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2007

梁振英。海港。

k,
梁召集人這篇文章很感性啊。或許,人在面對最容易被打動的事物面前,是無法掩飾感性的一面的,即使如鐵漢。

海港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4日
【明報專訊】上周末,由「創建維港」舉辦的海旁規劃設計展覽正式開幕,在中環8號碼頭向市民公開展覽80多件設計作品,發展局長林鄭月娥 主禮並致辭,參展作品接受市民評選,主辦方將選出3隊進入第二階段設計。
社會人士關心海港的未來,主動和積極提供設計方案,我認為值得嘉許。我鼓勵各界人士踴躍支持,更鼓勵家長和教師帶領我們的下一代仔細參觀。
古今中外,每一個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標誌,標誌既是符號,也往往是市民對這個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徵。世界各地的大小城市,以建築物或雕塑為標誌的不少﹕凱旋門代表巴黎、紅色鐵塔代表東京、自由神像代表紐約、大笨鐘代表倫敦、美人魚代表哥本哈根、魚尾獅代表新加坡。
用建築物和雕塑作為標誌,各有缺陷。東京和巴黎的鐵塔,除了顏色一紅一黑之外,並不容易區分;新加坡的魚尾獅雕像,體積太小,300米外不容易一眼認出。巴黎的凱旋門要到了香榭大道才可以一睹英姿,倫敦的大笨鐘也要人站在西敏寺,舉頭才可以望見。
香港的標誌是什麼?我們當然也有不少可供選擇的標誌性建築物﹕充滿現代氣息的有灣仔海旁的會展新翼,古色古香的有尖沙嘴舊火車站的鐘樓,還有策劃中的西九龍文化區建築群,相信也可以被努力推廣為世人熟悉的香港標誌。
不過我認為所有這些香港和外國建築物的標誌價值,都不及香港的海港。
海港對香港的重要性有多方面。歷史上,海港是香港的經濟命脈,我們這個城市的芳名,就有個「港」字,說明了海港和我們的親切淵源。百多年來,海港本身和海港兩岸都見證了香港的巨大變化。因此海港作為香港的標誌大有歷史文章可做。作為標誌性的城市組件,香港的海港的景觀價值舉世無雙,我們可以完全不用任何人造的建築物或雕塑,只要亮出一張寫真的照片,或抽象的繪畫,上面有一個海港,兩旁矗立高樓大廈,就知道這是香港的維港,是香港的心臟地帶。
維港的獨特,不僅在於海港。世上臨海的城市不少。新加坡、溫哥華、悉尼、紐約和東京,都可以說是臨海城市,但當中沒有一個臨海城市,心臟地帶就在海邊,而且沿海延綿兩三公里。更沒有另一個臨海城市,建設在海港的兩面。如果香港的風景是一幅刺繡,世界所有其他臨海城市都是單面繡﹕不是在城中看海,就是在海上看城。我們的城市是雙面繡﹕人在港島,前景是維港,然後是九龍,視線最後落在獅子山。身在九龍,看見的層次,是海港、港島、太平山。世上其他臨海城市,根本沒有這樣的景致。香港的海港在城市的中心蜿蜒,令這個城市的居民,每天都用種種方式,穿過和接近這個海港。港島和九龍都是一面臨海,另一面靠山,高山襯托深港,中間有無數的巍峨建築物,日間標致秀麗,晚上繽紛燦爛。我陪過無數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朋友看維港,無論在岸邊看、在海上看,或者在山頂看,朋友們都只有一個說法﹕「在這裏我可以看上一整天。」
除了臨海城市之外,世界上也有不少沿河城市,但不論是倫敦的泰晤士河、上海的蘇州河或巴黎的塞納河,水域都不夠寬闊,而且城市發展過於側重河城的單面,因此無論是在城中看河,或者在河中看城,景觀價值和香港的維港無可比擬。
歷史上,維港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土地。維港兩岸,平地極少,港島北面平地,幾乎全部由填海取得。每次填海,將海岸線推出,填海所得土地,作為擴展市中心區之用,同時也滿足道路和東西向交通需要。百多年來,新填海區的規劃和發展,都由工程主導,海堤、馬路、碼頭、抽水站、變壓站、污水站定位之後,剩餘的土地就是地產和其他發展用途。新填海區發展完成後,交通暢順,水電俱全,出入平安,功能配套合理,但就缺少了感觀上的考慮和設計,也忽視了其他人文價值,今天的海岸線和海岸區給人的感覺就是太直、太硬、太冷。過去百多年,一次又一次填海,每一次的新海岸線,在下一次填海之後就不再是海岸區,就喪失海岸區的特點和重要性,這大概是過去沒有兼顧海岸區設計的主因。這種舊規劃思維已經成為歷史,今天的中環、灣仔填海計劃,特區政府已經明確承諾,是終極方案,換句話說,新的填海計劃,將會是香港永久的海岸線,沿海兩旁,將會是香港永遠的海岸區。海岸區的設計,也將會是香港風景構圖的永久關鍵部分。
去年,美國的「城市土地學會」亞洲分會在香港辦了一場活動,請了5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就維港海岸區的設計和其他美化工程提供意見。5人當中,兩人第一次來港。5位專家只花了3天時間實地勘察,提出的意見和初步構想竟然令人耳目一新。我是「城市土地學會」的亞洲主席,依我觀察,5位外國專家的最大特點是旁觀者清,並且重視維港作為香港標誌的價值,敢於打破香港固有的思維框框。
景觀價值之外,維港岸區的休憩價值也極高,兩岸有廣闊的公眾地區,可以讓人在樹下乘涼,可以緩跑,可以拍拖,可以扶老攜幼推嬰兒車散步聊天,也可以看書、看人、看雕塑、看山、看海、看月亮、看燈光。大家都盼望維港水質改善工程可以讓我們恢復舉辦渡海泳賽,到了這一天,我們是否也可以考慮在維港海岸區把泳棚也恢復過來?金銀、鐘聲、麗池,40年前都在港島北岸。在金融中心的摩天大廈落樓就可以在海中暢泳,或者在太陽傘下看報,這情景會比華爾街金融人員拿彩色氣球上班,更可以突顯香港人的靈性和生活藝術。
只要我們有理想,敢創新、敢嘗新,維港將有無窮的活力,但機會剩下最後一次。掌握好這次機會,設計好維港的海岸區,以設計主導,以工程技術配合,我們的城市,大有條件成為世上最嫵媚、最令人艷羨的大都會。
梁振英 行政會議 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