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07

鄭依依。民間發起的公眾諮詢。



K
知道依依一直在關注因為西九引起的公眾諮詢運動。這一篇講述的民間諮詢“模型”,是不是在夢城以外的社會發展中,有借鑒價值吶?
我們啊,正在追蹤海口填海新區是否必要,老城改造是否有效保護原生態,這些事關城市重大變化的決策,實在是需要有一個好的機制去進行。
一個城市的后悔,可能不是一代人的代價吶。
大家的事,大家商議,是為共擔吧。

不獨文化精英的事
——我們看民間發起的公眾諮詢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設計方案推倒重來,幾年的擾攘過後,新方案在網頁上喊「公眾參與活動」的口號,四十公頃的土地上,還市民十五個演藝場地、一個視覺文化綜合博物館「M+」及一個展覽中心等核心文化設施。

不過,在表演藝團及視藝文化之外,民間團體並再提出,這是一片其實總共三百多公頃的填海地,所屬的持份者豈止文化藝術專業團體與使用文化場地的觀眾?

新方案的文化設施經過一年半來文藝界的討論,然而普羅市民卻一直沒有參與意見的機會。即使方案小用子附帶漂亮的心願卡、網頁加上討論區,未來三個月的諮詢仍是老方法,辦辦展覽和論壇了事。

公眾對於此土地將來的想像與意見,怎樣表達,才會被接納考慮,確保不再如以往的公眾諮詢程序中,被意見接受態度依舊的政府聽取實行而非丟棄一旁?

西九這片土地的規劃,始自1990年代。且別說原來1991年通過的《都會計劃》(Metroplan)中,這是為發展舊區而受高密度人口影響的市民提供的總面積達21公頃的大公園計劃,「社區文化關注」、「本土行動」等民間團體提出,在1992至2007年間,西南九龍分區計劃大綱圖(Outline Zoning Plan)修改了19次,從沒主動諮詢過市民。這期間的2003年7月,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通過將小區的休憩空間(Open Use) 變為更彈性「其它用途」(Other Use),註明作「藝術、文化、商業及娛樂用」,正式提出文娛區的概念。而其後關於文娛區的諮詢,亦只在向「文化界」及「專業團體」進行表演場地的諮詢,即使2006年2月推倒重來之後,亦是「由3個文化與商界委員會繼續閉門造車,再次排除市民的聲音」。

擺脫由上而下諮詢

事實上,在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理念裏,人民對於空間議題,只要政府能擺脫自上而下的諮詢形式,並非沒有置喙的餘地。「社區文化關注」自06年3月至今年7月,舉辦過7次規劃工作坊,包括西九民間監察聯席在內,共有576名大學或中學生、教師和居民參加,由他們在空出來的填海地圖則上,盡情想像畫寫出希望建成的設施,以至動手製作模型,在紙上築構理想的西九區,希望引進這形式,應用於西九規劃上。

在經過7次市民參與規劃工作坊,「社區文化關注」得到的初步累積結果,以「市民需求」強度排序,首重有六成參加者支持設立的「公共空間」,包括適合跳舞、論壇、龍門陣等街頭文化發生的場地,售賣文化藝術產品的攤檔,舉行戲曲、戶外音樂會的藝術表演場所,有湖泊與樹蔭的綠化園林、寧靜的空間、公開展示藝術創作過程和自由發表的藝術空間等等,設施則包括帆船、電車、人力車等特色交通配套,甚至在異想天開的「摩天輪」等等,經過累積計算而歸納,可以規模出文化區不同的區域,譬如嘉年華遊樂會、或可容市民入住的公營房屋等等,真正讓適合普羅市民的意見可以表達、甚至實行。

「雖然每次都是不同的參與者,但得出來的結果還頗一致的,」「社區文化關注」發言人司徒薇不無驚喜的憶述工作坊參加者突出的構想:「例如大都希望有個大公園,也有提議建單車徑,由尖沙嘴、西九龍以至油麻地,沿整個海濱,附近興建低密度模範公屋、臨海則由本地建築師設計價廉的度假屋,周末假期可以在西九度假,使整個社區活起來,還可以邊眺望對岸港島的避風塘;甚至參加者們很具環保觸覺地提出,在西九的地上,必須是優質的土,將來十年後才會有綠樹林蔭的環境,要是像平台花園上的花盆是種不出來的。」

