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07

舊聞一組:我的緬甸

中新社仰光五月十六日電 題:穿越時光隧道 「回到」佛都仰光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離開節奏現代的香港,乘著國泰的波音客機一直向西,我們飛向中南半島。
  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是佛國緬甸首都仰光,一個似乎被時間遺忘的佛都。
  將時鐘調慢一個小時,端起機上供給的紅酒,我們看著「時光隧道」悠悠地閃回……「時光穿梭機」在混合著現代與傳統的泰國首都曼谷停留了一下,再次登機。已是泰航掌燈時分,飛抵仰光。
  步出機艙,熱帶濕熱的空氣撲面而來,映入眼廉的是仰光機場樸素的兩層候機室。人字型的門拱上,隱約可見佛國特有的雕刻飛簷。
  機場的入關大廳,地面鋪著舊式的米色瓷磚,中央有幾個方正的柱子,款式如同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火車站。
  幾張櫃檯在大廳一側一字排開,海關的姑娘們坐在折疊椅上,操弄著面前的舊式電腦為旅客通關,笑容裏透著質樸。
  機場只開通了一條行李傳送帶。據說因為不久前發生爆炸事件,緬甸海關加強了對托運入關行李的檢查。等了約一個小時,我們的行李緩緩轉了出來。  
出關了,幾位身著沙龍的男子,上來要幫忙拖行李,他們靠此賺取小費謀生。
  機場外,各種接機的車輛擁擠著,既有日本的皇冠、尼桑,也有德國的大眾,還有類似中國拖拉機的敞篷車。
  仰光的街道遠比想像中的平坦寬闊,兩旁的街道樹鬱鬱蔥蔥,不時有巨幅的看板閃過,韓國的LG、日本的CANON,也有袒胸微笑的美女在推廣本國啤酒。
  一輛載滿姑娘的敞篷客車從旁邊駛過。導遊曾先生告訴我們,那是工廠的班車,來接夜班的工人。
  緬甸的象徵大金塔在前方出現了,夜的燈火將其映照得金碧輝煌。不遠處有幾個孩童,在路燈下盤弄著小號的足球。
  我們被安頓在市中心四星級酒店。除了進門有保安人員,逐一檢查手袋,客房內登陸互聯網有限制外,一切與他國的星級酒店相仿。
  離酒店不遠,是一條夜市街,沿途擺放著小桌椅,人們在海風中宵夜。路邊小煙攤上,除了進口的三五、萬寶路,還有小塑膠袋裝的本地捲煙銷售。
  走進一家印度食店,老闆高高地坐在櫃檯後,十幾位年齡在十五、六歲的小夥計,赤著上身、光著腳板,呼地圍上來,一起忙著照顧我們就餐。
  在這家不賣酒的食店裏,喝著類似酸梅湯、紅茶奶的飲料,我們的心回到了純樸、簡單的好時光。完
******
中新社仰光五月二十一日電 踏訪中南半島:仰光印象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跨越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大金塔仍然是仰光之巔。記者一行是晚間抵達緬甸首都仰光的。朦朧夜色中,仍能遙見其偉岸而壯麗的身姿。
  及至到了白天,記者遊覽大金塔,目睹善男信女虔誠地浴佛禮佛的景況,便對仰光名稱之由來有了別解──仰佛之光。而實際上,仰光的緬語原意是“沒有敵人”。
  仰光是座充盈著綠意的城市,據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盧先生介紹,仰光的森林覆蓋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記者下榻的商貿飯店座落在仰光市中心,站在飯店的高處極目遠眺,不多的頗具現代氣息的建築物傲然鶴立於綠樹之間,而更多的年代稍遠的建築,則掩在綠樹叢中。
  烈日下疾行在街道間,滿目裙裾蕩漾,男女皆然(男人的裙裾稱“男沙龍”,女人的裙子謂“女沙龍”);且無論男女老幼,均著“人字拖鞋”,竟是那樣地劃一,唯有不同的是,女人的面上塗有丹丹娜以作裝飾。反觀記者及不多的幾個西方遊客的裝束,不僅讓人汗顏,更讓人難堪的是不止的汗流。而記者先前想像中應該是到處穿制服的人之景象,並未多見,反倒是穿著袈裟的和尚與尼姑隨處都是。
