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07

巧與拙。利人與利己。

巧與拙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墨子.魯問》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春秋時候,魯國有一個著名的工匠,技藝非凡,人們稱他做魯班。有一次,他用木塊竹片,造了一隻喜鵲。開動了機關,這隻木製的喜鵲,便像真的鳥兒一樣,拍拍翅膀,飛上天空。飛呀飛,它能夠在天上,飛了三日三夜,也沒有落下來。全城的人,無不都抬頭去看,大聲喝彩。魯班也以此自傲,認為世上再沒有人,能夠比他的技藝更巧的了。
墨子卻對他說﹕「你造了一隻會飛的木喜鵲,技藝根本算不得是巧!」
魯班很生氣,質問﹕「這不算是巧,怎樣才算是巧?還有什麼人能夠造得出呢?」
墨子說﹕「你知道什麼是『車轄』嗎?」
「車轄」是車輛上,用來插在車軸兩頭,固定車輪的插銷,一塊小小的木片。
魯班說﹕「怎會不知道!這和我製造的會飛的木喜鵲,有什麼關係?」
墨子說﹕「你的木喜鵲,比不上那『車轄』!」
魯班更加生氣,說﹕「普通的一個木匠,也會製造『車轄』,並不需要怎樣巧的技藝,為什麼我的木喜鵲卻比不上?」
墨子說﹕「你且心平氣和,聽聽我把道理說出來。一個木匠,用一根三寸長的木料,片刻便砍削成『車轄』。這『車轄』,能夠讓車輛盛載起五十石的重量,順利地行走。能夠運載這樣重的東西,是對人有利的。你製造的木喜鵲,雖然會飛上天空三日三夜,但對人有什麼利呢?任何一件工作,對人有利的,才算是巧;對人無利的,無論花了多少心思和時間,也只能算是拙!」
魯班聽了,啞口無言。
《墨子.魯問》原文的一句是﹕「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套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改之為﹕「於人是否有利,是檢驗巧與拙的唯一標準。」你以為對嗎?
當然,這「利」字,不單指物質上的,還應包括精神上的。例如﹕使人得到美感,受到鼓勵,心裏愉快等。
[司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