的許多新政意念已是許多官民共識,絕非康南海之獨家發明,慈禧太后只是痛恨新政不由己出,擔心光緒因搞新政而奪權。要搞,就要由老娘搞,不准由你小子搞!
其實,僅就時間長短而言,維基先生之類近康有為,應是指第二次搞政治冒進的康有為,那一次,是1917年,孫中山早已革命成功,滿清倒台,民國初立,然而軍閥割據,互打群毆,混亂之際,「辮子軍閥」張勳殺入北京,於7月1日連同康有為擁立溥儀再度登基為王,史稱「張勳復辟」或「丁巳復辟」。
這場鬧劇初時搞得有模有樣,康有為身穿滿清朝服,每日在太和殿上向溥儀跪拜高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溥儀後來寫回憶錄,亦謂真以為大清王朝從此將再創400年盛世。可是,12天以後,以段祺瑞為首的「討逆軍」打進京城,張勳和康有為都屁滾尿流地逃亡保命。
12天,剛好12天,維基先生之自比康有為,與其比之於維新改革,不如比之於短命復辟,更為神似,更為類近。
2. 哪一個陳水扁?
陳水扁無保獲釋,等候訴訟,他日開庭,勢必出現一場「世紀大審判」,台灣司法若能實踐這正義一關,必將崛起,以民主和法治之尊之嚴,光榮地站在亞洲世界以至全球國家面前。民主和法治,向來不離不棄,台灣早已有了普選,但這只是民主改革的第一階段,目前福爾摩莎正在面對第二階段的嚴峻挑戰,唯望台灣官民皆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制之服之。
陳水扁之貪瀆官司,其實不止涉及一個家庭之貪瀆,更不止涉及其黨羽爪牙之貪瀆,而更指向社會的整體腐敗,且看此案愈掀愈臭不可聞,遭傳訊問話的企業竟然多達數十間,似乎人人都曾向陳家進貢獻媚,如果陳氏夫婦有罪,難道這些附權以謀利的資本家就是清白?有收賄者,必有行賄者,他日開庭,台灣司法能否公平地處置陳水扁是一個問題,能否公平地審判曾經向他送錢的資本家又是另一個問題,若只有前者而沒有後者,絕不能說是正義。
在偵訊過程裏,前十天,有一位台灣企業家慨然捐出兩億台幣予慈善機關,又自願放棄今年度的兩千萬台幣薪酬,目的是向社會「致歉」,因為他曾經向陳氏家族送錢。致歉?犯法就是犯法,致歉頂多減刑,難道可以免於起訴?若尚未起訴,又尚未判罪,此身仍被假定為「清白」,你無緣無故致什麼歉?這樣的致歉,豈不等於自首?為什麼台灣法院不立即予以拘控起訴?是溫情作用?是投鼠忌器?我實在看不太懂。
陳水扁為政多年,一再扯謊,最早拆穿其假面具而且拆穿得最有力量的人,是李敖。早在8年前,李敖已經出版了一本《陳水扁的真面目》,列舉其貪瀆弄權事實,行文之有力與逗趣,無人能及。譬如說,為了阻撓真正的三通,陳水扁曾經鼓吹「單向直航」,亦即只能由台灣去大陸,不准由大陸來台灣,此乃閉門造車,強人所難,如同李敖諷之曰﹕「單向直航的最大特色是只許我到你家,不許你到我家,共有四種。一、去妓院;二、去金屋藏嬌的二奶家;三、陳進興式『單向進出』(強姦也);四、水扁式『單向直航』。觀阿扁之笨,朝野皆知矣。」
陳水扁曾以偽君子之姿瞞騙世人,最終亦讓大家看見他原來是真小人。兩個陳水扁,我們都被騙得太慘了,也就不得不加倍佩服先知李敖。
3. 哪一個毛澤東?
或許搞政治的人,絕對不能只有一個真面目,否則,一定沒法在政治鬥爭之中出線,反必被別人鬥得頭破血流。
毛澤東不就是最特大號的例子了嗎?多年以來,自從政以來,毛潤之先生之對黨內同志、黨外人民,以至於一手把他扶上寶座的蘇聯老大哥,皆曾換上千百副臉孔,令人猜他不透,並因猜他不透而屢吃其虧。周星馳有句經典對白叫做「咁易畀你估到,我仲係賭神?」,用在毛澤東身上,亦正適合。
有關毛澤東之「靈活面目」,北大教授楊奎松在多部著作裏皆有所婉轉闡述,由香港三聯出版於8年前的《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尤有詳盡材料,其中一條材料很有趣,原來毛澤東曾於30年代發此高論﹕「我常覺得,馬克思主義這種東西,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的。中國自從有那麼一批專門販賣馬克思的先生們出現以來,把個共產黨鬧得烏煙瘴氣,白區的共產黨為之鬧光,蘇區與紅軍為之鬧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吃了馬克思主義太多的虧。」
中國開放改革30年,一言蔽之,其實可以稱為「去馬克思化」,如果領導人早點想想毛澤東說過的上述話語,開放進程和改革步伐,必可更快更深。
毛澤東,並非永遠是錯的。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