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話:為漸行漸遠的“灣仔露天街市”畫像
中新社香港二00六年七月二十二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位於皇后大道東及太原街,一批市區重建局的物業將落成啟用。為了免於屆時出現交通擁堵,當局決定要搬遷現時位於太原街(南)及交加街(東),共八十六個固定露天攤位小販,準備舉辦交流活動聽取意見”,這是香港灣仔區議會主席及灣仔民政事務專員,致太原街及交加街住戶函的部分內容,記者也在其中。
事實上,從上月區議會就有關搬遷事項發出諮詢後,記者每日進出家門都發現,小街上空多出了不少橫幅,表達居民、室內商戶、戶外攤販對搬遷一事不同的意見。
從母親手上接下八十年歷史南北貨攤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如果從普通角度去爭取,一定是要辦遷了;如果從保存旅遊景點考慮,沒准還有救。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區域呢?
太原街、交加街以及相連的石水渠街 、 太和街、 灣仔道,是港島灣仔南僅存的一片露天市場,坊間直呼為“灣仔露天街市”。
據說,這個“露天街市”被許多歐美版的香港旅遊手冊,當做瞭解灣仔土風必到之處介紹。
因而,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觀:在石水渠街運水果 、 蔬菜 、 水產的“四眼仔”卡車,小心地從街道裏倒出的當兒,來自某歐美電視的記者將其當做鮮活背景,當場錄製起了介紹香港的專題節目。
而主持人走到任何一個攤位前,都可以和攤位主人聊天不被拒絕,他們甚至會對著鏡頭說:“影我羅,影我!(影就是拍照)”
因為,在灣仔僅存的這個露天街市裏擁有一個攤位,並代代相傳養活了一家老小,是這些“草根”市民的自豪。
據說,街市內的石水渠街,曾經是草根華人的聚集之地。從前,藍屋二樓是敬涵義學(Kam hang free school),專為底下階層的小孩提供免費教育;其他單位大半都是擠迫的居所,通常是出租一張床位一個板間房那種。如今,灣仔區成立了出租公寓博物館(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一棟出租公寓獲保存,房間經過整理然後展示,留下草根層的集體記憶。
有意思的是,儘管歷經近百年風雨,“灣仔露天街市”今日仍很有活力。
如其中最著名的石水渠街,街道不寬僅約五六米,長不過百米,卻是一條集蔬果 、水產 、 南北貨 、 麵包屋、熟食店,甚至藥店、理髮屋 、算卦室的小街,從清晨五點至夜晚九時,始終人來車往,熙熙攘攘,鮮活得很。
店鋪花插著排列,並不似室內街市般劃出專門區域;不論售賣什麼的店家,生意通通是從鋪內延伸到鋪外,鋪外的攤位甚至還會有幾重;鄰攤之間似乎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如果攤主有事跑開一會兒,鄰家也會順便“幫手”賣貨收款。
所售貨品,當日進口,新鮮的很。來自內地的居多,也有不少東南亞產地的蔬果,價格平過超市:像是蔬菜攤檔,大眾菜不論斤論堆;水果攤,也是如此。常常十元港幣,就買回一家一天的蔬菜;當下,五隻鮮亮北京水蜜桃,也不過十元。
店名多很“街坊”,留著時光的記憶,像是“順嫂雜貨”、“四眼仔蔬菜行” 、“珍榮行” 、 “潘覺榮跌打”、“妹記鵝檔”;也有專做菲傭、泰傭生意的,如VIVA、YAMAZAKI,賣的是來自她們家鄉的蔬果、點心、調料,進入店裏就會被濃濃的東南亞風情包圍。
將要搬遷的交加街,則是一條全露天的行人街,一個個六、七平方米左右的小攤位,密密麻麻地排了一條街:家居日用、花生餅豆、 南北雜貨 、 五金百貨 、 老少衣服……價格都是難以想像的便宜。
吳姐告訴記者:這條攤位街有八十年歷史,不少攤檔已家傳兩三代。過往,政府收取的是占道費,每攤每年六千元,所以生意還可以做;可是,如果搬遷進入已經竣工的室內街市,同樣的攤位面積,每月都要收幾千元的租金了,許多家會“頂不順”的(接受不了)。(完)