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2007

鄭培凱。教授的苦惱。二十四節氣。陰陽歷。

K,
 這就是學問吧﹖想起訪問鄭教授時﹐教授最頭痛的是香港大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之匱乏。好端端一本《中國文化導讀》﹐請了北大﹑清華歷史系﹑中文系﹑藝朮系的大師們編撰﹐到了香港後殖民的大學校園里﹐學生們竟然連許多基本常識都不具備﹐只好改了又改﹐甚至加上貼士。唉﹐挺佩服鄭﹑馬一班知識分子﹐在這樣貧瘠的中國文化土壤里﹐那樣執著地傳播中國文化﹐還走出大學校園﹐廣播種子在社會。實在﹐要有毅力。
  老實說﹐鄭教授的二十四節氣歌謠﹐小女子是在小學背的了。
  香港﹐還是摸不透﹐怎么氣質有那么古典的一面﹐可是卻又那么沒“文化”﹖該怎么想呢﹖

南山筆談﹕二十四節氣
文章日期:2007年8月4日
【明報專訊】不久前在台北,正趕上百年不遇的酷暑,中午時分溫度高達38.6℃,真是人間煉獄。穿過東區的巷弄,看到接二連三好幾家燒烤店,坐滿了食客,圍爐大啖,令人感到時序顛倒,陰陽錯位。古代的土財主嚮往皇家富貴,夢想坐在金鑾殿上,到了冬天,抱火爐吃西瓜,自以為享受世間至樂。生在當今民主時代,換了人間季候,大概也就是在這樣的大暑日子吃燒烤吧。
見到朋友,抱怨今年怎麼熱成這個樣子,完完全全配合了大暑的節氣。朋友說,咦,怪哉,怎麼陰曆的節氣這麼準,大暑這一天剛好就熱到了極致。我說,老兄,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不錯,可不是陰曆,是和西曆一樣的太陽曆,與春夏秋冬四季運轉合拍,與陰陽寒暑若合符節,當然準。朋友一臉疑惑,說中國的農曆不是陰曆嗎,怎麼成了陽曆呢?
不禁想起,中國的農曆是陰曆還是陽曆這問題,從來就困擾一大批現代中國人。我上小學時候,因緣際會,讀了一本講季候曆法的書,才知道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算月日用太陰曆,看的是月亮的陰晴圓缺;斷季節用太陽曆,看的是太陽的四季運行。因此,初一十五﹑元宵端午﹑七夕中秋,是陰曆;清明穀雨﹑夏至大暑﹑秋分冬至,是陽曆。我學的這一點基本常識,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不知道告訴過多少如夢初醒的同學。總是從起初的一愣,繼之以廣東人說的「眼光光,好似飲豬肉湯」的表情瞪我,然後是恍然大悟,大歎中國古人十分聰明,居然懂得使用陰陽合曆。我則大嘆現代的中國人居然如此愚蠢,而且崇洋媚外進入了骨髓,以為中國農曆只有太陰曆,中國人只會用陰曆,而陽曆就是西曆,是西方人發明的。怪哉,中國古人連觀測太陽運行的天象知識都沒有,那欽天監是幹什麼的?其實,全世界的古人,在進入農耕社會之際,都很聰明,而且相當準確地學會了觀測日月運行與季節的關係,沒那麼笨的
半年前有記者問我,香港中小學通識教育是否該教節氣,然後又問節氣是什麼,是不是陰曆?我只好把自己那一點點曆法知識,從頭到尾講了一通,對方似乎愈聽愈糊塗。解釋了十來分鐘,記者好像開了竅,突然問道,節氣是陽曆嗎?農曆不是陰曆嗎?我心想,中小學通識教育是該教節氣,以免下一代的記者還來問這樣的問題。
記者還問,節氣有二十四種,不是很複雜嗎?教小學生合適嗎?我說,春夏秋冬四季,複雜嗎?每季六個節氣,春天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天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不複雜吧?還有個方便法門,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一首詩:「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容易記吧?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