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008

手機短信、電郵新年語錄


Dear all
這是歲末年初手機和電郵里的部分有趣賀詞,來自天南地北,太多哦,錄下點兒,留痕:)(以時間順序倒敘)
總之,大家新年快樂啦!


寶島二十年故事說不完,年少好遠游瞬間已中年,遙想當年事,至今常泣噓。關關小女子心血濤文字,創業艱難路說與后人知。夜半品佳作,歲月莫蹉跎。何偉祝關關春節快樂。
海南 何偉
***
春安

江城子
新春賀歲
瑞雪舞翩兆豐年,
披銀裳,展雍容;
萬象更新,
盎然春意濃。
電波傳情告乃翁,
寄相思,
恍如夢。
玉盞高擎共祝融,
祈福履,賀昌隆。
事隨心愿,
長歌平安頌。
致君萬里再征程,
添錦繡,沐春風。

(海南)梁飛賀
××××
血緣文章成書生一對,
海北島南唯兄妹相知。
上海 蘇義寧(表哥)
××××
糊糊涂涂二十生過去惟余長嘆!
迷迷蒙蒙又一年到來豈又枉心!
三亞 吳兄
×××
新年好!健生在家鄉——陳獨秀、張恨水的故鄉、佛教三祖禪寺圣地、道教第十四洞天第三十七福地——安徽天柱山,向您及全家致以最最美好的新春祝福!
四哥 王健生
×××
一生相識,來自天意;
一段友情,來自誠意;
一份暖意,來自惦記;
一句祝福,來自心底。
海南 五指山中 秦建橋
×××
難得,難忘,難再。祝好夢依舊。
香港 無名氏
×××
關兒:寧思給你拜年了!祝你和家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事業騰達萬事如意。
香港 呂寧思
×××
迎風頂雨二十年,幾多辛勞幾多累;
只因一片癡情在,換來瓊島艷陽天。
賀關兒上島20年
海南 詹長智
×××
情義無價,歲月有痕。
海南 廖小平
×××
年復一年都是春,可有你這樣的摯友,我心中的春天格外的美。我祈禱你吉星高照萬事順意,我祝愿我們之間的友情如同這美的春天。
深圳 陳文(聞子)拜年了
×××
關姐姐,時常想起和你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衷心祝福你!新年好運非你莫屬!萬事如意,鼠你有福!姚青拜年!桐桐問高天好!
北京 姚青 (港分時期好姐妹)
×××
關關寶貝你好!情人是鮮花握在手里不想撒;小蜜是火花偶爾來點小摩擦;愛人是麻花餓了才會想到她;朋友是蔥花哪里需要哪里抓。預祝我的蔥花春節快樂!
俄羅斯 列沙(在廈門大學教俄語,在海南三亞度假,自以為漢語蠻不錯。呵呵。)
×××
黨中央祝你萬事如意,國務院祝你幸福吉祥,交通部祝你出入平安,衛生部祝你身體健康,財政部祝你財運亨通,我負責把祝福傳送給你!
北京 張娟
×××
豬去鼠來,中外友人共祝您新春吉祥如意!健康幸福快樂!發來賀電的有:布什、普京、卡斯特羅、拉登、胡錦濤、劉翔、崔彤(排名不分先后)
海南 崔彤
×××
趙一凡祝你2008鼠年春節快樂萬事如意(格式極其絢爛,可惜COPY不下啦)
安徽 趙一凡
×××
戊子新年 
嵐(港)

新元一夜過深窗,亥子換新年。
堂前花後留痕處,剩空巢、待燕歸來。
時有寒天和暖,中庭深雪猶殘。

簷下尚記取紛繁,竹影下琅杆。
浮生莫道光陰短,把酒盞、三更圍爐暖 。
且看三春晴日,好風送起飛鳶。
******
………
………

2/06/2008

除夕。春聯。年飯

這是小女子擬就的今年春聯,肥仔正在寫。我去做年飯,MAYBOY裁紙中:)
短信如爆竹啦…………

芭雨椰風海南廿年景
雲箋雁字天北半生書
吾愛吾家

a link.林毅夫老師

冷與熱

K,
阿寬今天寫得好凄涼。

所以啊,最怕寂寞的我,對MAYBOY和肥仔說,我啊就要“鬧”!鬧著你們哄我,我呢就負責點評“鬧”得有沒有“水”。
“鬧”,可以把“冷”鬧“熱”,多寂寞的世界,也經不住“鬧”。歪理是吧?得看“鬧”與“被鬧”的人,是否樂意了。
人生,一場戲,獨自上場,沒有對手,難以有戲,有了對手,冷暖自知。舞臺講究搭檔,人生更是如此。
搭檔默契了,天冷,或許會更熱吶。教人煩:)

小女子祈禱,千萬不要“同蓋一張被互不相干”。怕冷,心冷。

繼續“鬧”!只在今朝,不管他日。


文章日期:2008年2月5日
【明報專訊】天寒地凍,寂寞的人應倍感寂寞
曾屬於你的那個他,在這些寒夜裏會把體溫與誰分享?
你拒絕過的他,其實不是太差吧,至少在八、九度的低溫之下,可以是一個不錯的人肉暖袋。
如果真的接受了某個他,這刻可以攬攬抱抱,讓他先把被褥睡暖暖才上,那感覺該比沒人氣的電氈好得多。
開電腦,看見一樣寂寞的人在線上,本想打句﹕「Hi,你也寂寞嗎」,還是省了,把自己「在線」的狀也取消了,你應該不想別人知你太寂寞吧。
打電話給另一個同樣孤單的朋友,最怕是電話響了很久才有人聽,那邊傳來一陣被吵醒的聲音﹕「呵,這麼冷你還未睡嗎?」能睡的人,看來不怎樣害怕寂寞。
「喂——我正跟朋友在一起,有什麼事?」
另一種情,是發現你以為寂寞的朋友其實不寂寞。「沒事,天氣冷,提你保重身體。」不,其實是想說﹕「提你我很寂寞。」
有伴侶的真如你想像般幸福嗎?未必。
他們可能比你更寂寞。
沒什麼比同蓋一張被互不相干更寂寞吧。
這時的你,可能情願單獨一個。
誰說有伴的一定可以互相依偎,一定是擁住對方,讓自己的體溫暖對方?
人人認為有伴侶的你,同樣可能在寒夜裏獨自在家,由每十五分鐘打一個電話到每一個鐘,梅花間竹地給他電話和短訊,但至今仍找不到他。
或他早已回家,把自己關在書房內,對住電腦上網,打線上遊戲,陪伴你的,是深宵廿四小時新聞台的主播,一次又一次告訴你,寒冷天氣警告已經生效。
人對人的冷,可以比天氣更冷。[阿寬 ahhfoon@yahoo.com]

