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07

鄭培凱。張愛玲。薩特。“蛇蠍美人”。

K,
沒想到鄭培凱教授有這樣的“自我保護”法子,他老人家這樣寫,其實已經中了“蛇蠍美人”的毒了。
老話說,見不得,聽不得,碰不得,就是,心里有了。難怪,李安拍《色,戒》要和同樣“不喜歡”EILEEN的鄭教授商量。只知道錢鍾書《圍城》里有“同情兄”,不知道《色,戒》外還有“同恨人”。呵呵。
有點“此地無銀”的意思啊 。

不喜歡張愛玲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在美國東部開會,見到兩位美國漢學家朋友,一男一女,知道我剛出版了《色戒的世界》,就跟我談起張愛玲。「聽說你不喜歡張愛玲?」那口氣好像我離經叛道,成了什麼異端似的。
六七年前,在一個張愛玲學術研討會上,我曾評論張愛玲的作品,講過自己的個人感受。我說她的文字很可怕,像一條毒蛇,鑽到你的心底,狠狠嚙咬你的靈魂,慢慢吐出刻鏤在你心版的毒素,讓你永遠忘不了,人生的錦袍再華麗,也照樣爬滿了惡心的虱子。讀她的文章,就像邂逅了藍鳳凰一類的苗疆女子,在你神魂顛倒之際,已經種下了蠱毒,甘心拜倒在石榴裙下。讀張愛玲,就像吸毒,讓你感受靈魂飛上七重天的狂歡,可也就從此沉溺於文字的魔障,一生難以自拔。她令我受到蠱惑,讓我沉迷,讓我喪失了對人的信任與寬容,對自私有了縱容的理據(其他的「張學」學者則說,「是肯定自我的合法性」)。因此,我不喜歡張愛玲。
沒想到一時即興的感想,竟然成了學術圈私下定性的罪狀,流傳到美國來了。我之「不喜歡張愛玲」,在這兩位漢學家的口中,似乎成了我對張愛玲文學藝術的評價,甚至是聲討。我趕緊聲明:「我不喜歡,並不表示她不好。文學趣味是多樣的,文學成就也是多樣的。我喜歡不喜歡,是個人的意趣;她的作品好不好,另有評價的標準。張三的大肉是李四的毒藥,這是你們的俗語。張愛玲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獨樹一幟,藝術成就有目共睹,不會因為我不喜歡而有所貶低。」
女漢學家說,「你不喜歡,就會影響你的判斷,傾向負面的評價。其實,我也不喜歡張愛玲,不過,理由與你不同,不是從個人的趣味喜好來看,而是從文學價值的角度出發。從文學剖析人性的深度來看,張愛玲只看到人性的庸俗黑暗與猥瑣,看不到人性向上昇華的潛能,因此,缺乏智慧,無法寫出偉大的作品。她對人性的認識,雖然透徹,卻缺少偉大的胸懷。」男漢學家插進來說,「我不研究張愛玲,也無所謂喜歡不喜歡。不過,她的視角與眾不同,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是個異數,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講出別人不敢講的,這就是偉大的藝術成就。」
和兩位朋友分手後,想到三十七八年前初讀薩德侯爵的著作,那才是真正的「心靈震撼」。第一個反應是「青少年不宜」,是屬於「誨淫誨盜」類,要敗壞世道人心的。再仔細想想,薩德侯爵對黑暗人性的發掘與探索,真的是膽大妄為,揭開了人性的畫皮,讓我們看到人類的殘忍與縱恣可以到達什麼境地。當時教我歐洲思想史的老師就告訴我,這是十七世紀以來,歐洲黑暗心靈潛流的源頭,遠在佛洛伊德之前,對人性黑暗的「最偉大發現」。他的口氣帶點宗教的莊嚴與神秘,好像是在點傳心法,指月傳燈似的。他還說,你不必喜歡
我不喜歡張愛玲,大概就像我老師不喜歡薩德一樣。遇到冷酷美豔的蛇蠍美人,雖然震於她的「蕩地驚天絕世才」,可不一定非逼自己喜歡不可。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