  商貿飯店距唐人街及仰光最有名氣的昂山市場,都僅僅幾分鐘車程。聽導遊曾先生細數,仰光唐人街竟然有大大小小街道二十多條,街內的觀音古廟、龍山堂等建築,秉承了中國的建築風格。
  據他介紹,最早的緬甸華人是在宋末元初時在此落地生根的,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而曾先生本人已是第四代華人。現居於仰光的華人大約有數十萬,多做金銀等首飾生意,家境一般較好。
  據曾先生介紹,昂山市場專做外國遊客的生意,市場內多金銀珠寶攤鋪,亦有手工藝品及油畫等藝術品攤鋪,價格較市場外貴,故緬甸人極少光顧。且市場上午十點開市,下午五時便關門,生意如何,不得而知。
  車過一處名為“SHPPPI”的建築物時,導遊告知此處便是本月上旬發生在仰光的連環爆炸案中的一處。建築物內燈亮著,樓內正在裝修,有據稱是大樓保安的一男一女在大樓入口處來回走動,大樓門前行人平靜往來,並無異樣。但記者每從外面回飯店一次,飯店負責保安的人員,均要讓記者開包檢查,當然也包括其他住店旅客,唯此讓人感到爆炸案的陰影猶存。  
週末,離開三天后又回到仰光的記者,聽說當地氣氛有些緊張,導遊說計程車這幾天都不太願意前往機場。  
仰光的夜色是沉靜的,坐在被稱五星級的商貿飯店大堂裏,在男鋼琴演奏員的伴奏下,一英文名叫“茱麗葉”的緬甸姑娘,投入地演繹著臺灣已故歌星鄧麗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頓讓人心生疑竇,此乃仰光乎?
*******
中新社仰光五月十七日電:題:“我會用華語和爺爺聊天了” --走進緬甸仰光福星語言與電腦學苑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王強強,十歲”,面前這個機靈的小男孩,一筆一畫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工整地寫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我的爸爸媽媽不會說華語,可是我已經可以用華語和爺爺聊天了。”
  這個下午,氣溫至少在攝氏三十六、七度,從政府學校剛剛放學的他,頭上冒著“蒸汽”趕到了“緬甸仰光福星語言與電腦學苑”,渴望著與祖籍國的語言文化親近。
  和小王強強一樣,有近八百位出生在緬甸的第三、四代華人,利用課餘、工餘時間走進這所由“緬甸福建同鄉會”舉辦的華文補習學校,他們的年齡大多在三十歲以下。
  原來,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種種原因,緬甸原來興盛的華文學校停辦了將近四十年,造成如今四十歲上下華人華僑,自幼失去了學習祖籍國語言文化的環境。  眼看著華人後裔將與祖籍國關係越來越疏離,當地的華人社團組織急在心頭,隨著緬甸國內形勢的緩和,他們開辦的華文補習學校,在夾縫中堅強地成長起來。
  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安排下,我們有幸來到有著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緬甸福建同鄉會”新會址,與這所頑強辦學的華文學苑愕然相遇,深深為海外華人血濃於水的親情感動了。
  甫一踏進這幢裝修一新的四層小樓,是一個華人傳統特色濃鬱的榮譽室,牆上鐫刻著新會所捐建者的姓名,懸掛著落成剪綵時的照片。
  未料轉過一個小門,我們竟然走進了一個現代氣息濃鬱的電腦教室。只見幾十套品牌各異的電腦,被整齊地安置在小巧的電腦桌上,教室的前方則是一面價值兩百萬緬幣的簇新EPSON大背投。