關于《四代香港人》的對話

四代.人.對話
文章日期:2008年2月4日
【明報專訊】編按:「本土」作為喚起我城回歸十年後的身分意識,去年點燃社會火熱抗爭,亦催生了《本土論述》此部學術文化年刊。《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日前與「新力量網絡」及《明報》世紀版合辦座談會,就城市規劃、重構殖民管治及世代交替等議題,交流辯論。以下摘錄第三場討論「四代香港人的對話」講者之發言。
呂大樂教授一本《四代香港人》,仿如龍應台當年的《野火集》般「惹火」,鬧得爭議不絕、烽煙處處。始作俑者呂大樂、和他同為第二代香港人張炳良 、介乎第二及第三代之間的馬嶽和馬傑偉、第三代的俞若玫及第四代的朱凱迪,同台對話,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呂大樂:本土論述代代不同
回顧香港的經驗,階級往往並不像一些人想像中佔據了一個主導的位置,意思是不同階級之間雖然經歷不盡相同,但彼此之間卻存在共同的想法和期望。儘管以世代做切入點未必可以解釋所有現象,但它的相關性應該是肯定的。不同世代的香港人,其本土論述也有不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少人覺得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是外籍人士及極少數華人權貴之地,與本地一般百姓無涉;面對該大樓清拆之時,主流民意並不反對。清拆中環郵政總局,社會也沒多大理會。很多人對殖民地特點的文物、建築既無興趣,亦不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有論者會持有異議,指上述觀點只是從抽象的、宏觀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不過事實是,當年不少港人均持這種觀點和態度。
我們得承認本土論述本身就是矛盾的組合,必須尋求面對這些矛盾的方法。正如會上亦有論者指出,我們不能忽視需求面(demand-side)的因素——簡而言之,就是大眾的意見。談保育容易,有時更認為所有保留下來的建築不可改變用途。但日後大家真的有興趣到那些博物館參觀嗎?我們需要那麼多公共建築和地方嗎?又或者說,若果社會大眾真的是眾志成城支持保育工作,那又為何在拆卸之前,大家總是不聞不問,平日少有認真欣賞那些地方呢?有論者指大家是因被「麻醉」才沒有本土保育的意識,但即使如此(而我並不認同「麻醉論」),我們也應了解為何平時大眾又會甘心處於這種被「麻醉」的狀態呢?
張炳良:充滿矛盾的第二代
自己小時既嚮往「中國」,但又對中國有所卻步:喜愛閱讀「財叔」的愛國抗日漫畫、厭倦國共鬥爭、對文革 由嚮往至失望。在大學求學時,正是上世紀70年代那「火紅的年代」,「左」(指思想左傾,不是一般理解的左派)可謂是意識形態上合國粹派、社會派等不同派別大學生的共同旗幟:大家都談「認中關社」、反資反殖,甚至呼籲大學生不要登記成為當時無普選基礎的市政局的選民。其後到了80年代,遇上香港前途談判,面對不明朗的九七問題,且在世界右傾化、新保守主義抬頭下,大家亦不期然由激情回歸保守,力求一切不變,並對中國抱有懷疑,既認同回歸,又怕失去自由,於是出現民主抗共、防共的心態。就在八九年民運那一刻,香港的命運便和中國扣在一起:不過大家當時愛國熱情高漲之同時,都擔心今日的北京,就是明日的香港;「六四」後更觸發移民潮,亦讓日後香港人對大陸既愛又怕。
可以說,第二代香港人是矛盾的一代,是雜種(hybrid)的一代。但無論如何,香港本土論述的發展,都會跟中國扣在一起。
馬嶽:時間站在我們這邊嗎?
梁文道在皇后碼頭 和林鄭月娥 「各自表述」後,寫了《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梁文道的文章,有不少和我在《天星.皇后.情色》的看法相近—— 我們都想很大聲的說出:掌權的五六十世代,你們「無料到」!你們只不過是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在某個年代走上了有利的建制位置,利用各種建制權力演化成主流論述。梁文道的結論基本上是樂觀主義的:隨一次又一次的運動,支持「我們」的人已愈來愈多,隨世代轉移,「你們」最終會phase out,於是time is on our side。
我沒有那麼樂觀:現在不在權力的人,到their time has come然後掌權時,會不會仍然在「我們這邊」?很多人都曾經「進步」過,但當年的激進學生、異議分子掌握了權力後,不見得決策會更民主、更尊重不同意見、或更關顧弱勢社群;六、七十年代大學畢業的一群,是戰後較早有機會接受較多教育的一群,機會較多競爭較少,但今天的年輕人向上流動是沒有那麼容易:社會發展速度減慢,社會精英turnover較慢;此外,我感覺有異議和抗爭精神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在減少,服膺主流價值的人日多。上一代不斷透過建制力量模塑一些符合他們價值標準的社會精英,這些精英下一代掌握權力後並不一定帶來社會的進步改革,社會也可能循「前現代——後現代」的縫隙而撕裂。
俞若玫:性格分裂的第三代女性
呂大樂教授的《四代香港人》,站在男性的、父輩的本位,以線性的歷史目光,從十年計的「世代」出發,直指代際深層矛盾正在於第二代人戀棧權位,以致第三代深感「出頭無期」,第四代「打從開始便是輸家」。如果真的承認第二代「阻人發達」,也即是說幾十年來的權力架構、資源分配的邏輯、以及對理想的要求都是一樣,二、三十世代沒有另起爐灶的可能嗎?為何如此﹖
第三代歷史感稀薄,少想文化擔當,無力感強,問題意識弱,明明有很多不明白,卻以實利為依歸,做好當下事為要(但,什麼是好?)。不過,第三代不是對第二代沒有挑戰,起碼新媒體出現及於九七後,部分第三代能以新文化資本,創建第二代未能理解的天地(科技股﹗)、積極參與(是producer角色,跟第四代consumer角色不同)網絡社會及新經濟的興起。自己也曾在跨國公司(AOL)擔當要職,但當AOL 收購華納,我就確定所謂全球化,不過是一場有大吃大的資本侵略戰,也看清網上社區一樣滿佈權力羅網:男主導女受制的關係不變。
離開公司後,我力求流動的身分,認為是對應全球化媒體霸權、單一文化、性別定型的好策略;也利用彈性的時間及餘力,參與不同社會運動,特別婦女運動。我對未來婦女運動及性別身分政治是憂慮的:家庭事務委員會的成立—— 婦女作為獨立的人格及身分,為何再度納入家庭這男女權力不對等的社會關係?此外,婦女貧窮日見嚴重、性別議題被消解以至婦女參政困難大、婦女運動遇上代際問題(如年輕男孩的反挫)等問題,都不是靠第二代人讓位就解決。
馬傑偉:由現代性到主體性
我想從歷史政治變遷的角度,把四代香港人簡化為兩個階段。80、90年代的香港本土論述,主要為現代性的展現,論及規劃、法治、自由。我同意羅永生的觀察:當年香港本土論述中,「主體性」的陳述比較少。在這現象上可看到一代的香港人有其歷史條件性,因而催生某一種類型的意識。學者Hugh Baker 在 80年代這樣描述新一代香港人的誕生:「香港城市冒升獨特的新人物,他的名字叫香港人。他進取、有野心、生存力強、轉數快、能變通。他穿西服、說英語飲洋酒、開私家車、 家電講究……」這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主要建基於摩登城市價值。
70、80年代香港借助社會結構性開放、經濟起飛、英國宗主國的制度移植,較容易促成香港的現代性。即使後來出現了「民主抗共」論述,也是以「現代香港」對立「落後中國」作主軸。97 前香港人以現代價值為肌理,主體性收於現代性之下,並未走入香港故事的表述之中。97 後新香港人在現代價值之上,在權力更換的夾縫之中,要求體現民主,由保育運動、2003 年七一遊行,到爭取普選,均試圖展現主體意志。
最後一點,我認為以現代性為核心的本土論述是可發展的。除工具理性外,會否有另一種理性?講究程序管理、初階現代的城市規劃的想法,可否再進階到一個比較液態、具反思力、對民主及文化訴求敏感的新階段?這種97後的歷史環境,會否孕育不同精神面貌的「新香港人」?
朱凱迪:本土運動是生活重建
每一代固然有差不多的時代背景,但總會有政治意識分歧。我們正以這「進步版」的本土敘述挑戰主流的香港故事(也許是呂大樂和陳冠中的香港書寫)——那不是第四代對第二代的挑戰,而是一個網絡在連結後聲音大了的結果。
衝動可能源於無知,但我想也有一些共同背景,讓我們這些比較敏感的青年選擇在這時將衝動釋放出來:1)憲制——基本法 在十年間不斷變長,加添了一項又一項全國人大委的「決定」和「解釋」。我和我的一代,錯過了中英談判及八十年代基本法的草擬過程。聽說當時有所謂「契機論」,即香港應趁回歸中國的機會,改革政治及經濟制度,清理殖民地體制的流弊。最終契機並沒有把握,回歸變成保殖,香港人的憲政權力也被框限至動彈不得;2)國族——我心中的皇后碼頭還未拆,解放軍碼頭就要蓋起來。在我成長的經驗中,愛國從來都不是強加的意識,講求自發。現在則是擺明車馬的engineering,不惜功本打造新香港人,特質首重聽話(現在是說包容),更難受的是國族工程和親中右派選舉工程均已初見成效——3、4年前的董建華上街也怕被人打,現在一間又一間大學主動替他洗底,示威中大學生校友被斥無恥;3)本土——如果本土指生活的根和網絡,我們這一代很多都沒有根。有根、有脈絡、有過去的生活,是活出豐富人生的重要條件。生活的重建是自主能力的重建,在我身上不止憲制和再國族化的枷鎖,還有以前不知覺的殖民政治枷鎖。
馬家輝:左翼、新移民、性別差異
作為主持人,我只想簡短地說一下感受。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概念,很有意思,但我亦相信必有人覺得概括得不夠全面、不夠完整,因為似乎比較忽略本土左派圈子的成長和世代經驗,也沒有像中大學者周保松博士的那種「新移民」的聲音,更沒有深入理解性別之間的成長差異。希望下一屆本土論述研討會能在這些方面有所補充,或可在出版文集時有所增添。
[紀錄/陳智傑]

讀點詩吧。《林中路》

k,
程翔假釋,有媒體刊發《林中路》(羅伯特.弗羅斯特 )作喻,不過,人生的路豈是自己選擇得了?
2005年圣誕節前,港分舉行各界聯誼會,小女子負責和各國駐港媒體機構交通,當日是和程翔一桌,留有他手寫姓名的名片。印象中,程是很誠懇的前輩吧。如今,他終于回家與太太團聚,比當邁過人生一個坎,兩人。
不知前路會如何。


程翔獲釋 返抵本港
明報 5 Feb 2008
 被內地囚禁的新加坡《海峽時報》首席中國特派員程翔在2月4日已經獲得假釋,並於2月5日下午返抵本港。

 特首辦2月5日早上獲到內地當局通知,程翔已獲准假釋,並將消息通知程翔家人。內地當局表示,至今年2月4日,程翔服刑期已超過一半刑期,合乎假釋條件,內地司法及行政部門及法院依法決定,准許程翔假釋,可獲准在春節返港。

 程翔2月5日下午返抵紅磡車站,入境處將協助辦理手續。

 一向為爭取釋放程翔的程翔關注組指出,程翔獲釋是一件好事,對此感到高興,希望程翔能趕快回港,與家人團聚。

 另外,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表聲明,對程翔獲釋感到高興。特首曾蔭權對程翔獲釋感到高興,特別是新春佳節在即,對程翔能在這個時候與家人團聚,深感欣慰。

 程翔2005年4月在內地被捕,他被指於2000至2005年為台灣國家安全局蒐情報,被判間諜罪,2006年8月31日被判入獄5年,充公個人財產30萬元人民幣。
********
《林中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至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遍地,

兩條路都未經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頭。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處地方,

我將輕輕嘆息想起往事,

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我選了人跡罕至的一條,

從而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05/2008

tired cat,and her gift,friends.


