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精英到大眾全民多角參與的「戴安娜悲劇」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5日
【明報專訊】戴安娜作為王儲查理斯的王妃,人人知道她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只有她不知道。她的悲劇,是由精英到大眾全民多角參與塑造她、消耗她,她夾在傳統和現代間,「什麼也是」,也「什麼也不是」。
這是她的悲劇,也是塑造她、消耗她的現代社會悲劇。現代社會不可能「什麼也是」,很容易「什麼也不是」。現代社會的存在,是「什麼也是」和「什麼也不是」間的堅持過程。現代社會難有Being,最多只有Becoming。
但現代人拒絕接受沒有Being的現實,總寄望誰來體現人類的Being,給人類「存在感」。戴安娜是完美的對象,是希望所寄。
英女王上承千百年的傳統,自己的和別人的,都堅持Being。戴安娜不能沒有Being,她的Being和角色,都給別人界定。她的家人、英女王夫婦和王太后、查理斯、社會各黨派、政府首相、媒介,以至全世界,統統都對她有絕對不可動搖、絕對合情合理的期望,清清楚楚。
每一方面的期望形成絕對、終極、完整的合情合理性的體系,各擁資源、權力和生命力,有自主自成的、無懈可擊的運作規律。她是什麼、不是什麼,她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都給她界定好了。重重疊疊,如地殼的層疊岩。
故事的開始,幾種定義有機合組成完美的結構,昂然如泰山。白馬王子和美麗公主結婚,一開局,天衣無縫。天下馳目騁懷,恣意想像。
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原來第一天開始,大陸板塊已在挪移,互相碰撞。慢慢,慢慢,慢慢。毫釐之差擴大為千里之謬。全世界都在朝另一方向看,看出另一種事實和現實。人人拒絕相信反向的事實。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不知不覺中,人人千方百計、以人為善,顧大局力挽狂瀾,加大力度,推動毫釐之差和千里之謬不知哪個方向轉化。混亂中,人人可以繼續拒絕相信不合心意的事實,人人拒絕面對「沒有Being」的存在事實。
到今天。
戴安娜的Being,她無份界定。她掙扎,要界定自己的Being,失敗了,只成功參與界定自己的Becoming。她發現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要做什麼、不做什麼的過程,就是她的悲劇的過程,也是所有其他界定她的人的悲劇的過程(除了媒介)。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