  陪同我們的“緬甸福建同鄉會”秘書長連甲寶先生介紹說,為了讓華人子弟在緬甸就業市場上更加有競爭力,同鄉會開辦“福星學苑”時,特意設置了這個電腦班。眼前的設備大多由華人華僑捐資購買,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也捐贈了多台電腦。
  在中國國務院僑辦的安排下,雲南大學網路科技學院的一位元歐陽副教授在此開班授徒,學生們則利用政府學校上課前、放學後的課餘時間,來此學習。
  “許老師─”,隨著連先生一聲呼喚,傳來一個音色仿佛播音員的標準普通話應答。登上二層一個閣樓式教室,我們與從國內雲南寶山一中來支援教學的許雲輝老師相見了。
  許老師年齡大約有三十歲,已經來緬支援教學半年,教授華語語言課程。此時的他,身著短衫,打著赤腳,正在鋪著木地板的新教室裏,調試上網設備;微胖的臉頰上,滲出滴滴汗水。
  “這裏的氣候比昆明熱,可是華校校長的愛鄉之心,比天氣更熱”,許老師說,“同鄉會對國內派來工作的教師很關心,專門聘請了工人,學習煮中國飯菜,照顧我們的生活。”
  許老師教授的語言班,屬於中上程度,學生的年齡在二十二至二十七歲之間,不少是緬甸高中的畢業生,也有仰光外國語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來此進修。
  學生的華語能力大約相當於國內的高小,聽、寫能力不錯,但說起話來有時還詞不達意。比如一位學生對他說:“老師,你今天一臉緊張”。原來,學生的真實意思是“老師今天很嚴肅”。  許老師說:“為了讓學生與中國傳統文化親近,每堂課上我會給學生介紹兩個成語故事,有時候還會來上一段京劇,比如霸王別姬;華人們還捐建了非常專業的語音教室,每個學生都有練習聽說讀寫的機會。”
  看到厚厚一疊華語教材,既有簡單的《看圖說話》,也有中國國務院僑辦贈送的十二冊《說話》、還有雲南僑辦贈送的《漢語教程》、《漢語寫作》與《中國文化》。
  記者好奇地翻開一冊《中國文化》,只見內裏既有中國神話盤古與炎黃,也有文化名人老子與孔子,還介紹中國歷史、地理,長城、兵馬俑、絲綢之路、四大發明都有專門章節,甚至講到了中國書法、詩歌、茶與酒,看到在薄薄的一冊教材中,包含著如此多的中國元素,海外華人華僑傳承中華文化的拳拳之心,教人如何不感動?
******
華文教育,正在以多元化的態勢逐漸恢復
中新社仰光五月二十二日電 (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近年來,隨著緬甸政府調整內外政策,中緬經貿、文化交流逐步深入,中斷近四十年的華文教育,正在以多元化的態勢逐漸恢復。
  全緬甸現有華僑華人約二百五十萬,其中祖籍閩籍人士最多、滇籍次之、粵籍居第三。其中閩、粵華僑華人主要聚居在首都仰光以及中南部地區(俗稱“下緬甸”),而北部曼德勒等地區(俗稱“上緬甸”),則以滇籍人士為主。
  據緬甸華商會、緬甸福建同鄉總會、緬甸廣東工商總會等緬華社團介紹:在六十年代緬甸排華之前,全緬甸大約有三百多所華小,初、高中華校二百多間;六十年代中後期它們全部被收歸國有,大多改為政府學校,不再以華文授課,華文學校形態基本消失。因此,如今四十歲左右的緬甸華人華僑,基本沒有受到祖籍國語言文化教育,大多不會華語。
  然而,即使在華文學校被取締時期,為了令子孫不與祖籍國聯繫中斷,不少老一輩緬甸華僑華人熱心開設家庭華文補習班,利用政府學校課餘時間授課,並且按照政府規定每班不超過二十人。也有一些華僑華人子弟,通過到寺廟念中文佛經,接觸祖籍國語言文字。
  八十年代末,緬甸政府調整內外政策,緬華文教育的環境相對寬鬆,一些家庭補習班進行了合併、擴充,華人社團以補習班名義開辦華文學校,有的規模達到了數百人甚至上千人。
  
因中緬邊貿的需要,緬北地區對華文教育需求較為迫切,在地方政府的許可下,各類華文學校紛紛開辦,不少緬甸人也將自己的子女送到華文學校學習。