从碼頭下來累壞了。約了友人在正點西餐巴黎廳聚會,結果等著等著就著了。肥仔拍照片開始有點感覺了,是吧。

收到小博士從夢城寄來的禮物!竟然是一窩小老鼠,怕,也謝:)

陳從廣州回來,他現在在廣州軍區政治部,協調五省及港澳駐軍的報道。當年海南軍區結下的友誼,回來了,立刻找姐姐:)
傅是海南省臺辦的宣傳聯絡處長,我們仨曾在部隊的安排下,環島采訪臺資農業。
妹妹在跑對臺報道,與傅合作很默契了。

2/04/2008

海南救災瓜菜活牛出島目擊記




通訊:海南救災瓜菜活牛出島目擊記
中新社海口二月四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付美斌
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量大棚蔬菜因雪災凍死,位於熱帶的海南成了名符其實的“中國菜籃子”。
商務部、鐵道部、交通部三部委官員已聯合抵瓊,會商如何及時運出海南冬季瓜菜,保障災區及港澳地區蔬菜供應。
海南冬季瓜菜禽畜出島情況如何?今晨記者在海口港碼頭,目睹了救災物資井然有序運輸的景象。
一小時四十多輛瓜菜車上下滾裝輪
九時三十分,驅車從海口港貨運地磅入口,追隨一輛十噸解放牌大貨車,進入專為出島瓜菜貨車特備的“綠色通道”停車場,車場的告示牌上寫著:海口-哈爾濱,海口-上海,海口-北京,屬於國家綠色通道網路。
停車場用紅白柵欄隔出八個車道,滿載著海南冬季瓜菜禽畜的大貨車,在現場調度的指揮下有序進入裝載區。
港區,大小十餘艘滾裝船尾部洞開靜候裝載,其中一輛已滿載瓜菜貨車以及其他車輛和旅客,正在解纜,預備啟航。
穿過一排排客貨車,記者來到停泊在港區最西邊的“信海十二號”。這艘載重一千四百五十噸的滾裝船,是目前瓊州海峽航線體型最大、設備最先進、速度最快的大型客滾船。
登船,記者目睹近二十輛滿載海南瓜菜禽畜的大貨車,在半個多小時內有序排滿了六個車道的船艙。連姓船長說:近日,每個航班都上十幾二十輛瓜菜車,夜航時相對多些。
上岸,恰見另一艘客滾船“徐運二0七”靠岸,半個小時之內有二十多輛內地前來的瓜菜車上岸。
專供港澳蔬菜活牛日夜不停出島
不少瓜菜車在車窗裏醒目擺著:“二00八海南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運輸證”。
“這個證有用麼”,記者連續問了來自山東壽光、廣東東莞、深圳的幾位車主。
“大雪災以來,運輸及公路部門,為海南冬季瓜菜出島提供便利,目前暫時免交所有過路費,平時運輸一趟需要費用七千元”,來自山東壽光市場的葛師傅告訴記者。
葛師傅運海南冬季瓜菜連續五年,是次他冒雪來海南運泡椒,在南京被堵了三天三夜:“這車泡椒運回去,年後賣才起價,預計直到四月海南瓜菜會有不錯行市。”
年輕的李先生做港澳專供已經三年,他的十噸車上品種豐富,有台青瓜、青瓜、毛瓜、紅茄、豆角。從海南永發市場上貨,貨品來自三亞、陵水的港澳蔬菜專供基地。“海南的瓜菜,從地裏起貨,到東莞分裝,進港澳市場,不超過三十六小時。大雪阻擋了北方蔬菜南下,我們的價格會好一些。”
一輛滿載海南活牛的貨車開來,一頭頭經過檢驗檢疫的牛,身上用紅漆做了標誌。車主告訴記者:運往深圳,然後供港,每天不停
駕車夾在上岸來運瓜菜的大貨車隊伍裏出港,記者感到偏于一隅的海南島,正為中國打贏這場“白色戰爭”,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
來自海南省政府資訊處的最新消息,自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雪災以來,海南已出島近十五萬噸瓜菜,主要運往武漢、長沙等冰雪重災區。海南省政府已緊急拔六百萬元,搶種擴種冬季瓜菜二十萬畝,以保障內地災後市場供應。(完)

臭美




K,
姐姐凱今早來信:兄弟姐妹過年啦該聚聚啦,今晚六點三十分本人鼎宴泰山廳恭候各位光臨。
凱,是女中豪情,她開發的萬泉河漂流,成了島上生態游的標致性項目。凱說,今天,16度,竟然還有300位俄羅斯客人,跑去野外拓展加峽谷漂流吶。
凱,是細膩女子,她一頭鉆進了黎錦,在大山里一住幾個月,挖掘黎錦傳統,把快要失傳的中國紡織源頭手藝,一點點找回來。
凱一拖三帶著部下來敬酒,小女子笑言:好羨慕你啊,總是被一群帥男子追隨著。海南真的是母系社會啊。
凱笑曰:在海南搜集黎錦、龍被,當真是,鳳在上,鳳在中,獨獨沒有龍鳳并列,或者龍在上,鳳在下噢。
于是,一班女子就囂張,對哥哥弟弟們呼呼呵呵,哈哈,喝得好開心。

凱給送了黎錦圖案的羊毛披肩,肥仔也有份得圍巾。
小女子當場披上:咱是披肩發燒友!即刻有妹妹大揭發,小女子如何在異國把銀子花光光淘披肩。
回來,兩人臭美。互相當模特。呵呵。

港出版業小地震怎不見律師

K,
行規其實就是“大石”,新晉者摸著石頭過河,哪有不濕鞋?不過,這次一篙打下一船人,救生固然重要,如何救得講究章法。
小女子覺得,不論怎樣的講究“合約精神”,都得“合情合理”。
莫非,夢城的作者群體之弱勢,請不起律師?如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就沒轍了。

文化出版界生病了, 霍震霆在哪裡?
「博益」出版集團於仍有利潤的營運狀態下倉皇結業, 在商言商, 是否一個良好的經營決定, 值得港九新界所有開設 EMBA 課程的大專院校用作討論個案, 但這個「傷感情」的商業決策之所以令文化界普遍感到不安, 或許因為它暴露了一個存在已久卻一直難以改變的惡性結構: 文化創作者所佔據的市場位置過於弱勢, 每逢遭遇有違文化期待的「不文」對待, 例吃大虧, 以至毫無招架還手能力。
且看是次事件所涉及的版權爭議。
「博益」於決定結業或所謂「中止運作」(suspend)後, 通知作者, 邀其回購書籍, 而沒被回購又沒法於四月以前在市場販售的書本, 將悉數銷毀, 半部不留; 尤有甚者, 出版社只肯讓作者回購書籍, 拒絕讓作者回購版權。
這意味, 已簽約並出書的作者他日難望將書再版, 也難令著作被放置於書店架上讓讀者購得 (因為「博益」合約大多向作者取得了「永久版權」); 已簽約而仍未出書的作者則如同中了空寶, 必須留待一段漫長日子始能把稿子交由另一間出版社處理面世 (因為「博益」合約通常註明若於交稿後十八個月內仍未出版, 視為協議失效)。 無論情況屬於前者或後者, 文化人的感受必勁不良好。
合約之事, 一個願打, 一個願捱, 有何不妥?
合約條款之妥與不妥, 屬於商業和法律問題, 有板有眼, 馬虎不得, 也不應該馬虎, 有待法界和商界的專業討論, 但一間機構在營運時如何制訂合約、在結業時如何處理合約, 則是文化問題, 值得所有關注文化的人細心探究, 尤其當一間機構以文化出版為業, 若於營運時過份霸道、 於結業時過分兇悍, 即足反映社會整體「文化生態」之沉淪不振, 沒法不令關注文化的人發出幾聲嘆息與憤慨。
「博益」之霸道與兇悍, 在於它愛以在國際出版界不常見的「購買永久版權」模式和特長合約失效時限來跟作者商談合約, 要求跟作者一紙訂終身, 年輕作者在市場資訊匱乏、欠缺專業咨詢支援、信賴企業商譽、急求出書晋身「作家」之列等主客觀因素下, 揮筆一簽, 甘受束縛, 箇中所謂「自願」, 想必包含了甚多無可奈何。
沒錯, 簽約之後, 作者確實享受到身列「博益作家群」的無形榮譽, 也分沾了「博益」行銷網絡的便利, 但換了在其他國際城市, 即使是同樣具備良好商譽的出版社, 即使是同樣願意花錢培養新人和擁有健全流通網絡的出版社, 通常亦只以五年或十年的版權時限簽訂作家, 極少也極難以終身合約把作者長期困住; 至於在作者交稿後, 出版社通常亦須在半年至九個月內出書, 極少也極難以十八個月的「長交吉期」來拖延作者。 以「博益」之專業而選擇終身之途, 顯然是吃定了創作者的市場弱勢, 決意以大欺小、以大誘小、大石壓頂、大山凌天, 令作者沒法不自綁手腳。但更關鍵的問題是, 跟作者簽訂了終身合約之後、 佔盡了作者便宜之後, 「博益」倒不見得花費了認真的心力在編書、製書、印書、推書之上, 多年以來, 它所出的書籍從內容到包裝、從概念到影響, 十年不變、廿年不變、幾乎卅年也不變, 高低雅俗倒先不論, 令人最感氣餒的是它在出版格局上的溫吞自限, 完全浪費了以大企業作為營運後盾的市場優勢, 沒能替香港社會開創或提升半點像樣的文化氣魄。
自「博益」宣佈行將銷書後, 坊間傳聞有政治團體蘊釀到洋報社門前抗議, 口號是「反對生葬香港26 年文化」云云。 此事若真, 倒令人感受矛盾, 因為如果把博益廿多年來所出版的各式袋裝書內容簡化等同為「26香港文化」, 那麼, 「香港文化」的形態與深度也確使人懷疑並悲哀; 反而, 博益廿多年來在對待作者態度上的霸道, 尤其在結業處理上的兇悍, 或許才算展現了「香港文化」的某個不堪側影, 那就是, 有風駛盡悝、得勢不饒人、佔了優勢不做事、以文化利潤為業卻以銷毀文化結業; 簡言之, 就是「中環價值」的最劣質落實。
若把討論焦點拉闊到博益結業以外, 必可發現香港出版界可議之處尚多, 縈縈大者包括版稅計算方式的糊塗與混亂 (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但皆以壓低作者所得為大前提)、版稅結算制度的欠缺與不全 (請問一下你身邊的「作家」朋友, 他們是否至少有七成人從沒收過版稅、也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出版社核算版稅真偽?)、批發流通系統的壟斷與封閉 (「次文化堂」的主事者不是經常出版了論政諷政之書而沒法在大型連鎖書店出售嗎? 你能夠在大書店買到那本<屎片醫生回憶錄>嗎?)、編輯工作者的自我審查 (不妨問一下尊子, 他的論政諷政漫畫在結集出書時有沒有受到刪減或迴避?)…..箇中種種, 有些屬於文化氣候問題, 必須經由長期的教育薰陶始能改善, 然而, 有許多卻屬於出版行業的制度建立和法例規管問題, 若掌權者、主事者能有遠見、能有大見、能有定見, 一手推動, 一手策劃, 必可收立竿見影之功, 但情況顯然是, 香港人既愛說「在商只言商!」和「中環價值萬歲!」, 誰又會多管此等文化閒事呢?
喔, 且慢, 其實應該是有人有責任去管的。 記不記得我們在立法會內仍有一位功能組別議員叫做霍震霆? 記不記得他的功能組別叫做「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 對於博益之悍然銷書而置其他可能性於不顧 (例如捐書贈書作公共文化用途), 對於文化出版界多年來的荒唐和失格的運作制度, 你可曾聽見霍議員說過半句話、表過半點態? 是次蘊釀抗議博益的文化人似乎只找了梁家傑、單仲楷、劉慧卿等人幫忙, 不知道是否完全忘記了霍先生的存在? 抑或找過了, 只是他毫不理睬?
本來, 一間出版社就只是一間出版社, 但一間出版社如何自我了斷, 確足牽動一個社會的「文化神經」。 不管內容層次高低, 那畢竟是書籍, 那畢竟是創作心得, 那畢竟是精神產物, 請小心輕放, please。
*****
作者.出版社.交手
拆解中港台出版合約
文章日期:2008年2月3日

