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07

《此時此刻——許冠傑》

我像一片雲
我像一片雲,隨風飄遠飄近,
南北西東,留低腳印,不知傷了幾遍心。

我像一片雲,誰知飄到妳身近,
明知不應,留低愛印,無奈已經情難自禁。

今天我倆是愛人,明天請不要多問,
此刻便已是永恆,只要愛得夠深。

我像一片雲,如今北風已吹近,
留低首歌,和一個吻,期望有天重彈舊韻。
******
此時此刻何模樣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這一年,是廿一世紀回望過去的一年,特別是文化界,醞釀對七十年代那種文化滾燙欣欣向榮之景的遙想——而那個年代流行文化的標誌,豈不是許冠傑莫屬?相隔17年再推出唱片、即將舉行的大球場音樂會、還有由香港大學社會系教授吳俊雄所著的他的傳記《此時此刻——許冠傑》,所顯現的歌神和時代,又是何種模樣?
在《此時此刻》中,吳俊雄記述俞琤對歌神「型」的形容,他寫道:這個「型」字,看似虛無,卻又歷歷在目。今天重看許冠傑年輕時打band做騷的照片,我知道Teddy與俞琤所言非虛。阿Sam的外貌和型格,有一種在樂壇和大學同學之間少有的氣質:狂野,但斯文;「飛仔」,又有學識;性感,但來自鄰家;洋化,卻寫得一手好中文。他「高大」、「靚仔」、「前衛」、「開朗」、「可愛」,換句話說,許冠傑「有型」。而「型」,在一個四天供水一次和土製炸彈漫天飛的年代,是一道甘泉。「型」跟存在主義和實驗電影攜手,將香港帶入摩登。
一種怎樣的型
他謙和的回應說:「不敢說是『型』,是不同的性格和特質吧」,這些看似相對的特質的混和,他認為是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電台開始播英文歌,大家又流行洋化,加上殖民社會,漸漸整個人和香港這個華人社會一樣都變得有點中西合璧了」。
此外還有家庭的薰陶,「我父母都熱愛粵曲,我從小其實是聽粵曲長大的」,許父還是一位老師,中文修養甚好,對許冠傑的學業要求很嚴格,還「送過我一本辭典,我總愛隨身帶」,推說自己閱讀也不算廣泛的歌神,當年作曲填詞,往往隨時出口成文,他回想父親的教導說:「希望自己的中文不會讓他失望。」
而從父親到兒子、音樂漸漸成為許氏的「家族事業」,過去一兩年,許冠傑的兩位兒子Ryan和Scott都有隨他到美加、馬來西亞等地登台,父子兩代一起討論音樂,一起演出,一起構思新概念。
而他在英華念中學時,對國文老師陳耀南教的古文很嚮往,至今朗朗的背書聲然猶在耳,他指出即使文學對個人修為的影響縱使無法具體言說,也是深刻的:「其實文學是一種修養吧,許多事情都潛移默化,很多時候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
自從出道以來,許冠傑在流行音樂的階梯上逐步邁進,直至一直雄踞「歌神」的聖壇。其實在學生時代,他已光芒萬丈,還擁有歌迷,從那時起,熱愛音樂的他便努力創作音樂,給歌迷回信感覺就像跟朋友聊天那樣輕鬆暢言——難怪貴為歌神的稱號使他高高在上,仍教他與草根關係親切得很。
親力親為也許便是他與時代緊密扣連的因素之一。流行音樂在近年,才再次提倡「唱作人」的概念,在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界分工厲害,歌星只需處理表演的部分。但許冠傑一直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是音樂會表演上,每一步驟都會親身參與其中,是否如此,練就他對音樂真切、透徹的認識,感動樂迷,做成劃時代的影響?
也是時代巨輪下一員
許冠傑分析:「其實很難以現在和以前比較,以前香港樂壇剛起步,不論台前幕後、公司歌手,大家都在摸索階段,資源和支持都不多。從小夾band的,大家都習慣了『一腳踢』,公司也只是實驗階段,如何捧人、如何製作節目,全都是嘗試中,而且以前的器材較簡單,大家要全部親自參與,亦較為容易。現在時代不同了,當然又有另一番不同景象。」
「其實我也是活在時代巨輪下的一員,時代在前進,我也在努力前進,只是我喜歡用音樂記下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人與事,漸漸就像寫下了不同時代的故事一樣,當然我最希望的是,大家活在同樣背景中,都會對我唱出的故事有所共鳴。」
不過他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較喜歡以前『一腳踢』的日子。」
[文/方善云、整理/鄭依依]