  緬北還有一類果敢文學校,緬甸果敢族是明代漢人後裔,果敢文字與漢文字相同,區別是果敢文字的發音近似雲南方言。這些學校作為教授少數民族語言的學校得到緬甸政府的許可,果敢文教育始終沒有中斷。目前這類學校約有十幾所,且都頗具規模,每校學生都在千人左右,有的還辦初中和高中。因此,上緬甸的華人華僑子弟對祖籍國語言的學習沒有年齡斷層。  
相比而言,“下緬甸”仰光地區華文教育的發展較為緩慢,至今只有少數幾家華文學校,但是他們依然頑強生存,尋找發展空間。  
其中,二00二年底由緬甸福建同鄉總會捐資開辦的“福星語言與電腦學苑”,目前已經開設有八個漢語程度班、六個水準考試班、八個漢語會話班,以及五個電腦培訓班,有近八百位年齡從十歲至三十歲的華人華僑子弟在這裏補習華文。
  由緬甸華商會、緬甸福建同鄉總會、緬甸廣東工商總會等八個緬華社團聯合興辦的“東方語言與商業中心”,開辦一年多以來接受學生二百多名。先後開辦以漢語考試為脈絡的五種華語程度班,進行七個級別的半日制華語教學。同時還開辦了全日制英漢雙語幼稚園,進行完全幼兒教學。完
*******
中新社緬甸曼德勒五月二十日電 題:踏訪中南半島:漢語水準考試風行緬甸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如果結婚,你的婚禮是按照傳統由父母操辦,還是會採用其他的方式進行,請談談你心目中的婚禮”,這是曼德勒福慶學校年輕的女教師們近日調侃的話題,它也是在緬甸剛剛結束的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高等)的作文題。
  隨著中緬經貿與文化往來的深入,由華人華僑舉辦的華文教育機構,正在逐漸恢復,每年五月由中國國家教育部與緬甸國家教育部聯合舉辦的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已經舉行三年,成為各家華文補習學校的教學目標。
  據瞭解,HSK由中國教育部中國國家漢語水準考試委員會下設的國家漢語考試委員會辦公室(漢考辦)主辦,是測試第一語言非漢語者的漢語水準系列考試,如同漢語“託福”。
  HSK分為基礎、初中等和高等幾個水準測試等級考試,為院校及用人機構提供人才錄取(用)參考;還有商務、旅遊、文秘等職業水準考試系列,是用人機構招聘、選拔、培訓人才的依據。
  在緬甸,無論是緬南的仰光,還是在緬北的曼德勒,華文補習學校均風行開設“漢考班”,並以此為學生的學習成績衡量標準。
  在曼德勒福建同鄉會創辦的福慶學校,出生在緬甸的華人副校長李祖清,一位元雲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在讀博士,操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告訴記者:該校每年約有一百位學員參加HSK考試,其中除了華人、華僑子弟,也有不少是緬甸其他族群的青年,考試的通過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學校則將HSK證書,直接作為漢語專業的畢業證。
  記者瞭解到,不少該校優秀的畢業生,被派往國內學習漢語教學後,已經返回學校成為新一代的漢語教師,由於他們通曉緬語和漢語,令教學成效提高頗快。
  在學校的電腦教室,記者還看到一群年齡在十歲左右的學生,投入地在網際網路上搜索中文網站;而幾位年輕的女教師,甚至均在中文網站註冊了信箱。完
******
中新社仰光五月二十二日電 題:書香一隅 ──訪緬甸華僑圖書館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緬甸華僑圖書館座落在首都仰光市瑪哈班都拉路六百二十八號,門臉不大,但黑底金字的圖書館匾額卻極為醒目。
  圖書館設在二樓,面積不大,粗略估計也就一百多點平方米,與其說是圖書館,勿寧說似閱覽室更為確切。但它確是圖書館,成立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且館名是已故中國大名鼎鼎的文化巨人郭沫若所題!