【明報專訊】博益中止業務,牽連出許多與之簽署了「永久版權」合約的作家,惶不知所措,欲求助於法律取回作者權益;但亦有評論指作家為自願簽署「不平等條約」,依照合約精神難以向出版社爭取。
本地資深出版人關永圻即指出,合約條款愈細緻、愈明確,則對雙方愈有保障,反之,則當遇上有不同意見時便易引起爭端。際此漸多年輕人希望出版自己的作品,世紀版找來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三間出版社的三份標準合約範本,比對參照,且看合約可有具體條文給予保障作家的權益。
中、港、台三份合約之中,以內地版最詳盡,共長四頁,而港版則最簡潔,只長一頁餘,三者共同涵括的內容如出版社持有版權年期、地區、版稅、雙方義務與利益等。然而在著作內容的提供與編輯、版權管理、著作的金錢收益及出版印刷等方面,三份合約範本有不同處理,顯見所在地之文化特色,分述如下。
書籍內容:誰最有say?
在訂明對於書籍內容所可能引起的條款上,三地合約俱要求作者提供的資料,如文字、照片、插圖等,皆不可由侵害第三者的著作權所得,否則作者需負擔出版社因之而起的損失。
大陸版權合約基於意識形態之控管,特別提出可爭議的指示:
「第三條 根據本合同出版發行的作品不得含有下列內容:(1)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3)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4)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5)泄露國家機密;(6)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7)侮辱或者誹謗他人;(8)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
但大陸出版社指明需尊重作者於作品內容上的最後處理權:
「第十條 乙方(出版社)尊重甲方(作者)確定的署名方式。乙方如需更動上述作品的名稱,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以及增加圖表及前言、後記,應徵得甲方同意,並經甲方書面認可。」
同樣,台灣重視作者為生產者之原創意念:
「第五條 (稿件之增刪與校對)
非經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擅自將本著作之內容增、刪、修改或割裂。本著作每版付印前,乙方得請求甲方擔任最後一次之校對。」
相較之下,香港出版社最重出版社之編輯自主權:
「6.甲方(出版社)可以全權決定本書之編輯方法、封面設計、印刷形式、版本開度、裝幀形式、訂價、發行推廣。」
版權範圍:書本以外?
紙媒文字作品經由出版社出版後,往往可轉換形式,於其他媒體如互聯網發表,或改編成影視作品,以擴展作品可延生的文化影響力和資產利益。
三地出版社以香港合約最清楚是項權益,可由出版社管理,亦訂明作者可於此獲利:
「9.乙方(作者)同意將本書之延伸權利於本契約期限內授予甲方經營及管理。所收權益在扣除管理本書延伸權利的費用後,將其百分之五十(50%)交給乙方。該等延伸權利包括:
(a) 本書內容在其他報刊發表、轉載或收入其他書籍所得之權益;(b) 本書內容刊載於互聯網上所得之權益;(c)本書改編劇本、漫畫、電影、錄影帶、廣播、電腦軟件等權益;(d) 本書翻譯為其他國家文字之權益;(e) 本書轉授他人出版不同地區版本、不同形式之權益;(f) 其他雙方可接受之延伸權利形式。」
而台灣只由出版社掌有中文平面紙本出版物,即書籍、報章、雜誌之重製;大陸出版社在紙本書籍以外,亦只管有電子圖書漢文簡體版的使用權。
稿費/版稅/賠償:付幾多?幾時付?
作者透過出版社出版,將精神創作換取物質生活,在三地中何者可予作者最好的回報?合約印證了一般香港作家難以靠寫作維生的印象:「7. 甲方為酬報乙方依本契約第一條授予之權利,同意給予乙方以下條件:(a) 初版時,將印刷1,000冊,於本書出版後一個月內,甲方須給予乙方港幣若干元及本書50冊作稿酬。(b) 若本書再版,則以後每半年結算一次 (結算日為每年6月30日及12月31日)。計算方法為:再版定價×每半年實際銷數×Y%」
即只訂明作者金錢收入只有在出書後才得到寫作稿費及再版時因應書之定價與售書量計算的版稅,但無說明倘若書稿無法出版作者可得任何賠償。
台灣方面,版稅按定價及印量而非以銷量計,作者少負了一層市場風險。
而大陸合約則列明除版稅外,作者可得基本稿費、而且出版社需於出版後一定期限內支付,否則作者可有權追討久款及中止合約,是對作者較全面的保障:
「第十二條 乙方採用下列方式及標準之一向甲方支付報酬:(1)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Y元/每千字×千字+印數(以千冊為單位)×基本稿酬的0.8%。作品出版後90日內支付。(2)一次性付酬:Y元。作品出版後30日內支付。(3)版稅:Y元(圖書定價)×Y%(版稅率)×銷售數。原則上按印次結算。乙方未在約定期限內支付報酬的,甲方有權提醒乙方履行付酬義務,若乙方仍不履行,甲方可以終止合同並要求乙方繼續履行應付酬的義務。」
而且大陸合約指明作者有權核查出版社支付給他的帳目,倘有故意少付,除要補足原來數額外,另需支付全部報酬某一百分比的賠償金與核數費用。同樣,出版社若未能於限期內出版書籍,出版社除交回版權與作者外,並需支付一定賠償金。
再版及推廣:責任或義務?
在書籍首次出版而出版社仍持有版權時,或因受市場歡迎,書籍有可能再版推出、甚至推廣至海外版權。
香港合約有指明出版社可作此再版及轉售版權,然而如何與作者分拆售書得益並無說明。
但見大陸合約說明出版社需負上重印、以及將作品推廣出去之責任:

「第十七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如圖書脫銷,甲方有權要求乙方重印、再版。如甲方收到乙方拒絕重印、再版的書面答覆,或乙方收到甲方重印、再版的書面要求後2月內未重印、再版,甲方可以終止合同。」
及「第二十一條 甲方授權乙方代理談判、簽訂中國大陸區域以外的國家、地區的版權貿易合同,所得報酬甲乙雙方按3:7分成。」
台灣則說明版數由作者與出版社斟酌雙方利益及市場狀調整,處理較為彈性。
***
關永圻指出,出版合約向由出版社邀請法律顧問擬定,必定先保障了出版社之利益,作者固亦可以聘請律師,代為了解合約對其影響而作出修改,他提醒:「合約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如不同意可要求彼此讓步以達成協議的。」[文/鄭依依]

****
香港袋裝書時代終結?
2008年2月3日
廣 告

【明報專訊】擁有27年歷史的博益出版社停業了,坊間已流傳了不少因由,亦引起不少討論關於香港出版業的現及前景問題,包括讀者的閱讀習慣的改變、出版社經營理念偏重功利、發行及書店壟斷市場等。這些其實已不是新鮮的事情,倒是好像忽略了這次事件的主角——袋裝書。

袋裝書在香港確實已經不流行了。在香港的出版史中,袋裝書最流行的年代應為八九十年代,當時博益所出版的「城市筆記」系列都令很多年輕人愛不釋手,此外其他出版社如友禾、明窗等也有推出袋裝書,令很多讀者都能將書帶到不同的地方閱讀。後來雖然「城市筆記」系列已停產,但博益積極引入不同地方的作品出版,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赤川次郎等作家的小說就是由博益引入香港。