不約而同想到「天神村」

至於對藝術的訴求,相對於政府方案中如今被擔憂會淪為大白象的大型場館,竟有兩次參與者不約而同地,借卡通片的「天神村」形容心目中的理想藝術村:「藝術家們的工作室,都是很有個人特色的小屋,分佈在山頭,偶爾走走,在小山坡後會柳暗花明發現另一間開揚的studio,藝術家可以邊工作邊在裏邊居住,不是像坐監似的被困的。」

其實,即使立法會亦在上一次於3月份發佈的西九發展計劃小組的工作進度報告內,也提到公眾就計劃參與的重要性,在設立常設諮詢機制以外,還特別提到需「透過有系統的公眾參與活動,讓市民參與規劃過程」。但怎樣的方式,才可以有效收集與整大眾的意見?

社區文化關注」提出,要建立參與式民主的政治文化政府與專業精英都必須放權、而的社區居民則必須充權,民眾才有機會較平等地參與決策,也因此更願意來關心公共事務。

而這需要透過特定的程序與機制確立:「社區文化關注」由是建議建立一個固定的辦公地點,例如在西九舊區低租金的地方,存放相關的詳盡文,讓市民取閱。

此外,成立民間的「西九參與規劃、設計、開發與管理工作團隊」,協助各種不同的民眾來參與工作坊,「團隊」成員可以扮演提供「相對中立」的資訊與技術的協調者角色,主持各種不同的工作坊,如規劃設計及管理模式,協助參與者充分而平等表達意見、提供技術支援,如社區建築師幫不會劃圖的民眾劃出他用文字或語言描述的空間,提供訊息,真誠地記錄參與者的意見等等,以期達到幾方面——文化政策與管理、空間規劃設計、開發與財政、Studio設計與管理,建立和累積共識,最後提供兩個或以上可行性方案予市民投票選擇。

而在每個關鍵階段,定期將公眾參與的活動,透過電視等媒體廣播,市民可即場致電,發表意見,以致進行投票。而意見亦必須記錄存檔,在決策過程中給予考慮。

司徒薇解釋,「參與式規劃」需遵守特定程序,否則概念易於被混淆,例如智經研究中心也曾經以「公眾參與」為名,舉辦工作坊,但其形式偏重專業團體和以報名參加再被選出來的持份者,交流意見,但如何確保專業意見不會壟斷、溝通過程中,如何今普羅市民也能明白專業名詞、其中被邊緣化者的意見,則未必有得到接納和考慮的機會。

「在啟德的例子中,雖然市民強烈要求興建鐵路,以連接舊區與新啟德重建區,可惜卻因為鐵路造價高昂,不被政府接納。」

「社區文化關注」將於十月尾,再開展另一輪半年或以上更大規模的民間參與工作坊,會邀請國際上採用民主參與設計社區的建築師、規劃師來港分享經驗,邀請更廣泛的公眾參加,還期望政府參考,與政府諮詢同步並行,發出民間自主的訴求。
[文/鄭依依]
新方案的憂慮 還在未知的軟件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在擾攘經年後,新西九的文化設施重提上案,演藝界大致贊成新場館的設立。然而,對於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矢言會投注資源發展整體文化政策,卻仍然只聞空洞的說詞,未見整盤的打算。例如將來如何與康文署場地互相配合,藝團與場館的關係是否以駐場形式分配抑或租場,還有假使西九以吸引海外觀眾為定位,未來售票系統,是否可以改革為半年前已可為節目訂票……等等,都必須予以考慮。

至於向來爭議較大的M+博物館,其特色為彼此相關的建築群,有可移動的牆壁、天花與地板,增加策展的彈性。然而,由於計劃中的西九管理局日後須自負盈虧,M+在區內淨作業樓面面積由原來的減少30%,博物館小組委員何慶基認為一時減少面積不要緊,最重要是將來能合於管理(Manageble),同步發展,包括處理軟件上的問題,如博物館專才的引進與培訓,及如何培養觀眾欣賞和批判藝術能力的文化經驗,都是M+那加號需要涵蓋的關注。

此外,由於政府提出以190億元一筆過撥款予西九管理局來管理文化設施,以餐飲及消費方式來支持文化節目的營運方式,被批評為「Hot-Dog」政策,恐文化節施內的節目內容會為吸引大眾,以支持場地的生存,會趨於商業化製作,不適合所有文化藝術形式,有建議要成立獨立基金,發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