  藏書的書櫥依牆周而立,頗高,約三米左右,直達樓層的天花板。櫥旁置一梯子,估計是作取書之用。中間一排稍低的書櫥,將整個房間一隔為二,外間有一大的彩色電視,供讀者收看。
  據緬甸華僑圖書館館長葉克清先生介紹,圖書館藏書有一萬六、七千冊,分為外國文學、歷史、地理等多個門類,大多為華文書籍。  
葉館長至為滿意的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前主任郭東坡贈送給該館的一套《中國大百科全書》,它被置於圖書館最顯眼的地方。此外,記者還看到了《資治通鑒》、《中國通史》等書籍,亦被置於顯眼的位置。記者也看到了《視點》、《中國新聞週刊》等雜誌。  
據葉館長介紹,每天約有二百來位讀者到圖書館借閱書刊。但是限於館藏圖書不多,讀者借閱便有了局限。因此才在圖書館外間置一電視,供讀者收看新聞,瞭解祖籍國的新聞事件。在緬甸的仰光、曼德勒、蒲甘等地,可以收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的一套、四套,以及鳳凰衛視的頻道。  
葉館長無奈地說,由於各種原因,圖書館的圖書更新很難,館藏的很多圖書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至今為止,尚無一本中國現當代的文學作品收藏,葉先生對此感到甚為遺憾。
  對於瞭解資訊頗為重要的報紙,大都要多個月後才能看到且量極少。葉先生表示,若能及時從平面媒體瞭解到祖籍國的資訊,是不會在圖書館放置電視的。否則怎忍心打擾在閱覽圖書時讀者的清心。
  儘管如此,年逾八旬的葉先生還是在盡力為增添圖書的事而奔走。他說,弘揚中華文化,並使之在異國的華人社會中生生不息,圖書是至為重要的媒介。即使有困難,圖書館還得辦下去,還得辦好
******
中新社仰光五月二十三日電 題:緬甸曼德勒有片華僑華人墓地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緬甸老一輩華僑華人,許多是為了討生活,才背井離鄉來到中南半島,當中不少人到老也沒能夠返回故鄉,最後的心願就是能與同胞埋在一處了”,緬甸曼德勒福慶學校的老李校長,含著熱淚講述這個埋藏在華僑華人心底的願望。
  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也叫作華城,是緬甸華僑華人聚居的主要城市。得知這裏有一片政府批給華僑華人的墳場,記者一行即刻改變行程,在曼德勒福建同鄉會理事會的陪同下前去祭拜。
  曼德勒的華人墓地位於城北十英里處,是一片五十多英畝的緩坡山地。按照在緬華僑華人的祖籍,分為福建、雲南、廣東及多省籍貫四個緊緊相連的公墓。
  車駛進福建極樂山莊中國風格的山門,只見十一英畝的山坡上,一行一行,大小一致地排滿了華人墳墓,且按照中國習俗一致座北向南。
  據李校長介紹,曼德勒的華人華僑,原先也是散葬在各處。由於中緬關係逐漸恢復,一九九0年曼德勒政府贈送了這塊土地給華人華僑作為公墓。
  於是,曼德勒的華人華僑紛紛將先人的遺骸遷來墓地,並由各個同鄉會安排墳場的格局;每年清明節,按照中國風俗,都會舉行同鄉會的公祭,與各個家族的家祭。
  記者看到,遷來的墳墓多以家族為單位,或分藏或合葬。
  墳墓大都是水泥的,且按照中國習俗,由墓基、墓棺和碑文組成。碑文大多設置在墳頭,三個兩階式中國琉璃瓦飛簷下,一個祭台,兩根立柱,三塊碑文。  
立柱與門楣上,多有一副華文對聯與橫批,概括主人一生的榮辱與心意;碑文則款式各異,除了主碑標識墓主的姓氏及立碑者外,有的還鑲嵌墓主的照片。不少墓誌銘以中國文言形式撰寫,也有華文與緬文摻雜的,少數碑文則全是緬文,大約立碑的後人只知道自己是華人,而不會書寫華文了。  
李校長的妻子,她是一位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去世了。李先生親自為妻子撰寫的對聯寫道,“紅顏壯志風雨殘夢,白雲傷懷抱恨長眠”。意即未能完成事業上的心願,也未能了卻返回故鄉的心意。
  據李校長介紹,由於一些華人華僑沒有後裔,或是墳墓已經沒有人打理,在遷墳時各個同鄉會也為他們修了合葬的大墓。
  在與福建極樂山莊相鄰的雲南公墓,記者看到公墓的山門修得壯闊富麗,以中國行書撰寫的“雲南公墓”幾個大字,蒼勁有力;公墓裏,則有不少工人正在炎炎烈日下修建墳墓。
  一陣風過,公墓裏多枝的熱帶喬木翻飛起來,在這樣一塊寧靜的山坡,有同鄉的陪伴與親人的照顧,相信那些思鄉的華僑華人游魂,多少可以得到一點慰藉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