薄利多銷培育新作者

踏入九十年代後期,袋裝書熱潮開始不再,讀者好像普遍喜歡閱讀書度較大的書。記得當時有些書店同時有售博益及台灣時報所出版的村上春樹作品,時報的開度較大,銷量遠勝博益的袋裝版本,為了收復失地,後來博益同時推出袋裝版本及開度較大的村上春樹作品,但其實這已預示了袋裝書在香港已經失勢了。

有人說袋裝書難登大雅之堂,又因現在圖書重圖片,袋裝書根本不能締造良好的視覺效果,而且因為書度較小,因此也難以在書店爭取讀者的目光,加上售價較平,出版社根本難以透過袋裝書賺取利潤。可是,我卻認為袋裝書正因如此,有其一定的獨特優勢及功效。

袋裝書的書度較小,所佔書的空間也較小,書店也願意置放在書上較長的時間測試讀者反應。反之,書度較大的圖書的「生存時間」較短,尤其是自從天窗出版社成立後,很多出版社及作者(包括本人)也中了「天窗書度毒」,喜歡出版「17cm闊 × 21cm高」類近書度的圖書。不過,要知道這類開度是非常「蝦」書店置放的(3本書等於4本書的面積),因此除非所出版的圖書十分暢銷,否則不需兩個月,必定會被店員抽起,從此便瑟縮在書架上的一角了。

袋裝書另一好處是,假如紙張開度控制得宜,成本便減少了,售價也能隨之而定得較具吸引力。袋裝書與一般圖書不同,它更適合於薄利多銷,因此,其內容是否扎實吸引尤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袋裝書十分適合名氣不大的新進作家,只要他是有潛力,配合編輯的功力,加上出版社的推廣策略(而且其所承擔的風險較小),以及合適便宜的圖書定價,賺取利潤時又能培育新進作家,未必是天方夜譚。

可惜的是,香港的袋裝書在過去十多年完全沒有進步過,因而大大萎縮,甚至沒落了。還記得以前的袋裝書,它是以白書紙及硬卡封面作訂裝。現在的袋裝書有沒有分別呢?在這方面,或許我們要向日本取經。當你拿起日本的袋裝書,你會感受到掀書的舒適感以及眼睛流動的暢快感,在公共場所或交通工具上拿起圖書,絲毫沒有不方便的感覺,而最重要的,是它看上去真像一本書,而不是一本小冊子。

現今,香港的出版市場上實在有太多「大而無當」又賣不出的圖書(因此不同的書展就是最佳的散貨地點),出版社有沒有研究過袋裝書的可塑性呢?其實,有很多細緻的研究,我相信出版社可以先行進行一下,例如走進書店研究書架及書的尺寸適合哪一種的袋裝書、調查一下一般上班族的衣物褲子的質料,是否放進袋裝書也不感到侷促等等。這些研究有人或會感到無謂之極,但是一樣好的產品,便是從重細節而入手。

我們都知道香港出版業不斷萎縮。我們急需培育新作者,推動閱動風氣,擴大讀者群。在這最壞的時代,袋裝書正好發揮以上的功效。不過,有沒有人敢冒險,再次開發這個荒廢的袋裝書市場,卻是一個疑問。

文/莫逸風(《和富大埔‧足可圓夢》作者)

編輯:陳立衡

這才像法國總統!


K,
終于有了一個很法國的“法國總統”,這個時代,還是有爛漫的:)

薩爾科齊 布魯尼 昨日結婚
總統府低調行禮
文章日期:2008年2月3日

【明報專訊】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在多次傳出婚訊後,周六終於與結識僅3個月的前名模及歌手布魯尼(Carla Bruni)在官邸愛麗舍宮(Elysee Palace)結婚。愛麗舍宮所在地區的行政首長證實,他為薩爾科齊與布魯尼主持婚禮,並形容這是「歷史場合」,「是法國歷史上首次有總統在任內結婚」。一見鍾情 拍拖3個月閃電結婚
文章日期:2008年2月3日

【明報專訊】薩爾科齊與布魯尼去年11月認識,相戀僅3個月便閃電結婚。布魯尼透露,去年11月(即薩爾科齊離婚後一個月),她與薩爾科齊在巴黎廣告界巨子塞格拉(Jacques Seguela)的私人晚餐聚會上邂逅,薩氏對她一見鍾情。

電話攻勢狂追布魯尼

消息指,布魯尼在晚飯時收到前男友的短訊笑起來,說「很有趣」,薩爾科齊立即酸溜溜說:「哼,這難道比與我共晉晚餐更有趣嗎?」薩爾科齊當晚充當護花使者送布魯尼回家,其後更透過電話攻勢及綿綿情話展開熱烈追求,派車隊接布魯尼到總統府。他亦向布魯尼的母親大獻殷勤,有人目睹他與布魯尼母女在凡爾賽宮花園散步。

去年12月中,薩爾科齊與布魯尼及其母親和兒子同遊巴黎迪士尼,相片被各大報章雜誌刊登,布魯尼的「總統女友」地位從此得以確定。薩爾科齊前妻塞西利亞最愛遊迪士尼,有論者認為,薩氏高調帶女友到迪士尼,是有心向前妻示威。

其後,薩爾科齊與布魯尼把臂同遊埃及和約旦,態度親,有比利時遊客更拍到二人手拖手及漫步沙灘的泳裝照,引來多間傳媒爭相購買。

今年1月初,薩爾科齊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對布魯尼是「認真的」,並聲稱兩人將會結婚。法國傳媒盛傳他與布魯尼計劃在2月完婚,他的回應是﹕「當你們知道時,相信我已結婚了。」

綜合報道

2/03/2008

關於海南兩會報導的小結

關於海南兩會報導的小結
中新社海南分社高度關注0八年海南兩會報導,由精兵強將組成兩會報導組,成員有海南分社採編主任關向東、海口支社社長王辛莉、三亞支社首席記者尹海明、網路新聞組長王曉東、後勤保障馮島、王建輝。
針對全國正在有八個省市召開兩會的實際情況,中新社海南分社認真研究海南兩會特色,尋找新聞突破口,兩會期間採用消息、通訊、特寫、圖片、網路專題、海外專版等多種樣式,將海南兩會的消息報導出去。
據統計,兩會期間,中新社海南分社共發出中新社、香港中通社海外通稿十二條,圖片通稿四張;中新海南網海南兩會專題發圖文近百條;一月三十一巴黎出版的《歐洲時報今日海南》專版,以半個版的篇幅報導海南過去五年成就,展望未來五年。
根據海外媒體關注海南的重點,我社今年兩會報導打破常規,在保證程式報導的同時,做巧,做精,做獨家,報導新聞的同時,不忘輿論監督。
一:程式報導:
感謝海南省人大兩會新聞聯絡組,在大會召開之前提供相關報告電子版,便於我社精心研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特點,準確向海外傳遞海南最新思路,開幕當天發出《羅保銘:未來五年海南將建“五島五地一中心”》、《 海南全面啟動“國際旅遊島”進程》、《三亞市長陸志遠:三亞是否發展博彩業需要遵循國情》、《凸顯海洋優勢 海南著力壯大“港口經濟”》,《 特寫:港澳委員直諫衛留成 海南要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等五條海外通稿,及圖片通稿兩幀。
中國新聞網、中新海南網均在兩會開幕的第一時間發佈相關報導。

今年是兩會換屆選舉年,人事的變動也是海外關注的焦點之一。我社同樣在第一時間,在新聞聯絡組的協助下,得到了有關人事報導的準確資訊。在選舉結束後不到半個小時,中新社就從北京向海外發出了新聞通稿《衛留成連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羅保銘連任省長》,中新網、中新海南網也同步上網。
二:特色、獨家
根據海外媒體的新聞視角,我社組織了一批有特色的新聞特寫《通訊:新生代港人在海南參政議政露頭角》(本地《海南日報》也轉載此稿)、《海南人大代表建議聘外國專家擔任旅遊局副局長》等。
獨家報導《特寫:“石油人” 李國梁出任海南省副省長》,有境內外493個網站轉發,其中不少是專業經濟與石油網站,在全國各地本次兩會人事報導中,為海南贏得了較高的關注度。感謝海南省委宣傳部張松林常務副部長、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羅時祥秘書長、海南省政府新聞資訊處常世界處長,特別是李國梁副省長對我社特殊報導需求的支援和理解。
三:輿論監督
作為負責任的媒體,中新社在報導兩會期間,遇到了一些資訊披露不流暢的情況。我們在層層反應之後,在中新海南網以頭條的方式,發出輿論監督稿《想知道人大代表是誰到底有多難?》。在輿論監督欄目,刊登了《照登:一位元記者對兩會報導的建議和意見》。

中新社海南分社
2008年2月3日

門開,門關。等待,等候。

K,
寒冬日里的陽光——現世的陽光,格外溫暖;在天堂窗口,眺望的親人,會為這樣一縷陽光,照拂著他的至愛,落淚的。
不用大哭,深慟得一絲絲抽去,然后,是寧靜,是等待,不,是等候。
不再怕。
*****
珠珠,

知道么?牵挂你们母女的,不只是你身边的朋友。这个现世,善良的人们,是相互呵护的,甚至隔着时空。

看到我在讲述你和擎东弟弟难得的故事,看到你大雪飘飞时的思念,来自香港的朋友,在那里的报纸上——《明报》,写下了这样的关于生死,关于至亲,关于天堂,关于重逢的“琢磨”,转来给你看看,好么?