》,所顯現的歌神和時代,又是何種模樣?
在《此時此刻》中,吳俊雄記述俞琤對歌神「型」的形容,他寫道:這個「型」字,看似虛無,卻又歷歷在目。今天重看許冠傑年輕時打band做騷的照片,我知道Teddy與俞琤所言非虛。阿Sam的外貌和型格,有一種在樂壇和大學同學之間少有的氣質:狂野,但斯文;「飛仔」,又有學識;性感,但來自鄰家;洋化,卻寫得一手好中文。他「高大」、「靚仔」、「前衛」、「開朗」、「可愛」,換句話說,許冠傑「有型」。而「型」,在一個四天供水一次和土製炸彈漫天飛的年代,是一道甘泉。「型」跟存在主義和實驗電影攜手,將香港帶入摩登。一種怎樣的型
他謙和的回應說:「不敢說是『型』,是不同的性格和特質吧」,這些看似相對的特質的混和,他認為是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電台開始播英文歌,大家又流行洋化,加上殖民社會,漸漸整個人和香港這個華人社會一樣都變得有點中西合璧了」。
此外還有家庭的薰陶,「我父母都熱愛粵曲,我從小其實是聽粵曲長大的」,許父還是一位老師,中文修養甚好,對許冠傑的學業要求很嚴格,還「送過我一本辭典,我總愛隨身帶」,推說自己閱讀也不算廣泛的歌神,當年作曲填詞,往往隨時出口成文,他回想父親的教導說:「希望自己的中文不會讓他失望。」
而從父親到兒子、音樂漸漸成為許氏的「家族事業」,過去一兩年,許冠傑的兩位兒子Ryan和Scott都有隨他到美加、馬來西亞等地登台,父子兩代一起討論音樂,一起演出,一起構思新概念。
而他在英華念中學時,對國文老師陳耀南教的古文很嚮往,至今朗朗的背書聲然猶在耳,他指出即使文學對個人修為的影響縱使無法具體言說,也是深刻的:「其實文學是一種修養吧,許多事情都潛移默化,很多時候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
自從出道以來,許冠傑在流行音樂的階梯上逐步邁進,直至一直雄踞「歌神」的聖壇。其實在學生時代,他已光芒萬丈,還擁有歌迷,從那時起,熱愛音樂的他便努力創作音樂,給歌迷回信感覺就像跟朋友聊天那樣輕鬆暢言——難怪貴為歌神的稱號使他高高在上,仍教他與草根關係親切得很。
親力親為也許便是他與時代緊密扣連的因素之一。流行音樂在近年,才再次提倡「唱作人」的概念,在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界分工厲害,歌星只需處理表演的部分。但許冠傑一直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是音樂會表演上,每一步驟都會親身參與其中,是否如此,練就他對音樂真切、透徹的認識,感動樂迷,做成劃時代的影響?
也是時代巨輪下一員
許冠傑分析:「其實很難以現在和以前比較,以前香港樂壇剛起步,不論台前幕後、公司歌手,大家都在摸索階段,資源和支持都不多。從小夾band的,大家都習慣了『一腳踢』,公司也只是實驗階段,如何捧人、如何製作節目,全都是嘗試中,而且以前的器材較簡單,大家要全部親自參與,亦較為容易。現在時代不同了,當然又有另一番不同景象。」
「其實我也是活在時代巨輪下的一員,時代在前進,我也在努力前進,只是我喜歡用音樂記下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人與事,漸漸就像寫下了不同時代的故事一樣,當然我最希望的是,大家活在同樣背景中,都會對我唱出的故事有所共鳴。」
不過他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較喜歡以前『一腳踢』的日子。」
[文/方善云、整理/鄭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