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08

鄭培凱:春秋的絲綢

春秋的絲綢
文章日期:2008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絲綢聞名世界,古希臘人就知道東方有絲綢,稱之為Seres,並以之指稱中國為「絲國」。我們小時候讀古代史,課本裏還有三皇五帝傳說,指明了是黃帝的後妃嫘祖發明養蠶繅絲,說有五千年的歷史。後來當然知道傳說的歷史不可信,黃帝究竟是否真有其人還是個疑問,遑論嫘祖發明絲綢的工藝了。但是,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從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綢片,經碳14測定,確定有五千年的歷史,倒叫人聯想,歷史研究強調的是證據,怎也會「風水輪流轉」,一似禪宗說的「老僧幼年看山是山,三十年後看山不是山,到如今看山又是山」。不但如此,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到七千年前的遺址,出現了紡織工具,以及一件骨盅上清晰蠶形雕刻,讓我們不禁要遐想,也許在七千年前,比傳說中的黃帝還要早兩千年,中國人的老祖宗就已經掌握織造絲綢的工藝了。
這些考古發現的絲綢殘片或紡織工具,固然古遠,卻都是零零碎碎的,很難拼成一幅幅完整的圖像,讓我們對遠古絲綢的工藝有一個清晰的形象認識。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紡織品,雖然時代較晚,距今「只有」兩千兩百年,倒是提供了大量絲織實物,除了帛書、帛畫之外,還有各種成衣、枕、巾、襪、香囊、鞋、袋套,其中有紗、有絹、有綺、有羅、有錦,展示了精緻美觀的絲綢工藝。到了2007年,江西靖安發現大洲坳東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絲綢,比馬王堆漢墓的年代要早400年左右,而且工藝細緻精美,令人驚歎,成了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除了墓中出現的絲綢之外,大墓中埋葬了47口棺材,其中至少有45口都是15歲至25歲的少女,每個人身旁都有紡織工具,想來是一群殉葬的紡織女工,年紀輕輕就成了陪葬的犧牲品。
沈從文以前的助手王女士,主持了絲綢發掘的剝離與保護,問我想不想去參觀一下?我說當然想,就趁在上海開會之便,抽了兩天時間,到江西靖安去了。靖安離南昌80公里,四面環山,森林覆蓋面積達百分之八九十,十分幽靜。經過了幾個古村落,基本保持明清的格局與風味,村頭村尾可見森天的香樟樹,至少也都是明清的遺老,在那裏呼吸歷史翻騰的煙塵。發掘出來的春秋墓葬,就在公路邊上,原來是開闢公路,打穿山包時意外發現了一條墓道,引得一些腦瓜子特別靈光的開路工動了邪念,夜裏演出盜墓的戲碼。說起盜墓,可是危險的勾當,即使是瞞得住地方官府與百姓,卻瞞不住自己心中猶豫未決的鬼神,難逃忐忑不安的心理焦慮,一不留意就露出馬腳,抓進大牢。靖安春秋墓葬發現的引路人,也是這樣的盜墓賊,至今還蹲在監獄裏。
終於看到了赭紅色的錦緞,閃爍詭異的光芒,躺在杉木棺材裏,裹住一段段枯骨,從春秋中晚期一直沉默到今天。錦上織彎弓狩獵的圖案,蓄勢待發,等了兩千五百年,直到現在,才如飛箭離弦,射入我們訝異的眼神。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