珠珠, 至亲至爱,难舍难分,谁都一样。

原来,不用抽离!静候门开,久别重逢,就好了。

先去打点的擎东,一定准备好多礼物的。你和和和要做的,只是好好活着,让他开心。

重逢时分,别后消息,要多多的相互倾诉呢。擎东一定会笑着听。

东东姐

門開,門關
文章日期:2008年2月3日
【明報專訊】到了某個年紀,每隔一段不算太長的日子總收到朋友的「報喪」電郵或短訊,母親過去了,父親離開了,長輩陸續仙遊,冥冥中彷彿有一張名單,名字都在上面;冥冥中彷彿存在一條隊伍,大家都在隊上,輪流按照某個神秘不可解的次序朝生命盡頭的出口前進。

真的,真的有一張隱形的名單,只是誰都不曉得在名單上誰先誰後。


兩周前某個晚上到電台客串主持節目,訪問一位朋友,其妻去年中忽然驗出肝癌,於是閉門努力想把拍了好幾年的一部紀錄片剪輯完成,只可惜原來大門已開而自己正排在隊頭,來不及了,遺憾地留下作品以零碎的姿態面對世人。當夜所設定的談話主題理所當然圍繞死亡,但在開咪前卅分鐘,忽接電郵,又有一位朋友告訴大家其母日前病逝,怎麼如此巧合?其母站在死亡隊的前列,而這位朋友又「適時」地把哀傷的信息帶到我的咪前,難道死亡與死亡之間有某種詭異聯繫,又是,冥冥中?

電郵裏,朋友用短短三百字刻劃了母親的彌留景,子女站在前,捨不得她離開卻又不忍見其受苦,故唯有祝願她急步前行,或許踏出此門,門後另有一片光明風景;文是散文,但斷句多了,便似一首傷感的詩了。

許多詩人都寫過念母之詩,余光中有一首《矛盾世界》,用最簡潔的文字刻劃了最深纏的感情,讀來幾乎可以頌唱,比任何雕琢字句更為動人。 他是這樣說的﹕

「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 /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驚天,動地

悲哀的世界啊/最後我們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無言/關天,閉地

矛盾的世界啊/不論初見或永別/我總是對你大哭/哭世界始於你一笑/而幸福終於你閉目」


送別離世親人,只好想像大門在他們踏出後關上,而終有一日亦會為你開啟,那時候,親人站在門後迎你,別後重逢,原來所謂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a link.人靠什麼戰勝恐懼. 索爾仁尼琴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日
【明報專訊】一眾女友閒談都說喜歡有幽默感的男士。但什麼是「幽默」?這個詞據說是一代翻譯大師林語堂從「humour」翻譯過來。中國傳統沒有「幽默」這個詞,卻有「詼諧」、「滑稽」。而「幽默」不只是詼諧或滑稽,而是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幽默」是雋永的,常帶有少許嘲諷,而又能引起人們會心微笑。
讚人有幽默感是高度讚賞,一個沉悶場面,一句幽默說話能為凝滯氣氛帶來活力,化解尷尬。幽默感是機智也是靈思,能在瞬間產生火花,更能在談笑間作出不露骨的自衛和反擊,但不會傷人。
幽默感需要肚裏有點墨水,閱歷也要相當豐富,難怪有幽默感的男士並不常見。若是「幽默」加上「黑色」,而成「黑色幽默」,難度似是更高,「黑色」的意思是悲觀、絕望以至荒謬。純粹的「幽默」能為生活增添歡樂,但「黑色幽默」則會誘發我們反思的能力。
慧敏喜歡「黑色幽默」,有時不免擔心自己是否有點變態?環境迫人,憤世嫉俗,對周遭種種事物感到不協調,「黑色幽默」便應運而生,出現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把這些現象加以放大扭曲,甚至變得畸形。這是一種所謂「絞刑架下的幽默」,死囚在臨上絞刑架前,還輕鬆地詢問劊子手:「你肯定這玩意結實嗎?」將絞刑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周杰倫唱的《黑色幽默》這首歌,男友要與我分手時唱給他聽:「……其實我早已經猜透看透不想多說,只是我怕眼淚不住,不懂你的黑色幽默。想通,卻又再考倒我,說散,你想很久了吧?我不想拆穿你,當作是你開的玩笑……敗給你的黑色幽默,我的認真敗給黑色幽默。」
[何慧敏]

2/02/2008

章含之回家

鄭培凱教授新解“大器晚成”




K,
若鄭培凱教授果然如此解“大器完成”,那么小女子豈不是開心極了。

今天,肥仔看《獅子王》動畫片兒,晚飯時對媽說:這回知道當年的《環球銀幕》,為什么說《獅子王》票房那么高了。原來這動畫片兒里,講了許多人世間的事情啊。
媽問:說來聽聽,你這個年齡,看出了些什么?
肥仔:親情、友情、幼稚、痛苦、成長、忍受……好多 。
媽問:看到輕信、背叛了么?
肥仔:你說刀疤?
媽:不止啊。
仔:我看到了兄弟,幫助辛巴的那些。
媽:還有愛情吧,娜娜。肥仔,很多事,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理解。你看出這么多,不錯了。
仔:還有啊,這是不是兒童歌劇呢?許多情節用歌詞來講述的。
媽:仔,你真棒!

媽:你說,媽總說,你長大了,媽趕緊變小,這是什么意思?爸干嘛像哄小孩樣,哄媽?
仔:當小孩子可以無憂無慮吧。
媽:媽無憂無慮么?
仔:嘎……
媽:仔啊,再長。

昨兒,三亞市委宣傳部酒聚,上次在夢城認識的馬亮弟,不信小女子的仔“嘎許大!”呵呵。
我說,這是我的保鏢!

今兒,三人在家,冷。小女子想起小時候的游戲,問MAYBOY,原來玩法一樣。于是,我們三個互相擠來擠去,運動取暖,玩:擠油——擠油——渣!渣!擠出屎來燙粑粑!一頭汗!開心。
原想用“返老還童”,今天借鄭教授的新解,就用“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日
【明報專訊】在北京開會,遇到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學者,口音極重,一聽就是山東人,再也錯不了的。我說府上是山東吧,我們是同鄉呢。老人家一聽,是山東同鄉,馬上展現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式的熱情,湊過來說,你怎認得出我是山東呢?好像我們是從小失散的骨肉兄弟,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周折,跨越了千山萬水的險阻,終於團圓,靠的是冥冥中心靈相通似的。我說,您老的山東口音,一聽一個準,連洋人都不會認錯的。老學者說,你看,你看,我這口音是愈老愈厲害了。我十八歲離開的山東,到上海,在復旦讀的本科,又讀了研究所,一呆十年,還學會了上海話,後來調到北京,大半輩子都在北京過的,夾雜了南腔北調,沒什家鄉口音。你說怎,退休之後,開始恢復小時候的口音了,一年比一年嚴重,現在說的簡直是十成的山東土話。我湊趣說,您這是大器晚成。
到晚上休息時間,幾位與會的青年學者來看我,他老人家也興前來,找我聊天。一看屋裏好些年輕人,就說現在年輕人做學問的方法很新式,資料都從網上查,敲敲鍵盤就下載了二十四史的材料,上下五千年,彈指一揮間。我們年輕時讀書,可跟現在不一樣,是要下死功夫的。二十四史從頭讀起,並不搞什「帶問題意識讀書」,不急選研究題目,先斷句,通讀,讀完了再說。蔣天樞老師最嚴,學問也好,要我們年輕時別趕寫論文,要寫就寫真學問真心得,否則浪費讀者時間,浪費自己生命。讀書破萬卷,下筆自有神。我說,這話我上大學時也聽老師講過,說是蔣天樞的老師陳寅恪講的,「四十歲之前,不可輕言著述」。老學者點點頭,說是啊,太老師說的好,大器晚成嘛。
年輕學者聽了,七嘴八舌都插了口,說不行啊,現在規定,博士學位通過之前,必須在學科核心刊物上發表兩篇論文,否則得不到學位。老師指導論文寫作,都要我們先有問題意識,在三年攻讀博士期間,先選定題目再讀書,找資料,否則如大海撈針,徒勞無功。老學者說,什「功」,急功近利,找飯碗吃的功。做學問嘛,千秋大業,要流傳到後世的。曹丕說過,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人對文章著述是多重視。現在這種做法,好嘛,全國每年收五六萬個博士生,好像每個都可以畢業,也就是每年生產十幾萬篇核心論文,洋洋大觀。什是核心論文啊?就是最好最有學術貢獻的論文。中國一年可以生產十幾萬篇最好最有貢獻的學術論文嗎?瞎懵眼騙自己。大多數急就章的核心論文,就跟野狗尿急了,隨便找個垃圾桶,翹起腳來撒泡尿一樣,有什學術價值?遺臭萬年啊。
有人低頭說,老前輩說的固然有理,可是今天的現實環境變了,沒有博士學位,就找不到教書的飯碗,沒有飯碗,別說大器,沒成器就餓死了,還說什朽不朽。我們跟陳寅恪不一樣,他的時代不同,出身世家,養尊處優,不計較學位,慢慢做學問。換到今天,他也一樣,考研、攻博、搶飯碗,一樣是朽木不可雕也。
老學者愣了愣,悄聲對我說,您先忙,鳥獸不可與同群,我回去休息了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住在南山竹林宅七號




2/01/2008

牽掛風雪中的珠珠


K,
是啊,天堂有信使麼?
經歷了擎東弟弟的“遷徙”,想,小女子,我已經是一個未受洗的教徒了。
心心愿愿,相信,一定有天堂,相信,一定有輪回。
怎么可以沒有呢?!誰能告訴你,沒有呢?!楊絳老太太,不是也都存疑了嗎?我也。
期待,一覺醒來,轉世的陽光,暖暖裹了奴身,如愛人的懷抱。
就,悄悄想想,不可以麼?!

