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007

鄭依依。皇后。浪人。

皇后的庶民意義
文章日期:2007年8月1日
【明報專訊】「七.二九」據說是「別開生面」的高官「走入人群」的創舉,然而堅持不可不拆態度的政府,只為在「平台」上表述固有立場,誠如文化人梁文道、黃毓民以至吳志森所言,令人不解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到訪的原因──她究竟有沒明白皇后碼頭的庶民意義?

公開論壇之前,本土行動一場焚香祭天地儀式說明了運動的三重意義:既然向自說自話的政府諫言如同面壁得不到回應,不如向上天、土地公與海神禱告祈求、同時傳揚「承傳」的中國人傳統,以至以灑聖水求保育之祥和、化解強行發展主義之戾氣。

誠然,「七.二九」論壇在高溫下確是氣氛激烈,然而皇后碼頭從來是氣氛平和的生活空間,且不論如今保育人士之進駐更使之如同城市的客廳,一如祭文所褒揚「平等自由之人民規劃」,這裏已成「吟詩作對、行為藝術、社運夜話、搖滾音樂」的公共空間——早在碼頭建成之初,這裏已是百姓聚腳休憩的地方,如特地前來的55歲市民朱祝英,60年代居於中環,她憶述當時哥哥患有皮膚病,每晚爸爸都會帶同他來到碼頭,浸泡尚沒有污染的海水,漸漸病也根治了;現在不也有每天來碼頭乘涼下棋的市民,或如今年30歲的黃雅各,在中環上班時也會來到這有遮蓋的地方吃午餐飯盒。他還觀察到碼頭一如其他公共空間,碼頭聚集了露宿者留宿,他問,「碼頭拆後,浪人們何處可棲?」

局長既然強調發展與保育平衡,又指將來中環海濱有8公頃多24小時不上鎖公共空間,請問局長,滅了浪人留宿的碼頭後,是否可在那些有小咖啡廳的海濱公園安置流浪者?

[文/鄭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