珠珠,這么感性、多情的女子,她也已經相信著天堂了。至少,那個生離死別的坎兒,她啊,已經千難萬難邁過了。

可是,看她寫“我把头蒙在被里暗自哭泣”,看她寫“這些日子,去學習著承受分離,卻學不會承載思念” ;看她落筆在“大雪飄”!
字字泣血!
繃不住了&×()&……%¥

可以,為擎東和珠珠,當信使麼?多么想。

肥仔,拍我,摸我:媽,難過,就別看了。
我說:忍。不。住。啊。

我啊,進進出出,老不回神兒。肥仔,在電腦上看書,抱著剛帶回來的“碩鼠”暖閣暖手。
他說:你寫一段,就出來熨熨衣服,哭一會麼?
我說:是啊。寫不下去,就哭會兒,就給你和爸熨衣服,就想你們一定都得一直好好的。我喜歡給你們熨衣服。
他說:哭了,就好了么?
我說:是啊。
他說:那你就哭吧,哭舒服了,就好了。(給我端了杯水,溫暖的。)

今天,帶著肥仔從三亞回。
車在空氣中穿行,由南而北。一寸一寒,隔著車窗,冷撤肌膚。如小時我摟著肥仔,這回,高大溫暖的仔,可以摟著我了。盡管,他這傻瓜,只是單衣一件。

至親至愛,難舍難分,誰不是?!珠珠,和和,何以堪?!

李远哲的"人生哲学"

尊重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日
【明報專訊】李遠哲表態支持謝長廷,但後來反口,表示只是記者說自己比較「期待」謝長廷,而「期待」,並不等於「支持」。
純粹是語言遊戲吧了。
支持就支持,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相對於國民黨的歷史和屬性,民進黨畢竟跟福爾摩莎比較親、比較近、比較有共同的回憶和眼淚和笑聲,李遠哲成長於台而認同於台,選綠棄藍,自有理由。厭棄陳水扁並不必然放棄民進黨,正如藍營裏有許多人厭棄蔣氏父子以至連戰以至宋楚瑜但依然效忠國民黨,李遠哲當年可以表態擁護尚未被拆下假面具的陳水扁,今天當然有權繼續相信謝長廷沒戴假面具,何必反口覆舌?
有勇氣一點,我們會對你更尊重;藏頭露尾,反令自己更沒面子。
李遠哲玩弄語言文字,已非首次。陳水扁上台後執政無能,有人問李遠哲的感想,他不敢批評半句,只說,「從正面看是好事,因為這表示民進黨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好的是好的,壞的也是好的,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可真心地善良。
水扁上台之初,李遠哲一度辭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屢用「辭職」二字,明見於台灣大小報刊,沒花沒假;但突然,他宣布「明日起當銷假上班」,當初之辭職忽然變成眼前之休假,視口齒於無物、視制度於無物,令人吃驚。其後有人查究理由,分析李遠哲辭任中研院長全是為了出任行政院長,可是在臨門一腳遭美國反對,阿扁只好收回邀請組閣之議,李教授也只好摸摸鼻子回到他的學術教父崗位。
轉工失敗,罪不在他,但他把辭職玩弄成休假,那便有點兒戲了,實在不配他的身分。做人,終究要注意一下身分,坐在什麼位置上便應有什麼樣子,這是尊重自己,否則即必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龙口粉丝:莲花

蓮花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日
【明報專訊】很多孩子。皮膚黑、眼睛亮的孩子。觀光客還不是這麼多,所以孩子們並不衝你跑過來,伸出手說,「一美金。給我一美金。」他們自顧自地玩。我看見小學放學,一百多個孩子不整齊地聚攏在操場上,七嘴八舌凌亂地唱歌,我猜是國歌,因為唱完之後,敬禮,兩個小毛頭在司令台上各站一邊,扯動扯動,一面破破的國旗就從那旗杆上慢慢被扯下來了。另一個小毛頭在台上咕嚕咕嚕說了什麼口號,孩子們忽然就轟一下四散。大部分奔向校門口正在等候的家人,小部分留下來,有開始在操場上追逐,掀起一陣塵土。兩個小男生,爬上了牆頭,面對老街,有一會兒沒一會兒地說話,踢腿。
一個更小的男孩,在路邊和哥哥燒木柴。撿出一小節松果大小的燃星火的柴,手裏拿一條柳枝,開始抽打那小火球,姿態像那高貴的人在打高爾夫球。兩兄弟就那麼一路追火球打,打過街去了。
瑯勃拉邦夾在南康河和湄公河交匯的地方,是個半島。小小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小鎮,確有三十多座寺廟。即使聯合國 不指定它為文化遺產,你來了,也看得出這小鎮不尋常。從湄公河這一邊,上岸處的石階竟然如此宏偉氣魄,有帝國的架勢。低頭專心拾梯直上,一抬頭就看見大廟,黑色的沉潛肅穆,金色的激越燦爛,把激越燦爛織入沉潛肅穆中,美得強烈。
穿過大廟庭院,到南康河岸,河岸石欄竟然還完整。在每一個引向河的石階入口,都有一枚石雕的蓮花。佛經用來形容蓮花的四個詞,「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我倒覺得適合拿來形容嬰兒,其純潔光明,大概也是一致的。立在岸上遠眺南康河,對岸樹林濃郁,草木蔥然。水流平靜,在黃昏的柔光裏,像一條發亮的絲帶,汨汨匯入湄公。河積土上,農人在耕種,漁人在灑網,孩子們在奔跑踢球,幾頭水牛從河裏站了起來,走向沙岸,激起一堆水鳥嘩然而散。我想起《起世經》裏描寫宇宙的起源:
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安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闊半由旬。水流遍滿。諸河兩岸。有種種林。隨水而生。枝葉映覆。種種香華。種種雜果。青草彌布。眾鳥和鳴。

一個僧人從我身邊走過。
河上傳來快樂的呼喊,大大小小的孩子們赤腳踢球,激起一陣黃沙。
《起世經》是這麼寫的,但是我手上的這本德文書告訴我,這個國家的六百萬人,平均壽命不到五十五歲,一半的孩子們長期營養不良,將近百分之四十的人,沒有學可上,不識字。
另一本書告訴我,在一九六四到一九七三的十年之間,美國的轟炸機飛來這裏五十八萬趟,丟下了兩百萬公噸的火藥,是二戰時轟炸德國的兩倍分量。那時的寮國只有三百多萬人,因此平均每人所「獲得」的火藥量是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
並沒有人和寮國開戰,是美國為了打越共,便在寮國丟了八千萬個集束彈。稱「集束彈」,好像在說一束花,其實就是一個「母彈」都下去可以開出十幾個到上百個「子彈」來,散至各處,擴大範圍。一個「子彈」像一個網球那麼大。八千萬個集束彈丟進這蓮花的國度,問題是,百分之十到三十的集束彈不會頓時開炸,而是滾落到森林裏,默默躺在草叢裏,等候戰爭結束,等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農民來除草開墾時,或者孩子們闖來追兔子時,突然爆開。
也就是說,轟炸了十年之後,美國的轟炸機終於在一九七三年走了,但是在寮國的土地上留下了可能高達兩千四百萬枚隨時可以引爆的炸彈。二○○三年回頭數的時候,寮國人發現,在沒有戰爭的三十年裏,五千七百個人被炸死,五千六百個人被炸傷殘廢。還有大眼睛的水牛,在稻田裏吞了炸彈而爆炸。
遠遠有兩個孩子玩過來了。是那對兄弟,一人一支柳條,在輪流抽打一個松果大的小火球,跟火球跑。
[文/龍應台]

E来E返。昌江王下村。

K,
  今天在三亞,登了兩個小時的熱帶雨林棧道,一個新推出的名为“呀諾達”YANODA景區。棧道設計的理念相當注重保護原生態,從雨林的石流上架起木棧道,遇樹繞樹,遇藤繞藤,溪流、瀑布、榕樹、桄榔、桫欏、鳥巢蕨、見血封喉、木化靈芝……累了,渴了,開心了,就是肥仔跟著二哥跑,忘了給媽當保鏢。哼!!!

下山後,飛車去一個名爲“天福源”的海濱酒店:去。見。E!!匆匆忙忙一聚,和過度熱情的大聲量音箱較量,但是,兩人都開心得不得了。
E竟然給她的夥計們介紹說:這是個“有病”的傢夥。又對肥仔說:今後研究研究你這媽的腦子,到底怎樣構成的……又寫…,又寫…,還寫……,在香港呆著也離譜,整天鑽灣仔老街—%¥*—%
小女子笑言:啊哈,我就是有病!脑子就是整天轉臺!肥仔早就拿我沒轍啦!

這傢夥,上島好幾天了,好好的度假地不去,偏偏鑽進大山裏的黎寨,跟著香港探險隊的一幫兄弟,記錄一個正在漸漸失去本味的黎寨。
第一天進山,電話怎麽也打不進,傍晚忽然接到來電,曰:村中無信號,要跑到山上找信號,稍稍走動就不靈了:)還遇到一位正在村中畫畫的老人家。
第二天午後,聲音聽來有些疲憊:住在茅草屋裏,夜裏家豬來拱門,不敢睡。呵呵,我說:您老可是住了我也從未住過的“超五星店家”啦。
第三天傍晚,好象累極了,不再自我調侃。聽說,去鑽了山洞。我知道,那裏的考古研究者,正在希望發掘海南與大陸四十萬年前是相連的化石。
今早,幾天沒有好好洗澡、沒有好好吃飯、被老母豬“嚇破膽”的E,帶者她的小隊出山來,車到了高速公路,感歎:現代化還是好。

多麽有趣,E從港飛來,我從海口下三亞,都是爲了進山,熱帶大山,她看保護,我看開發,然後在海邊匆匆一聚。
我說:嘿,您老走了海南最難走的路,住了最原始的茅草屋,可不要把這個記憶當海南了啊,好吃好玩的多著呢!一定,再來。

匆匆一別,E們去趕飛機,小女子帶者肥仔去看演出。一忽兒收到來電:呵呵,飛機晚班了:)機場播音員宣佈飛機延誤的口吻,輕巧得好像說:今兒,晚點開飯:)小女子笑答:嗨,這就是海南島,有事,好商量麽。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1日
【明報專訊】寒假期間,家裏經常多了三個孩子,來練習寫毛筆字的。十五歲的大哥哥已經能夠臨歐陽詢的《九成宮》了,他來學寫字,交換條件是指導張容下圍棋。至於另外這四個小的,還只能在一旁吱吱喳喳到處甩墨汁、畫鬼符以及沒事找事、問些他們並不認真好奇的問題。
「為什麼寫字要叫『臨』?」他們看大哥哥,大哥哥看帖,帖上的字卻硬是不肯跟他的筆下到棉紙上來。
「就是學書上寫的字的樣子嗎?」一個說。
「可是寫得一點也不像呀!」另一個說。
大哥哥臉紅了,苦笑了,手筆一起抖起來了。
臨,是一個從來不曾出現於甲骨文中的字,這意味它出現得較晚,所以字意的形成也比較複雜。左邊的「臣」,過去一向被解釋成「臣,屈服也,臨下必屈其體。」這樣的說明委實過於迂曲,還不如索性將「臣」看做像監字、鑒字裏的「臣」那樣,就是一隻表情誇張的大眼睛;這隻大眼睛的主子(也就是右邊上方象徵人的形符)正彎腰,直愣愣瞠目下視。三個口,謂之「品」,一般的解釋是「眾物」的意思。原先在金文和石鼓文中,這個「品」的位置不在右邊,而在「臣」的下方,三口成一橫列,在上俯瞰的眼睛甚至還發射出三條短短的「視線」,一一指點到位呢。
這就是「臨」字原初的意思了——一個在高位上的人瞪大了眼睛、仔細審視在低位之眾物(這裏的眾物當然也可以指人民)。所以《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和《荀子‧勸學》中所謂的「不臨深壑,不知地之厚也。」就是既準確、又豐富的描述了。只用一個「臨」字,非但狀述了這個動詞使用的位置,也勾勒出環境的形勢以及這登觀的心情。此外,做為一種戰車而命名為「臨」,顧名思義,一定是輛造型高大的偵察車。一直到了小篆時代,原本被觀望的眾物(那三個口)才改變了位置,使得「臣」(眼睛)底下只留存一口,另兩口堆成一上一下的位置,寫到右邊來。再發展到隸書時,今日書寫的形體才告確立。可想而知,小篆以後的變化一定是為了書寫美觀、結體均衡的緣故。如此則造字的精微之義往往就給犧牲掉了。
孩子們對一個字裏有那麼一隻直立的大眼睛很有興趣,不停地拿筆描摩,居然在無意間將「臣」字畫斜了、畫橫了,這就更加清晰地看出「臣」之為眼睛的底蘊來。
「所以臨帖的學習不單單是讓你對照一筆一劃地寫,更是讓你仔仔細細地看。」我跟那大哥哥說。
大哥哥幾時能夠學書有成,我可不敢說。但是張容的圍棋卻一日千里,刻進有功。連帶地,在和我下象棋、五子棋甚至跳棋的時候,都有了佈局的遠見。這天晚上,他在連贏了我三盤之後得意地跟他的妹妹說:「小孩子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已經來臨了嗎?」張宜睜大眼睛,十分好奇地跟起鬨。
「沒錯,大人已經一點一點被打敗了。」
是哪一個小孩子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張宜有些不放心地追問
「還沒輪到你,你不用太急。」張容站到椅子上,雙手插腰,向下俯瞰我,不錯,是個臨字!
[張大春 台灣作家]

劉再復、高行健联袂城大任名譽教授

K,
唉,今天世紀版也誘惑人地登出城大新學期關於劉再復、高行健的聯袂客座教授安排,怎麽辦呢?饞死了。乾脆申請作駐校研究得了。哼!
想起來,去年,今天,是我在港的最後一場訪問,城大中國文化中心,鄭培凱教授。那個根植在夢城的中國文化百草園。
今天,在三亞,借了小才子的筆記本,錄入法不习惯。

劉再復訪城大任名譽教授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1日
【明報專訊】「中國感悟文化是西方理性邏輯之下的程序文化發達到極致後的補充。」劉再復教授如是說。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本年十周年紀念,邀得劉再復教授為名譽教授,將留港至五月,主講十二節關於中國文化的講座,並將與高行健一同主講「走出二十世紀」座談,思索新世紀裏作家的人文位置。
劉教授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認為中國文化中心是城大作為突出的標誌,於理工大學放進文化的維度;而中國文化中心十年來,「在文明的理工器世界加入文化的情世界元素,一如在文明極端發達、但欠缺深層文化的香港,為其補漏」。他將主講公開講座,談「文化課程」與「經典閱讀」的意義、以《金剛經》、《道德經》、《六主壇經》、《山海經》、《南華經》及他奉為文學聖經的《紅樓夢》歸納為他的六經;還從幾方面深度閱讀《紅樓夢》,包括閱讀方法論、哲學論綱、父與子衝突的文化內涵、審美圖式、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建樹與空缺;另還涉及批判《水滸傳》與《三國演義》雙典、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語境、五四新文化運動批評提綱及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類型等內容。對《紅樓夢》有所偏愛的劉教授,引賈寶玉出家之言時高呼:「我有心了」:以此一部「心靈化的作品」,喻人文精神之於物質世俗中,需得救贖。「香港是奧古斯丁的指的世俗之城,可是香港不應該只是蘇格拉底的豬的城邦,只有人的欲望,這是合理的,但還需要精神的追求,上升至上帝之城。」建設無價之城的精神文化,同為劉教授與摯友高行健所關切。劉教授指高行健經2004年的大恙後,如今精神大好,是「後諾貝爾時期」,至今水墨畫已展出超50多次,畫意更後內心精神世界裏走,最近法國收藏協會還帶隊參觀其畫室。高行健著作已譯為36種語言,目前新著包括他與大江健三郎的對談、在台北大學的演講,以及題為「作家的位置」、「小說的藝術」、「戲劇的潛能」、「藝術家美學」的演講稿,其中高行健思考21世紀的作家,將掙脫政治、以觀察者目光觀察和呈現人類心靈的困境,正由劉再復教授寫序。
劉再復教授講座詳情,可瀏覽網頁 http://www.cciv.cityu.edu.hk 或致電2194-2477 查詢。
[文/方善云]

龙口粉丝:文學裡的社會--香港和台灣的五十年代

K,
收到關於龍老師新課程的大綱,開心得不得了,可以先按者老師的書目閱讀啊,老師開的這批書目,恰恰是在南大讀書時缺矢的那部分。讓我想到訪問文道時,他所說的“拼讀兩岸”,在香港。好地方,讀書。


親愛的朋友們:

龍應台教授的春季課程:「文學裡的社會--香港和台灣的五十年代」將於二月中開始,很多朋友提及非常想上課,但擔心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完成課堂報告。這一點請大家勿需多慮。上課時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1. 全心投入,即完成上課所需的准備工作及課堂報告。 2. 積極參與,即課上積極參與,課後根據自己的時間狀況安排閱讀量,不需完成課堂報告。

附上新修訂的課程大綱,請將此信息轉發給您的朋友們,歡迎熱愛文化文學歷史的朋友們參加。有關資料及報名表也可於以下網頁取得:

http://jmsc.hku.hk/ppc_08_spring_lungyingtai
*******
課程大綱
課堂 2008 主要閱讀 備註
01 16/02
《秧歌》  張愛玲  《赤地之戀》張愛玲
分組1. 土改2. 禁運3. 第三勢力
補充閱讀:1.《龍應台評小說》 龍應台2. 《香港文學史》,劉登翰主編pp.163-174
02 01/03
《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 劉以鬯編
客座講師:劉紹銘教授
補充閱讀:1. <<調景嶺口述歷史>> 中研院2.梁秉鈞,「改編」的文化身份:以五十年代香港文學為例〉《文學世紀》第47期, 2005/02, pp53- 64.
03 08/03
《半下流社會》 趙滋藩
客座講師:梁秉鈞教授(也斯)補充閱讀:
04 15/ 03
《華燈初上》(6-24頁;158-165頁) 阮朗
客座講師:盧瑋鑾教授(小思)
補充閱讀:
22/03 Reading Week
補充閱讀:1. 《否想香港》(第一章)(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2. 《香港筆記》 龍應台
05 29/3
《台北人》 白先勇
06 05/04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
07 12/04
《異域》 柏楊《最後的黃埔》王德威
補充閱讀:1. 《金三角,邊區,荒域》 柏楊《重返異域》  柏楊/汪詠黛2. 黑蝙蝠影片
08 19/04
《岸與岸》 桑品載 《幌馬車之歌》 藍博洲
09 26/04
分組報告 各組作口頭報告
*所有學生需在課前閱讀指定教材,中心保留更改閱讀資料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